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盲佬歌

 中思网祥哥 2014-02-05
 广东民俗

    东莞盲佬歌属广东木鱼书。木鱼书又称“摸鱼节歌”,是唱本,属弹词,可阅可唱。唱时多用三弦伴奏,因此又名弹三弦、三弦歌。民间亦用竹板敲击朗诵,因敲竹板如敲木鱼,故又名“木鱼歌”。

    东莞木鱼歌多是盲人所唱,故俗称为“盲佬歌”。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有记载:“东莞岁朝,寻常鼓男女所唱多用鼓记,其辞至数千言,有雅有俗,有贞有淫,随主人听命唱之。”从此看,东莞盲佬唱木鱼书至少有300年历史。

   300年来,木鱼书只在民间流行,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作者多隐姓埋名。东莞盲佬歌渗入大量的东莞方言俚语,如:哩下—现在,跟尾—随后,先头—刚才,揽埋—抱住,哩排—近来,频沦—勿忙。很多木鱼书直接唱东莞人、东莞事。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凡有吉庆,只要主人高兴,都会请盲人弹唱,以为助兴。有的小店为了吸引顾客,也常请盲人在店门口弹唱。盲佬弹唱,一个人一把琴即可演奏,无需化装、布景。盲人常常夜晚演唱,可一连唱三个月不断。有时白天也上门应唱。白天应邀所唱的,多是长篇故事中的精彩片段,称之为“择锦”。

   盲佬歌的演唱对象多是妇女,因此不少唱本都是为妇女而作的。如《泪湿青衫》、《陈姑追舟》、《玉碎珠沉》、《秋江送别》、《梁山伯与祝英台》、《夜送寒衣》、《三姓回门》……盲佬歌之所以能传唱不衰,是由于它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有新创作。这些创作紧密结合现实社会。著名的《金山信》、《过埠歌》就反映旧时人们被“卖猪仔”,远涉重洋,以至妻子在家守活寡的悲惨生活。东莞盲佬歌文学色彩很浓,遣词造句清新秀逸,对偶工整,平仄押韵。但也有不少庸俗作品,内容低下,词句生硬,这多为盲佬自作自唱的。

    盲佬话的产生时间,一般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因为明清的野史记载相对丰富一些。当时,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很重,知识分子只能将野史记载下来,当作学术研究;或只记载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以前的朝代,野史很少。”对于盲佬话的具体来历,由于没有人考证过确切的出处,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资料供参考,所以仅“倒切”的起源,就出现了莞籍历史名将袁崇焕打清兵时使用的“督师语”,实际上,“倒切”最流行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在香港、广州等地,盲佬话又叫“燕子语”(因为它听起来像燕子说话一样,叽叽喳喳,别人听不懂)。据说,30年代时,在香港曾有“燕子语”的相关报道。燕子语,主要来源于学英文的调皮学生。当时,香港的学生都学英文,一些调皮学生从英文想到了中国的切字,创造了“倒切”,来跟老师“对抗”。所以会说盲佬话的明眼人,应该都是从学校学来的。到解放初,学校的“燕子语”还算比较流行;解放后,50年代时,出于政治社会形势严峻,没有人敢说盲佬话了。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当时占领了东莞,有一天,日本鬼子要一个当地人带路搜出一名乡亲出来,这个当地人就用盲佬话通知附近的路人,路人继而通知那名乡亲成功逃脱,而不懂盲佬话的日本鬼子,就被这当地人带着四处绕圈,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乡亲早已脱离险境。

   盲佬话还在牌桌、市场买卖等用途上,发挥特殊“作用”。打牌时,会盲佬话的两个人以此为暗语。如一方对另一方说“垅拼”(注:“垅拼”为“碰”的盲佬话发音),不懂盲佬话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唱歌。“偶尔也会赢牌。”做买卖时,同行之间交流价格信息或商业秘密,不想让其他同行和顾客听见,也互讲盲佬话做“掩饰”。

   盲佬话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曾使人们减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必要保留下来。我们建议,要先将说盲佬话的方法传承下来,可以找少部分人先记载“倒切”的方法,多举例,让有兴趣的人了解历史,期望这非常有东莞本土特色,祖宗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盲佬话”好好的被保存,发扬, 永远 传承下去。 编纂“盲佬话字典”,更希望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都会给予全力的支持。东莞文化局及有关方面对保存及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努力和精神致于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