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最全的关于《马》的名画

 ggdmj 2014-02-06

       青铜时代:狩猎岩画(见上图)。马的形象最早作为绘画形式的出现大约要属岩画了。狩猎图中的形象虽然过于简单稚拙,然而却抓住了马的本质特征,头、颈、胸、腹背、臀、四肢基本合乎马体的比例,一些变形马体让人更觉优美矫健,由此可见古代先民在观察马和表现马方面已具有一定的水平了。狩猎图中马的形象虽然不能算是正式的画马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来讲是后世任何精美的马作都难以比拟的。(注:下图为汉代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壁画)

      汉代:《四骑吏綮戟图》画像砖。汉代是我国鞍马画的第一个高峰,在画马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陈敞、刘白、龚宽等人皆为画马的好手。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马的形象为题材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各种雕塑作品,如甘肃武威的武梁祠画像石、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壁画、四川画像砖《四骑吏綮戟图》。

        汉代:铜雕《马踏飞燕》。汉代作品中,马的形象不但刻画得非常具体准确,而且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将马体的躯干、颈部加宽,四肢变瘦,使马显得更加清爽彪悍,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汉马”造型。著名的铜雕《马踏飞燕》就是这一造型的代表之作,其形象、神态、寓意无不令人称叹。

      魏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以人物画闻名于世的顾恺之,兼善画马,其传世名作《洛神赋图》中描述了姿态各异的骏马。最难能的是画中一匹四足仰天的马(本图中未展示),弧形的脊背、弯曲的四肢、飞扬的尾巴……作者力图去表现马在滚尘时一刹那的动姿,当然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在造型上有僵持之嫌,但在当时讲,能有如此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非常可贵的。

      魏晋:嘉峪关壁画《牧马图》。嘉峪关壁画《牧马图》上有六匹疾驰的骏马,为了反映马的速度感,该图将马的头颈与脊背尽力拓展,几乎成为一条直线,前肢采取笔直的形态极大地增强了马的冲击力,从而将马在奔驰过程中最具动感的一刹那固定于永恒。在技法表现上,线条洗练、概括,具有强烈的写意味道,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南北朝:北齐壁画《仪卫出行与归来图》局部。南北朝时代在画马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点是造型准确,姿态多变,注重刻画马的神态。南齐毛惠远、北齐杨子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二人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山西太原壁画《仪卫出行与归来图》领略到这个时期的马画风采。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局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展子虔曾作《十马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所幸的是另一名作《游春图》传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其画马艺术的风采。展子虔画马贵在“动”宇,《游春图》中虽然马姿动态不大,但我们仍可从细微处看到这一显著特点。该图所表现的是人们在明丽的春天骑马游玩时的场景。以表现大自然的山水为主,所以人物与马都画得较小。马仅寸余,虽然如此,但马体的结构交待清楚,比例准确,四肢的屈伸与头颈的俯仰协调一致,具有强烈的动感。在线条的运用上虚实结合,灵活多变,较好地反映出了马的形态与神态。

       唐代:韦偃《双骑图》。唐代当权者的喜好,导致了马画的盛行,先后涌现出了阎立本、梁令赞、江都王、曹霸、陈闳、韦偃、韩干、韦无忝、张萱等人。其中韦偃的《双骑图》是非常难得的佳作。画面上两匹骏马从远处狂奔而来,在主人谈说间各自转向的一刹那,近处的马四蹄腾空而起,身体在头部的带动下由向前方改为向左运动的形态,尽管头颈被人物所掩,但强烈的扭动感,仍通过颈部肌群的显现展示了出来。远处的一马,那屈曲的头颈,爽直的鬃尾,窜跃状的四肢及大睁的眼睛分明在通知对方,调整完毕准备做下一轮冲刺了。通过此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韦偃在观察马、塑造马以及构图方面的高妙之处。不愧是胸藏万马的大家。

 

       唐代:韩干《照夜白》。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将马加以夸张,形成造型独特的“韩干马”。其马的造型特点是头秀颈宽,胸阔腹壮,臀部呈蝶翅状,四肢瘦劲如铁,更觉马的威武雄壮,卓尔不凡,深得世人赞许。我们从其代表作《照夜白》图中可以充分领略到韩干马的风采。图中之马昂首奋鬃,仰天长啸,宽阔的颈项,使其显得更加雄强劲健,浑圆如蝶翅的臀部则为微屈的后肢做高举蹬刨状,虽然被缚柱上,却有腾骧千里之势,观之令人振奋。在历代众多马作中,此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就连讽其画肉不画骨的杜甫也不得不赞其“笔端有神”。由此可见韩干马的造型是极具魅力、极其成功的。

      唐代:阎立本《职贡图》局部。阎立本在唐代有画圣之誉,精于人物兼善画马。李世民曾诏令阎立本绘六骏图,命刻石高手精雕于石屏,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陵六骏图像。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工画人物、鞍马,传世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该图绘有六马,采用勾染的方法完成,画面典雅庄重,马匹气定神闲,极好地表现了王室贵族特有的富贵之气;其中最醒目的当属紫黑色的那匹马,神态从容,步伐稳健,设色浑厚沉着,如一匹优质绸缎于润泽中显现出光滑,骏马因养尊处优而肌肉丰满皮毛光盈,这种效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代:胡坏《卓歇图》局部。五代时期出现了赵嵓、胡坏、李赞华、王汉等画马高手。他们久居大漠荒原,熟悉那里的一切,以写生的方法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之作。《卓歇图》是胡坏的力作,“卓”是立的意思,“卓歇”就是支起帐篷休息之意。该图场景广阔,表现了大漠之中马的漫步、伫立、顾盼、遐思等姿态。技法上采用了勾线填色法,线条如钢丝盘曲,圆润而有弹性,各局部结构线条变化丰富,刻画精致,极好地展出骏马的外在风貌。敷色上采用重彩,以硬笔疏渲之法表现鬃尾,使骏马更觉纤健厚重。

       五代:赵嵓《调马图》。赵嵓,五代后梁时人,善画马,格调高雅。元人赵子昂对他评价甚高,认为他笔下的马“深得曹韩笔意,余亦好画,何能及也”。其作《调马图》图中之马体形高大雄健,头颈昂扬,四顾不凡,有龙种之态。造型取斜背状,三足伫立,一后肢微微翘起似空蹄休息,又似做行走前的准备,极富生趣。通体以青墨渲染作梅花状,此马名为“铁菊花”,为西域良种,位居上品,有天马之誉。

      五代:李赞华《骑射图》。李赞华本名耶律培,契丹人,喜汉学,通晓音律,能文善画,工画契丹人马。多写酋长贵族胡服鞍马、猎射奔驰。《骑射图》所绘之马体形细瘦四肢修长,与古西域乌孙国马体态相近,显示出极佳的品种外形,与唐代流行的马形截然不同。

      五代:佚名《百马图》局部。《百马图》共描绘姿态各异的骏马95匹。造型粗壮,典型的北方马种特征。用线拙朴挺拔,结构概括。但姿态夸张、神趣盎然,为唐人画马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局部。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

       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元代是中国画马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是赵孟頫、任仁发、赵雍、任子昭、刘贯道、钱选、张渥等人。赵孟頫,元代画马大家,并善书法。其一生画了大量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如《浴马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等。赵孟頫画马在汲取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所作之马图,画面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尤其善于将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使画面凭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浴马图》,数匹骏马分别伫立、静卧、饮水于岸边或水中。溪流舒缓无波,堤岸平广宽直,茂盛的林木,明丽的天空,几名牧马人或坐于池畔乘凉,或在水中浴马,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令读者不知不觉地陶醉于美妙的意境之中。

      元代:任仁发《二马图》。任仁发是画家、水利家,晚年在青龙江上筑来青阁、来辉阁专心作画。自称“画马法学韩干”,当时的评论家认为,他的马作可以和赵孟頫相匹敌,有“用笔逼龙眠,法备而神完”之誉(龙眠即宋李公麟)。前人画马惟以刻意追求马的体态为最高准则,而任仁发却将人的意识融在马的体内,以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直抒胸臆,增加了马画的内涵。“二马图”采用对比的方法绘出,从造型上、从神态上、从敷色上都极具巧思。

      元代:赵雍《长松系马图》。赵雍系赵孟頫次子,精于画马,法学韩干。他在画马方面比较重视线条的多变性,遒劲沉稳是其长处,但在马体结构的塑造上则有失准确,这恐怕与他重技法而轻写生有直接的关系。

      元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刘贯道,工画马,为一时高手。其作品《元世祖出猎图》为绢本,设色,纵18.9米,横104.1厘米,共绘马十余匹,结构鲜明,透视准确,线条变化较大,较好地反映出了马的品种特征。

      元代:佚名《饮马图》。该图所作一马于水中俯首畅饮,低垂的头颈与躯干形成一钝角,给呆板的造型增添了变化。马体的形态雄壮结实,显示出该马正值壮年,在表现上采用自描画法,淡墨渲染出马的体积,惟在四肢关节及口鼻、后臀三五点处施以重墨活跃了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表现后臀时用线非常讲究,线路从左臀部起经右臀沿股骨至右后肢关节处一笔完成,且虚实俱在,较好地表现了马体的质感。此图虽佚名,但其艺术水平在元代可列为上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