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土著谈学区房

 青山居士书斋 2014-02-06

    我1982年出生,北京土著,独一代,在王府井生活了8年,北太平庄3年,五道口11年,亚运村3年。

    东城区读小学1-2年级(黑芝麻,市重点小学),西城区读2-6年级(西城区,普通小学),因为学校盖楼搬迁远了,就转学了,后来也没转回去。那时候对重点没太大概念。不过老实说,重点小学每天都考试测试,一张卷子一般是100道题或者200道题,错1道题就2分,错2道题0分。上重点成天2鸭子跟着,压力大,但是培养了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形成低调的性格。普通小学错1题99分,错2题98分,容易骄傲自满,抗压抗挫折能力差。

    我们那届取消了小升初考试,除了连续3年三好生外,如何成为三好生呢?2条路:一,每次考试全班前2名,二靠家长给老师送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好生是3个名额,其余找路子能去个好点的中学,那会是94年,花5000就能上个区重点。

    我们没评上三好生,又没花钱的就都去了西四中学(西城区,普通中学)去了才知道很差,每堂课老师维持纪律、批评同学要占20分钟,剩下25分钟讲课。高中部是个文秘职高,所以留校不可能,想上大学必须考出去,上普高。普通的升学率有多少呢?西城区当年是25%,一万多人,2500个能上普通,其余职高、中专、技校。惊讶吗?就是这么低。这就是北京市高考升学率很高的原因,初升高就淘汰75%的人。分数不够又想上普高,咋办?花钱去海淀,97年,3万块。为何呢?西城区录取分数线是550,海淀是530,当然,差太多也进不去,进去也是白花钱,考不上大学。

    海淀区读高中(地大附中,普高),我们入学的时候毕业的那届,全年级200多人,只有8个考上大学的。我从西城来的,入学分数倒数第二,经过三年的奋战(我这一辈子就高中三年努力读书了),高三达到文科班前5。我们那届光文科班就考上了12个本科。

    河北读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大学,二本)。

    总结一下升学率:

    小学同学50人,2000年上大学(含大专)的比例应该在40%-50%。

    初中同学40人,2000年上大学(含大专)的比例应该在20%-30%。

    高中同学45人,1996年上大学(含大专)的比例为100%,复读,出国,花钱,总之是都上了。  

    当然,本人的看法还停留在00年。但是,即便过了十几年,相信也是这个结果!

    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情况,高中以前每天都是4点半放学,初中开始寒暑假补过课,初三上过课外班我都很少听讲,初中上课永远是在看小说和日本漫画,可能感兴趣的课程会听一听,但是不感兴趣的绝对是大多数。高中以前晚上回家,一般都是10点之前睡觉了,不写作业。现在想想真是很后悔,也许当时稍微努力些,我起码也应该上个一本的。

 

    90年代,在北京,东城区,我的初中和高中就是这么度过的:

    所有的同学家境差不多,很平等。

    班里50个同学,没有官2代和富2代,偶有同学的父亲是局级干部就是最厉害的!

    每个人的穿着和零花钱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差距!

    大家之间从来没有过攀比,所有同学都无外乎三种方式上学——骑车、坐车和步行。

    小学开始有奥数,前几名才能去,老师让我去,我爸说女孩将来就嫁人了,学P呀。那会家长就这思想。初中打算将来上大学的都请家教或者课外班,老实说大课没效果,人多,混事。高中一般都请家教,效果好。老师最后还带我们去听课,英语、历史,主要是做题,做完讲解,效果不错。那会便宜,一节课40-50元。

    我绝对没有学过什么奥林匹克数学!

    几乎没有什么同学有特长,偶尔有个会弹钢琴,或者书法还不错的!

    教师节会给老师献上自己亲自制作的贺卡,应该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或家长给老师送礼!

 

    进入了21世纪,学区房这个词开始兴起,以前我根本没听说过;过了2010年,学区房之风盛极一时。

    人们的贫富差距到了2010年已经迅速拉大,官2代和富2代比比皆是。

    班里各个学生家庭差异非常之大。

    大多数都是父母开车接送上学。

    很多孩子上了无数的补课班,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我发小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目前报了奥数、围棋、游泳、英语、美术和钢琴,6个课外班。每天晚上,周六周日都排得满满的,没有一个休息日。

    所有人几乎都要学奥数,因为是小升初必选。

    交赞助费的人比比皆是,不交赞助费的比例应该接近零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有1门特长,甚至很多人的特长是2、3门。

    不但听说教师节要送礼,我听无数家长说,幼儿园老师在过教师节的时候都大丰收!

 

    看到这些对比,我真是不知道,现在社会是怎么了?我真是度过了纯真的中学时代,很多美好的回忆,至今仍然记得。什么跟初中同学骑车去十刹海、北海、景山、颐和园了,什么一起去动物园、科技馆,一起去工体滑旱冰,一起打球,等等,太多了。我们的课外生活特别特别的丰富,下了学以后,经常组织骑车出去玩。对了,还有一起去月坛买贺年片。我们那个年代,流行12.31日开新年联欢晚会的时候互赠贺年片,那会能收到一个音乐贺卡,都非常开心。前段时间,我从箱子里翻出了我所有的贺卡和所有的信件,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同学送我的贺卡和信件我都珍藏着。翻来一读,会想起很多已经失去联系的同学们,会想起我曾经度过的幸福的中学时代!太令人怀念了!那时候,天是蓝的,那时候的朋友是真切的,至今都是朋友,我们不离不弃,我们风雨同舟。

    现如今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这个,学那个,根本没有时间玩儿。说实话,我发自内心的不认可,我觉得出生在2000后的孩子真的很悲哀。但是,我们都无力改变这样一个社会现状。

 

    在我那个年代,只要能上区重点(特指东、西城),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就接近100%了;普通高中还没这么高的比例!
    我觉得现如今,在北京读高中,上大学的比例应该已经达到100%了,包括普通高中。因此,在北京,上大学简直太简单了,跟以前读初中没什么区别!
    但是,好学校还是要靠实力,还是难上!之所以高考不平衡,是这样的!
    北京的大学,按照各省给指标。比如,某专业,给北京30个名额,河北3个名额,湖北3个名额,山东3个名额,四川3个名额。
    北京有多少常住人口,以前不过1000万,现在不过2000万。
    四川有多少人口,1亿多;山东有多少人口,1亿多。(咱们只拿常住人口衡量,不拿当届考生人口数衡量。因为我没有数据。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人口多的,考生比例也多,就是这个意思!)
    最少的省的人口,也一定是比北京人口多的,对不?因为毕竟地方大,北京的地方才多大!既然如此,北京2000万出30个,四川1亿人口出3。其他各省市竞争无比激烈了!因为要PK掉更多的人,才能胜出!
    因此高考更加残酷,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外地考上名校的都是精英啊!
    可是我当时的乐趣,是日本漫画。。。。。。。我真是没人家那个境界啊,所以学业也是一塌糊涂!
    毕业10年,曾经很叛逆,曾经很不努力,曾经很散漫,曾经很不上进。
    回首我的学生生涯,回首我的10年职场经历,我觉得有几点理解:
    1、能上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自然是最理想的;
    2、专业非常重要,宁可学一个好的专业,也不要去一本读一个冷门专业;
    3、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刻苦,因为需要更大的毅力。因此,还是在学生时代努力一些,因为学生时代如果不努力,那么事后你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还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4、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情商高不代表财商高。三高的人不多,但往往是成绩4-8名(中上等)的人。收入与学历、学校关系不大,在于你的追求与规划。

    海淀区牛,是因为大,学校多,名额也就多,小升初容易考上。而并不是教学质量有多好,升学率有多高。
    朝阳区,丰台区,都是差远了(都是地盘太大了,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很荒凉,城中村还很多)。
    我10岁搬到海淀区,1998年,当年非常遥远和荒凉的地方,到处是鱼坑,庄稼地。清华的大门很小,要穿过泥泞的破路。我们高中门口有个池塘,年年都有骑自行车冲进池塘的。
    父母单位可以分房子,所以错过了华清嘉园,97年当年开盘6800,有会所、游泳池。因为当年西王庄小区55平米2居室25万。

    因为高校都在海淀,海淀还有好学校。朝阳区真是没什么好学校,无论小学和中学。(分校除外,只说本校啊!)而且,以前的朝阳区很乱,离我们很遥远,尽管出了朝阳门桥就是朝阳区了,但是我几乎没出过)

    从学风上看学校(这个角度还真没人写):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在初中,我们学校男生以打群架为荣耀,吸烟、出去打游戏机、甚至劫同学的钱,很多人都被学校处分过,甚至勒令退学,甚至进过未成年人看守所(基本都是打群架的结果)。
    难怪呢,这样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没有考上高中的,更别提大学了!因为决定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包括性格的形成,等等),全部走上了歧途!

    而我们高中,没有这种情况,学习气氛很好。

    就此得出几个重要结论:
    1、西城和海淀重点学校都是几十年的口碑,直到今天也是整体教育水平高,随便一个学校,也是不差的。
    2、2000年后由于人们经济和收入迅速增长,大家有了闲钱。经济增长了就开始注重教育投入了,教育现在成了热门。我上学那会儿,中学老师是最辛苦而且收入低的,现在的中学老师,听说光辅导班一个月就能挣几万(前提也得是名校啊!)。注重教育以后,海淀区成了香饽饽。当然,这些重点小学和中学的确是非常好的,这个毋庸置疑,否则不至于趋之若鹜。
    海淀区的小学和中学(非重点),名声和受追捧程度超过了东城和西城。海淀区的房子(曾经以为是偏远荒差),经过10年房地产的发展,已经焕然一新,均价为北京市最高!
    3、初中是最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因为青春期发育,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少年的转变。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朦胧的爱情,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因此,我个人觉得15岁前后是最危险的年龄,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年龄,最容易迷惘的年龄。
    一个校风和口碑都不错的初中,往往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很多。一个好的初中,决定了一个好的高中。
    所以,想上一个好的初中,就要在“小升初”争取,因为压力转嫁到小学4年级,甚至1年级的孩子。在我们这些人曾经跳皮筋的时候,现在的孩子却要不断学习奥数和各种兴趣班。
    只要有实力,一定要把握小升初,让孩子上个好初中高中,我老公就是好例子,中学首师大附中,同学很多部队子弟,考上一本的非常多。就业也非常好,各大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是中坚力量了。当然,他是70末,跟80后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那个年代,只要本科毕业,就能进好单位重要岗位,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77年以前出生的运气甚至都还在分房!而3-4年之差的80后们毕业时,世界俨然变了模样。。。。。。已经没有位置了,体制内想往上爬,不靠关系你试试。

    我一同事是上海大学本科毕业的,87年的,他是房山的,他说小升初花了3万上了个好点的初中,初升高考入8中,为后来考上一本做了铺垫。

    综上所述,北京人稍微努力就能上本科,如果想上一本,则要在小升初小下功夫。家长们,努力吧。而小升初现在都是派位,所以必须要小学的对口中学好才可以,于是小学学区房成了必须!重点小学请参照E教网,那个是目前最权威的!

    只能写写西城海淀的回忆,给想买学区房的家长做个参考!

    希望大家都好好想想吧,欢迎大家交流~~~~~`

 

    刚才朋友提到扩招问题,说我们这届开始扩招了,我郑重跟大家说:扩招就是一个骗局,我们高三当时听了很高兴,等拿到教育部行文一看,全傻了,文科缩减招生8%,理科扩招10%,孙子吗?削你没商量。谨以此文祭奠并勉励长期以来顶着扩招的名号被歧视的北京80后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