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上学?

 老刻刀 2014-02-01

在家上学?

来源:37°女人》   来稿者:蓝方 

-

  自称“全职奶爸”的徐雪金,带着孩子在家上学已有两年。这个目前在瑞典有生意的义乌商人,每天除陪伴一双子女,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他的网站——“在家上学联盟”上。

  

  “回家上学去”

  徐雪金让女儿回家的念头萌生于2009年。他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快乐。那里有太多的规矩和约束,一旦女儿做错点儿什么,就会招来老师斥责。

  心有不甘的徐雪金接触到一个新概念——“在家上学”。在徐雪金看来,这种在美国已践行多年的教育模式十分值得探索。于是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从女儿读一年级开始,便和女儿一起回家,在家上学。

  扬州新东方外国语学校老师姚景海在女儿读一年级时,也做出了让其回家上学的决定。不过,他的孩子非常喜欢学校,也很适应校园生活。女儿就读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已对传统教育做出不少突破,但在姚景海看来,这远远不够。“大班制的教学,很难给女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姚景海举例说,女儿数学很好,总觉得学校教得太浅;她字写得不好,却没有专门的时间来练习。

  曾任多年教育记者的姚景海认为,在家上学能给女儿提供更富个性的学习环境。在与女儿充分讨论后,女儿同意回家一段时间试试。两年过去,最初只想“试试”的女儿“越学越有感觉”。姚景海的不少朋友受他的影响,也将孩子领回家上学。

  自201012月起,徐雪金创办“在家上学联盟”,希望给越来越多在家上学的中国孩子及其父母提供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联盟”目前已有3800多名会员,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不到1000人,但大多数会员对这种传统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意愿。徐雪金估计,因“联盟”目前影响力有限,且很多家长不愿抛头露面,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远超过“联盟”会员数。

  “联盟”里践行“在家上学”的家长,有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教师,也有农民。他们让孩子回家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家庭有宗教背景,希望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有的因为孩子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有的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极度不满,不愿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大城市,但二三线城市也不乏其人。

  学习的形式也呈多样化: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孩子;有的孩子以自学为主,家长偶尔点拨;有家庭互助式,几个家庭定期小聚;也有从“互助组织”升级为“互助学堂”,家长们组成委员会,共同决定老师的聘用、教材选择和教学模式……

  

  “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孩子们回到家后,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在姚景海看来,中国传统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评价体系都十分落后,但也并非毫无可借鉴之处。他依然参照学校的学科设置为女儿安排了课程,不过,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加谨慎。

  以语文课为例,姚景海对现行语文课本的评价是“幼稚”乃至“弱智”。他采用官方教材让女儿练习听写、识字等基本功,阅读则选择了家教经典《哈佛家训》。他对这套书十分推崇,书里系统谈到了孩子一生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金钱、爱情、失败、生死等。他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哲学启蒙。

  女儿在家上学的整个过程以自学为主。姚景海认为,孩子应该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帮她选择最好的教材,一起探索学习方法。

  姚景海也想过,以后女儿学习初高中的理工科课程时,家长应怎样协助。他发现,现在已有大量市场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高效率培训,网络上也有大量资源,并不用担心。“只要女儿在小学阶段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难事。”

  让姚景海最满意的是,女儿通过这两年在家上学,形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的强度和进度,也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她已经具备了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姚景海说。

  相较而言,徐雪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更为“彻底”。他采用了一种“反学校”教育方式,无所谓课程,也无所谓课标。徐雪金并不否认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他觉得要依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女儿现在7岁,在他看来,这个时期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每天早上晨练以后,他便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知识的学习,目前主要是认字。他觉得,先要给女儿这样一个工具,然后让她自己依兴趣去读书,培养理解能力,等到了八九岁,有较好的逻辑理解能力时再学数学。

  他也曾带女儿去学钢琴。不过学了两周,孩子觉得不好玩了,他们又去学画画。“她想学什么,我就带她学什么。”徐雪金表示,在这个阶段,他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她的兴趣和天分。只要培养起女儿对知识的兴趣,她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学习。

  

  “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不过,徐雪金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赢得家人的理解。

  老一辈提出,适应学校压力也是一种能力。他这样做,等于把孩子关进了温室。徐雪金说,他看不出现在学校教育的应试压力有什么好处,“无非就是拿着分数比来比去。”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处处争强好胜,而是成为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在他看来,过早让孩子接触过大的应试压力,会把孩子压坏的。

  绝大多数家长并不认为孩子长大后与社会接轨会有问题。“一个有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人,在哪儿都能很好地生存。”姚景海说。

  但是,如何与现有的教育制度接轨,是不少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一些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再回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从一开始便采用全英文教材,按美国的教学标准来培养,准备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还有一些家长不排除等孩子大一些,再让他们回到校园,读高中或大学。除了学籍、升学报考等技术问题,一些家长也隐约担忧孩子的抗压和应试能力。

  有些家庭已陆续退出“在家上学”这种模式,因为主流社会的评价体系、价值取向,往往会左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位有着25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北京高校教师说,强调对孩子素养的培养不一定会以牺牲分数为代价,只是最初孩子在知识层面的学习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具备了良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会更有后劲儿,“现在就拿公立学校的应试标准来衡量他们,是不公平的。”而且,传统的应试标准非常强大,但仅强调分数一个指标。“我们需要一个新体系,包括要评价孩子的创造力,对知识的兴趣,去爱、去包容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家长要保持平常心。”一位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说,无论选择哪种教育方式,都各有利弊,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需要相应的担当,“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摘自《新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