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静经》读诵功德

 [嘉海]胡德臻 2014-02-01
  • 序言:《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乃太上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演说。此经言简而意深,文短而理奥,乃玄门之妙典,大道之密旨。自古众圣口耳相传,不记文字。我葛仙翁,慈悲甚重。悯念下界众生,业障难消,三毒难灭。故书录此经,流传下世。若有志士发心,修持读诵,能获以下十种功德利益: 

    一、常诵此经,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诵此经者,能澄心遣欲,自然清净,离诸烦恼。 

    二、常诵此经,万神拥护,逍遥天地。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故此尊重也。 

    三、常诵此经,勤行不辍,体悟真道。虽滞碍,自明师点化。古云:诵得《清静》百遍者,真师于其门前过。 

    四、常诵此经,心神安宁。所以者何?诵此清静真经,妄心渐无,既无妄心,不着万物,而心神自安,魂魄自宁。 

    五、常诵此经,罪业消灭,孽障清静。因诵此经,明悟无之妙理,空无所空。一切冤仇,皆得和释,一切孽缘,皆得消除。 

    六、常诵此经,所到之处,常逢道缘,人皆恭敬。因诵此经,无所执着,无执著者,名行道德。道德所在,人皆恭敬。 

    七、常诵此经,家宅平安,众邪远避。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八、常诵此经,聪明大进,智窍洪开。因诵经者,身心清静,无杂念故,则能智慧明净,记忆倍增。 

    九、常诵此经,财源广收,禄位升迁。因诵此经,清静无染,保养元和。则财禄自生,仕途荣盛。 

    十、常诵此经,功满德就,飞升上天。因诵经者,拘魂制魄,秽质化尽,体相清静,即得冲举矣。 


  • 【修性】 

    《清静经》经文及注解 

    ---------------------------------------------------------------------------------- 

    正文及注解: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注: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经文: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注: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经文: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注: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经文: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注: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经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注: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经文: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注: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皆可归于我身。 

    经文: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注: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经文: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注: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经文: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注: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漏泄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漏泄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漏泄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漏泄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漏泄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漏泄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塞,阻塞吾人修道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经文: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注: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能澄清、欲望未能遣除。 

    经文: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注: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皆归于空空洞洞。此即《清静经》之“三观法门”,循此修证,可得进入常清常静的境界。 

    经文: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以空空洞洞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 

    经文: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注: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保持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改,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经文: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注: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即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即可以传授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上士、上德指得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经文: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注: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的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经文: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注: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附《清静经》逐句讲义: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260414842_0_2.html 


  • 【养生静功】
    源地址:http://www.m/note/2819172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