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礼物 ? 经典案例 ? 文库 ?

 天涯此时共书屋 2014-02-0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近八成网友表示过年回家花费超过一个月收入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回家过年就意味着各种开销,面对着迟迟不愿“鼓”起来的钱包,你还敢回家么?近日,羊城晚报联合金羊网展开问卷调查,611名网友参与了调查。70%的网友表示今年过年将会回家,但57%的网友则表示,春节如果回家,最害怕赚钱太少不够用。那回家到底要花多少钱?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自己过年回家的花费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

回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充满了“诱惑”。38%的网友表示,回家最期待的是见到父母,这也是“春节回家,你最期待的事情”这个选项中得票最高的一项,这也反映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急于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另有32%的网友表示过年只想在家里宅着休息。

而选择不回家的网友们给出的原因既包括令人心碎的加班(得票率8%),也有近年来被炒热的“怕被催相亲结婚”(得票率4%)等。但有25%的网友表示,主要是回家成本太高,8%的网友选择接父母来过年。

回家成本太高,57%的网友最怕赚钱太少不够用。那回家一趟,到底得花多少钱呢?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表示花费在2000元以下的仅有25%,花费在2000元-10000元之间的占主流,得票率有59%,更有17%的网友表示回家一趟将损失“银两”在10000元以上。

那过年回家的钱到底花在哪里呢?记者综合网友的选项和留言发现,这其中包含了来回交通费用、春节给亲友的压岁钱,还有给自己购置衣物和朋友间聚会的花费。79%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的预算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其中更有15%的网友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

回家过年就别光算经济账

没错,回家过年就是一趟烧钱之旅,在外面混得风光也好,暗淡也罢,春节回家都要摆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模样:一身体面的行头必不可少,送给父母亲戚的礼品不能寒酸,跟同学朋友聚会要抢着埋单,最后面子倒是做足了,银子也大把撒出去了,回家过年花掉一个月工资的说法并不夸张。

回家过年很“费钱”确是实情,但若是因此就做出不回家的决定,恕我直言,这不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很多人常年在外打拼,忙工作,忙学业,忙生意,也只有春节才有机会回家看看,父母日思夜想盼了这么久,养育自己那么多年,聊表孝心也好,补贴家用也好,回家在他们身上花钱多少都是我们的一份心意;小时候给我们织毛衣的姑姑,带我们下河摸泥鳅的舅舅,如今都已经上了年纪,趁着过年有时间买点礼物去看看他们,也是人之常情。一年不就这么一次吗,一生还能见几回,能回家过年,能与亲人团聚,一个月白忙活也值!

况且,就算是不回家过年也不见得省钱多少,平时在外,很多人上网、泡吧、购物、聚餐,基本上都是月光族,过年不回家,常年养成的消费习惯也改变不了,一个春节假期下来,估计信用卡又要刷爆了。同样是刺激内需,与其在异乡“独乐乐”,何不返乡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真的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刚参加工作没积蓄,没讨回工钱,做生意亏本等等,一个个不回家的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也很让人同情和理解。但是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在外面再苦再累,遇到再多的坎儿,哪怕身上所有的钱只够买一张单程车票,过年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回家。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回家接接地气,亲情的温暖可以化解外面的冰冷,关爱的力量可以治愈受伤的灵魂。

回家过年吧,有钱多花点,钱少省点花,没必要去攀比,别让日子为面子所累,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团圆时刻。

春节是否回家过年,请算好经济亲情两笔账

春节的脚步渐渐地近了。有人忙着购票回家,但有人掰着手指算了一番后,犹豫了……回一趟家需要花费很多钱,我还回家吗?的确,春节回家是一次高消费的旅途。这次媒体与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网友表示,回家过年需要花费一个月的工资。显然,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想想在外打拼的工薪小青年,的确是生存不易:工资不高,房价不低,通膨系数和生存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现实下,高消费的春节回家过年,真的就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包括路费、礼品、压岁钱在内的各种开销,令人头疼。不说衣锦还乡,在外混工作了一年,也该风风光光吧。所以,即便不是大包小包的礼品,但也要给人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空手回家,那不是笑话吗?购买回家的礼品还倒在其次,给侄子、侄女、外甥等晚辈的压岁钱,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这样算算,我们的确能理解不想回家、不敢回家的那些人的心情。可是,回家过年,不能只算经济账,还用算算亲情账。网传的那道“亲情计算题”,现在又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算一算你还能陪父母多久?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算到这,鼻子一酸,泪满眼眶。日渐苍老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但留给我们呵护情亲的时间少之又少。更何况,精神赡养老人现在已经入法,平时忙碌无暇“常回家看看”,春节再算经济账,不愿回家,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容啊。

其实,即便是按经济账来算,我们也该回家。现在我们回家是要花一笔钱,但在我们尚未成年之前呢?父母已经在情感和经济上都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即便是成年后参加工作,又有多少人不或多或少地啃老呢?父母渴望我们回家,不是想让我们带很多的礼品,给很多的礼金,只是想看看我们的面容,享受一下浓浓的亲情。即便是我们的礼品不丰盛,家人也不会太在意,甚至,在我们返程时或将遇到“资金”回流,有多少父母想白花孩子的钱呢?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远的路程,也阻不断回家过年的心情;经济上的窘迫,也不应成为割裂亲情和牵挂的理由。只算经济账,只能让一些人迷失亲情。要知道,父女母子一场,这份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们渐渐老去的背影。等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劳伤心和无奈。

回家过年全家团圆,重温春节的最核心价值

过年回不回家,这是个问题,既有形而下的现实纠结,又有形而上的生存焦虑。当这个问题把我们折腾得疲惫不堪、身心憔悴的时候,暮然回首,方才发现,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已被春节“绑架”,春节的核心价值正一点点远去。其实,不回家可能有N个理由,但回家的理由一个足够,我们已到了必须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存在,春节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数千年。到了今天,我们却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年味淡了”、“春节变春劫”之类的感慨。除了特殊岗位无法回家的外,不想回家的人更是“客观”地列出了一长串不回家的理由:花钱多、工作忙、混得不好、怕逼婚、路途远……当过年回家都成为一种不可承受之重或奢侈之念的时候,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过年最美好最幸福的记忆不外乎举家团圆,一起吃顿饺子,听听父母的唠叨,向父母说说工作,陪孩子嬉戏玩耍。几千年来,举家团圆、亲情交流,构成了春节最核心的价值,不管生活是富裕还是拮据,不管时代是和平还是充满战火。于是,才有了一次又一次创纪录的客流量,才有了春运这道温暖而又艰难的风景。

不管有钱没钱,不管路途多远,不管是否单身……只要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就能让跋涉的脚步和漂泊的心灵得以休憩,这就是春节的核心价值,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恰如民俗学者冯骥才所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

能不能回家是无法选择的现实,而想不想回家是可以选择的心情。不过,有时候,我们会轻易混淆“能不能”和“想不想”之间的界限,把“不想回”变成“不能回”,并给“不想回”找出一万个冠冕堂皇甚至是心安理得的理由,在异乡孤独地咀嚼着那一缕缕苦涩而又浓郁的乡愁。被春节“绑架”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迷失方向。

因此,无论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还是注定要在异乡过年,都不能让脚步和心灵屈服于现实,无论现实多么逼仄、残酷。最重要的是,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回家过年”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方式,享受天伦之乐,弥补现实缺憾,重温春节的核心价值。

【启示与思考】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春节信条。既包含了对春节的传承,也体现了国人的孝道意识。如今春节临近,回家过年便成为了游子们一个难解的情结。回家吧,路程远,别说“一票难求”,一家三口,光回家的路费就得花掉上千元,还要买礼物回家,更要在大年期间给亲戚拜年,回家过年,得花费一两个月工资,经济压力确实比较大。

网友们计算“回家成本”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活动,还是一个消费性的经济活动。可是,虚荣的“面子”消费,也会加重节庆的负担。在抽象的“脸面观”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和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挂钩。于是春节便成为讲排场、比阔气的平台。给小朋友的压岁钱也好,亲朋好友聚会也罢,不可或缺的人情往来嬗变为“不可承受之重”。

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关系的远近,情感的亲疏,都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消费来呈现。当人们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体系,春节消费的水涨船高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不论是“做给别人看”的炫耀性消费,还是“打肿脸充胖子”的透支型消费,抑或是“跟着别人走”的从众心态,当回家这种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裹挟了太多的利益考量,必然会走调、变味。只有走出虚荣的“面子”消费怪圈,减少攀比、炫耀和跟风的消费行为,多一些亲情互动,多花一些时间陪陪父母亲人,过年的味道才会更加醇厚。

王宝强曾经唱过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不但应该是“回家者”的心声,也应该是“在家者”的心声。家,不仅是安身栖息之所,更是精神寄托的所在。过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亲人的团聚。对父母和亲人来说,没有什么礼物比得上游子归家更让他们兴奋。父母最大的期盼是孩子们回家的温暖,家里热闹而温馨的感觉。带着轻松快乐和家人团聚,回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