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1-30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 - 常作印 - 诗意的河流:常作印博客

1.家是教育的文化圣地

家是中华民族教育的文化圣地。中国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整个教育系统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没有了,找不着了。中国教育的根在家里,因为中国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不一样,西方人有一个大的宗教信仰背景——基督教的大背景;而中国人的信仰,更多的是自然信仰,家人之间,上下代之间。过去老人给孩子谈事的时候,就把孩子带到先人的牌位前说事,这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圣地,现在慢慢消失了。

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说过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里谁在掌管着孩子的成长和心智发展?母亲。

家里谁在保护母亲,养育孩子的心智?父亲。

孟子的这句话是极具文化内涵的,我们家长应通过这句话,从家里面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

3.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的伦理型文化。这个伦,就这个“悌”字,我们把竖心旁去掉,最早的“弟”是这样写的“悌”,“入则孝出则悌”,“弟”是从这个“悌”字来的。

人伦关系讲的就是这么一种次第关系,或是一种次序关系。什么是次序关系?一、二、三,谁是老大、老二、老三。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里面这个次序关系是混乱的,家里面一切都为他服务。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要把一切好的条件都给他,而是让他在有限的条件内,明确这种次第关系。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条件一放开就把这种关系给破坏了,这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麻烦。

“伦”是母亲要把握好的一个分寸,一个原则。有的家长说我放开孩子,我怎么越放越麻烦呢?其实你没有放,而是从后面跟着他,不正面去管了。有的家长放开孩子让他一个人在屋里面学习,自己一会儿趴门口看一看,一会儿装着倒点水,其实这种放不是真放,而是跟得更紧了。

“理”就是伦理。有的家里的盘子、碗特别多。这是好事,家里来的人多,家门口可以进出的人特别多,什么人都可以来。各方面的理,在你这儿都能够汇聚到一起,可能同时来的人,不一定都是你的朋友,但是因为你们家的存在,他们都聚到一起,或者他们之间不一定相互认识,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彼此又成为朋友,这就是你们家要坚守的一种伦理文化。

我们讲文化、做事情的时候,要拿“伦理”这两个字在我们心里面去测量,去衡量,去比较。

4.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以人为本,社会关系的维护是通过一个人的道德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这是中国的文化特点。我们家长的教育功能也是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实现的目的是什么?维护这个社会关系,浓缩到家里面,就是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道德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一种内功,只有把这两点做到极致的人,才具备很强的教育内功和教育内在能量。

我们谈教育,家长首先扪心自问两点:

第一,我的自我约束有没有达到教育人的程度。不要自己一身的缺点,还去给别人指毛病。

第二,我的自我完善是否太慢了,自我积累太慢了,跟不上孩子的成长,由此带来担心和焦虑?这种消极的东西会不会传递给孩子?

社会关系的维护是通过个人的道德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这个“社会关系”,我们把它改成“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因此,家庭关系的维护是通过个人的道德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一家人之间要相互尊重,过去讲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如果没有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家庭,结果不会太好,他们家的后代也不会太好,会出现一种局面:无度,他们的孩子非常无度。所以,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道德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来维护一家人的融洽关系。

如果一家人谁都甩开性子耍,就都过不到一块,因而要有所约束。家里面你说得再对,也不要强加于家人,可以今天点出来,等着他明天往那个地方走,甚至后天他才走到你今天期盼的正确的点上。

有的家长坚持自己的死理,弄得全家人关系都散了,一家人都不是一家人了。如果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脾气,都不像父子或母子关系的时候,谈什么教育都是没有用的。

5.贵和尚中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贵和尚中”。

贵和,先强化维系关系的“情”。

所有的事,包括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先做和。什么叫“和”?先和孩子内心建立“和”的关系。先强化的是维系关系的“情”。夫妻之间谈话,也先用情来维系,把“和”做出来。

有的家长一急,说:“孩子,你再闹,妈妈不理你了,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把你送人了,妈妈把你送给要饭的!”这带给孩子的伤害,比抽他两巴掌还狠,因为这里面太无情了。

夫妻之间一开口,就说两家话,这就麻烦了。有一对夫妻,到我这儿来了,他们都是40多岁的人了,妻子说孩子的奶奶,指着她丈夫说:“你妈怎么怎么样!”丈夫说孩子的姥姥,指着他妻子说:“你妈怎么怎么样!”我听着就觉得别扭,说你们能不能把“你”换成“咱”?这一个字,夫妻之间老分你我的话,孩子夹在中间很难受。

所以我们先强化关系,母亲要以“情”求和,父亲要以“理”求和。中国文化很厉害,这些种子真正在我们心里边种下,我们心里边这块土地就得到改良,教育好孩子就有用不完的能量,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

尚中,就是用让所有人都舒服的方式做事。

“中”是什么呢?做事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让周围的人都舒服,这样的事才有生命力,孩子做起来才有心气。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两个人都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孩子兴奋的、内在的信任和骄傲,孩子会把做作业当成一种孝敬你们的方式,那孩子的作业还用催吗?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智慧,包括现在处理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人都是在坚持和为贵。

贵和,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以最佳的路径、用最佳的方式,我们才有能力驾驭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在极好的家庭氛围里面,教育才可能有效地实施。如果家庭氛围不行,再好的教育方法在他们家都会打折扣,再好的教育途径在他们家也都走不通。

6.仁爱宽容

中国文化的第四个特点是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宽容精神。一个原则,一个精神,具体到一个家里面,仁爱原则就是母亲,宽容精神就是父亲。母亲的情绪做到平和,父亲的胸怀做到宽容,其背后有很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仁爱,就是由爱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推及爱他人。如果你爱别人,别人怎么样,你都不会生气,所以才有情绪的平和。

中国文化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我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理空间要有能力容得下这些种子。说不大,是因为每家人都有,是人都有家;说大,是因为我们现在治理整个国家,面对世界的合作也好,交流也好,都离不开它。

把这些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我们心里边,让它们长出教育的智慧,别说教育好一个孩子,估计我们这辈子还能教育很多人。这里面有我们做教育的答案,包括对我们自身教育困惑的认知——困惑在什么地方,其实从这里一看,就能照出来我们自己的形象。

第二节文化的介入与沉淀是教育的出路

1.文化是教育的极致

文化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教育做到极致就是文化。

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文化”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但是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我们的人生积累的财富,就很难传递给孩子。

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别人能继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一点一点地传下来的,它具有传承的特殊功能,所以我们的家庭需要这些内容的介入。

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时尚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等。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打磨的,依然表现其生命力的文化。

守住文化之魂,在文化的空间里滋养心灵,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并将这种优秀的文化沉淀传递给孩子,是教育的根本。

文化的介入与沉淀是教育的出路。我们为什么从文化这个角度来介入教育?因为和真正的教育相比,没有文化参与的教育都是一时的,和“教育”这两个字里面的内涵差得太远。

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化是先耕耘自己的心田,然后化感为别人的传承或智慧的启蒙,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个内在的状态。

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我们先耕耘自己的心田,把地翻一翻,如果你心里面连这颗种子都没有,那就别想长出东西来。

2.爱是文化的起点

我们心中要有真诚的土地,翻一翻这片土地,让文化介入进来,让我们能够真诚起来。

中国文化是母亲文化。要改变教育,就要让母亲们从这种文化里面找到自己开始。爱是文化的起点,爱的启蒙者就是母亲。爱的启蒙通过静来孕育,如果母亲有“静”这种状态,这种爱就会转化为孩子所有带“心”(信心、耐心、意志、习惯、信念、理想)的内在素养。母爱必须通过这种静的状态,来激发和孕育孩子所有带“心”的内在素养。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如果不具备这种状态,就会干扰打击和破坏孩子的这些内在素养。所以母亲遇到事能够静下来,那我们身上的能量就能够传递给孩子了,就不是干着急了。

所以说爱是文化的起点,通过母亲本有的静守,静守也就是颠倒过来守静,传递和启迪孩子的心智。

3.用文化点亮教育之灯

为什么要讲文化?因为只有站到文化这个空间,首先着眼于我们自己心灵的建构,把我们自己的内心整合好了,教育的灯才能点亮,我们自己才能把自己摆到那儿,照亮孩子,我们自身的教育功能才得以发挥。如果站到别的功利的空间,这盏灯就会熄灭,站到其他的空间都不足以去面对孩子的心智和生命,都不足以去启迪他的心智,感召他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站在文化的空间,着眼于我们心灵的建构,教育的灯才能点亮,才能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第三节生命是文化的结晶

做教育最难的是守,守住教育的真。坚守教育是很难的,守住教育就是守住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内涵,守住文化的存在。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开阔的空间

文化是一个开阔的空间。人总是想不开,就因为他不能站到文化的空间里面去看事,把自己给堵死了,所以文化首先是一个开阔的空间。我们看事情,如果站到文化的空间,前面就会一片开阔。今年你有的东西,过几年就没有了;今天你有的东西,明天就没有了,比如年龄。看待任何事情的出现是这样,看待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心里面有底,就绝对不会因为外在的有无,而惊动我们内心的稳定,或者干扰到内心的稳定状态。

文化就像一个非常有分量的东西放在心里一样,这样的东西沉淀得越多的人就越稳;浮躁的人这种文化的沉淀不多,随便一个事,就能激起他焦躁不安。

文化是一个开阔的空间,我们站在这个空间里面去看待事情、看待人,就会看得很清楚,谁也逃不了这个大空间。

2.文化是引导的姿态

文化是一种引导的姿态。没有文化沉淀的家长不具备引导孩子的能力,尽管他天天管孩子。他的孩子极容易被干扰,随便一个不好的事情就能把他的孩子带到一边去。

3.文化是力量的导向

文化是一种力量的导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春节时,全国各地的人都疯了似的回家过年,打工的回不去,骑个三轮车走几千里路,就为了回家过个年。一到过年的时候,火车站那人都是一种什么状态,尤其是北京,出租车也忙疯了,春节不就是我们的一个文化传统吗?它就具有这样一种导向的力量。

4.文化是温暖的情怀

文化是一种温暖的情怀。文化底蕴很厚的人,永远给人的是一种温和的感觉,不急不躁,不强不弱,不温不火。不温不火,很平静,但是心里边有一种感觉,这样的感觉能保持得很长久。遇到事情,困难的时候,无奈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唤醒他一些东西。

5.文化是希望的灯塔

文化是一座灯塔,在黑暗中给人以指引。文化具有这样的一种能量,文化都是在极黑暗中诞生的。所以当我们后人在面对黑暗的时候,内心充满困惑的时候,它会告诉我们怎么走,你不听它的,你就走不出来。只不过走得慢一些,走的弯路多一些,撞墙多一些,有的人经不住撞,就撞倒了,就停了。

6.文化是延绵的道路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不是死东西,它是活的,只不过今天有今天的姿态,过去有过去的姿态而已。真正的文化是活的,是一条不断往前延绵的路。用“延绵”两个字,一个是强调它的弯曲,文化的路向来都是弯曲的,真正的教育之路也是弯曲的。我们现在说的东西没什么用,不能直接用,得在我们身上转好几个弯之后才有用,搁我们心里面转好几个弯才能用,直接拿回家给孩子讲,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它是一条弯路,而且是今天放到我们心里面,什么时候需要,它都会给我们延伸出来我们应该把握的方向和轨迹。

7.文化是叮嘱的低语

我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两尊像,一尊是孔子的,一尊是老子的,他们在我的办公桌上站着,休息时,我眯着眼睛感觉像是在和他们对话,迷迷糊糊睡着睡着,好像老子把我叫醒了。这种感觉,就是面对他们的时候,我没有困惑。我觉得有困惑的时候,去看他们的像,他们在笑话我,所以没有困惑。这是一种低语,这些东西一旦融入我们的教育状态里面,就能附着在孩子的内心,能使孩子走很远很远。

8.文化是梦想的温室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温室。孩子的梦想和我们的理想如何实现,都要放到文化的空间里去养。知道孩子的成长也是走弯路的,我们就在拐弯的时候去碰他,走直道的时候去推他,在这个空间里面孩子的心智会得到极大的舒展和成长。

9.文化是跳动的韵律

跳动的韵律,就是情绪共振,就是我们父母的情绪带给孩子情绪的共振。通过一个孩子的状态,就能判断出他父母情绪的状态,就是孩子和父母情绪长期共振的结果。如果我们守住了文化,我们的心跳节奏是很美的,甚至我们的呼吸声都能带给孩子力量和信心。如果我们内心中没有这种文化的沉淀,稳不住自己,无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干扰。本来孩子挺稳定,所有的孩子生下来,他们的自我把控能力都是很强的,如果没有外界强势的干扰,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得很好,因为他们天生都带着,不然的话他成不了一个生命。

10.文化无处不在

文化沉默无语,而又无处不在,有的人一谈起文化,就觉得文化在哪儿呀——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为什么讲文化,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文化的结晶,文化能启动我们自身的教育资源。在一个孩子后面,有两个大的文化体系,一个是父性文化,一个是母性文化。不仅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他母亲的母亲都在沉淀文化给这个孩子,滋养孩子的生命。

11.人的存在就是诠释和传承文化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在诠释和传承文化,这是我们生命活下来就带的一种能力和一种责任,其他东西的重要性跟它相比,都远远不如它的分量。如果把别的不重要的东西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那我们只能说这个命本身的价值不高。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内核

中国文化的内核,里面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三家文化又是相交相融的,是三家人说的一家话。我们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三家文化,思考它们带给我们的启迪。

1.儒心:仁、义、礼

儒心,儒家的心是什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一种乐而不恼的心态,不生气,高兴。整个《论语》讲的就是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一种心态,也有点不温不火的意思,高高兴兴而不生气。做教育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对教育的分寸、对教育尺度的拿捏才能把握住,我们才能做得比较好一些,说话也能让人心里边舒服一些。

儒心,这个心里面有三个字:仁、义、礼,三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义”,义就是宜,就是分寸。

真正的爱是恰如其分的给予,就是源于“仁、义、礼”这三个字。恰如其分,给的人很舒服,给的人很有尊严,给的人很有力量,能带给人一种热情。我平白无故给你东西,我也要让你拿得有尊严,这就是礼。有的父母讲起孩子来像讨债似的:我付出那么多,你居然给我考了个58分!你那不叫付出,你那叫讨债。

2.道智:虚、静、无

老子的智慧,可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层面的制高点。他的智慧里面就是“虚、静、无”三个字。

第一个字“虚”。什么叫“虚”呢?把有的东西想到它无,现在没有出现的东西考虑到它将来的有。最怕的是太实的人,看的全是假象。比如孩子数学不好,请个数学家教,这事就是假象。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给孩子讲这道数学题,也不是启发他如何去学习数学,这个假象背后可能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在控制孩子学数学的状态,那个开关没人碰,你请多少个家教也不行,越请孩子数学越不行,这就是虚。

第二个字“静”。老子的思想核心里面有四个字“致虚守静”,太实的人,他静不了,被现实折腾得气喘吁吁。今天谁骂他一句,他气得不得了,明天谁说他一句,他又不行了。不用动,这些人看他们的走向。有些人从小就有这个天赋,能去悟这些东西。其实和这样一种文化去进行内心交流,确实需要一定的悟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和这种智慧内心达成直接通透的一种交流。

第三个字“无”。这个“无”里面,启迪着我们怎样去做教育——有钱人当穷人过,当领导的把自己的孩子当贫民过,没钱的人要以有钱人的高贵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无”这个字属于母亲,母亲的情绪可能拿不出来,直接感受不到,但是能孕育一切。情绪的东西天天在变化,是一种“无”的状态,但它可以孕育一切,可以把一个家养好,也可以把一个家破坏掉,所以真正智慧的父亲,从保护或者养护母亲的情绪开始经营这个家,包括培养下一代,这是智慧的男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无的地方下工夫。

这是道家的思想,或者说是老子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把老子的智慧吸收那么一丁点儿的话,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就不用犯愁,就得心应手。

3.佛情:慈、悲、和

佛教文化,也是中国三大文化内核的一个重要的点,在做教育上,佛教文化之所以让人感动,在于它的情怀。佛家的情怀,在做教育上有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我北京的一个学员,他是佛家弟子,他女儿跟我说了两个小时之后,状态变得非常好。然后他就问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一位佛教界的高僧,说你的这个老师应该是个慈悲同体的人。说我慈悲同体,既有母性的那种内在的对别人的感应能力,又有父亲那种很理性的引导,这就叫慈悲同体。

先看“慈”和“悲”。慈是指父亲。这个悲,不叫悲伤,而是一种容器,是一种容纳,是一种情绪。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情绪对孩子心智的一种容纳,就叫悲。

再看“和”。佛家以情来和。经常和这些文化层面的东西去交流,你会变得很平静,而且能够在尽可能少做事的过程中,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4.正清和

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旨在贯通并弘扬这“三气”。东方大道包括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首要的是育人大道,或者叫教育之道。要让这三个点的东西在我们心里能够有所贯通,并在我们身上有所体现,有所弘扬。

比如很简单的守静,比如看问题不要太实。别人跟我谈话时,跟我说一大堆,我送两个字“假的”,是假象,是表象,真东西没抓住。这就是我们经常要让文化在我们身上有所表现,包括孩子跟我们谈事的时候,孩子给我们谈了一大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根本上点一点孩子,孩子心里会记住,不要跟孩子去纠缠事。

我们父母面对孩子的点点滴滴都要有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存在才能够不断给孩子输送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