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壁石文化

 傅氏藏书 2014-01-31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的灵壁县,地处黄淮二水之间。境内土地广袤,山峦绵亘。这里灵山秀水,孕育着璀璨古今的天然瑰宝灵壁石,正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区。产在灵壁县的“泗滨浮磬”与灵壁石,在中国文明史上辉煌灼烁数千年,为中华石文化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用石做磬,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中器乐生产的开始,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古籍记载不一。《通礼义篡》载:黄帝命伶伦造磬。《史记》载:少昊制浮磬。《世本》说尧的臣子毋句做磬。《乐录》则说磬为舜的臣子叔所造。虽然诸书记载不一,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制磬的历史是非常古老的。磬在古代专为天子登基大典或郊庙祭祀专享专用,任何皇亲贵族不得私造私藏,被视作“国器”和“圣物”。
――磬声乃天籁之音,为古人最爱。孔子一次听到磬乐演奏的《韶》曲,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毛诗》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诗句。《国语》曰:“夫政象乐,乐从和”。《乐记》中说:“唯君子能知乐”。《淮南子》记载了夏禹王“五音听治”的故事。透过古籍,可以看出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磬在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磬的神化被逐渐削弱,皇帝可把磬下赠给臣子,臣子也可用磬来贿赂权贵,打破了磬为天子独享专用的范围,这使崇尚儒家思想的人叹为“礼崩乐坏”。但历代皇帝的国事庆典及郊庙祭祀之乐,依然是“钟磬琴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历代如此,延绎数千年。“泗滨浮磬”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尊贵而神圣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先河,为神州律吕做出了卓越贡献。


――灵壁县的磬石山,是一座钟灵毓秀的灵山圣地。山之阳,片石层迭,这里是几千年来采石制磬的宝地。山之北,怪石嶙峋,块石夭矫,千姿万态,是灵壁石的丛集之区,这里的“圣上汪”,是宋徽宗开采灵壁石的老坑,既广且深,至今数米以下仍然残留着斧凿痕迹的巨石,见证着沧桑的历史。
――“灵壁石”是古代对磬石山所产那些奇形怪状特具观赏价值的孤块石的专有名称,以此有别于磬石平板、规整的片状石材。因为“灵壁石”与“泗滨浮磬”同山同质而又同时诞生的“孪生姊弟”,由于“泗滨浮磬”神圣而尊贵的神秘色彩,以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而灵壁石备受追慕古风之儒家文人的情有独钟,被赋予修身养性的灵物,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文房赏石的正统代表。我国第一部观赏石专著《云林石谱》就把灵壁石排在一百一十六种观赏的第一位,以示尊贵。
――灵壁石产地的地质构造,确实得天独厚。灵壁县在7――9亿年前为晚元古代震旦纪海滨浅水泻湖环境,原生藻类植物大量繁衍生长,由于地壳变动,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大量藻体形成礁体。又经过震旦系、奥陶系构造上沉积,形成了一块块奇形怪状,褶皱起伏,孔窍通透的碳酸盐岩石。磬云山及其周边山区的碳酸盐岩的灵壁石,其中含有95%的方解石,小于3%的白云石和小于2%的黄铁矿及铁的氧化物,结构致密,属于粉晶石灰岩。单一成分,等粒细晶,结构致密,是造就灵壁石发声清越的原因。若个别石块中含泥质成分和不等粒晶质,都会影响到声波的振动与传递,则为灵壁石中的哑石即无声之石。灵壁石的有机物的超显微粉尘状质点,在碳酸钙结晶沉淀时,渗透到方解石晶粒和晶体的间隙内,是造成灵壁石黝黑光亮的原因。灵壁石背后的红土黏结块,是碳酸盐类岩石被溶蚀后留下的不溶残留堆积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氧化溶淋作用强烈,使氧化铁富集,故呈红褐色。灵壁石体带有红土黏结物为观赏石背面,若面面可观者万不挑一,弥足珍贵。地质学家研究表明:灵壁石深埋地下,由于雨水与地下水与二氧化碳溶合后所形成的碳酸,其与土壤中释放的氧化硫结合形成的硫酸,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对深埋地下的石灰岩发挥溶解作用。灵壁石这些错综复杂的纵横沟壑,互相贯通的横竖孔洞,嶙峋扭褶的表征和深陷流畅的线条,通常是植被以下的下土层壤环境中通过雨水冲击和积水浸蚀作用的结果,因此造就了灵壁石那种坚硬沉静,动静合一,玲珑剔透,造型奇异的美学特征,被升华为欣赏倾向。


――灵壁石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造就了它自身独具的美学特征,成为博大精深,气韵高古的观赏石瑰宝,其自然美学和文化内涵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在形体、肌质、纹理、色彩、光泽、音韵等等各个方面,兹分别探求如下:
一、【形体美】
1、形体美学特征:
――形体美是观赏石的首要因素,赏石者只有从石体上获得美感,才能见石心动,开始引发兴趣,进而心石交融,从而渐臻审美意境。形体美是诱发赏石者的审美开端,因此它是观赏石的重要因素。灵壁石形体瑰丽多姿,各具特色,富有魅力。我国宋代的赏石大家米芾,把“痩、透、漏、皱”总结为观赏石的四大美学要素。其中的“瘦”是石体造型而言,“皱”是针对石肤纹理而言。“透”和“漏”是针对观赏石的体态和表征美学变化的复合。“皱、瘦、透、漏”是米芾对石体造型美学的定论。米后数百年,赏石家对灵壁石形体美学的不断发现和总结,发展了灵壁石的形体美学内涵,精辟地概括为“瘦、透、漏、伛、悬、蟠”六字:
瘦:灵壁石肌质缜密,瘦硬坚挺。或突兀嵌空;或夭矫屈曲。或做楚腰舞袖,或如操拳武夫。或具龙行鹤舞之态,或作玉树松柯之姿。瘦硬健挺,婀娜多姿。
透:灵壁石整饬典重与体态玲珑者兼而有之。玲珑者孔穴迩密,遍体玲珑。对石窥远景,恰如蜂房窗柩,剔透玲珑。灵壁石中“透”的代表为江苏吴江静思园中的庆云峰,有孔洞一千六百多眼,是灵壁石中体态玲珑的佼佼者。
漏:“漏”和“透”同为灵壁石多洞的玲珑型石体美学特征。灵壁石横向的穿透洞为“透”;上下贯通的洞为“漏”。有的洞上下左右逢源,相互贯通,形成一洞现而多洞见,洞洞连通。
伛:即灵壁石体形呈伛偻弯曲的造型。或如云间新月,或似雨后长虹。或作米芾拜石之状,或如农人躬耕之形。灵猿攀树探海;老梅虬干枝横。斜中有稳,似欹而正。具有曲线之美。
悬:取凌空悬物之意,喻灵壁石造型之奇特。诸如金钟倒挂;印绶梁悬。有如舟蓬、华盖;犹似斗拱飞檐。渔人临崖破抛网;头陀袒胸乳悬。具有垂拱奇险之美。
蟠:即灵壁石广倍于高,为蟠式观赏石。这是灵壁石中特有的造型美学,古人亦未及立论。此类石多为平远山水式或动物匍匐状。此类石石背多具黄沙黏结块,必须卧置造势,以求绝妙效果。若山水造型益发放达旷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是立体的山水画,天然的大沙盘。其与山水画诀中的“远山无树”、“带砺山河”理论相一致。天津灵壁锦园蟠式造型的灵壁石既多且佳,有的重达二十吨以上,大气磅礴,景观动人。峰峦峻拨,群山逶迤,使赏者有足履万里而神驰八极之慨,具磅礴空灵,超轶自然的美好意境。“求仁者之乐,表智者之情”都能在赏石中得以寄兴。


2、形体美学分类:
(1)以形体大小分类:
――灵壁石以形体大小分类约可分为园林石、供石、手石三种:
园林石:我国造园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巡狩各地名山大川,对奇石异卉至为殊爱,以致他在建造阿房宫时置石颇多。汉之上林苑。风行景从,造园艺术亦采用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效法为“秦汉典范”。古往今来,无论是皇家御苑,还是以叠山理水是造园艺术的第一要素。灵壁石大者高广十余米,重可百数吨。此类为园林造山佳石,立石成景,山势嵯峨,峰峦叠嶂,有大山之势,佐以嘉木怪箨,峰峦掩映,松柏隆郁,扶舆之气磅礴郁积,益加峥嵘窈眇。游者优游其中,如在五湖杳霭间,咫尺山林,灵踪化人,令游之忘倦,寓之忘归,居之者忘老,有洞天福地之享。其次第者,可度其尺寸大小,并以石之立、斜、卧、悬之势,因地因时制宜,可分别置作“园林山”、“庭院山”、“厅堂山”、“壁山”、“楼山”、“阁山”、“窗山”等,亦可作为小丘蹬道,河溪步石,装点池塘驳岸,点缀草坪嘉树,给人以自然野趣,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游人足临碧台之蹬,步履太液之池,若蓬瀛之在兹,恍尘寰之殊隔。使人怡目聘怀,身心得到陶冶。此类均为园林石。
供石:供石又称贡石或石供,从苏轼赏石名著《怪石供》书名衍变而来。一个“供”字道出了赏石者的心态,有如宗教礼仪之虔诚,对石之美有极高的尊崇之意。灵壁石入供,一尺至二尺者为最佳体量,斋窗可供,无论立卧曲欹,皆可入供。或肖形状物、或玲珑剔透、或顽质拙态、或形奇意远。一经选得,配以檀跌,置于幽窗几案。闲暇对坐,一瓯清茗,神趋其中,但觉层峦叠拥,烟云秀出,人物鸟兽,若静若动,将踊将骞,诗情画意,袅袅侧畔,令人迁想妙得。赏石家情感移入,物我两忘,即时遁迹金堂玉案之外,不啻神游洞天福地之间,进入逍遥太清的审美境界。
手石:手石又称把玩石,指石体巧小而谓。或玲珑盈握,或苍润半把,几案可置,怀袖堪携者称为“手石”,当年米元章袖藏之石大率如此。我国文人雅士,格高致远,以造化为灵,文房用具抛弃人工,对灵壁石天然小品,刻意搜求,爬山疏涧,袖一片而归,置之几案笔砚间,朝夕耽玩,幽情自赏,心悦神畅。其砚山、砚屏、笔格、墨床、镇纸之属,多假以灵壁石手石为之,色色超绝。一经获得,千金不易。米元章以径才八寸之灵壁研山换得甘露寺旁一晋唐古基,传为千秋佳话。


(2)、以造型美学分类:
――灵壁石以造型美学分类,又可分为具象石和抽象石两大类:
〔1〕具象类
――具象石又称象形石,就是自然石本体肖形状物,妙造天成。使观赏者通过观赏而直接进入奇中见美的玄妙境地,从而陶然于自然石体的审美之中。欣赏象形石是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之一,而且渊源久远。如我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大都有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象形石,而且大都有玄妙绮丽,娓娓动听的传说故事:如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涂山“启母石”,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笔架山”,以及长江三峡的“神女峰”、华山的“玉女峰、”庐山的“五老峰”、黄山的“妙笔生花”等等。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为名山大川增添了无限的绮丽色彩和无穷的向往魅力。象形石是中国人喜爱的审美情趣之一,它源远流长,是原始先民们感性直观思想“自然主义”审美观的产物,因之它一直是中国赏石美学传统习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灵壁石中的具象石较多,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等,包罗万象。形象生动的具象石,对于初次涉猎石玩者具有一定的魔力,但这只是对灵壁石审美的初级阶段,应该“遗貌取神”,进一步向灵壁石高深审美层次升华。
山水景观石亦属具象石,在灵壁石中比例很大,这是灵壁石的突出造型特色。灵壁山水景观石为古今文人雅士津津称道,并为之痴迷颠倒,它的文化品位、美学内涵与其它象形石却大相径庭。它是恒古恒新 ,久看弥珍的高品供石。
山水景观石在中国赏石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500年前的孔子就说过“仁者乐山”,为中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故自然山水也以此不断地被“人化”而异常博大精深。他们把人间的真善美寄意于自然山水,赋予深广的文化意蕴。唐代的山水诗,宋代的山水画,对山川自然之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山水之思,山水之情,已形成了中国赏石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宋代文人的赏石文化也逐渐地从“瘦、透、漏、皱”等抽象美学中解放出来,并有从中推出对山水供石的情趣理念。清代名僧、著名画家石涛曾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机化也。”灵壁供石中山的顶天立地,嶙刚嵯峨,气傲苍穹的气质启动了赏石者的心扉,激扬着人们的理智,从中悟出君子、大人、中正、耿介、坚韧、挺拔种种道德内涵。以石比徳,守志不移,人品道德藉以升华。灵壁山水景观石蕴量宏富,晖丽古今,它在中国赏石文化中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山形石具有“一拳之小,当万刃之高;片掌之大,体百里之迥”的意境。灵壁之山水景观石,为峰(形尖者)、为峦(形圆者)、为岩(悬石者)、为崮(台石者)、为岫(有穴者)、为壑(两山夹道)、为坡(山脚低斜)、天池、水涧、拱桥、卧沙皆具。神趋其间,必有所得。山峰适型,或孤峰傲立,或两峰相依,或层峦叠嶂,或剑峰插云。独峰者嵯峨险兀,多峰者揖让有致,群峰者参差错落,平远者连冈横陈。山有远近,色分四时。意远者,如淡墨一抹,形如眉黛。形近者,景物尽现,如在瞻履。诸如峰顶之聚散,岩窦之纷措,谷壑之纡旋,皆可俯睨而得。至若石蹬云阶,透穴洞天,白云烟树,飞瀑流泉,亦可俯拾指顾,尽收眼底,天造神诣,楚楚可人。若南唐后主之“灵壁研山”,宋徽宗所宝之“山高月小”,米元章袖藏“天划神镂”之奇者,亦可觅其踪影。灵壁山水景观石,咫尺山林,给赏者以可行、可卧、可游、可居之奇想,极尽游遨之趣,观赏者不啻神游洞天福地间,尽享自然山水之乐。
2、〔抽象类〕
抽象或称“意象”,与具象相悖。不强调客观物象,而以简约雅逸的美学趣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苏东坡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东坡是著名的画家,也是赏石大家,画论与赏石理论殊途同归。对于具象石看上去一目了然,或曰像狗,或悦像猫,没有高层次审美语言,如果一味追求则嫌媚俗。当然欣赏“形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意识,但就艺术欣赏而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神似美高于形似美,抽象美高于具象美,抽象石即似是非是,朦胧恍惚,但其中潜在着迷人的魅力。欣赏抽象石是赏石美学进入成熟而臻于极致的审美深层。灵壁石抽象美的要素很多,无论大小,单色或多色,纹理与图案,都可以选出幻化冥杳的画境,催人浮想联翩,令人迁想妙得,给人以梦幻神诣,妙趣横生的享受。


二、【肌质美】
――坚是供石主要的审美要素之一。供石固然要有美的造型,但是若质地松软,易于风化,便失去长期观赏条件,更没有收藏传世价值。灵壁石一般在摩氏硬度5至6之间,保存性能高于它石。其肌理缜密,质素纯净,坚韧结实,具有分量感和温润感,其坚贞特质为供石之最,历来为赏石家著书称颂。如在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载:“灵壁石出绛州灵壁县……扣之声清越如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伪者以太湖石染色为之。”明代文在《清秘藏》“论异石”一章里写道:“灵壁石……色黑若漆,间有白纹如玉,扣之声清越,以力刀刮之而不动者真也。纯黑而无白纹者英石也。刮之而成屑者太湖石所伪也。”灵壁石之坚贞美质见载于石论之著者频频,不一一列举。
――石的坚贞是我国崇石供石的文化精髓,供石除去它造型美学之外,就是被中国文人诠释美化后的文化价值,其中包括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美学传统观念。《周易》曰“介于石”、“以中正”。石的耿介、中正之性,一直是中国人供石崇石的最根本而又最经典的定义。《吕氏春秋.诚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中国人在爱石上如此痴情,主尧是由石的坚贞而引发的哲学理念。他们雅怀高寄,以石比徳,借石抒怀,坚操励志,洁身自好。灵壁石磊砢顽质,正与嗜石者的心理素质相契合。本是一块顽石,而以其坚贞之质而被赋予君子之风,蒙上了浓重的文化气息。我国著名藏石家沈钧儒先生,在《与石居》一诗开头写道:“吾生犹爱石,谓是取其坚。”一语洞壑,道出了爱石的精神境界。中国人的爱石观并不只是为了造型审美,而将审美观、人生观等全部哲学观纳入赏石审美之中。正如章鸿钊在《石雅》中所说:士大夫往往怀慕孤标而延赏钟爱若此,岂徒玩好云尔哉!正因如此,石之坚贞在赏石文化中一直是最根本而又最经典的定义,被引申为德的象征而备受尊崇。灵壁石之坚是天然秉赋,这是玩石的大品位,是供石美学中最具价值的可贵因素。


三、【纹理美】
――米芾关于赏石美学“四字诀”:瘦、皱、透、漏是对形体美的概括。其“皱”字则是对观赏石的石肤纹理而言。玩味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用一个“皱”字来赞美石肤之美是颇有意味的。灵壁石肤巉岩嶙峋,沟壑交错,凹凸盘陀。肤表常见的纹理有胡桃纹、蜜枣纹、蛛网纹、蜂房纹、龟盖纹、指斗纹、柳枝纹、叠层纹、树皮裂、乱斧痕、弹子窝、蘑菇头、鲨鱼皮等等。山形石纹理,有的绝类山水画中的皴法,如有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荷叶皴、乱柴皴、解锁皴等,大有“观石如观画”之概念。另外,石肤还常有呈现乳钉、荷露、裙褶、布皱等突起纹理。石肤暴露地表时间越久,越显得苍浑斑驳,气韵高古。此外,在灵壁透花石、图案石、以及各色的白灵壁、龙鳞石等。常见的纹样有:虬纹、云纹、卷草纹、虫叶纹、夔龙纹、彩条纹、鸡血筋、兰晶线。还有金星、玉脉、赤线、雪片、小白点、黑芝麻、大雪花、小雪花等。龙鳞石中又有红旋花、黄旋花、黑旋花、多彩旋花、白边旋花、以及圆柱体旋花等。灵壁石除皱褶粗犷以外,还有的石肤圆润细腻,滑如凝脂,入手把玩,怡心荡怀。此类石把玩摩挲,愈久愈佳,温润而雅,火气全消,甚为喜人。


四、【色彩美】
――先哲云:色为目赏。色彩在赏石美学中亦为至要。艺术大师潘天寿曾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岂知供石之色亦为至难。绘画以个人艺术修养之高低,以艺术家目之感受为标准,百彩骈臻,随类敷彩,浓淡参停,皆由人为。而石色为天然所固有,不以人意为转移。一块供石,往往在形、质、纹等较好的前提下,而在色彩上不尽人意,只有叹惋作罢。唐宋以来,供石以黑色为主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国新石器时期之彩陶,亦以黑色为作画的唯一色彩。黑色是万有颜色的集合,深沉古厚,不落浅薄。供石崇尚黑色,它与中国书画用墨的理论相一致,共同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怪石辩”里辨别灵壁石真伪时说: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这是供石崇黑心理的印证。灵壁石色黑如漆,长期以来为赏石者所称道。
这些年来,在赏石文化高潮中,灵壁县除“灵壁石”外,新的品种不断发现,彩泼墨染,可谓红如朝霞,绿如春菌,白如霁雪,黄如泠金。流光溢彩,绚丽可人。色彩随形就势,相得成趣,常有出人意外的佳品。
五、【光泽美】
――灵壁石肌理细腻,肤表滑润,摩挲日久,黛色荧荧,光鉴可人。石表平面大者,玉润镜平,须眉可鉴。石表凹凸者,高凸处内光外发,辉丽灼耀,稍凹处含而不发,温润中和;深凹处大朴内藏,暗香浮动。歌节诗律,扑面而来,犹如一曲绝妙的和弦乐章。默然晤时,雅趣横生,书卷气汩汩袭人。久视弥珍,有欲罢不能之感。
六、【音韵美】
――灵壁石除形、质、纹、色、光等美学要素外,还以音韵悦耳为人称颂。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中特别提出灵壁石“扣之铿然有声”。《宣和别记》载:“大内有灵壁石一座,色清润,声亦泠然”。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里赞美灵壁石“扣之声清越如金玉”。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石以灵璧为上……色如漆色如玉者最佳。”《研北杂志》载张澹岩好蓄奇石,其论石之品云:“灵壁石出于泗滨,本乐石所用,《书》云泗滨浮磬是也,硕厚清越。”唐人李勋《泗滨得石磬》诗云:“出水见贞质,在悬含金玉”。灵壁石独具妙音,古人已视为一绝,著纹赋诗,大加颂扬,灵壁石音韵之美是他石所无法比及的。


――综上所述,灵壁石特具“形、质、纹、色、光、声”以及“瘦、透、漏、皱、伛、悬、蟠”等观赏石美学要素,诸美毕臻。实可谓美轮美奂,至雅至珍。故而备受追寻古风之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文房清供和御苑赏石的主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