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富豪“自干五”

 啸海楼 2014-02-05

1

春秋时的商人,一点也不安分,常常逾越“在商言商”的边界,尤好参与外交,颇有“自干五”的风范。

最为典型的,大约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端木是富豪,却并不甘心仅仅做个富家翁,当然,更不甘心仅仅做个躲在象牙塔内的公知。他的志向,在孔门诸弟子中极为另类:“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子贡之名)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老师因此评价他:“辩士哉!”(《韩诗外传》卷七)

有着如此宏大的志向,孔老师仅仅夸奖他是“辩士”,实在有点小看了外交工作,或者小看了端木同学。虽然专业吃外交饭的人中,向来不缺耍嘴皮子的酒囊饭袋,但“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而要去“壮士列阵”的前线“解两国之难”,显然是不能仅仅依靠嘴皮子的,还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2

在春秋时期的商人“自干五”中,端木大约是外交成就最大的,以至于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居然在《史记》中居然为此花费了1500字以上,浓墨重彩。

那是一连串的穿梭外交,为的是解救鲁国。

齐国的权臣田常,“欲作乱于齐”,为了铲除国内几家政敌们的势力,发动了伐鲁战争,拿鲁国当磨刀石,消耗政敌们的军事力量。

端木先找到田常,做了一番分析,认为攻打鲁国并不能实现消耗政敌力量的主要目的,因为鲁国实在太弱小了。比鲁国更合适的磨刀石,应该是强大的吴国。齐国出兵攻打吴国,即便不能获胜,也能够消耗政敌力量。

田常唯一担心的,是伐吴缺乏理由。端木自告奋勇去说服吴国主动援鲁攻齐,以为齐国伐吴提供借口。

在这场游戏的第二轮,端木告诉吴王夫差,齐国表面上攻击鲁国,实质上却是为了与吴争霸,吴国应该主动应战。

吴王心动,却担心自己出兵攻齐时,一心报仇雪恨的越王勾践,会在背后偷袭自己。他认为应该先平定越国,再攻击齐国。端木表示,机不可失,若待齐国吞灭鲁国,则强弱之势已变,对吴国不利。于是,他再度自告奋勇,告诉吴王说自己可以前往越国,说服勾践派兵,随同吴国攻打齐国。

游戏进入了第三轮。端木说服越王勾践,倘或吴国伐齐失败,越国当然可以获利;而即便吴国伐齐胜利,吴国必然会乘势攻打晋国,那时再与晋国携手,两面夹攻吴国,则越国大仇可报。越王勾践大悦,言听计从。

游戏的第四轮,终于动真格的了。吴国果然出兵攻打齐国,端木则悄悄去了晋国,提醒晋国加强战备,随时防备吴军。

吴军在战场上大败齐军,挟胜利之势转而攻击晋国。早有准备的晋国迎战,击败吴军。越王勾践乘机出兵伐吴,并最终杀了夫差,灭了吴国,成就一番霸业。

对于这番复杂的合纵连横,司马迁将其总结为:“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儒门弟子端木赐,因此也成为纵横家一代宗师。

3

对于端木的才华和斤两,孔子是相当清楚的。

这位自己混得相当不如意的老师,知人之明还是有的。当初齐国出兵伐鲁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的多名弟子都慷慨请行,以保卫鲁国,孔子单单选中了端木,不仅拯救了鲁国,还彻底改变当时的“国际”均势。

孔老师本人,也曾大大受惠于端木的外交才干。当年他“厄于陈蔡之间”时,正是依靠端木出使楚国,居然成功说服了“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门虽然俊采星驰,但与其他同学相比,端木同学有两个长处,令其在同侪、甚至同时代中,鹤立鸡群:

一是“达”。这是孔老师的评价,就是通达而不迂腐。作为在官商学三界都玩得转、吃得开的通才,端木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俱文章”,绝非那种憋在书斋里闷骚,一无所长却还常常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怨妇型腐儒。

二是“富”。春秋时有所谓“素封”之说,指的就是“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即富豪们凭借自己的财富,而获得了与官员及贵族们相当的地位。端木就是“素封”的典型,司马迁形容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能够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得到各地高级领导的礼遇,靠的当然不是孔老师的牌头——何况彼时老师的知名度还有待端木等人的炒作呢。

当然,财富并不直接导致“素封”,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链条,是构建“影响力”。在一个光有钱不行的、没有钱万万不行的社会,拥有财富是营建影响力的必要条件,而影响力正是权力的本质所在。

若干年后,到了苏秦、张仪那代人接着玩纵横家的游戏时,毕竟缺乏自有财富的支撑,只好择木而栖,为人打工,也就成了附庸,落了俗套。哪里能如端木这般,即便在商不言商,去言政、乃至从政,依然是一杆独立挺拔的“木”,一个独立自主的真正“自干五”。

4

春秋战国时,商人越界充当“自干五”,为国家主动进行外交斡旋,并不少。《左传》中就有不少记载。

楚昭王当年被吴军追捕,逃到随国。小小的随国居然敢藐视强大的吴军,给予楚昭王政治避难,其勇气远远超过庇护斯诺登的俄罗斯。其中的原因,据说就是一位名为“炉金”的商人,曾在楚昭王兄长子期家做过家臣,主动出面斡旋。楚王脱难后,为了酬谢“炉金”,甚至考虑过请他出任特使。

晋国亦有一位大夫荀罃,被楚国俘获。一位在楚经商的郑国商人,居然想将他偷运出境,虽然被发现,楚国却并未处罚这位越界的商人,最后也把荀罃放回晋国。

另一名郑国商人弦高退师的故事,则更是脍炙人口。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前来偷袭郑国的秦军部队,为了拖延秦军,争取报警时间,急中生智,将自己所贩卖的牛送给秦军,假托是郑国国君犒劳秦军之用。秦军将领以为郑国有备,转而攻击滑国,郑国因此夺过一劫。

到了吕不韦将政治当作期货进行投资时,更是将“自干”发挥到了极限。

千年前的商人,如此热衷于充当“自干五”,莫非因为那时的“国”,真是商人们的“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