分享

[转载]中华姓氏谱·张姓卷(摘)四

 hszlw 2014-01-28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80而成,今尚存残垣屋基间,中有地道一条,残高约2米,宽米。营外还有城墙残垣和房屋遗迹,面积约多平方米。另一处营址在雉鸡山南坡,离顶峰米,筑有石城,全长米,宽米,依山势而筑,城墙宽约1米,内原有房屋余间,今残墙犹存。铸炮遗址在浙江象山县南田岛樊岙乡樊岙村东北角山麓。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尚存当年铸炮铁渣。墓葬张煌言墓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年)《杭州张忠烈公祠堂碑铭》载,张煌言被害后,“故御纪五昌捐金购公首,杭人张文嘉、鄞人万斯大等收瘗于南屏山荔枝峰下”。今墓为年重修,砖砌、圆形,直径米,高米。墓前立碑上镌“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西侧为罗子木墓,东侧为杨冠玉及舟子墓。三人与张煌言同时被捕殉难。神道两侧的石人和石兽,系从东侧明墓中迁来。墓左前方有“张苍水先生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纪念景物苍水街在浙江宁波市内。民国年(公元年)改建贡院桥、甘溪头、后市、彩章弄、道侧、宪墙弄一带为公路,因张苍水故居在此,为纪念张苍水而命名苍水街,东至东大路,西接秀水街,途经苍水故居。张乐行(公元年)颍州府毫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人,一称洛行,乡人昵呼张老乐,捻军首领。故里张乐行故里在安徽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张老家村。张老家及其附近个村庄,钦为张姓居住,故号称“九里十八张”。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1故居坐北朝南,原有四合院草房间。曾是各路捻军旗主聚会议事的中心。后排堂屋和东厢房已毁,现存前排堂屋五间和西厢房三间。故居房内,曾有民国6年(公元年)清明所立的张氏小宗碑一通,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行迹捻军会盟旧址在安徽涡阳县城内,即旧雉河集“山西会馆”。清咸丰五年(公元年)八月,捻军各支首领数百人,在此举行著名的“雉河集会盟”,提出“共诛妖鞑”、“共建基业”等口号。原有老式瓦屋数十间,两进院落。大门横悬“山西会馆”石质匾额,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二道门两侧有石鼓一对,并有石碑刻文述会馆兴建事。清军平定捻军,此处多次遭到破坏。抗日战争期间,又被侵华日军焚烧。今仅存“山西会馆”石质匾额、石碑、石狮、石鼓等文物,以及前门东山墙一段墙基,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张乐行墓在安徽涡阳县张老家东南。清同治二年(公元年),张乐行被俘,于周家营惨遭僧格林沁杀害。后人移其遗体葬张氏祖茔地。为避清朝政府迫害,初无碑。清朝被推翻后,方在墓前立碑。今墓已毁,碑亦不存。纪念景物捻军纪念馆在安徽涡阳县城(原雉河集)内,紧靠捻军会盟会址山西会馆。年兴建。今有瓦房五间,内收藏张乐行及有关捻军史料、文物多件。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28384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和方志文献中,关于张姓人物及其业绩的记载极为丰富,这里只能选择几种,作些简要介绍。在史籍文献部分,仅就《诗经》、《左传》、《战国策》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关于张姓人物的记载状况,作些简要介绍。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选编,辑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小雅六月》关于“侯谁在矣?张仲孝友”的记载,是张氏开宗立姓以后,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张氏先民。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下迄悼公十四年(公元前年),记载了春秋时期多年的历史。《左传》所记载的鲁、齐、秦、楚、卫、陈、蔡、曹、郑、燕、吴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5等个侯国以及周王室,都没有关于张氏先民及其活动的记载,其他邾、许、小邾等百余小国更无关于张氏先民的任何记载。惟独晋国有很多关于张氏先民及其活动的记载,此外,据记载宋国有一个名叫张的人,是华氏家族的家臣,既无眷属又无子女,后死于华氏家族内乱。张死后,宋国再也没有出现张氏先民的记载。兹将《左传》中关于晋国张氏先民及其活动的记载,择举几则如下:昭公元年(公元前年),有关于张挥子昧、孙台骀的记载,其文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胎。台胎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成公二年(公元前年),有关于张侯的记载,张侯又称解张,以负伤勇战大败齐师为晋立功而闻名;襄公三年(公元前年),有关于张老接任晋国中军司马的记载;襄公十八年(公元前年),有关于中军司马张君臣巧设疑兵,以计退齐师的记载;昭公五年(公元前年),有关于张、张骼被列为诸侯应该选拔的人才名单的记载;哀公五年(公元前年),有关于范氏家臣王生向范吉射建议,让张柳朔去做柏人地方长官的记载等等,《左传》关于张氏先民在晋国这块热土上频繁活动的许多记载,正是张氏起源于晋国的佐证。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该书记载了秦、齐、楚、赵、韩、魏、中山等国中出现的张氏,共人,他们是:张孟谈、张丐、张仪、张登、张丑、张旄、张倚、张勤、张相国、张翠、张平、张唐。在这个人中有魏5人:仪、丑、旄、倚、相国;赵2人:孟谈、勤;韩2人:翠、平。魏、赵、韩三国共计9人,占人总数的四分之三。魏、赵、韩张姓之所以多,是由于“三分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6晋室”而来的。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书中立传的张姓人物有:张仪、张良、张耳、张苍、张释之、张汤、张次公、张骞、张叔等9人;附载于《秦本纪》的有:张若、张唐;《孝文帝纪》的有张相如,总共人。张若籍系无考,除张次公居晋不论外,其余人都可稽溯为晋国张氏外迁者。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卷。在该书中立传的张姓人物与《史记》中立传相同者计有:张良、张耳、张苍、张释之、张欧(叔)、张次公、张骞、张汤等8人,仅只在《张汤》传中增添其子张安世,孙张延寿等记载。除与《史记》相同的8人外,在《汉书》中立传的张姓人物还有:张敞、张禹、张山拊等人。张敞,汉高祖时京兆尹,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居杜陵(陕西长安县东)。张禹,汉成帝时尚书,河内轵(河南济源)人,春秋时晋地。张山拊,成帝时少府,平陵(陕西咸阳东北)人。属京兆张氏,汤之同族。后汉书《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卷。纪传体东汉史。其中立传的张姓人物有:张步、张湛、张堪、张纯、张霸、张宗、张禹、张敏、张、张皓、张衡、张奂、张俭、张让、张兴、张驯、张玄、张升、张超、张武等。这些人物中,属于张良后裔的计有:张皓、张超、张敏、张武。属于张耳后裔有:张、张俭、张堪、张宗、张禹。属于张汤的后裔有:张纯、张升。三国志《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卷。纪传体三国史,分魏、蜀、吴三志。其中张姓立传人物有:张邈、张扬、张燕、张绣、张鲁、张范、张既、张辽、张、张飞、张裔、张嶷、张翼、张昭、张、张温。其中:张燕,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农民起义领袖,本姓褚,因起义领袖张牛角死而改张姓,号“张飞燕”。张辽,雁门马邑(今山西马邑)人,本姓聂,以避怨变姓为张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7以地域为单位综合记载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北宋以后,盛世无不修志。传世的志书,约余种,万余卷。其中,关于张氏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载,极其丰富。兹以《山西通志》为例,说明如下。《山西通志》有明成化、嘉靖、万历和清康熙、雍正、光绪六种版本,这六种版本都立有人物传记。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于年将这六种版本中的人物传记编了个《人物传记索引》,共收有人,其中张氏人物就有人,占总人数的。该《索引》载录内容为:姓名、朝代、籍贯、传记出处、卷数、页数。如:“张文明,明夏县人,康,雍,光”,表示张文明,明代夏县人,收在康熙《山西通志》卷第页;雍正《山西通志》卷第9页;光绪《山西通志》卷第页。其余记载,完全相同。类书,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始修于梁元帝所撰《同姓名录》,其后代有所作,诸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群书治要》、《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都是明以前的大型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收录上古至明初的重要典籍近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8种,共万多卷,装为万多册,约3.7亿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型类书。遗憾的是这部巨书编成后只缮写了一部,明世宗时组织重录副本。正本在明末已下落不明。副本亦陆续散佚。光绪后期仅存余册,后被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者烧了大半,未烧掉的亦被掠走。现存的最大类书就是《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万卷,亿字,国外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清康熙中叶由陈梦雷等原辑,雍正时蒋廷锡等重辑。陈梦雷是康熙帝第三子诚亲王胤祉的门客,一生坎坷,两次冤狱,两番流徙。雍正帝即位后,被发遣远边,遂改由蒋廷锡奉敕重辑。该书综合了清代所能见到的有关古籍中的各种资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资料特别多。按类编排,很有条理。全书分为6个汇编,典,是查找清代康熙以前一般专题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常见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其总量仅是《古今图书集成》的十分之一。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按姓氏汇编的资料。其中第卷至卷是张姓部。在张姓部中又分为汇考、列传、艺文、纪事四部分。汇考部分主要是关于张姓起源的资料汇编,包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张姓起源,郑樵《通志》中的张姓起源以及祠堂碑记、墓志铭、地方志中有关张姓起源的记载等。列传部分,是关于中国历代张姓名人传记资料的汇编,这一部分所占比重最大,是该部的主体。艺文部分,收录有《张氏谱图序》、《张氏谱图记》等;纪事部分,收录有吴郡“张氏五龙”、清河东武城“万石张家”、“三戟张家”、河东张氏祖孙“三相张家”等。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89记载一个家族或宗族的来源、世系、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是研究家族或宗族发展历史的资料宝库。据统计数据推测,我国现存族谱至少在4万种以上。其中,张姓族谱数量亦相当庞大,无法列举。兹就几种族谱目录和《中华族谱集成张姓》简要介绍如下。一、《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合编,中华书局年9月出版。该目录对所收族谱都编有序号,其中第号至号,为张姓族谱,共计种。该目录对每部族谱的纂修者、卷数、册数、版本、刻印年代、刻印堂号、收藏地点(包括北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90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各大学图书馆、各地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藏书楼,还有台湾、日本、美国)等都作了介绍。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由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5月出版。该提要收录张姓族谱种。对每部族谱的纂修者、卷数、册数、版本、刻印年代、刻印堂号,均有介绍。另外,对于始迁祖、徙居时间、居住地以及存卷状况、馆藏编号等,亦有简要介绍。三、《中国家谱目录》《中国家谱目录》,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该目录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收藏之中国家谱目录。该目录收藏有张氏族谱种,对每种族谱的纂修者、卷数、册数、版本、刻印年代等,都有介绍。《中华族谱集成》所收族谱,均选自该目录,亦即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收藏。另外,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亦收藏有张姓族谱近种。多半是福建和台湾族谱,诸如:福建同安《儒林张氏族谱》、福建永泰《鉴湖张氏家乘》、福建泉州《儒林张氏家乘》、台湾台北《张氏统宗世谱溯源》、台湾台北《张氏板桥大族谱》、金门《树德堂家谱(张氏)》、台湾台中《大雅乡张姓世谱》等等,这些族谱对于研究闽台张氏源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92页

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种,编为册。兹将各册所收族谱,介绍如下: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公元年)刻本,原装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支,南直隶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人,其中徽州府人,饶州府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该谱对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


——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292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永思堂刻本,原装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派)。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年(公元年)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公元年),字子厚,汉留俟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