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父母官”退出历史舞台

 指间飞歌 2014-02-05
让“父母官”退出历史舞台

  坦率地说,与很多人一样,笔者也讨厌对官员称呼“父母官”。让“父母官”这一称呼退出历史舞台是正确的,但并不容易。不揣谫陋,谈一点看法吧。

  “父母官”固然属于迂腐的旧词,存于历史久矣。很多人操纵此话语,已成习惯,可能就是想简单地用来表达对官员的感谢之情。

  在旧社会,当一位地方官员给百姓办了好事,有的百姓会感激涕零甚至下跪,称呼“青天大老爷”。这比称呼“父母官”,感情张力大多了。在一个“坐稳了奴隶”或“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旧时代,等级森严,地方官员呼风唤雨,权力不小,老百姓遇到好的,算是幸事,遇到恶的就自认倒霉,而很少敢抗争。当然,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事也是有的。《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打打杀杀的,出够了鸟气,快成气候的时候也不忘了排座次。可以说,国人的等级情结是浓厚的。一些为民办好事的官员,听着“父母官”这样的词也是挺受用的。在他们看来,被人称为“父母官”,那是一种尊重,是莫大的褒奖和肯定。

  还要看到,长期以来,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那一套是很受尊崇的,基于经验论、以确立人际关系为旨趣的实用理性也十分发达。一些人为了办成事,阿谀奉承,搬弄旧词,用在拍马屁上,可谓正中官员下怀。在很多人的意识深处,父母既是管着子女的,又是疼爱子女的。称官员为“父母官”,就意味着你是我的领导,你是爱护我的。不是说“为民做主”吗?不是说“爱民如子”吗?

  在笔者看来,“父母官”这一旧词,把具有亲缘色彩的“私”词“父母”与公共场域的“公”词“官员”硬凑在一起,缩略为一个词——“父母官”,一下子添加了亲情色彩。在某些人那里,多么大的事,与亲情扯一扯,就有了人情味,就有了回旋余地,就可按潜规则办事。

  在一些权力领域,“称兄道弟”“江湖义气”等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符号,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对于“父母官”这一旧词,怀着不同心态的人依然在拿捏着、使用着,并有所斩获。

  鲁迅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新时代的官员,应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过,时至今日,各种伪人文主义及庸俗的乃至卑劣的实用主义依然阴魂不散,对此,我们不可懈怠。人们与时俱进而形成的一些现代制度之所以遭遇失灵,原因是多样的,但陈腐文化的拖累常常是一个深层次的因素。“改造国民性”,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必须下定决心、努力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