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谈七星漂
七星漂,也叫散漂、节节漂、蜈蚣漂,相对于台钓漂而言,施钓时一卧一立而已。当下钓鱼人多崇尚台钓,漂也十分讲究,七星漂因之显得有些草根和土气,但应用者仍不乏其人,比如我,眼神不好,看那细细的台钓漂尖相当吃力,眨眼之间就找不着目标了,所以用长竿时只好还用星漂。大概是从不参加台钓比赛的缘故吧,好像并没有人笑话我的落后。
用七星漂是不是一定属于传统钓?我说不清楚。其实传统钓这名目本身就是模糊概念,引进台钓时对原有的那么多钓法无以名之又不肯认真去作一番研究便简单粗暴地将它们统统塞进一个大麻袋了事,以至于现在要给传统钓下个精准的定义也非常困难。中国的钓鱼大师参加国际比赛总是铩羽而归与中国垂钓法的奇特分类有高度相关关系。此系题外话,另文再议。
用星漂完全可以像台钓漂一样调成悬坠,这是毫无异议的,于是钓底、钓浮乃至钓任何泳层都不是难事。有钓友将这种调漂法称为统台钓,认为是传统钓与台钓结合的产物,我觉得这名称很有意思,但是不是学习台钓的结果则难说,要看中国古代的钓鱼人会不会钓浮,如果会那么传统钓法早就懂得悬坠了;如果不会那古人的确是一根筋因而今天将传统钓定义为粗线大钩重坠扑通入水就必定沉底也就有了依据,想想一个悬坠竟晚至20世纪80年代才从台钓那里学来,真是羞死了也阿哥!
七星漂与台钓漂孰优孰劣?也难一言以蔽之。星漂便宜台钓漂贵所以切线丢了台钓漂心痛而丢了星漂只打个哈哈;星漂自制很容易台钓漂自制较复杂因而自制台钓漂值得骄傲而自制星漂不值一提;钓位高出水面很多则看星漂更清楚反之看台钓漂更醒目。各有各的钓法,各有各的特点,如是而已。有钓友说台钓漂比星漂灵敏,我不敢定论,台钓漂比星漂精细是肯定的,但灵敏与否大概与钓组的装配和垂钓时的操作有关,比如我通常用星漂的钓组配铅量多小于用台钓漂的钓组配铅量,因而谁更灵敏不好说,何况灵敏也并非唯一的追求,所以还是俗话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还是来谈我的星漂钓组吧,否则光说不练就没意思了。具体如下:
1、名曰七星其实不一定非用足七个,小河沟草洞草边钓小杂鱼或浮钓白条只用2个漂,钓半斤以上的鲫鱼用3、4个漂,浮钓草鱼或水库长竿钓远用5--7个漂。无论自制或购买的星漂都有大有小,用漂少则漂粒选小,用漂多则漂粒选大,用漂粒较多时距钩近的漂可大些,往上依次减小,以求其反应灵敏,但最上一粒不减而增至居中,以求其醒目。
2、一般情况下我不在水边增减铅皮因为太麻烦,用星漂又不能像台钓那样临时换个漂,因而我是先在附近的河、湖中调好钓组,到钓场只用增减水线长度的办法调整灵钝和钩饵的水中深浅。不同地域的水密度有点差别,但只要不是从广州突然跑到哈尔滨多半相差不大,而串连在星漂之间的只是一根钓线,所以同一地域水密度的差别对星漂钓组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我曾见过有人在水边花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调漂,太精细了其实没这个必要。
3、先定好漂再调坠方便些。有文章提出空钩半水调至最上一个漂端平水面即可,这就只能钓底了,如要改为钓离底或钓浮只好剪铅皮。我是空钩半水调到水面浮有一定数量的漂粒,这样钓底钓浮都不必增减铅皮。一般用2—4个漂粒时调水面浮一粒漂,用5—7个漂粒时调水面浮二三粒漂。星漂是有3公分左右间隔的,空钩调漂要调到水下临近水面那个漂的顶端刚好与水面平,挂饵后(只要不是挂大饵如包食钓)只会拉垂直了那3公分钓线,不影响水面浮着的漂粒,而且鱼咬钩时顿口也很明显。
4、实际垂钓时挂大饵找底,然后调整星漂位置(也即调整水线长短),水面漂粒与调漂时一样是钓灵,水面漂粒多于调漂时是钓钝,缩短水线使之小于水深则是钓离底或钓浮了,随心所欲可也。
5、星漂钓组在垂钓时的调整还有一法,即将调漂时浮在水面的那个漂粒上拉到钓竿的竿稍旁,不让它参与力的平衡,这时铅坠必然沉底,调整星漂位置就成了典型的所谓传统钓组了,如要改为钓浮,将那粒漂拉回来即可(这点小意思我曾写成短文发在钓鱼杂志上,此处只作简单介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