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潭秋水一房山

 风雅苏州 2014-02-06
 
 
  “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这是陈从周先生对环秀山庄的评价。半亩之地,却有尺幅千里的气势。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言身在万山中。所谓须弥介子纳,大抵不过如此。

  【一】假山?真山?

  很多年前,一座扎根于石上的黑松,因为天长日久根深叶茂,连带牵动了一整片假山。专家组心急火燎,寻求修复环秀山庄精魂的良方。

  而今,一处园外的黄房子,由于色彩突兀,忒煞风景,又被居民连线媒体,迫使屋主重新粉刷。

  当环秀山庄每每成为新闻的同时,关注的人们都会一次又一次为那半亩假山叹为观止。虽高不足三尺,占地不过半亩,但盘旋其中,几乎是一次游历整个黄山的体验。

  时而登高,时而穿洞,踏步石,渡幽涧,过飞桥,人在山中走,忽明忽暗,移步换形。

  假山千孔百穿,有石窍主通风,有石窍主采天光,有石窍下通池水,而雨水积成山涧,蜿蜒其中,淙淙有声,真如高山流水般洋洋洒洒。

  陈从周先生说,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而环秀山庄的摇曳生姿,却是动静合宜。灵动之美,文不能及片缕。

  霎时天色转阴,头顶是一架横跨山涧的石梁,顿觉山色更是幽僻深远。

  【二】匠人?大师?

  嘉庆十二年的一天,一位石匠人踱进了这个园子。

  当时,这里已换过无数主人,这一任,叫孙古云,相国孙士毅的孙子,一个喜好字画泉币的书生。

  文人雅集,丝弦撩拨,石匠人却恍若未闻,他只是静静呆坐园中,足足看了三天。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大家只知道这个沉默的匠人要在园中重新堆叠一座假山。

  终于,在第四天,石匠人开始动手,园主连一眼也没去观顾一下,依旧在书房里谈诗论画,抚琴品泉。

  江南鱼米之乡,有造不完的园子,不久,石匠人又远赴他方。辞别之际,孙古云这才想起去后园走一遭。

  他一下子就呆住了。“余家不过寻丈,所磊石不过万一。山人一为点缀,遂成奇观。盖知山人能以芥子纳须弥也”。

  戈裕良,这个石匠人遂成一代大师。

  行家说,戈裕良叠山,用的是石涛的“大斧劈法”。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戈裕良异曲同工。

  大师传世之作仅二处:姑苏城内环秀山庄,与常熟燕园黄石假山。中国古代造园史到了他这里,直攀顶峰,又轻轻划上句点。

  【三】当年旧屋

  当环秀山庄成为“独步江南”的珍品之前,其实有过很多个前世,最为显赫的主人,就是万历年间的申太师。

  一出《玉蜻蜓》使得人人记住了这位申公,想来这大约是杜撰的,宰相怎会是庵堂师太的私生子,太过戏剧性。

  对于这位老爷,历史一贯毁誉参半,赞者说他的“和稀泥”巧妙调和了君臣矛盾,是一代良臣;而贬者则说他是老奸巨猾的两面派。是非谁人知,但申老爷绝对是个明黠之人。

  申公想要扩建宅子,可碰到邻居张篾匠是个钉子户,死活不愿搬。家人束手无策,申公却施施然,他没有让衙门强令拆迁,只是在大厅放了两把做工精良的梳子。

  有客登临,老太爷就闲谈中不经意提一句,说隔壁张篾匠做的梳子实在是妙极妙极,客人细问,他又笑而不答。

  于是乎,大家纷纷去张篾匠家买梳子,一来二去生意火了,自然要扩大再生产。“钉子户”讪讪跑去申家,问太爷,您这房子还要么?

  不大动干戈,却化矛盾于无形,申老爷的手腕可见一斑。

  只是不知道,今天的环秀山庄,在几百年前,是张篾匠住过的屋子呢,还是申太师待客的大厅?

  白云苍狗,只有假山依旧。

  ●环秀山庄位于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1988年,此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环秀山庄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王旬、王珉兄弟舍宅建景德寺,后成为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

  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后人于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从此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