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是王时敏为友人陈静孚之母七十寿辰而作。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在构图和笔墨方面都具备典型的中国画特征。首先,构图方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景物,近景双松清晰挺拔,远景高山连绵巍峨,所画内容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十分契合祝寿的主题。其次,在笔墨表现方面,继承董巨(董源、巨然)、元人的笔墨传统,尤其是黄公望的画法,以仿古见长,具有程式化的特点。笔法精绝老到,为王氏晚年佳作。
王鉴的作品有三种面目,即水墨、青绿设色、浅绛设色。浅绛山水创自五代董源,成于黄公望,元末王蒙又略加变化,在水墨的基础上以赭石勾填于局部,风神独具。王鉴此作正是师法王蒙,在树干、屋宇、山石、坡脚等处微染赭石,使画面的层次丰富,也增添了灵秀的韵味。题款中言“仿叔明”,画幅上不只在设色方面模仿王蒙,从构图、山石皴法中亦能看到王蒙的影响。如图中采用王氏惯用的重山复岭的构图形式,气势浑厚雄奇。再如山石多施王氏擅长的解索皴,把山石的质感刻划得细致入微。同时,画面也表现了王鉴的个人风貌,他那恬淡平缓的风格,雅致松秀的气韵,使观者静意自生。
此图是画家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2岁时仿效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的得意之作《富春山居图》的笔法而创作的,在经营位置、山脉开合起伏以及笔墨运用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造诣。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用笔松动老辣,王原祁对黄公望的画风了如指掌,在不断地临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这幅仿作中皴擦点染运用自如,技法高超,尤其在笔墨运用方面,先笔后墨,晕染多次,由淡而浓,渐次增加,最后以焦墨破醒,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山体、景物比黄公望所画更厚重、更严谨、更细密。王原祁的绘画风格在“四王”之中很有特色,他发展了董其昌对具有抽象意味的笔墨形式的追求,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他绘画的目的在于娱乐性情,偏重于理想,这与西画偏重于实景有着显著的区别。
|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裘深树出幽菲。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何不归。坐上一尊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今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揜扉。张照。下钤“张照之印”、“瀛海仙琴”印2方。引首钤“既醉轩”印。无鉴藏印。 此书行笔圆转流畅,墨色浓润,偶出枯笔于牵丝回绕处,愈觉神采飞扬。张照的书法融董其昌疏朗闲逸的布白和颜真卿淳厚敦朴的笔致于一体,从而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自家风貌。
芳草碧茸茸,染恨无穷,一春心事雨声中。窄素宫罗寒光峭,闲倚薰笼。犹记粉阑东,仝醉香丛,金鞍何处骤花骢。袅袅绿窗残梦影,红杏东风。弁阳歗翁填词,雅矜独步,其草窗一集,足令姜史让席。此阕调浪淘沙更(“见”字点去)多幽致。充斋沈荃。此轴录“弁陽歗翁”浪淘沙词一首,计4行,行字不等。末款“充齋沈荃”。钤“沈荃印章”、“充齋”二印。无藏印。 此轴笔法流畅自如,布局疏宕,结字布白深得董其昌书法神韵,略参米芾险绝的结字体势,清劲秀雅,自具风神。
此轴系姜宸英为友人张愚庵之子张勉所撰、书之斋铭,末识:“康熙三十六年歲在丁醜正月上元日慈溪姜宸英撰並書。”左钤“姜宸英印”、“西溟”、“人書俱老”、“葦間書屋”印四方。引首题下钤“老易齋”印。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 姜氏书法以摹古为根本,融各家之长为己用,书风清劲,清全祖望谓其“书法尤入神,直追唐以前风格。”《清稗类钞》云:“西溟素以行草擅长于康熙朝”。此轴是姜宸英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初进京赶考之前,寓居天津时为友人所书,姜氏时年已70岁。书法上承晋人而多存董书韵致,是其晚年行书中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