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新年红包看微信付费阅读的可能

 啸海楼 2014-01-30

从新年红包看微信付费阅读的可能

陈雪频 昨天 14:58

春节临近,玩微信的“新年红包”有点上瘾。最近两天,我先后发了近1000元新年红包,收到了300多元的新年红包,最大的一个红包180多元。我不是土豪,也不是财迷,以前也很少为腾讯产品付费,但这款产品让我和我周围的人乐此不疲,的确能引发好几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这款产品做对了什么?未来还可能有什么可能?

首先要申明一下,虽然我是腾讯《大家》的签约作者,但这篇文章并非追捧腾讯的软文。新年红包的热度有目共睹,传言光嘀嘀打车和新年红包两个应用,就让腾讯财付通绑定银行卡的数目从去年年底的2000万张增加到1亿张以上。这则传言有待求证,但这个数字应该不算离谱,因为你要把红包变现,就一定要绑定银行卡,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是因为新年红包的这个功能去绑定银行卡的。

其实,新年红包这个功能并非腾讯微信原创,在此之前支付宝和新浪微博都推出了红包功能,但我从来没有用过,也没有见到周围的人用过。为什么同样一个产品,在同样强势的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平台上反响平平,在腾讯微信平台上就能引发一波热潮呢?仅仅是因为微信有超过6亿的用户么?要知道,新浪微博和支付宝的用户量级也相差不多。可见,用户基数本身是不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谈谈我个人的体验。我之所以对这个产品乐此不疲,大的背景是快到新年了,中国人有发红包的传统,能增强新年气氛和朋友感情。但发红包一般局限于熟人之间,如果是大家比着发红包,那么气氛会更加热烈。哪个产品上的熟人最多?当然是微信上了。尤其是微群里,当一个人发红包之后,每个人收到的金额不等,都会引发很多悬念,而且会激发其他人跟着发红包。当我收到那个180多元的红包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包一个更大的红包分发出去,好像不用花自己的钱一样。

这就是人性!腾讯微信非常懂得用户心理,而且能够让准确地捕捉到用户需求。新年红包充分应用了微信社交的交互功能,让发红包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热潮。背后的热潮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效应,当你独自做出某种消费决策时,你往往是理性的,但你看到一群人在做同一件事时,往往会被情绪驱使,冲动型消费。

为什么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做不到这一点呢?应该说,支付宝的商务功能更强,但也正因为此,上面的联络人大都是平时卖给你东西的淘宝和天猫商家,你会动不动就给那些商家发红包么?一般人都不会。至于新浪微博,虽然上面的熟人也不少,但不熟的人更多,而且没有群聚效应,大家发红包的愿望不是很强烈。

这就是产品经理的互联网思维。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做出一个切中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出来。不仅如此,他还能够让消费者利用他们的社交网络,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一个传播者,从而实现产品的病毒式传播。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微信的新年红包都做得非常出色。当然这款产品的成功也离不开微信平台的威力,这种产品是别的平台很难模仿的。

除了发新年红包之外,微信早已推出了一系列微支付的产品。在网络上购买电影票和团购券,都可以用微支付了,而且支付非常便捷。这种把线上和线下打通的支付方式,对支付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巴巴会推出来往来狙击微信在支付领域的发力了。

对于作者而言,微支付也是一个福音。以前作者写一篇文章,除了媒体支付稿费之外,是很难让读者直接掏钱的。随着微支付变得越来越方便,作者完全可以用“打赏”的方式,让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为内容付费。当作者想要写一本书的时候,他也可以用“众筹”的方式,让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人先付费,然后确保在写作之前,这本书的销路已经不是问题了,而且能够提前得到收入。

无论是“打赏”还是“众筹”,都和传统的商务行为有些区别,而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社交行为,他把一群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兴趣偏好的人组织到了一起,共同完成一件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这个过程中的社交属性比商务属性要大得多。这个过程还削减了中间媒介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和出版社的作用不是那么大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更加充分,这也将改变未来出版业的生态环境。

马年春节即将到来,在未来几天的时间里,必将会掀起新的一波新年红包的热潮。当热潮退去的时候,必将会有一些新的东西留存下来,消费者的习惯在慢慢改变,这也将催生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这也是社会不断演进的结果。无论是社交还是支付,出版还是阅读,都会在这个生态体系的升级中不断演进。会有一些机构在这种演进中兴起或者没落,但这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来说是个福音。

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责编:贾嘉)

阅读(7.1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