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黄颡的钓法
2014-01-29 | 阅:  转:  |  分享 
  
黄颡的钓法

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刺、盎公鱼、黄古丁、黄腊丁和黄骨鱼。外表有些像鲶鱼,最大的特征是在身体两鳍及背鳍各有一有毒尖刺。肉质鲜美。出水后发出轻轻的嘎嘎叫声。

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静水或江河湖泊缓流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觅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黄颡鱼适应性很强,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有一定的耐低氧环境的能力,高于经常垂钓的其他杂食性鱼类。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打窝最好用鸡(鸭)肠、红(绿)蚯蚓、鳝鱼刺等带腥味重的窝料。

我们经常钓到的黄颡,体重大多在半斤以下,钓组的选择就显得不重要了。

在我们垂钓的各种鱼类中,黄颡属于好钓的一种,传统钓组、竞技钓组、串钩、单钩、双钩等都可以使用。在垂钓黄颡的过程中,下面的几种办法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一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手竿以及钓组,一种是海竿挂串钩。

黄颡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黄颡咬钩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容易吃“死”钩。它只要发现食物就很难舍弃,在垂钓过程中,鱼钩经常被它吞到它的嗓子眼里边。这时候,如果想把鱼钩取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黄桑的上下颚都是骨质的,上、下唇都长着不大的却很细密的牙齿。所以很难出现钩豁嘴的现象,但很容易出现摘钩难的现象。

黄颡骨质的嘴很难张得很大,估计张开的角度不会超过三十度,张开的嘴只是一个不太宽的缝隙。所以小一点黄颡咬钩的时候很难把鱼钩一口吞下去,大多是呆在原地,利用呼吸产生的水流,把食物一小节、一小节的吞进肚子里去。在这种情况下,鱼漂反映出的漂像只是连续的哆嗦。只有在它把食物叼住以后游动的时候,才会出现黑漂的现象;大黄颡咬钩通常一口吞下,鱼漂反映出的漂像是黑漂。

由于黄颡很喜欢吃“死”钩,在我们垂钓黄颡的时候,应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量多带一些钓具,然后把它们统统打进水里,来他一个广种薄收。不必担心抬竿时机,只要它看到了食物就基本上跑不了。

黄颡喜欢生活在地形复杂的地点,比如乱石堆周围、泡在水中的倒树下或树根下、以及喂草料的食场附近,水中有水草的地方,可以这样说,凡是小杂鱼喜欢的地方都会有黄颡出现。

黄颡不喜欢呆在急流里边,但它很喜欢呆在急流的边上,这里流速比较缓慢,水面和水底情况比较复杂,小杂鱼比较集中,所以在这里垂钓黄颡,钓近处的效果高于钓远处。

垂钓黄颡很难出现暴连的现象,尤其是垂钓性成熟的、个体比较大的黄颡更为明显,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所有的肉食性鱼类都有地盘观念,每条鱼都有自己的地盘。如果没有打窝子,很难从一个钓点连续出鱼,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更换钓点,就是说每钓上一条鱼以后,再次下钩时间超过十分钟还没有动静,就要把鱼漂的落点移动一两米。在同一个地点连续不断的探寻,当你认为这个地带已经被钓光了,就要考虑搬家的问题了。

黄颡是一种喜欢吃荤食的鱼类,对小鱼、小虾、昆虫、蚯蚓以及各种水中的生物感兴趣,这些都是垂钓它们的好饵料。黄颡是水底请道夫,各类有病、有伤、死亡的动物都是它的食物。垂钓时经常使用的有四种饵料,蚯蚓、面包虫、鸡肠子、孑孓。

黄粉虫(面包虫)也是一种不错的鱼饵,这种虫子可以在花鸟市场买到。这种虫子很容易饲养,只要把它们放在颗粒料的碎末里就行了,然后在上面稍微放一些菜叶,用以补充虫子需要的水分。它们会在饵料里面蛹化为黑色的成虫,然后交配产卵,过些日子小虫子就出世了。

孑孓,此物为蚊子幼虫,又名跟头虫,最大的特点是鼻子长在股上。以前在资料中看到,孑孓要和草木灰混合后使用,根据目前的使用结果,我认为把它和拉丝粉混合使用效果也不错,而且还方便一些。

嘎鱼出水后,鳍上的三刺张开,嘴巴紧紧闭上,很难摘钩。不小心被扎一下,就会疼痛难忍。

在拿住鱼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挨扎的现象,因为刺上有毒,被扎伤后会疼痛无比。如不当时处理,很快会红肿。伤口会恶化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能够痊愈?我在水边看过没有处理伤口的伤员,手肿得非常厉害。至于何日才能痊愈就不得而知了。我没有体验过那是什么滋味,因为我和朋友们都会当场处理伤口,处理伤口的办法就是立即往伤口撒尿,伤口刚接触尿液时会剧烈疼痛两三秒钟,然后就会没有疼痛的感觉了,以后也不会红肿和出现病状。原因很简单,因为鱼的毒性是酸性的,人体的尿液是碱性的,酸碱中和,尿液中和了鱼的毒性。还有的钓友当时就将伤口的血迅速挤出来效果也狠不错。

献花(0)
+1
(本文系南山翁li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