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二)

 易定天下 2014-01-29

    作者   王国联   王亮

    (六)古瓷的次生结晶体或银化现象
   (1)次生结晶 
    瓷器出窑前经过锻烧不存在次生结晶问题,现代某些结晶釉作品是特殊配方所致,与次生结晶是两回事。次生结晶是矿物晶体析出的再生现象,古瓷因年代久远,釉内矿物质长期受地心引力及氧化作用,本以碾碎打破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并向其固有结构形态演化,部分矿物粒子由薄弱部位析出表面形成独立结晶体,多为白盐状或霜雪状;这是一缓慢的演化过程,最少数百年才能出现此现象,年代越久,这种次生结晶特征可辨率越高。宋元古瓷多有出现明显次生结晶体者,五代唐代古瓷此特征更明显。当然,釉面结晶亦有土壤中的矿物质因年久沉积亲和而成者。
    结晶分明显和不明显两类
   (a)明显者目测可见,多呈雪花、松针、菊花、植物叶、小棒条、放射、爆炸、米粒、冰茬条痕、不规则线条状等大小不同的各种状态;
    (b)不明显者可显微观察,亦是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有些次生结晶体多发生于质变较重处或胎釉结合处,有的结晶体在釉面呈众多细小星光点密集成团状、带状或片状;有的呈旋涡纹、水波纹、浪花纹或银波晕散白雾状结晶态,釉面呈云母状;质变结晶易发生在较大的棕眼、水泡眼、凹点、爆釉点、蛀孔等易积潮处。有的照片能明显反映出结晶折射晕散现象,有的结晶呈较强银光聚散不一的状态,个别结晶体能发出刺目的光芒。有的古瓷釉面产生结晶后五光十色星光闪闪,煞是好看。山东淄博窑古瓷多有质变结晶者,有的釉面竟五彩缤纷十纷漂亮,不见实物很难相信,比玛瑙釉好看多了,有的在气泡中可见灰白扩散状闪光结晶斑。部分古瓷质变部位往往有星光满目之感。
    釉面的梨花斑、石花斑(凌斑状)、饭糁斑等也属质变结晶现象。
    用显微镜观察星光闪烁是结晶体的共性。

    (2)银化

    古瓷的银化现象(亦称反铅、反银)既属次生结晶,星、斑、片膜、全化者皆有,多有呈芥籽、米粒状斑点者;银化层同水锈一样,湿水既失,显出釉面本色,而钙化者却不能。汉绿釉、唐三彩古陶常有银化者,五代疑似柴窑古瓷中亦见银斑及片状银化现象;宋代以后古瓷未见有此状态,由此可推见古瓷银化须千年以上;银化真品湿水后原釉色显现清晰,伪者无此现象。

    (七)怎样观察有气泡及无气泡古瓷的老化质变现象
    气泡在任何空间都有自行衰退、老化、消亡的过程。
    古瓷分有气泡和无气泡两种情况。
    古人手工配制釉料,质地相对粗糙,内含水气多,故古瓷气泡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部分古瓷气泡稀疏廖若星辰,釉层厚者因质变气泡往往呈聚沫攒珠状或呈饭糁粘稠状。
    新瓷用料由机械加工,质地细、密度高,故气泡小、密而均匀。
    往往古瓷釉下见多层面色调的气泡,如雾状泛白、泛灰、淡黄、黄褐、红褐、黑褐等质变死气泡等,气泡自然暴裂或逐渐消退为古瓷征状之一。
    古瓷完整的气泡壁中间有一至两个大反光点,周边有较多个小反光点,如众星捧月一般;有的反光点已有扩散现象,有的还会带彩。部分古瓷气泡及反光点消退萎缩明显,有的气泡消退后会仅留下暗洞般泡痕,消退轻重依次显现,过渡明显。
    釉面质变萎缩,气泡老化消退,这是高古瓷的共性。釉面气泡壁相对薄弱,年代久远后易发生质变,从气泡变化可得到很多信息。这种质变态一般为:凹处积釉易玻化,垂釉厚处观气泡,概率高者方为据,气泡个变不为凭。要细心观察气泡的质变、老化、消退、萎缩、黄化、黑死及钙化状态。
    有的釉面见“水泡眼”,大小不一,大者可如硬币,水眼泡为窑内降温时气泡慢慢秕下,形成周边凸中间凹的孔币状,突起边沿有空心也有实心的,比毛孔状棕眼大而醒目的多。笔者见绿釉贯耳瓶一件,黄赭色开片,水眼泡象熟透脓疱状,晕人!
    有的入窑煅烧时因釉汁未熔透而出现釉泡,形成疙瘩如蟾蜍瘤状,大小多少不一,有的釉泡竟大如豌豆;有的气体逸出形成大棕眼,从棕眼大小可看出当初气泡大小;有的因胎釉结合不牢而暴釉或缩釉;这是古窑烧制器物时升温与降温慢,胎釉间气体演化形态不一而形成的不同现象。
    施干粉釉者无气泡,这要看其整体质变状态,古瓷质变多伴有钙化、银化、石花、结晶等老化特征。
    红釉、白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抗沁蚀力也强,质变相对较慢。

   (八)古瓷老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呈色
    开片是因胎釉热胀冷缩指数不一致所造成;古瓷一般具老裂纹或多层次开片,釉面陈旧光洁。一般古瓷因长期热胀冷缩、氧化质变釉面弹性减小,釉面老化值数高,脆裂开片密度也高,如细箩纹为目测可见的细小孔眼状,非逾千年难达如此细小。入窑煅烧时,釉汁熔化越好与胎体渗透结合亦越好,开片相对要少,甚至不开片。传世或出土品中亦见不开片者,此类器物往往保存环境相对较好。部分窑口的蝇翅纹,当属另类更细小的老裂纹了,它需借助仪器,否则是看不到的,下面还会提到蝇翅纹。古瓷老裂纹有原开片和后开片之分,开片逾久裂纹内所充填的异物逾牢固充实,一般有水锈、土锈、灰尘、汗渍等之分。
    深埋地下的古瓷出土后会因气压、潮湿度、温度骤变而开片,这也是出土古瓷典型特征之一。
    凡受水土沁的原开片古瓷老裂纹有冒碱现象,阴雨天明显。
    因尘埃、汗渍、沁染等外因作用裂纹内颜色一般呈灰白、褐黄、褐红、褐黑等色。部分老裂纹颜色明显是由胎内渗出而非人为,此类颜色一般为鳝血、赫黄、赫红等色,成因应是因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经氧化而成,极有可能需特定胎质及特定环境才能形成。用显微镜观察,一般原开片都有黄化漫沁现象,但施石灰釉者因其熔点高硬度高,釉虽薄但这种漫沁现象反而不够明显。
    各种老裂纹都是老化脆裂的象征。老裂纹的名称很多,如龟裂纹、冰裂纹、大开片、小开片、文武片、金丝铁线、鳝血纹、鱼鳞纹、鱼子纹、百极碎、细箩纹、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旋涡纹、流水纹等等,称谓繁多,其名称至今缺乏统一规范。观察老裂纹属一般收藏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九)古瓷釉面的蛤蜊光现象
    蛤蜊光多不规则,毫光呈五彩状,视觉效果极佳。真品系在地下年代久远,因地下潮气杂质沁润,釉内矿物质游离表面与其它物质化合而成,千年以上的蛤蜊光有的达到凝重闪烁斑驳陆离状,有的竟在圆器内荡漾如水。笔者见一件唐青花白釉蓝斑四系罐,整体蛤蜊光斑驳闪烁,古韵诱人。
    古瓷传世品也可产生蛤蜊光,但多不及出土者明显。明清古瓷蛤蜊光则以五彩最具代表性,应与釉料中的矿物成分及所处环境有关。
    识别蛤蜊光在柔和光源下进行:灵活巧用反光面,转换角度釉面搜,若有五彩毫光现,此物可遇不可求。

    (十)古瓷两大来源及其特征
   (1)传世品
    传世品因器物保管环境不同,鉴别时要做具体分析,但传世品的共同特征为包浆厚,底胎熟旧,器物有使用自然磨损、磕碰等痕迹,但库藏品除外;气泡消退、黄化、黑死,釉面质变、次生结晶等现象也会在传世品上出现。
    (2)出土品
    多有滋润、质变、重结晶、水土沁蛀痕迹者,并有浓重且不易消退的土沁味。由于地质环境相当复杂,不分天南地北,不管明器窖藏,所在地下的深浅程度,密封程度,与土壤接触程度,周边杂物繁简,水位高低,酸碱度强弱,温度高低,时间长短,所有这些都势必对器物有所影响,鉴别时一定要从微观着眼,全面分析。

    出土器物又分两种情况:
   (a)明(冥)器及磷沁现象
    明器就是陪葬品,古代多为土葬,墓道内人体与棺椁服饰等相杂,有机质腐朽化而为油质膏泥,器物年久受沁,故出土器物多有油腻滋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冒汗现象,阴雨天更明显,同时有股土腥异味,洗刷难退,久而不消。
    明器釉面常见具磷沁现象者。磷沁一般呈不规则点、线、块、片、整体等沁附状态,有的仅限棕眼凹处。磷沁晶莹铮亮光鲜如水带酥光,有明显的湿水感;视觉上比新瓷亮,但不刺眼,韵味十足非常漂亮。在密封墓道中,尸体与棺椁衣物等有机质腐朽物能产生大量磷质气体;密封状态下磷气均匀散布或呈结团状,并能呈稳定状态附着在器物表面,年代久远后向釉面内渗透并化合为磷沁层。受磷沁者出土后已无磷光效应,器物被沁部位有的呈铮亮剔透状,有的则不够明显。磷沁光泽是柔和的鲜亮而不是刺眼的火光,所发乃净莹湿润的酥油光。磷沁还有种有趣现象,湿水光泽立减或消退,水退显现如故。地下状况很复杂,磷气的浓淡分布状态沁润年代远近也千差万别,反映在器物上的状态各异。出土瓷器中常见光鲜如新者,大多是磷质沁润的结果。墓道中有尸骨棺木就有磷质,冥器受磷沁应是易解之事,奇怪的是这一现象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解放初期的夏秋夜晚在庄头乘凉时,常能看到坟场、乱葬岗的磷光团聚,象幽灵样漂浮游荡,有的还随风升降,老百姓叫“鬼火”或“大兔(狐狸)炼丹”。由于推行火葬等原因,这种现象现在已见不到。磷沁光泽与蛤蜊光相似,但蛤蜊光能见五彩,磷沁只见酥光。亦有磷沁与蛤蜊光同体者。出土器物蛤蜊光有明显消退现象,磷光附着相对稳定;笔者用磷沁瓷片做过试验,暴晒、水浸、巴斯液泡,磷沁处仍光鲜如故,因此永不消退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出土玉器、青铜器也具磷沁现象。

    (b)窖藏
    历代皆有兵匪战乱,古人为应急修建秘所或临急藏匿实属常理,窖藏器物经常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般明器冒汗程度大于窖藏器物,窖藏一般无磷沁现象。

    (十一)传统目测鉴别法与微观鉴别法相结合效果好
    凡目力所及而不借助仪器观察者皆属传统目测鉴别,目测鉴别只可目测外观。微观鉴别可观察到器物的内在变化。微观鉴别用显微镜既可。民间收藏界有“千年老窑显蝇翅”和“元明古瓷开石花”之说,是指蝇翅纹需千年以上釉面才能老化脆裂形成无数极细小孔眼状纹,石花纹是说要数百年以上次生结晶物才有可能与釉面或气泡纠结形成小斑块石花、旋窝状纹等。
    部分古瓷釉面用微观鉴别法可见见蝇翅、蝉翼、蛛网、疏网、水藻、流线、微丝、石花、旋窝等纹,以蝇翅纹最为细小,它们都是因氧化、釉面质变脆裂、老化的象征。蝇翅纹多隐藏在皱皮纹或积釉处,此蝇翅非彼蝇翅,并不是唐三彩蛤蜊光古玩界所称的蝇翅纹。唐至五代越窑、耀州窑器物蝇翅纹往往很清晰,从宋代开始已呈递减之势,元末明初釉里红苔绿中有的仅具微丝纹迹象,有一件宣德釉里红梅瓶网纹到很清晰。

    此类网纹是由独立闪光点构成,光点是一种质变结晶态,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质变重者有的呈一片银光,晶莹闪烁。黑釉、褐釉多有见蝇翅类网状纹者,而白釉类未见此纹,不少窑口的器物年代久远亦无此类网纹。有此可见该现象应与釉中含铁或某种矿物质高低和年代远近有关。此类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网纹现象还有待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去研究。蝇翅类网纹、萎缩纹、磷沁等古旧特征是仿者无从着手的领域。

    (十二)木柴、煤炭烧窑与电气炉的区别
    木柴烧窑、煤炭烧窑升温降温较电气炉慢的多,馒头急火蒸死体积小,慢火蒸活体积大,同是蒸熟馒头,急慢效果不同,烧瓷同理,故木柴煤炭烧窑胎质相对滋润疏松。
    古代烧窑主要用松柏木,木质内含松脂等多种物质成份,煤炭更是含有多种矿物成份,燃烧后含有多种成份的气体会同作品发生化合反映,故古瓷釉面有滋润者亦有略浊者,木柴窑挥发快,釉面比煤炭窑浊度要轻。为提高质量,精品多用匣钵装烧,故古瓷中亦多有釉色晶莹滋润,光泽柔和似水者。

    现代电气炉烧者釉面纯净光强而胎死。掌握这一特征对古瓷鉴赏会有很大帮助!
   (十三)  以上为作者近三十年来学习实践的心得,并以此为标准获得了不少珍品,收藏颇丰。凡符合上述标准者既为旧气开门,再参照器物胎釉、器型、工艺、文饰即可较准确的断代定位(窑口)。

结束语   若问珍品何所在,此法定显真善美;把关标准真古旧,硕果历历胜龙图。

    自东汉至宋元,古瓷窑址众多,现经考古发掘者只是冰山一角。出于多种原因,目前文博学术界正处于权威备受质疑的变革时代,有质疑才有发展,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各地收藏爱好者不断发现旧气特征开门符和高古瓷特征的精良作品,当然也包括疑似柴窑器物,但此类古瓷尚无发掘考古资料证实它们的身份,大多被文博界拒之门外;显而易见,此类古瓷不宜用“否定”的方式解决,应基于其古旧真实特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做更深层的探讨!其实,确认它们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文博学术界搞不明白的问题很多,相互间的观点也难趋一致。现在流行的“有疑点一票否决”是随意量裁的借口,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公正不负责任的,绝对不可采信!现在土地开发,高速路破土,公私建筑,文物大量出土,不少文物流落民间;更因交通通讯便利,文物流通极快,收藏爱好者能得到精品文物的机率很高。若遇到没见过或看不明白的文物应属正常现象,不可轻易言弃。必需意识到,这是一特殊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段,只要发现旧气开门的古旧精品,有条件尽量合法收藏。暂时搞不明白很正常,有神不愁庙,可慢慢细化研究,切莫相信一票否决,那不仅会坐失良机,甚至会给传统文化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众多窑址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或深埋地下,或发现而未及时发掘;原有考古发掘数据与鉴定理论还有很大缺口,还有待完善提高。若以古旧真实特征为突破口,定能跳出资料不足且墨守成规的怪圈,减少文物遗产的人为损失。

    鉴赏古瓷在强调器型纹饰工艺流程的同时,若能突出古旧特征、熟练运用上述鉴赏标准,则能将真品赝品较准确的区分开来,同时在解决高古瓷鉴定无量化标准问题上迈出一大步,必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收藏要勤学善思,不能别人说什么信什么,多打问号,少走弯路!文物鉴定要出于公心,不能以权牟私丧失人格,要知道民众的眼睛是揉不进沙子的。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文物变的愈加珍贵,笔者多年来醉心于传统文物,并由学习观摩逐渐到实践验证持续至今。以上为个人在长期收藏爱好活动中,经不断交流学习、反复实践领悟总结出的高古瓷应具特征及对某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并公布于众。

    此观点系一家之言,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社会各界朋友同好多提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