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家福团圆照:分散各地的五兄妹73年后再聚首

 兴趣怡然 2014-02-03


2012年张甫柏兄妹齐聚,拍了这张集体照
 
兄妹五人1939年拍的集体照
 
2010年崔健一家在鄂尔多斯拍摄的全家福
 
2013年的全家福
 
1970年代的全家福
 
1980年代的全家福
 
1990年代的全家福
 
郭根全家的全家福
 
王威鸣家特别的全家福
 
胡怡嘉外公与在台湾的兄弟姐妹拍摄的全家福
 
钱建萍家PS过的全家福
 
候晨轶外婆家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受访者:张甫柏

73年后,分散各地的五兄妹终于再次合照

张甫柏老先生今年78岁了,这次他给晨报寄来了两张珍藏的全家福,照片中的主人公是张甫柏兄妹五人。其中一张黑白的照片拍摄于1939年,另一张彩色照片是2012年拍摄的,中间相隔了整整73年。

这73年里,张甫柏兄妹五人一起长大,然后又四散在全国甚至海外,直到如今仍在国内三地各自定居。几十年中,他们五人团聚的机会寥寥无几。“这张照片是我三岁时在复兴公园拍的,”在写给晨报的信件中,张甫柏写道。上世纪30年代,张甫柏的父亲在银行担任高职,家中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可是,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家境一落千丈,父母两人拉扯五个子女实属不易,但仍然家庭和睦。“我母亲常说,我们兄妹五人都很争气,有出息。”张甫柏对着彩色照片一一向记者介绍:站在前排右边的是大哥,退休前一直在南京电力学院任教,如今在深圳定居;前排左边的是二姐,曾经参加了西藏医疗队,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后调任北京,在北大医院工作,得奖无数;后排左边是三哥,曾前后去过保定、北京,后来当上了外交官,常驻德国,退休后才又回到北京;前排中间的是四姐,从未离开上海,在政府机关任职……“我大学毕业后先到东北参军,后来随部队到了大西北,文革后回到上海,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摄影师,一直干到70多岁。”

因为几十年间,五兄妹在各地工作生活,长大后再也没有机会拍集体照。“中间只有老母过世的那次,我们五兄妹才有机会相聚,后来又四散各地。”张甫柏动情地说。这张好不容易拍摄下来的合照是在他的三哥回国、来上海故地重游的时候。“这次团聚后,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聚了。”

如今,兄妹五人大多已年过八旬,年纪最大的已经86岁了,但好在大家身体都还算健康。“我年纪最小,有力气到处跑跑,去看望哥哥姐姐,”张甫柏说,每过两三年,他就会去一次深圳或者北京,和家人聚会。“不过,就算不能时时相聚,我们几个感情很好,经常通信、通电话,”张甫柏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南汇水蜜桃熟了,他会买上几箱,给哥哥姐姐寄去,“他们说,还是家乡的水蜜桃味道最好。”

上个星期,张甫柏还特地去了趟南京路步行街,买了老大房和泰康食品店的鲜肉月饼,快递给哥哥姐姐们。“大哥说,快递一到,他把箱子打开,就拿了一个月饼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受访者:崔健

外婆留下的最后一张全家福

崔健家的这张20人的全家福,拍摄于鄂尔多斯。那是2010年国庆节,他表妹新婚,全家15人打“飞的”去表妹夫的老家鄂尔多斯举办婚礼,其中包括年迈的外婆,和外婆的“五朵金花”。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全家福因是外婆和全家在一起的最后一张全家福而尤显珍贵。“去年,90高龄的外婆过世,我们全家人很爱很爱我们的外婆。”

■受访者:许静

我们家,每隔10年左右总会拍一张全家福

作为晨报影像版的铁杆拍客,许静看到晨报征集全家福的活动后,马上翻开了自家的相册。

一家人从没为财红过脸

“我的爷爷奶奶有八个儿女,两位老人过世得早,没享到儿女们的福。但我的父辈们的感情没因爷爷奶奶的过世而变淡,反而随着时间越来越浓,浓得化不开。他们从没因为房子钱财而红过脸;谁家有人生病住院就自觉排班照顾;每逢婚丧嫁娶,个个愿意帮忙。我们这一辈的兄弟姐妹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许静说,全家福就是这个大家庭幸福和睦的见证。

在翻看相册时,她惊喜地发现,几乎每隔十年,就能找到一张记录着这个大家庭的变化、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全家福。“这跟我们家每年清明、春节都有聚会的传统有关吧。常聚会,一方面大家感情更好,另一方面也为全家福的拍摄创造了机会。”

全家福里故事多

许家的第一张全家福拍摄于1976年。那一年,许静的父母从新疆返沪成亲,一家人盛装打扮去照相馆拍了这张黑白照。正中端坐的是许静的爷爷,他右边坐的是许静的父亲,中间一排右起第二个是许静的母亲。对于照片的更多细节,许静笑言无法告知。“因为我当时还没出生呢。不过,从照片可以看得出,当时我的长辈们风华正茂。”

时隔10年的第二张全家福,跟前一张相比,这张照片里多出了好几张新面孔,因为许静的小姨娘和住马桥的叔叔这时都已组建家庭。许静也第一次亮相,前排最左边头戴小红花的就是许静,当时她已是一个上小学的可爱女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家已有了一台当时堪称潮品的傻瓜相机,因此与第一张正襟危坐的全家福相比,这张全家福拍得很放松。一家人在马桥电影院前的广场上(因为爷爷住在马桥)或站或蹲地簇拥在一起,很兴奋地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晃又是11年。许家第三张全家福拍于1997年。照片当中的老者是许静的舅公(指许静爸爸的舅舅),1997年他七十大寿,许家上海的亲眷都赶到无锡去给他拜寿,而许静的爷爷当时已经过世。在这张照片中,许静只露了半张脸。她说这是自己青春期的小秘密。“当时我已经上高中,身材颇为圆润,因为觉得自己胖,很不好意思,因此拍照的时候特意躲在后面,藏起了自己的半张脸。”

许家真正有意识地每年拍全家福始于2010年。因为许静的父亲买了单反,迷上摄影。如今许家已是四世同堂,家族成员发展到35人,家人的生活轨迹也由上海向各地发散,拍摄全家福的难度越来越高。不过,许静的父亲还是抓住时机,留下了新加坡的大姐一家回国探亲、美国的弟弟返乡团聚等众多美好的瞬间。

2013年清明节,当时家族第三代的小辈们已大多组建小家庭,许静也已为人母,照片最右穿黑黄大衣的就是她,前排左边那个小男孩是她儿子。那天,许家在小区拍全家福还闹了点小笑话。“那天我们在小区支了个三脚架,先是一个个小家庭分别拍,一家三口拍一张,一家五口再拍一张,最后是整个大家族集体拍一张。邻居们看这边这么热闹,还以为是哪里组织的免费拍照活动,也想来拍呢!”

事实上,许静给记者寄来的全家福还有很多张,因为版面有限,不便一一跟大家分享。

在那一张张全家福中,许家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唯一不变的,是许家人眼角眉梢的笑意以及照片透出的那份满满的幸福感。

■受访者:郭根全

太太60岁生日时拍的全家福

这张全家福的记录时间,是五年前的国庆节。当时正值郭根全太太60岁生日,全家午宴后特地去了照相馆,将幸福的笑容在闪光灯下定格。

马年春节前,郭根全和家人约好:选一家高档照相馆,拍一次更好的全家福。因为在他眼中,拍全家福是中国人的传统,“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可以帮助全家回忆起父辈们的创业艰辛、儿女们的积极上进和小孩子们的成长点滴”。

■受访者:王威鸣

全家七口“节节高”

趁着去年的“十一”长假,王威鸣夫妇携四岁女儿小千绘,以及父母、岳父母,全家七口首次一同出游,目的地是广西涠洲岛。

不想与寻常的列队式拍摄相同,拍摄当日,大家想了很多招,最后,这张全家福选择了在扶梯上“节节高”,寓意生活蒸蒸日上。据称,该扶梯是这家酒店的小特色,全部采用废弃的海船木材搭建而成,二楼扶手上还有个古驾驶盘呢!

■受访者:胡怡嘉

60年,两岸兄弟姐妹才聚齐

胡怡嘉发来的这张全家福讲述的是一个历时60多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她的外公杨庚辰及其五个兄弟姐妹。 60多年前,杨庚辰的哥哥姐姐们去了台湾,留下了他和小妹在上海。

1987年,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祖国大陆探亲。那一年,杨庚辰的三哥和四哥回到上海。之后,虽然每年远在台湾的兄弟姐妹们都会陆续回上海探亲,但六个兄弟姐妹始终没能聚齐。

2011年,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启动。次年春节,胡怡嘉一家三口陪着外公杨庚辰第一次前往台湾过年。这才有了这张几乎聚齐了家里老老少少十几口人的全家福。照片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胡怡嘉的四外公、外公杨庚辰、二姑婆、四外婆、大外公。站在后排的则是老一代的子女们和孙辈,穿着红衣服的就是胡怡嘉了。不过,拍这张全家福也有遗憾,因为这六兄妹中的小妹当时在上海,没能一起去台湾团聚。

去年,这张全家福中的二姑婆过世了,这张全家福也成为了永远不可复制的纪念。

■受访者:钱建萍

全家福上,有90岁老寿星和PS的外孙女

去年10月,钱建萍的母亲迎来了九十大寿。摄影师按下快门,将寿宴上全家齐聚欢庆的场面记录了下来。

这天的客人来得真齐,后排有大外孙女、小女儿、小女婿、大女婿、大女儿、孙女婿、曾孙女、三孙女、四孙女、二孙女,前排有媳妇、老寿星、老爱人、儿子和曾孙。只可惜老寿星最小的外孙女远在英国留学,为了不使这张全家福留下遗憾,钱建萍特意托同事将外甥女的人像PS到了照片上。

■受访者:侯晨轶

“外婆家”情怀心中永藏

这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拍摄于去年侯晨轶外婆九十大寿的晚宴上,居中者便是当日的寿星。

平时,小辈们分散各处,但侯晨轶和他的几位表哥表姐都觉得,无论身在何方,心中却总有难舍的“外婆家”。他告诉记者,外婆和外公孕育了五个孩子,为儿孙们撑起了一片天;如今外婆老了,“但不变的是从小在我们心中扎根的‘外婆家’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