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循天园 2014-02-05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摘要】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太极之理无处不在,阴阳是“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人体生命演化现象与其它万物一样服从阴阳规律,可以归结为为阴阳的变化。太极图高度概括了阴阳变化规律,它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是一副鲜明的生命图像。若以太极图为工具,对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了阐释,以象明义,形象明了。
【关键词】  太极图  生命演化  阴阳
    《类经图翼》说:“因而大以成大,小而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而无处不在。”所以宇宙是个太极,人身也是个太极。太极象征天地日月,人的生命运转、阴阳抽象化的统一形象[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生命以阴阳存在为根本,“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不言而喻,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的演化现象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变化。人体生命演化现象虽然复杂,但只要抓住了阴阳这一总规律,其主线就可清晰明了了,正如《类经图翼》说:“天人一理者,此阴阳也。”而若配以太极图解,以象明义,以图明理,更有助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太极图虽简单,但内涵丰富,“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学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模型……用太极图来表示中医基本理论的模型也最为恰当的,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气机的升降运转、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等,都可以用太极图式来表示”[2]。所以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人体生命演化规律。太极图自古经历了多种演变,但其义是相同的,这里采用的是阴阳鱼太极图,并辅以无极式太极图、两仪式太极图。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1 无极式太极图解生命未形成的状态  
    无极式太极图,又名太虚图,相传为北宋周敦颐所作[3],此图为一大圆,中空,表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之“无极”状态,无穷尽,无方体,无界域,是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太虚(无极)乃万物起始之源,故把它比作人之元。此时人的阴阳二气未形成,可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子或卵子状态。
      两仪式太极图解阴阳交媾状态
    两仪式太极图,或叫做阴阳两分法[4],由无极式太极图从中间等分为两半,一半为阴,一半为阳,二者对立统一,代表阴阳二气的形成。《类经·阴阳类》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医门法律·阴病论》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不息,阴静而有常。”原始一气在运动演化中逐渐分判阴阳。阴阳二气是人的根本,二者的相互作用是生命形成的先决条件,“二气交而人生”(《医门法律》),“两精相搏,谓之神”(《内经》)。此为阴阳二气氤氲交合之时,可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受精卵状态。
      阴阳鱼太极图解人体生命诞生后的阴阳变化
    阴阳鱼太极图,又称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5],由相对的阴阳两仪、阴阳鱼中两个脐点和阴阳相交的S线组成,故又称太极四象图。《易·系辞上》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无极式太极图到两仪式太极图,再到阴阳鱼太极图,体现了宇宙由浑沌状态演化为太极阴阳合抱化生万物的规律: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它表示宇宙由先天的浑沌状态到阴阳分而天地立,而后天地氤氲化生万物[6]。根据天人合一观,这一规律亦符合人体生命的演化规律。 
   阴阳鱼太极图是圆圈、连环,是一个封闭又开放的动态系统[6]。从图形看,最外层是圆圈,象征人体是个有序的自稳体系。黑鱼在左,头向下,属阴;白鱼在右,头向上,属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就人体元气而言,左升右降,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就脏腑而言,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形成龙虎回环(见图4)。田进文等依据阴阳原理,对人体非对称性解剖脏器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人体内脏从整体上看是一副自然天成的太极图[7]。阴阳鱼回互环抱而不相离,阴鱼膨大的部分阳鱼则缩小,阳鱼膨大的部分阴鱼则缩小,体现了阴阳对立制约、相互交感、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关系。阴鱼有一白眼,阳鱼有一黑眼,体现了“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如果说黑鱼和白鱼是生命的驱动力,黑眼和白眼则分别代表真阴、真阳,是生命的潜力,病理上,可以看成是人体的代偿机能,“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生于阴者,阳气生于阴精也;阴生于阳者,阴精之生于阳化也”(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阳脱阴脱辨》)。阴阳鱼合抱之间是条“S”曲线,代表阴阳二气的平均值,是阴阳消长的直接体现,亦是阴阳二气升降出入、人体生命生长壮老已的演化规律的直观体现。正常生理上,当S曲线逐渐伸长时,表示阳生阴长,人体处于生长时期;当S曲线达到极值时,阴阳均值达到一生最大,表示人体处于壮年时期;当S曲线逐渐萎缩时,表示阳散阴消,人体处于衰老阶段;当S曲线降到最低限值时,真阴真阳暴露,生命也就走到尽头(见图5)。《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没有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就没有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就没有生命演化现象。太极图正是形象鲜明地表达出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进而描绘出一幅生命图像
     4、人体生命演化的太极图表示
    总括人的一生,阴阳始终不停地消长,阴阳由零开始,最终又复归于零,是先增长后衰减的过程。《内经》把人的全部生命过程概括为生、长、壮、老、已五个字,并总结出女子以七为基数、男子以八为基数的具体演化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人的一生,阴阳是一个开始变高、然后变低,直至到无的过程。人从形成生命开始,阴阳的值即由零开始,由低向高增长;人在诞生时,阴阳已经有了一定的值,以后继续增长;到了青壮年,阴阳的值达到最大;向中年转变后,阴阳的值开始逐渐衰减;死亡时,阴阳的值降为零。
    二维角度粗略地描绘了人体生命演化现象及其阴阳变化规律,若结合生命的稳定性和节奏,将上图从下往上叠,就形成一个竹笋状的螺旋(见右图)。从图形看:(1)该图中间膨大,两端缩小,表示人的一生,阴阳先增长后衰减。在人的前半生,阴阳同步上升,青年时达到最大值,在后半生,阴阳则同步衰减;(2)该图低端平,由无极式太极图构成,表示人体生命诞生前的“无极”状态,而后上链两仪式太极图,表示男女交媾,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又产生了生命,故紧接阴阳鱼太极图,表示人体生命产生后,既有了一定的阴阳值;(3)该图顶端尖,表示正常生理上,阴阳逐渐复归于零的过程。因人的寿命不同,其阴阳消失的时间也不同,故又用箭头表示。从整体上看,阴阳二气产生后,始终不停地运动演变,呈一个螺旋的变化过程,符合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所以该图较完整地连续地动态地呈现了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故“阴阳螺旋是一个完整的人体生命模型,它融生命的稳定性、生命的节奏、生命的演化于一体”[8]。                                   
    以上只是从总体上,用太极图粗浅地探讨了人体生命演化规律,实际上,一个人一生的阴阳变化是很复杂的,因为还要考虑病理、气候、地理、年节律等诸多因素。
    本文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五届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

参 考 文 献
[1]孙秉华.中医元理与实践撷英[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10.
[2]殷探高.太极图与中医基本理论[J].国医论坛,1999,1(19):11.
[3]罗翊重,胥良.解析中华太极图的阴阳数字化之谜[J].云南社会科学,2006,(6):39.
[4]孙秉华.中医元理与实践撷英[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8-9.
[5]章伟高.“太极图”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1992,6(2):23.
[6]林中慈,刘永源,林中堂.太极图释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6):50-51.
[7]田进文,石巧荣,徐向清.左右者,人身阴阳之道路也—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6-8.
[8]杨学鹏.阴阳—气与变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56.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图1 阴阳太极图

    在我国,凡是有道观或者道教文化比较盛行的地方,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重要标识——阴阳太极图,它要么绘制在道士的衣袍上,要么出现在道观里。不言而喻:阴阳太极图就是道教的标志与象征。细究起来,事实并非象今天这样,道教刚产生时并没有以阴阳太极图作为为标识,而太极、阴阳、八卦等思想原是属于儒家思想里的东西。那么,阴阳太极图怎么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成了道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的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阴阳太极图的思想来源于儒家经典《周易》,《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指宇宙处于浑沌的那个时期。孔颖达也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浑而为一。”意为: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于此,《周易·系辞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就是阴阳太极图产生的一个原因,这是儒家学说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用图式来描绘宇宙生成论的方法在汉以前是没有的,它是随着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汉代的象数易学以京房、孟喜为代表,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九六之数、大衍及天地之数、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经传文义,由于“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具有重整体和合、轻个体分析的整体性特征,重功能关系、轻形体结构的功能性特征,重感性形象、轻抽象本质的形象性特征”,学者们在占卜现象、解释现实世界时,更倾向于以形象的方式。这个特征也被宋代的易学家们所继承和发扬。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那么,阴阳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它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逐步融合的结果。周大明先生认为先天八卦图产生于上古时期,作为历法用途,托名伏羲;后天八卦图是周文王在羑里演《周易》,用先天八卦的形式阐解生命运动的规律而创立的;河图洛书产生于颛顼至尧舜期间,由黑白两种符号组成的数字图式;太极图则是由大禹根据黄河、洛河清浊二水交汇形成的漩涡现象有感而画的。这几个图式并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体系的“钢骨铁架”。这些图式在当时都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轶失了。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图2  伏羲八卦方位图

 

图3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这些图式的再次出现,据史书记载是在宋代,精通易学的邵雍是贡献较大的一个。《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邵雍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的易学理论和道教思想,与易理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先天象数学派,他的主要易学理论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由太极生出数、象和器。“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其主要著作是《皇极经世书》,其中《观物内篇》主要讲的是易理,《观物外篇》主要侧重于象数。邵雍依先天图衍绎出许多幅卦图,具体为多少幅,众说不一。南宋张行成认为有十四幅,他说:“先生(指邵雍)之书,尽寓乎十四图。”朱熹在《周易本义》列出了邵雍所描绘的卦图有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方位图等主要图式。其中,与阴阳太极图有直接关系的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2、图3)。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太极图的基本框架。伏羲八卦方位图是邵雍依据《易经·说卦传》的“天地定位”而进行的创造,他在《观物外篇》解释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也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则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来则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来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在这里,如果用白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则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木框架己经成形。但是,图2 与图1相比,缺少的就是中间的阴阳鱼,图3 虽有太极的圆形形状,但中间不是阴阳鱼,且外圈是六十四卦。阴阳鱼代表阴与阳,它是由太极产生,也就是说,太极图与八卦图在北宋时代还没有结合起来,并且时人解释《易经》图式的一些著作也没有出现把太极阴阳与八卦图相结合的现象。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图4 易先天图

    南宋时期的易学家张行成在他的《翼玄》中有一个阴阳鱼与六十四卦合图,叫“易先天图”(见图4),这是在我国现存史料中发现的最早的一个太极阴阳卦图,但它的外圈不是“八卦”,而是“六十四卦”。这种情形说明当时的学者已经开始把太极图与卦图相结合,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先天圆图中间加上了“阴阳鱼”图形,“阴阳鱼”形正是对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形象解释,“太极包含万象,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因图右行者,六变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变已有一之卦也”;“先天图自一阴一阳六变备至于三十二,是为地之一柔一刚,复姤代乾坤以为父母,刚柔承阴阳以成变化,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以阴阳爻的变化解释六十四卦圆图的排列,而“阴阳鱼”图形恰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卦爻变化。其实,这种图式之间的结合不只表现在太极与卦图,卦图与河图、洛图之间也出现结合,如宋代的胡方平在他的《易学启蒙通释》中就著录了“先天八卦合洛书图”、“后天八卦合洛书图”,宋代丁易东的《大衍索隐》中有“先天图合大衍数五十用四十九图”等。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图5 天地自然河图

    宋代张行成的这一先天太极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延延续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过去视此为“无用之物”的习惯,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经过宋人的不断整合,阴阳太极图到了明代才真正成熟了,明代的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载有一幅阴阳鱼太极图,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图5)。从外形上看,赵撝谦的图与张行成的图有一些不同: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外圈为先天六十四卦;赵图“鱼头”棱角分明,“鱼眼’为偏长的泪痕状;张图“鱼头”线条柔和,“鱼眼”为圆形。到了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图6)。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此“古太极图”,与赵撝谦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从章潢、赵仲全称此图为“古太极图”后,对这张图的称谓才开始统—,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后人对此图再稍加润色,最后形成了今天的阴阳太极图。

    阴阳太极图何以为道教所重视而成为它的标志呢?在这里,我们无法考证是何人何时何地把阴阳太极图定为道教的信物,而且也没必要去追寻,我们应该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认识,从文化背景上去把握。道教之所以接受它并把它作为了教会的标志,主要的是对阴阳太极图有着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首先,“太极”、“阴阳”等概念,不仅仅是儒家所拥有,而道教的经典中也存在,如《庄子·大宗师》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也就是说,道教与儒家在天地宇宙生成观上有一致的地方,而阴阳太极图就能反映出这种思想,即使是儒家的东西也会为道教所接受。其次,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阐发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炼方法时,也援引《周易》的义理。道教研《易》习惯于用图式来直观地凸现其中所包含的义理。有专家认为,阴阳太极图就被用来直观描绘、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思想。阴阳太极图既能够体现道教中的某些思想和教义等内容,自然就能用来作为本教的标志。第三,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太极所统摄。引申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教以阴阳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也取了这层涵义。第四,阴阳太极图的产生与一位道教中重要人物——陈抟老祖有密切关系。陈抟是五代北宋时期的有影响道教学者,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论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宋以后的一些儒家、道教等学者也都认为确有其事。经这位有重大影响的道教人物之手传承下来的“先天图”,虽经后人改造,但也很容易为道教所接受。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图6 古太极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