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沃斯的中国故事

 阿里山图书馆 2014-01-30

每年一月份,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的千余位政界,商界,学界精英会聚集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就全球重要经济和政治议题开展思想交锋,2014年的主题是重塑世界:对社会、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从1987年起中国代表团就参加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活动,如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达沃斯的份量自然越来越重要,来自中国政界和商界的面孔也越来越显赫。这些揣着不同议程的中国面孔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精英,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互动,在优雅辞令或觥筹交错之间,改变着外界对中国的观感,或者是强化着彼此的刻板印象。

笔者无缘躬逢盛会,不过对媒体渲染的那种嘉年华调性其实已经无动于衷,反而是媒体报导的一些细节或者小意外,让笔者觉得兴致盎然,试图去理解和分析那些微妙事件背后的故事。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演讲中说,到达沃斯的目的是讲述“中国故事”,并且反复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故事。这种不留余地的自我肯定似乎偏离了中国人长期持有的谦虚传统,而在讲究精致措辞的精英舞台上,这种论调如果不是显得傲慢的话,起码也缺乏幽默感,会让受众产生某种不适感,甚至国内社交媒体上对王毅外长的这种论调也有讽刺和批评。作为一个拥有长期外交经验的官员,王毅外长不会不理解不同措辞的意涵,这种措辞变换之间,也许折射的正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大国崛起,三个自信等为基调的宏大叙述已经取代了长期以来韬光养晦的低调外交姿态。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外交官眼里的“中国故事”肯定是一个特别的故事。

国内媒体大量报导的一个小意外和中国顶级富豪王健林有关。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演讲中提到,如果中国一味的依靠增强军备,驱逐南海的菲律宾渔民,就像美国入侵伊拉克一样,对自己的软实力是一种伤害。约瑟夫?奈教授是十分有影响的政治学者,是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

在现场的王健林觉得被冒犯了,他说“教授的演讲是对中国的不敬,因为那本来是一个经济论坛,不应该涉及到政治,特别是还有一个中国客人坐在这里共同讨论问题的时候,公开的挤兑中国,我觉得起码不太礼貌。”王健林还说,“如果你到了中国听听13亿人的看法,可能和你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这一点我要正式的提出来。”

 王健林的这些回应都很直白,显然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声,把一个教授的学术观点提高为对中国的不敬,并且把13亿人作为一个整体拿出来说事,这些都说明被人们视为中国故事代言人的王健林,依旧有一颗易感的爱国心,他的观念底色依旧带有深厚的集体主义时代的烙印,在一个冠盖云集的国际舞台,他并没有适应和熟悉国际舞台的脚本。

 王健林对在商言商的重申,则让人联想起2013年国内对应的的热门话题。有关在商言商的争论,来来回回已经有几个回合,柳传志,冯仑和王瑛等是其中的代表性声音。而王健林对此争论也有过回应,他的基本主张是亲近政府,远离政治。通常来说,富豪们对于政治话题,私下场合可以十分热衷,但会尽量避免公开表态,自然更不愿意去批评和冒犯,这种分寸把握和界限划定,其实已经内化为一种角色自觉,即使情境变换,角色反应还是会如影随形。在达沃斯论坛听到对中国政府的这种公开批评(即使约瑟夫?奈反复解释他是善意的)和王健林长期形成的角色感是冲突的,自然会引起他的不快,因此公开表示被冒犯了。

 当然和外交官善于修辞一样,精英们往往有平衡多个舞台的格局和能力,在达沃斯论坛现场,王健林的反应也许有些失当,但那个舞台的受众毕竟是临时的,有限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国内的庞大受众。 通过媒体报道转播回来,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熟悉的中国商人,在不失时机的捍卫国家形象,这是王健林“亲近政府”理念的一种巧妙表达,这显然比陈光标那种生硬的爱国姿态也高许多个档次。

 

达沃斯论坛已经闭幕,那些活跃的中国面孔,将继续自信的周旋在高大上的精英舞台,表征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国际实力的提升,同时以符合政治正确的姿态,通过各种媒体精巧的回传回来,让国内观众们分享着“中国故事”带来的自豪感。

 显然,中国故事是故事里套着故事的复杂故事,达沃斯所展现的中国故事,其实也是一个帮助理解的视角。

 2014-1-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