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是女儿心中的一面镜子

 yagi1 2014-02-04
妈妈是女儿心中的一面镜子
资料来源:文章摘自《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作者: [美]罗拉·阿丽娜·弗尔斯坦
   女儿心中的妈妈

  她抱起我的一瞬间,身上的气息包围了我……这种味道永远刻在我心里,就像肉桂一样清晰可辨。

  —苏.蒙克.基德(摘自《蜜蜂的秘密生活》)妈妈去世几年后的某天,我又回想起她临终的情形,那一幕清晰如昨。那一刻,我暂时放下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单纯地从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角度自问:成年后,妈妈在我心中的形象和童年时期相比有何不同?我想起五英尺的她,婴儿般地窝在冷冰冰的钢板病床上,显得更加弱小。就是这个病弱的、拇指姑娘一般的妈妈,在我童年时期的记忆里,就像巨人般威严强大。

  什么是所谓的母亲形象?

  成年后,妈妈在我心中的形象和童年记忆中的光辉影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夸大了她现实中真实的样子。现在,我身体里的心理治疗医师又在发问了:即便是现实中身材娇小的母亲,在年幼的女儿眼中到底是何等的高大、何等的厉害?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幼小的我看到的妈妈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强大。毕竟,她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在当上心理治疗师后,我才意识到妈妈在抚养我的过程中,心里一直保留着她孩童时期的心态。我感觉到妈妈非常在意自己在她母亲眼中是否特别,即便外祖母已经去世,这种心态还是没有改变。尽管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理论上也很肯定这是正确的,但妈妈在我心目中强大的形象还是一直存在,直到我努力改变了这种自孩童时期就根深蒂固的印象。

  这种童年时期建立的母亲不可磨灭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母亲形象,并且不论好坏,它都将陪伴人一生,即使大部分人对此毫无察觉。这种感知可能来自母亲的长相、语调、话语中传达的信息或者她抚摸你时的触觉。母亲形象如果是积极的,它会给予我们安慰和鼓励,有助于形成真实的自我形象;如果是负面的,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缺乏安全感,造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母亲形象对我们的影响长远,不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不论是皆大欢喜时还是危难当头时都有所体现,只是大多数女性都没有察觉这一点。

  乔安娜的评论很能说明,现在对母亲的感觉和童年时期母亲形象反差鲜明:“这个瘦小的70岁老太太,这个连内衣和裤子都要我帮她挑的老妇人,就是小时候强悍可怕的母亲吗?!说起来真可笑,我现在还担心她会冲我大吼大叫,而她现在就只会小声嘀咕。”

  母亲形象:一种无意识的母亲的替代品

  即使母亲抚养我们时觉得自己满身缺点,在我们眼里她还是像奥兹巫师一样无所不能。那时,幼小的我们必须依靠她方能生存,并且需要她的力量带给我们安全感。当然,长大后我们就会发现,正像朵拉思在她的书中写到的那样:“在那条黄砖路尽头,是一个疼爱我们,处处为我们着想,却并不完美的普通人。”

  母亲形象所传达的讯息

  尽管如此,母亲的形象却一直在和现实唱反调,它误导我们,我们却照单全收(我们不像幻听症患者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这种母亲形象发出的声音全然不被我们察觉)。因为它是幼年时期母亲忠诚的替代品,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如此强大,充满力量。贾米的经历说明了母亲形象和我们童年时期的母亲是如何呼应起来的。贾米印象中的母亲形象对于贾米热衷运动持保留意见,就像贾米小时候太顽皮,母亲就要不高兴一样。(贾米的妈妈和贾米的外祖母一样,对自由运动有种恐惧感)多疑—贾米心中母亲形象—正好加强了童年时期她对妈妈的印象,不准她一个人单独走动,于是贾米就主动减少体育运动时间,以此来取悦母亲。

    这样的母亲形象,对于贾米自我形象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强化作用呢?在贾米幼儿时期,体育活动并不能为她带来母亲的关爱,于是贾米对玩玩具就不大热衷了。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她3岁时,她的肢体自由度比以前降低了不少。并且,贾米一直认为自己感觉自由的时候容易招人讨厌,她渐渐形成了为讨他人欢心,凡事迎合他人的自我形象。而她心目中母亲形象无疑加强了这一遗传自母亲的自我形象—当她为同时入

  选网球和垒球联队兴奋不已的时候,她又决定退出网球队了。因为妈妈的形象在告诫她:别对这类活动太过热衷。

  母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当时我上二年级,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夹克衫不见了,就急得哭了出来,边哭边说:“这下子妈妈会杀了我的。”老师把我领到一边,温和地望着我问:“你真的觉得妈妈会为了一件夹克衫杀了自己的孩子吗?”我记得当时这番话让我镇定了下来。多么善良的老师!不过回想起来,我7岁的时候就是这么看待母亲的,虽然她确实不会把我怎么样。我觉得直到现在我还总是不敢接受新的挑战,也是因为对妈妈的恐惧。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不是还有种莫名的担心,觉得要是不小心搞砸了什么,比如像二年级时弄丢了夹克衫,妈妈一定不会放过我?

  莱斯利心中的母亲形象,一半源自童年时期母亲的实际情况,一半源于自己的臆想—根据从婴儿时期起母亲的样貌、习惯、个性,以及她同自己的相处方式,在脑海里塑造的形象。现实与臆想交织成我们心中的母亲形象,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指的是头脑中有一部分不为自己察觉的记忆,这部分记忆通常在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之前就形成了。而潜意识恰恰在我们长大后,还在很大程度上隐秘地主导着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马克.索姆斯与奥利弗.特恩布尔合著的《大脑及内心世界》(The Brain and the Inner world )告诉我们:早期的记忆在大脑神经通路形成时植入我们的潜意识,其后影响我们的处世态度。作者在书中写到,虽然如今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都遭到质疑,有一部分研究人员还是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我们大部分的想法正是根植于潜意识。关于

  母亲形象也是如此,它是现实与臆想两者合力的产物。

  母亲形象的臆想属性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特别是还没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情以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臆想出来的母亲形象就开始成形。这种臆想的依据主要是客观地表现我们对母亲的所思所感,以及情感反馈。每个人对于现实的把握程度都不一样,有的被夸大,有的被缩小,还有的被扭曲,就像爱丽丝漫游奇境时看到的景象。在年幼弱小的我们眼中,母亲是如此威严,高高在上,她的怒气令我们胆战心惊,她的缺点更加不为我们所容。一般来说,在存亡的关头,负面因素会被放大(这点在以后还会加以讨论),所以,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母亲身上的负面因素也会被我们放大,毕竟那个时候是她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对我们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咬伤喂养我们的那双手。(特别提醒一下,因为我在这本书里使用了“臆想”一词,有可能会引起误解,让人联想到“精神疾病”。其实“臆想”本身是指“不现实的猜想”。的确,有时候过于沉溺在幻想中会让人看不清现实,引发心理疾病或障碍,但臆想其实是人的思想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有好也有坏。)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臆想与现实是怎样合力形成了我们心中的母亲形象,这种形象又会对我们的自我形象产生怎样的长远的影响。当然,两者之间存在这种关联并不意味着幼年时期就是影响自我形象的唯一因素,并不是除了早期的母亲形象,就没有别的影响因素存在了。

  母亲形象影响了女儿自我形象的形成

  有一部分母亲形象是在我们童年后期形成的,但其核心成形于我们生命的最初几年,而我们的自我形象也在同一时期渐渐成形。正因为如此,母亲形象和女儿的自我形象才紧密相连。

  这种关联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的自我形象在形成过程中会受母亲对我们的看法影响,而一直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母亲形象又会强化这种看法,这样一来,我们成年之后的自我形象还是和童年时期一样,都受到母亲形象的影响。

  所以,如果眼前的一段关系触发的某种情感是我们小时候在妈妈身上体验过的,我们的回应也会和过去相似,并作用于自我形象,这和小时候一样。

  我们能够体会到,母亲形象决定了我们童年时期母亲在我们面前扮演的角色,到底是给予坚定支持的鼓励者,还是总用眼角斜视我们的反对者。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多事都印证了妈妈的看法,不管是“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完成这项计划,这个方面你一直很拿手的”,还是“你受不了这个,我太了解你了”。现在的我们,在遇到困难觉得沮丧的时候,心目中的母亲到底是带着温柔的微笑,仿佛可以闻到她拿手的豌豆汤的香味—那令人安心的味道,还是心中会浮现出妈妈斜视我们的一幕,就像小时候我们试穿泳衣,她总说这件衣服会让你的臀部看起来很大。

  总之,母亲形象让我们无法摆脱童年时期在妈妈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它可以说是母亲自我形象的衍生物。如果母亲拥有的是真实准确的自我形象,它也会帮助我们建立起相似的自我形象;反之,我们的自我形象很可能被扭曲。

  积极的母亲形象带来准确的自我形象

  当你感到莫名的焦虑,胡思乱想却理不出头绪,只想被爱人抱在怀里对方却有些冷淡疏离时,你内心积极的母亲形象就会一如既往地发挥它令人安心的作用,让你平静下来。等你冷静下来,母亲形象让你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珍惜的—这就是正确的自我形象的标志。这项认知让你有勇气向爱人袒露心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你觉得这样的需求是应该被满足的,并且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爱人开口。

  所以,积极的母亲形象能够在你觉得爱人疏远自己的时候给你安慰和鼓励;如果是负面消极的母亲形象,结果则会截然相反。

  消极的母亲形象导致扭曲的自我形象

  假设今天你对秘书特别失望,憋了一肚子火,告诉她记录做得不好,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吧,我知道了。”没有起伏的语调仿佛摆明了不想理睬你,这就让你更沮丧更“火大”。尽管也许秘书只是想维护自己,但她的沉默和呆板的声调还是让你想起小时候自己难过生气时,母亲相似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你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对应着你小时候母亲的反应。你没有办法冷静,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在你眼中,秘书的回应就和母亲无法满足或不愿满足你的某项要求时所采取的回绝态度一样。而这种印象更让你觉得自己不配让别人伸出援手。相应地,扭曲的自我形象阻碍了你向秘书提出合理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