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评论】发不起的红包亟需“减负”

 堂阳轩 2014-02-05
  2014-02-04 央视新闻
  送红包,和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一样,都是过年不可少的项目。记得小时候,红包的多少在孩子之间,包括大人之间并没有太多攀比的意味,只是长辈寄托对晚辈茁壮成长的美好愿望,以及晚辈望长辈健康长寿的寄寓,此外也没有太多的关于“面子”大小、人情近疏和托人办事的额外含义。
  红包的含义已超出传统定义
  时至今日,情况有了变化。红包数额的增长直追CPI,面子、人情,甚至是官说请托等方面的含义也越来越浓重。亲人之间,三百五百已经羞于出手,一两千也司空见惯;朋友之间,千元起派发,也不罕见;至于官说请托,一个千位数的红包恐怕也出不了手。
  中国人重亲情人情,这样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好国风。长期以来,也常听到有人批评以数字来衡量亲情和人情的做法显得见外。一个喜欢用家庭关系外推朋友关系,乃至同事关系,甚至陌生人关系的社会,往往用父母叔姨兄弟姐妹的亲情认识来抵挡用物质衡量亲疏的做法,让世人觉得温馨。
  礼尚往来“钱说了算”
  然而,简单用货币关系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已经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当下,岂止是红包,就连红白喜丧之事,也一头是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往生人的祈愿,另一头是礼金的高低。礼数不够的心理负担和礼数充足的内心宽慰之间,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后者,谁都不愿意承受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尽管,受礼的人,真倒未必个个在意红包礼金的多少,但若有些人把日常的算计放在礼金的点数上,那么送礼的人迟早会收到反馈的脸色。长此以往,以防万一的心态,将逐步形成各种礼尚往来“一切以金钱说的算“的文化。年节的红包越来越沉重,也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观念不变红包就不能“减负”
  许多人感慨红包越包越多,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甚至让许多人回家的路走得也越来越迟疑。社交媒体在这个春节也推出了红包游戏,短短几天时间,数以亿计的银行卡被绑定,可谓是红包与祝福齐飞,网聚与卡聚一色。这种红包游戏,三块五块,起先没多少人在意,只是图个年节喜庆和祝福的心意,似乎有让人回归传统红包不计多少重在心意的文化上。然而,网络上对派发红包的欢呼,和数额放大的起哄,让人们多少感觉虚拟世界也似乎还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若是观念不变,线上线下不会有实质的区别,更谈不上以线上带动线下了。
  那么要改变的观念是什么呢?还是中国人那句老话,动不动拿钱说事儿,就是见外。而这句老话能代表多少人真实的想法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人们多多少少还要相信,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正如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所认为的那样,尊重货币在市场的作用能够带来财富,但这个社会总要有那么些道德情操,这恐怕不是货币所能够带来的。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蒋昌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