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茶香飘万里 2014-02-05

地球上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叫做“河南人”,而今天的河南人是尴尬的。

谁也没想到,流淌五千年的黄河水现在弯进中原的时候,会突然被称为“盗泉”。一些同胞喊出了“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的口号,将一颗颗“鄙夷”、“冷漠”和“蔑视”的“目光散弹”深深射入了这群河南人粗壮的后背。

河南人走进了一个荒诞、残酷而又令人迷惘的世界————正如肩披树叶、腰缠虎皮的古猿人走进了现代都市。在比宽带网还要宽阔的人的声道里,这些老子、庄子的后人,韩愈、杜甫的子孙,懵懂间听到了比他们祖先的作品流传更广、影响更大的传说,他们自己成了传说的主角,而这些故事足以使他们脚步踉跄头晕目眩体无完肤。

这一场景的画外音分明就是这类传说的“主旋律”,声音振聋发聩: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据五湖四海茶楼酒肆中的说法,这句画外音演绎自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一位英雄和他的班长奉命去炸掉一座建在桥上阻挡部队冲锋的碉堡。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桥下时,却发觉没带炸药包支架,于是那位被现今“考据家”论证为河南籍的班长借口去找支架,逃之夭夭。英雄耳听冲锋号已经吹响,只好挺身举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索……巨响中传承下英雄无畏的精神,也“留下”英雄最后的呐喊: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丑化河南人已成为当今世俗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千千万万河南人成了被歧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对象;从深层次上看,被歧视、被伤害和被侮辱的是古老的河南文化———曾经是中华文化滥觞的中原文化,尽管在今天,古老的文化的确存在许许多多要扬弃的东西。

如果十万年的嵩山能呼喊,五千岁的黄河会发声,那么,今日的“天问”一定是:

河南人,你咋了?

河南人,你招惹谁了?

河南人被丑化了

段子是时下“口舌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的曲艺类辞典里,能够独立成篇的说唱文学作品被称为段子。河南人造假在段子里的典型体现是两则笑话。

其一:某中东国家得到西方大国支援的十枚新式导弹,一小国从这个中东国家买来一枚用于研究,而西方国家听到风声后害怕武器扩散,派专家组前往中东核查,小国需要赶快送回导弹应付调查。可是导弹在拆开研究后再也组装不起来,小国人一筹莫展,不知所措。情急之中,一见多识广的大臣献计说,据传中国河南人造假———也就是仿真技术了得,派人前去求助,定能化解此难。果然是河南人最后帮了这个小国的忙,三天之内与真导弹一模一样的东西被运到中东国家摆在了西方大国专家面前。假导弹不仅骗过了专家们的眼睛和仪器,还瞒过了那个中东国家。

其二:河南某著名企业家到京参加群英会,有领导在作报告时兴之所至,对特别有名望的与会者逐一点名,叫到河南的那位企业家时,企业家昂头挺胸、声音洪亮地应答说“到”,不想这个老干部在主席台上站起身来,换掉老花镜戴上近视镜,躬身探头问道:“真的假的?”

有关河南人造假的大大小小段子很多,内容也很丰富。近亿河南人,是好几个欧洲中等国家人口的总和,但在某些国人心目中,已被重叠为一人—

———造假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知受了几千年传统中庸思想熏陶的同胞,何以如此极端地刻薄河南人。河南人已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万万人一面了,他们脸上都似乎写了同样的两个字:造假。

当然,说河南人的造假也是事出有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人在温饱尚成问题时曾卖过假丝棉、假蜂蜜。不过那个时候正赶上浙江温州的假鞋和福建石狮的假药在全国上下闹得惊天动地、沸沸扬扬,河南的假货只能算是“小巫”,上不了“档次”,自然没能引起关注。而今天,当昔日的温州与石狮已痛改前非,不法造假之徒已远走俄罗斯,且因造假成为“过街老鼠”被围追堵截时,河南的“猴子”才真正下了山,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也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我的印象中,一向憨厚的河南人首次登上全国性“造假舞台”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角是周口一家药厂将生产的兽药当成人药卖。这一造假案例的确令人痛心疾首,厂家为牟取暴利,大有不把中国人当人的意味,自然是民愤极大。记得时值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在京召开,代表与委员们在会上会下对此口诛笔伐,形成了极大声势,造假与售假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绝不想否认河南人近些年出现的造假事件,也绝没有给造假者说情的意思,可河南人在中国既非造假的始作俑者,其因造假而伤人害命也非最严重,为什么却赢得造假第一的“桂冠”,这公平吗?

地域歧视:一个危险的信号

历史的、传统的重负本已使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步履维艰,而来自大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白眼又使他们再次被绑在了精神的十字架上,慌恐、迷失、无奈、自卑和愤怒的情绪使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人格、自尊被无情地伤害。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

———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对别人介绍自己时不敢讲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的河南人,这是为什么?!

离开乡土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电车地铁上、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起,为了躲避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也不敢讲河南话。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其他省份人同等的待遇,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同是炎黄子孙,相煎何急啊?!

丑化与歧视他人,意味着自己的愚昧和野蛮。多位学者在谈及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时都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而可怕的信号,因为以取笑、丑化别人为乐事,这是人性的堕落,良知的泯灭。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对于落后地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无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优点,拒绝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以讥笑、羞辱、丑化和歧视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能造成隔膜与偏见、防范与敌视。

河南人怎么办?

丑化和歧视的“沙尘暴”在黄河中游的肆虐,可以带给中原人迷惘、伤痛与悲愤,但同时也可以让他自省、自助、自励。在曾为古今英雄“逐鹿之地”的河南,人们应该对事关荣辱与发展的“形象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的表面原因是河南出了许多造假、拐骗、无赖等事端,而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外界不健康的心态和异化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就是河南本身的“贫困”和“落后”。

还记得这个故事吗?在一家资金雄厚的外资工厂内,由于中国工人不熟悉外资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被严厉的外国老板喝令:全体下跪!迫于外商淫威,一个中国人跪下了,又一个中国人跪下了,十个中国人跪下了,一百个中国人跪下了———在一片黑压压灵魂和肉体同样低矮的人中间只有一位河南小伙子昂然站立着。事情的结局是所有下跪者都回到了岗位,而这个河南小伙却昂着头走出了那个工厂的厂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