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唐末五代苏州的战略地位

 苏迷 2014-02-06

摘要:苏州于唐末五代之战略地位,在吴越国钱氏集团与吴国杨氏集团之间的战和。因此,本文试图以详细叙述历次战争过程之形式来揭示其一端,并考证其中许多过往记载之冲突,以备方家指谬也。

关键词:苏州  唐末五代  战略地位

 

引言

 

唐末五代,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于是,许多本来的内陆州县因为割据政权的崛起而成为其各自的边疆州县,其中,以南方十国之地为最。作为地处太湖西岸的浙西中心地区苏州,也在唐末五代的淮浙混战中,频繁受到军事上的“特殊照顾”,周边各个割据政权皆欲取之以为己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吴越国最终对苏州的控制,以及吴越国与吴-南唐政权的对立状态,更使得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疆州。因此,对苏州在唐末五代的战略地位之研究,有助于我们窥见其时地缘政治之大概。

一 苏州的地理

 

既然是战略地位,不得不首先考虑苏州之地理环境。以《元和郡县志》所载:

“苏州,``````紧,``````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管县七: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崑山、华亭。”[1]

以各县的方位看,长洲在吴县北,西与常州之无锡县界;常熟在长洲北,西与常州之江阴界;嘉兴在吴县南,西南与杭州之盐官县界西与湖州之乌程县与德清县界;海盐在嘉兴南,西与杭州之盐官县界;吴县本身西南与湖州之乌程县界[2]。

从李吉甫撰毕《元和郡县图志》的元和八年(西元813年)开始,直至唐末,这一格局都没有改变[3]。故而,唐末苏州实际上是包括了现今苏州、嘉兴、上海三个市级行政区的地域。当然,由于当时上海市的陆域还未完全形成,苏州的实际面积也要大打折扣。不过鉴于其东临大海,西滨太湖,南控钱塘,北倚长江的特殊区位,以及南通杭州盐官县,西北通常州无锡县,东南通湖州乌程县的交通优势[4],还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资源所造就的发达的经济,苏州被其周围的割据者所觊觎,也是有其原因之所在的。

当苏州为吴越国长期控制以后,由于其边疆州的地位因素,以及出于全国的统治政策需要,吴越国统治者对其进行了一番调整。包括,后梁开平三年(西元909年)闰八月“敕置苏州吴江县”[5],后唐同光二年(西元924年)十一月“升苏州为中吴军”[6],以及后晋天福五年(西元940年)三月“升嘉兴县为秀州”[7]。只是由于吴越国与吴-南唐此后的长期和平关系,而意义不大了。

就是在这片水乡泽国,作为扼守长江口与钱塘江口间之要冲的苏州,变成了被乱世军阀相继觊觎的蛋糕,却也保卫了吴越国的北部疆土。其所由造成的地缘政治关系,不仅对吴越国的独立至关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全国的局势。当然,要研究苏州的战略地位问题,一切得从唐末开始讲起。

二 张雄与徐约对苏州的相继进取

 

黄巢起义的南北转战,彻底打破了旧有藩镇的平衡格局,也使北方藩镇的军乱传统传播到了南方。

光启二年(西元886年)十月,隶属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帐下为牙将的泗州涟水人“张雄、冯弘铎得罪于节度使时溥,聚众三百,走渡江,袭苏州,据之。雄自称刺史,稍聚兵至五万,战舰千馀,自号天成军。”[8]这次小小军变的发生,则是因为两人“皆为武宁军偏将。弘铎为吏辱,雄为辩数,并见疑于节度使时溥,二人惧祸”[9]。于是乎,这位出身淮北的下层军官张雄,便凭借武力一跃而控制了苏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唐末江南众多此类武人刺史之一。

然而,毕竟,苏州作为江南财赋重镇,身为浙西观察使的周宝不能眼看着苏州的易主而不管,虽然他也似乎没什么实力。因此,当光启三年三月,周宝因为自己内部的兵变而出逃治所润州,依附亲信常州刺史丁从实时,还要在危机时刻,派遣本可以作为自己夺回润州的重要援助的六合镇使徐约及其精兵,去攻打苏州[10]。

于是,光启三年(西元887年)夏四月,同样身为北方军将[11]的徐约便继张雄之后,占据苏州,成为苏州刺史。而张雄转而逃亡入海,并最终趁乱占据润州上元县,甚至私自升上元县为西州,再次当上了刺史[12]。

不过,根据《吴越备史》所载,“浙西周宝子婿杨茂宝为苏州刺史,约攻破之,遂有其地。”[13]如此,则当徐约进取苏州时,身为周宝子婿的杨茂宝已经率先占据其地。又《吴越备史》在叙述徐约进取苏州时,只云“夏四月,六合镇使徐约攻陷苏州”[14],而并未说明是受周宝指使的。

因此,很有可能,周宝在微讽徐约进取苏州之后,反悔前之所为,怕徐约尾大难掉,便让自己的子婿杨茂宝率先攻取苏州。而徐约毕竟从润州六合镇赶到苏州,比杨茂宝从常州到苏州远得多,所以能够让茂宝占取先机。只是,这时候,张雄的轻易失守,却让人大惑不解,也许和他初到江南立足不稳有关吧。

唐末割据政权,大者数镇,小仅数州,而只据一州之地的也大有所在。究其原因,无论是同州防御使,还是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都是因其重要之军事战略地位而升格为方镇的。而此时的苏州作为浙西观察使辖区的中心州城,交通南北,并拥有巨大的财赋,使得张雄、周宝、徐约相继窥视其统治权,则是更进一步把北方藩镇的好为乱的习气带到了南方,从而让苏州一下子成为了军事重镇,以后的数十年中再也不能享受和平了。

三 浙西混战中苏州的归属不定

 

黄巢起义的后果之一,是秦宗权的叛乱,而秦宗权叛乱的后果之一,则是孙儒的劫掠江淮。而孙儒的南下,正好遭逢了淮南杨氏、浙西钱氏的崛起时段,此二大势力的无疑对孙儒想要趁乱割据一方产生了不利。因此,孙儒的如无头苍蝇般的左冲右突,杨行密的艰难的争夺地盘,以及钱鏐的不紧不慢的扩张势力,使得浙西之地数年之内陷于不仅是历史事实上的,也是历史记录上的混乱。因此,要了解苏州在混战中的归属,必须先搞清楚整个浙西混战的史实。

根据史料记载,发生在浙西的战乱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钱鏐以助周宝勘定内乱为名义的进取润、常、苏三州。

此阶段,起于光启三年(西元887年)“五月,钱镠遣东安都将杜棱、浙江都将阮结、静江都将成及将兵讨薛朗。”[15]是年“六月,师次阳羡,与贼将李君旺遇,大破之,获船八百余艘。”[16]于是,同年九月“遂进攻常州,丁从实弃城宵遁。”[17]三州之中居于中间位置的常州被率先攻破。

光启三年“十二月,钱镠以杜棱为常州制置使。命阮结等进攻润州,丙申,克之。刘浩走,擒薛朗以归。”[18]又《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正月丙寅条云:“我师克润州,生擒薛朗而还,王命剖心以祭周宝。刘浩走之,王命阮结为制置使。”则《备史》或许是以薛朗到杭州之日追述润州的攻克,如此,润州之下当在前此的光启三年十二月。于是,润州也被破,浙西北三州只剩苏州一地了。

作为进攻苏州的准备,文德元年正月,“又命筑嘉兴县城。”[19]于是,同年“秋九月,王命从弟銶率兵讨徐约于苏州,”[20]开始了钱氏集团第一次对苏州的战役。经过数月的征讨,第二年(龙纪元年,西元889年)“三月,我师破徐约于苏州,约奔入海,中箭而死。王命海昌都将沈粲权知苏州事。”[21]于是,浙西北三州尽入钱氏政权,并且在道义上,钱鏐是以继承周宝浙西观察使的名义,收复了浙西诸州。因此,以后淮南杨氏以及孙儒对三州的侵犯,都是钱氏政权所不能容忍的,也就决定了浙西以后的数年之乱。

附带需要说明的还有湖州,《新唐书》卷188《杨行密传》云:“昭宗诏行密检校司徒、宣歙池观察使。时韩守威以功拜池州刺史,行密表徙湖州,以兵护送。而李师悦在湖州,与杭州刺史钱镠战不解。苏、湖、常、润乱甚。”此时,恰逢杨行密进取宣州赵鍠之时[22],也想趁乱进取湖州,且湖州与宣州为邻州,如果杨行密得手宣州趁势从西进攻,李师悦必将陷入两面作战境地,取之必易。不过,考虑到此年(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李师悦由湖州刺史升为忠国军节度使[23],很有可能是师悦为了不陷于两面作战,以争取杨行密的援助来帮其抵御钱鏐,而依附于行密,并通过行密取得了节镇的名号。

故,第一阶段结束,此时太湖沿岸的势力分布大致为:钱鏐控制苏、常、润三州,杨行密控制宣、湖二州,而孙儒正在扬州虎视眈眈。

(二)杨行密与孙儒对浙西北三州的反复争夺。

首先说明一下在杨、孙的争夺战之前,钱氏对三州主政者的任命情况。润州,“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春正月``````丙寅,我师克润州,``````王命阮结为制置使”[24],又“龙纪元年(西元889年)``````五月,甲辰,润州制置使阮结卒,钱镠以静江都将成及代之。”[25]常州,“光启三年(西元887年)``````十二月,命杜棱为常州制置使”[26]。苏州,“龙纪元年``````冬十月,``````以给事中杜孺休为苏州刺史,钱镠不悦,以知州事沈粲为制置指挥使”[27]。

对于浙北三州的争夺,在孙儒一方,由于孙儒的既想取之,又要照顾到江北扬州的不被朱全忠袭击,从而使其在江北之间反复来回,也造成了三州,特别是常、润二州在孙、杨之间数次易主。因此,必须分阶段叙述这一史实。

第一阶段,是杨行密的进取常、润二州。《新唐书.杨行密传》云:

“行密虽得宣州,而蔡俦为孙儒所破,以庐州降。儒进攻行密,行密复入扬州,北结时溥扞儒。全忠遣庞师古将兵十万,自颍度淮助行密,败于高邮。行密惧,退还宣州,遣安仁义袭成及,取润州,自将三万屯丹杨。仁义又取常州,杀钱镠将杜棱。”

如此,则杨行密在渡江后,本部屯润、常之间的丹杨,让安仁义先后进取润、常二州。故《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西元889年)``````十一月,``````是月,宣州杨行密遣将李友陷我毗陵,执杜棱而去。初,李友攻毗陵,凿穿地道而入,兵甲俱以土中夜入于棱之寝室,因执棱于卧榻而去。”《资治通鉴》又云:“龙纪元年``````十一月``````田頵攻常州,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于制置使杜棱之寝室,遂虏之,以兵三万戍常州。”[28]

第二阶段,则是孙儒渡江从杨行密手中拿下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戊寅,孙儒自广陵引兵度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刘建锋守之。儒还广陵,建锋又逐成及,取润州。”又《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云:“龙纪元年``````十二月,孙儒陷常、润二州。”

至于此时润州的归属问题,《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淮南孙儒遣其下刘建封帅众陷我润州,成及奔归。”大致是杨行密将安仁义于十一月下润州之后,转攻常州,从而使钱氏降将成及代受润州,孙儒将刘建封便复于十二月从成及之手下润州[29]。

第三阶段,杨行密复于孙儒手中得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大顺元年(西元890年)``````二月``````杨行密遣其将马敬言将兵五千,乘虚袭据润州。李友将兵二万屯青城,将攻常州。安仁义、刘威、田頵败刘建锋于武进,敬言、仁义、威屯润州。”其云“乘虚”,则是孙儒此时与朱全忠将庞师古战于江北。又,杨行密让马敬言、安仁义、刘威三人守润州,则是因为控制了润州便可以控制江北扬州与江南常州的交通,而去年末由于对此问题的忽视而使得润州得而复失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阶段,孙儒对常、润二州的再控制以及对苏州进取。不过,这一阶段有些复杂,姑且先列各书自大顺元年二月杨行密占领常、润二州之后的史料于下:

《新唐书.昭宗本纪》:“大顺元年``````七月,杨行密陷润州。``````八月,钱升杀苏州刺史杜孺休。杨行密陷苏州。淮南节度使孙儒陷润州。``````九月,``````杨行密陷润、常二州。闰月,孙儒陷常州。``````十一月``````孙儒陷苏州。”

《吴越备史》:“大顺元年``````秋七月,常州李友陷我姑苏,制置使沈粲害刺史杜儒休及兄延休而奔于我。王以其失备,复害刺史,将欲诛之,粲遂奔孙儒。是月,杨行密遣将张行周为常州制置使。``````闰九月,孙儒复遣刘建封攻毗陵,杀张行周,而复困姑苏。``````冬十一月,孙儒陷姑苏,李友奔常熟。十二月,孙儒归淮南,仍以沈粲为制置使。”

《资治通鉴》:“大顺元年``````八月``````丙寅,孙儒攻润州。苏州刺史杜孺休到官,钱镠密使沈粲害之。会杨行密将李友拔苏州,粲归杭州。镠欲归罪于粲而杀之,粲奔孙儒。``````九月``````杨行密以其将张行周为常州制置使。闰月,孙儒遣刘建锋攻拔常州,杀行周,遂围苏州。``````十二月,己丑,孙儒拔苏州,杀李友。安仁义等闻之,焚润庐舍,夜遁。儒使沈粲守苏州,又遣其将归传道守润州。”

首先是《新唐书》所云“七月,杨行密陷润州”,之前二月润州已在杨氏手中,为何又陷之?则或许二月到七月间润州复被孙儒占取过一次,而杨氏再陷。因此,《新唐书》云“八月,``````淮南节度使孙儒陷润州。”而《通鉴》亦云:“八月``````丙寅,孙儒攻润州。”

其次是杨氏常州守将李友在孙儒南下的威胁下,担心常州不保,便向南之苏州发展,并进取之。此事,唯《备史》系之于秋七月,其余二书皆系之于八月。而《备史》于八月未记载战事,故或当以八月为准。

再次是九月杨氏在任命常、苏二州守将。即《通鉴》云“以其将张行周为常州制置使”。而《备史》又系之于七月李友取苏州之后。又《新唐书》云是年九月“杨行密陷润、常二州”,则实际上杨氏全部占有了浙西三州之地也。

复次是闰月孙儒遣刘建封攻克常州,此事三书记载相同,不作辩论。

最后是年末孙儒攻克苏州,进而全有浙西三州之地。攻克苏州,即《备史》于十一月所系“孙儒陷姑苏,李友奔常熟”以及《新唐书》所云“十一月``````孙儒陷苏州”,又《通鉴》所云“十二月己丑,孙儒拔苏州,杀李友。”则当为孙儒在十一月下苏州城后,又与十二月克李友所避之常熟地,全有苏州也。既克苏州,则孙儒北还,在杨氏守润州之将安仁义“焚润庐舍,夜遁”的情况下,顺便任命降将沈粲守苏州,归传道守润州。

从而,浙西北三州争夺战之第四阶段结束,整个浙西北争夺战也以孙儒的尽据三州而结束。这时太湖沿岸势力分布为:孙儒占据苏、常、润三州,杨行密依旧控制宣、湖二州,而钱鏐则失去了到手的一切。

(三)孙儒的溃败以及浙西三州势力范围的初步定型。

浙西混战,实际上主要是孙儒与杨行密争夺淮南霸权而造成的,最后杨行密被孙儒逼到了江南宣歙观察使辖地,而孙儒自己又受到朱全忠在北方的步步紧逼,以致于战火烧到了江南,并祸及了钱鏐在浙西的利益。而最终是孙儒全有了浙西之地,因此,钱鏐想要重新取得浙西三州,必须依靠杨行密的力量,才有可能。所以,在第三阶段,钱、杨便联合起来,对孙儒进行夹攻。

首先是这一阶段孙儒的第一次渡江南下。《资治通鉴》卷258《唐纪七十四》大顺二年(西元891年)春正月条云:

“孙儒尽举淮、蔡之兵济江,癸酉,自润州转战而南,田頵、安仁义屡败退,杨行密城戍皆望风奔溃。儒将李从立奄至宣州东溪,行密守备尚未固,众心危惧,夜,使其将合肥台蒙将五百人屯溪西;蒙使士卒传呼,往返数四,从立以为大众继至,遽引去。儒前军至溧水,行密使都指挥使李神福拒之。神福阳退以示怯,儒军不设备,神福夜帅精兵袭之,俘斩千人。”

则孙儒从润州进攻宣州,战而复败也。又《吴越备史》云:“二年春正月,孙儒自淮南复入姑苏,将乘胜以图我。王出舟师以御之,儒遂绝南顾。”以及《新唐书》云:“大顺``````二年正月``````钱鏐陷苏州。”则在孙儒全有浙西三州北还之际,苏州已为钱氏乘虚而取之,而当孙儒南下攻杨行密于宣州顺便想夺回苏州时,为钱氏所败。又孙儒进攻宣州失利,便返回江北与杨行密争夺淮南诸州了。

然后是孙儒在尽失淮南之地后,第二次南下与杨行密做最后一次决战。《通鉴》云:“大顺二年(西元891年)``````秋七月``````于是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又《新唐书》云:“大顺``````二年``````七月``````孙儒焚扬州以逃。”

此后,孙儒又进攻宣州,《通鉴》云:“大顺二年``````八月``````乙未,孙儒自苏州出屯广德,杨行密引兵拒之。儒围其寨,行密将上蔡李简帅百馀人力战,破寨,拔行密出之。”这场战役,是孙儒从苏州行进至广德,又广德在宣州南,则可知,孙儒第二次渡江是直接以苏州为根据地,从太湖南岸进攻宣州广德。因此,钱氏对苏州的控制已经复次失去。然而,此战孙儒依旧没有胜利,所以又有了之后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

《通鉴》所云:“大顺二年``````十二月``````孙儒焚掠苏、常,引兵逼宣州,钱镠复遣兵据苏州。儒屡破杨行密之兵,旌旗辎重亘百馀里。行密求救于钱镠,镠以兵食助之。”又《备史》:“大顺二年``````冬十二月,孙儒烧掠苏、常,遂逼宣州,因围杨行密。行密遣使求救于我,王出糗粮甲兵以助之。”

因为此次可以说是孙儒决死一战了,所以他在战前焚掠了苏、常二州,以致于“景福元年(西元892年)``````二月``````钱鏐陷苏州”[30],并“命从弟銶为苏州招辑使”[31]。又《资治通鉴》云:“孙儒围宣州。初,刘建锋为孙儒守常州,将兵从儒击杨行密,甘露镇使陈可言帅部兵千人据常州。行密将张训引兵奄至城下,可言仓猝出迎,训手刃杀之,遂取常州。行密别将又取润州。”则常州、润州也被杨行密顺便拿下了[32]。而此一格局,也可以说是初次奠定了浙西三州的势力范围,此后的数十年间,钱氏与杨氏虽然互战不休,但终未能改变之[33]。

至于孙儒,景福元年六月,在失去了后方,决死力于宣州后,受到杨、钱两方的进攻,最终依旧失败,而且是彻底的溃败。[34]

因此,经过浙西一场牵涉三方的混战之后,苏州归属钱氏,常、润二州归属杨氏。这样,苏州在钱氏政权中,首次成为边疆州,从而在以后数十年的边疆州争夺战中,凸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 苏州在唐末所拥有的战略地位

 

从浙西战乱结束后,一直和平的情况并未长久,便又有了战争的迹象。首先便起因于浙东董昌的叛乱,其次才可以说是吴越国与吴国的边疆战争。因此,对于苏州此一时段的战略地位的作用,可以分前后两期考察:

(前)钱、董战争中苏州的失守。

董昌作为钱鏐的上级,两人一直处于一种“董昌是政治领袖,钱鏐是军事统帅”[35]的微妙关系中。随着钱鏐在各次战争中势力的增长,董昌必然会被钱鏐高高架起,而钱鏐也会感到董昌在他上头的种种不舒服。因此,当两人联合击败盘距在浙东的黄巢残部刘汉宏的势力后,或出于浙东财赋,或出于政治前途[36],董昌都要去浙东越州,从而出现了两人对钱江而峙的局面。

而钱鏐作为军事领袖,虽然占据着杭州,但无疑杭州隔江便是越州,可以作为边疆州看待,随时可能受到董昌的反戈一击。又浙西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蔽,钱鏐所占领的苏州已非昔日可比。紧领杭州北部的湖州一直由李师悦占据,而师悦又是倾向于杨氏的。只有杭州南部睦州刺史陈晟尚可以利用,但虽然同样出身八都旧将,在钱鏐根本处于势弱的时候,投靠谁是说不准的。于是,钱鏐唯一的出路便是乘机消灭董昌,而董昌在乾宁二年(西元895年)春二月称帝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机会。

根据战争进程,以及战火沿及范围,此次征讨董昌的战役,有东西线两个战场。而苏州的失守,便导致了西线战场的吃仅紧,因为杨行密对董昌的支援无疑会加重钱鏐的军事压力。又当时苏州的守将,是乾宁元年二月任命的曾经在浙西混战中失守润州的成及[37],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改变他的再次失守的命运[38]。《资治通鉴》云:

“乾宁二年``````九月``````董昌求救于杨行密,行密遣泗州防御使台蒙攻苏州以救之,[39]冬十月``````杨行密遣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攻杭州镇戍以救董昌,昌使湖州将徐淑会淮南将魏约共围嘉兴。钱镠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救嘉兴,破乌墩、光福二寨。淮南将柯厚破苏州水栅。``````乾宁三年春正月``````辛未,安仁义以舟师至湖州,欲渡江应董昌,钱镠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都知兵马使许再思守西陵,仁义不能度。``````五月``````癸未,苏州常熟镇使陆郢以州城应杨行密,虏刺史成及。”

综观之,则是台蒙在围攻了苏州之后,顺便给了润州的安仁义以南下配合宣州田頵以及湖州李师悦进攻苏州嘉兴和杭州周边军寨的机会。而钱鏐则全靠顾全武在东西线之间来回奔波,才得以保助杭州不被攻破,才得以阻止杨行密的军队渡过浙江与董昌的军队汇合。但是,苏州最终还是被杨行密进取,嘉兴也被长期围攻。从而,即使在苏州被攻破的当月擒获董昌,平定浙西之后,钱鏐还是要面临随即而来的对北部地区的再控制问题。

(後)钱、杨战争中苏州的光复。

钱鏐与杨行密虽然在浙西混战中,曾经共同讨伐过孙儒,但是毕竟两者都处在军事上的上升阶段。杨行密对常州、润州的实际占有,和对湖州的间接控制,都使得钱鏐的浙西观察使衔有名无实。而董昌之役中,杨行密更是直接出兵占领了苏州,由此所造成的对杭州的威胁已经使钱鏐无法忍受。苏州之役随之而来。以下亦分阶段叙述之:

第一阶段:解围嘉兴、进取湖州。

我们知道,苏州地兼今天三市之地,州治又在中心地带,欲克苏州,必先下周边诸县,因此,对近在咫尺的嘉兴的收复,是成功光复苏州的关键。又当年杨行密的军队是和嘉兴以西的湖州将一起围攻嘉兴的,所以要保证嘉兴的安全,还需解决湖州问题。

解围嘉兴的进程,《吴越备史》详载如次:

“乾宁四年(西元897年)``````夏四月,命顾全武与王弟镇并武胜军都指挥使沈夏、陈璋、高遇、许再思等,率兵自海道以救嘉禾。时诸将皆欲缓进,惟全武请倍道兼行,王从之。一日,师次嘉禾,围逼已久,城中莫知所之,遽见我旗号,皆大悦,贼亦谓之神。是日,遂内外夹击,擒贼将李宗礼、偏将顾金等二十余人,俘馘不可胜计,乘胜大破贼寨十有八所,又擒贼将魏约、张宣、杨燔、阎建等士卒三千余人。嘉禾平。”

嘉禾者,嘉兴也[40]。如此,则钱氏将领顾全武乘浙东大胜,加上杨氏将领久围不下,士气低落,出奇制胜也。从乾宁二年冬十月开始被围,到此时围解,一共经历了二十个月,而嘉兴却未被攻破,一方面也说明了嘉兴足以独当一面的军事实力,也许是以后嘉兴单独设州的原因之一吧。

嘉兴县城已克,而淮南宣州将田頵尚且“屯驿亭埭”,于是“两浙兵乘胜逐之。”此月(四月)“甲戌,頵自湖州奔还,两浙兵追败之,頵众死者千馀人。”[41]此次胜利,也有地利因素,史载:“全武等又乘胜逐田頵于驿亭埭,頵由吴兴而遁。于时大水,我师逐之,斩馘沉溺者不翅十里。”[42]由于田頵从湖州逃走,全武追击之,也就顺便肃清了残留在湖州的杨行密的势力,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湖州全境。因此,龟缩在湖州城内的李师悦之子李彦徽差不多也被围城了,第一阶段实际上已经结束。

所以,此年七月,钱鏐便放心的“命顾全武率师复姑苏”[43]。此年九月,“湖州刺史李彦徽欲以州附于杨行密,其众不从。彦徽奔广陵,都指挥使沈攸以州归钱镠。”[44]这样一来,钱鏐便在形式上正式接管了湖州的军政大权,并“命海昌镇将高彦为湖州制置使。”[45]于是,作为保卫杭州北部边疆的湖州便正式承担起了其协助克复苏州之重要之任务。

第二阶段:进取苏州周围县城们。

根据上文可知,苏州城被包围在其辖下数县之中心,欲取苏州,必先取其周围之县城,以对苏州城形成合围之势,方克顺利实现。于是,顾全武在解围苏州城南方之嘉兴之后,首先便依此进取县城们。

据《资治通鉴》“乾宁四年(西元897年)``````秋七月``````庚戌,钱镠还杭州,遣顾全武取苏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无锡。辛丑,拔常熟、华亭。”这样一来,除了嘉兴以及嘉兴南部的海盐以外,苏州城以东之松江、华亭,苏州城以北之常熟,以西北之无锡,皆为顾全武所下。全力夺取苏州近在咫尺。

又《吴越备史》“乾宁四年``````八月,我师屯昆山。”则顾全武以全军之力,欲从离苏州最近之昆山向西南光复姑苏也。昆山县,“因县有昆山,故取名焉”,且“西至州八里”[46],如此居高临下之地势,必然是最好的屯师之地。

第三阶段:淮南援军的到来以及吴越军的反映。

杨行密对于苏州的危机也并非无动于衷,毕竟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行密不得不坚持支援前线,甚至不惜派最得力之战将前往。《资治通鉴》云:“乾宁四年``````冬十月,淮人以台蒙守姑苏,代朱党也。”台蒙便是去年攻克苏州之将,此时复被派出,也表明了杨行密欲救援苏州之决心。

当然,钱鏐的军队也并非无所作为,《吴越备史》云:“乾化五年(即光化元年,西元898年)春正月``````是月,我师救苏州,生擒淮将李近思,斩首一千余级。又斩其将梁琮、张颙等,而杨行密复遣将李简率兵五千余众,屯于无锡。我师复攻之,获其偏将陈益等而还,余皆走之。”

不过,又据《九国志》卷1《张崇传》:“迁苏州防遏使。越人攻苏州,崇从台蒙败越兵于小白。”如此,则敌对两方互有胜负。而光化元年三月,“淮南将秦裴以兵三千人拔昆山而戍之。”[47]反过来控制了对苏州足以造成重大威胁的昆山,更使双方相持不下。

第四阶段:艰难的围攻战以及最终的克复苏州。

《通鉴》云:“光化元年``````九月``````顾全武攻苏州,城中及援兵食皆尽。甲申,淮南所署苏州刺史台蒙弃城走,援兵亦遁。全武克苏州,追败周本等于望亭。独秦裴守昆山不下,全武帅万馀人攻之。裴屡出战,使病者被甲执矛,壮者彀弓弩,全武每为之却。全武檄裴令降。全武尝为僧,裴封函纳款,全武喜,召诸将发函,乃佛经一卷,全武大惭,曰:‘裴不忧死,何暇戏予!’益兵攻城,引水灌之,城坏,食尽,裴乃降。钱镠设千人馔以待之,及出,羸兵不满百人。镠怒曰:‘单弱如此,何敢久为旅拒!’对曰:‘裴义不负杨公,今力屈而降耳,非心降也。’镠善其言。顾全武亦劝镠宥之,镠从之。时人称全武长者。”

《备史》云:“冬十月,王遣顾全武率师克苏州,台蒙、李德诚等皆宵遁,其下秦裴因力屈而降,苏州平。(原书附文:初,遣顾全武等攻苏州,淮将刺史台蒙等皆弃城宵遁,独秦裴守昆山不下。全武攻之,裴屡出战,复靳侮全武。全武怒,益兵引水灌城。城坏,乃出降。王曰:‘尔军弱如此,何敢久为旅拒?’裴曰:‘裴义不负杨公,今力屈而降耳。’王善其言,而全武亦请宥之,王从其请。)”

《新唐书.杨行密传》:“光化元年``````行密诸将数败,全武遂围苏州,台蒙固守,镠自以舟师至。蒙食尽,行密遣李简、蒋勋迎之,败全武兵,蒙得还。后军溃,裴援绝,全武劝其降。决水灌城,城坏,裴乃降。镠喜,具千人食以待。既至,士不及百。镠曰:‘军寡,何拒之久?’裴曰:‘粮尽归死,非仆素也。’”

《九国志.台蒙传》:“乾宁三年,破苏州,以蒙守之。越人水陆大至,蒙击败之。钱鏐亲率舟师至,会粮尽,蒙拔众遁归。”又同书《秦裴传》:“乾宁五年,率兵破越崑山镇,以千兵守之。钱鏐遣顾全武引万众来复,裴援绝,全武以檄说裴。裴封函纳款,全武颇自负,召诸将聚观,全武曾为僧,发函乃佛经一卷,全武大慙。裴战无虚日,士卒多病伤死,未几粮尽告降。钱鏐预设千人食以待之,及出,士卒不满百。鏐让之曰:‘军孤众寡,何苦相拒?’裴曰:‘但事君尽节,死而后已,今食尽归命,非本志也!’鏐大赏之。”

上引诸书所记略同,当注意者有五点:

一是时间问题,《通鉴》系之于光化元年(西元898年)九月,《备史》系之于当年十月,《新唐书》未明言月份,而《九国志》则是从苏州失守之乾宁三年开始简述全过程。

二是苏州守将之撤退,《通鉴》云台蒙弃城走,又追败周本于苏州城东北之望亭,则周本或与台蒙共守,而在台蒙撤退时殿后也;《备史》云台蒙、李德诚皆宵遁;而《新唐书》尚且记有李简、蒋勋等淮南将领在击败全武追兵后,掩护台蒙得以安全撤退。

三是苏州被克原因,除《备史》以外,皆云是苏州城中,粮食用尽,不得以而降。又观从去年十月台蒙开始固守苏州以来,至城破,当有一年时间,加上苏州本身不久前经历过孙儒之乱,粮食窘绝当为事实。而《备史》欲表彰自家攻克苏州之攻,宜其未明也。

四是秦裴占据昆山而复败,除《九国志》外,皆有顾全武决水灌城一事。又诸书皆云秦裴本志非降,因为粮食同样告磬,所以才归命钱鏐的。

五是钱鏐亲自督战,诸书都有钱鏐在前线为秦裴降卒预先摆好一千人的食物,以收纳其军心,并责备秦裴顽固抵抗导致士卒死伤大半,以及在听了秦裴解释后又嘉赏之的事实。可知,钱鏐的确亲临战场了,就算不是亲自出马,也毕竟临阵督战了。[48]

于是,苏州终于被钱氏重新收复了,从昔日盟友杨行密的手中。苏州再次成为钱氏政权的东北边防重镇,并“以嘉兴都将曹圭权苏州刺置使,寻命为本州刺史。”[49]曹圭此人,便是当初淮南围攻嘉兴之时,钱氏的守将也。在顶住了二十个月的对嘉兴的围攻之后,终于被以功任命为苏州刺史,这不仅是对曹圭的信任,也是对苏州的重视。

而苏州作为吴越钱氏政权的北部边疆州,在其初期,保证钱鏐得以在浙西站稳脚跟的作用也已经完成。此后数年间,钱氏向南,杨氏向西,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当数年之后,两国在苏州重启战端时,无论各自军事势力,以及全国政治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便在下一节叙述之。

四 苏州在五代时期所处之地位

 

以上诸节所述,皆为唐末之事,而当朱全忠于天佑四年(西元907)四月正式篡唐称帝时[50],历史已经行进到五代时期了。而朱全忠为了求得全国各地藩镇的承认,也广泛散爵,于此年五月己卯加封“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镠为吴越王”[51]。而此时的淮南,正在开疆拓土的势头上,且不久也陷于最高军事权力的争夺之中,对于历来与之在淮南领土有冲突的朱全忠必然不会拥戴。

在吴国杨行密死后,大将徐温专权,而为了竖立权威,外出扩张便是其显示军事力量的不二法门。对于钱鏐来说,无论是出于和朱梁政权的联盟需要,还是自己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甚至图谋常、润旧地,都不得不懈怠对苏州的控制。于是,从开平二年(西元908年)开始,双方断断续续的战争便持续了十多年。在吴越国之苏州与吴国之常州的边疆地带,此一时期的战争据记载一共有三次。

(一)开平年间吴国进攻吴越国。

此次战争,为徐温初掌吴国大权之后,在进攻湖南失利的情况下,欲东进以弥补败绩的一次军事行动。从开平二年(西元908年)末围攻苏州开始,到第二年苏州围解,整个进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初围苏州,据《资治通鉴》:

“开平二年八月``````淮南遣步军都指挥使周本、南面统军使吕师造击吴越,九月,围苏州。吴越将张仁保攻常州之东洲,拔之。淮南兵死者万馀人。淮南以池州团练使陈璋为水陆行营都招讨使,帅柴再用等诸将救东洲,大破仁保于鱼荡,复取东洲。”

又《九国志》卷1《陈璋》:“越将张仁保馅东洲,授璋水陆行营都招讨使。击仁保于海曲,夺战船三百艘,尽复东洲旧地。复乘轻舟入松江九谿,侦还,越师大集,围之数重。璋独射舵工心目,皆应弦而倒,因奋锐击,长围遂解。”

如此,则是在淮南徐温派遣周本、吕师造围攻吴越国苏州之后,吴越将张仁保欲进攻常州之东洲,以切断淮南军的退路,并一度拔之。而《旧五代史》卷4《太祖纪四》开平二年十月己亥条也记载:“两浙节度使奏,于常州东州镇杀淮贼万余人,获战船一百二只。”不过,由于受到淮南援军陈璋和柴再用的攻击,东洲失守。使得陈璋又进入苏州城以东之松江进行侦察,虽然在深入敌境被围的情况下,还是靠着勇敢冲杀而出。

但面对围攻的苏州,《九国志.郑璠传》云:“(郑璠)复从柴再用与越人战,败。及陈璋复东洲,璠城而守之。复会吕师造攻苏州,与越人战,虏其次将陈绾。”即使已经有了一定的战果,还是久久不能下。

直到第二个阶段,即第二年四月,最终无功而返。而此次吴越军队解围苏州具有一定之传奇色彩,仅以《通鉴》所记录于下:

“开平三年``````夏四月``````淮南兵围苏州,推洞屋攻城,吴越将临海孙琰置轮于竿首,垂絙投锥以揭之,攻者尽露,炮至则张网以拒之,淮南人不能克。吴越王镠遣牙内指挥使钱镖、行军副使杜建徽等将兵救之。苏州有水通城中,淮南张网缀铃悬水中,鱼鳖过皆知之。吴越游弈都虞候司马福欲潜行入城,故以竿触网,敌闻铃声举网,福因得过,凡居水中三日,乃得入城。由是城中号令与援兵相应,敌以为神。``````辛亥,吴越兵内外合击淮南兵,大破之,擒其将何朗等三十馀人,夺战舰二百艘。周本夜遁,又追败之于皇天荡。钟泰章将精兵二百为殿,多树旗帜于菰蒋中,追兵不敢进而还。”

《吴越备史》亦云:“开平三年``````夏四月``````是月,王命弟镖、江海游奕都虞候何逢、司马福等率师围姑苏,内外夹攻,生擒淮将何朗、闾邱直等,凡三千余人,获兵甲生口三十万,战船二百余艘。陈章、周本、吕师造等夜遁。”

经此一役,此年的五月,钱鏐“亲巡姑苏”[52],又“秋闰八月``````是月,敕置苏州吴江县”[53]。这样,苏州之防御功能经过数次战争也在不断加强之中。以至于之后的两次战役,都是吴越国主动进攻吴国的。

(二)乾化年间吴越国进攻吴国。

乾化之役据史料记载,乃是为配合对吴国的反攻而进行的。《通鉴》云“乾化三年(西元913年)``````三月``````吴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出千秋岭,攻吴越衣锦军。”为了牵制吴国对钱氏老家衣锦军的进攻,钱鏐在积极准备防御的同时,主动派“睦州刺史传璙为招讨收复都指挥使,将水军攻吴东洲以分其兵势。”[54]

不过,此次主动出击却并未成功。据《通鉴》:“吴越王镠遣其子传瓘、传璙及大同节度使传瑛攻吴常州,营于潘葑。徐温曰:‘浙人轻而怯。’帅诸将倍道赴之。至无锡,黑云都将陈佑言于温曰:‘彼谓吾远来罢倦,未能战,请以所部乘其无备击之。’乃自他道出敌后,温以大军当其前,夹攻之,吴越大败,斩获甚众。”

又《九国志.陈佑传》:“天佑七年,越人侵无锡,徐温自征之,佑率黑云都尉以从。诸军未集,佑告温曰:‘寇谓我劳顿而至,未能阵也,愿以所部先薄之,大军见可则进。’温从之。佑诡道以出贼后,会大军夹攻,大败之。”其中“七年”当为“十年”之误,吴国不承认朱梁政权,用唐朝旧年号,天佑十年即乾化三年。[55]

于是,在朱温亲自率军进攻无锡的情况下,由被陈佑从后面夹攻,吴越军队主动出击归于失败。只是,此战最初目的在于缓解吴国军队对衣锦军的压力,而吴军也未趁胜南下,因此,可以说是收到一定效果了。但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淮浙均势未被打破。”[56]而且据《备史》乾化四年九月条云,钱鏐还曾“命文穆王率兵攻常州无锡县”,并“获将卒五百余人而还”,但依旧没有占领无锡。

(三)贞明年间吴越国进攻吴国。

吴国徐温在前一次胜利之后,虽未趁胜南下,但却经过虔州攻防战一举扫平了自唐末以来便盘距在其地的谭全播,在实际上全部占有了江南西道。于是,妄自尊大之心渐生,开始以劝吴王称帝来为自己以后的归宿谋取私利。此举必然会激怒朱梁政权,于是,“贞明五年(西元919年)三月``````诏吴越王镠大举讨淮南。”[57]

而吴越国方面,在前一次进攻吴国失败之后,出于“先是,吴越王镠常自虔州入贡,至是道绝,始自海道出登、莱,抵大梁。”[58]的原因;或者也是为了趁当时吴国国内徐温养子徐知诰同其养父的矛盾激化,而出奇制胜之;又或者是出于长期培养接班人的目的,钱鏐响应朱梁之号召,“以节度副大使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帅战舰五百艘,自东洲击吴。”[59]也正因为如此,《吴越备史.文穆王》对于此战之记载甚是详细:

“贞明``````五年``````夏四月乙巳,大战淮人于狼山江。将战之夕,王召指挥使张从宝,计之曰:‘彼若径下,当避其初以诱之,制胜之道也。’乃命军中宿理帆樯,每舟必载石灰、黑豆、江沙以随焉。翌日昧爽,淮人果乘风自西北而下,危樯巨舰,势若云合,我师皆避之。贼舟既高且巨,不能复上,我师反乘风以逐之,复用小舟围其左右。贼回舟而斗,因扬石灰,贼不能视。及轴轳相接,乃撒豆于贼舟,我舟则沙焉。战血既渍,践豆者靡不颠踣,命进火油焚之。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国,以铁筒发之,水沃其焰弥盛。武肃王以银饰其筒口,脱为贼中所得,必剥银而弃其筒,则火油不为贼所有也。斩其将百胜军使彭彦章,获士卒七千余人、贼船四百余艘,余皆焚之。其斩馘之甚,自江及岸数十里,皆殷焉。淮师自是遂求通聘。”

又据《通鉴》:“贞明五年``````四月``````吴遣舒州刺史彭彦章及裨将陈汾拒之。``````钱传瓘与彭彦章遇;传瓘命每船皆载灰、豆及沙,乙巳,战于狼山江。吴船乘风而进,传瓘引舟避之,既过,自后随之。吴回船与战,传瓘使顺风扬灰,吴人不能开目;及船舷相接,传瓘使散沙于己船而散豆于吴船,豆为战血所渍,吴人践之皆僵仆。传瓘因纵火焚吴船,吴兵大败。彦章战甚力,兵尽,继之以木,身被数十创,陈汾按兵不救;彦章知不免,遂自杀。传瓘俘吴裨将七十人,斩首千馀级,焚战舰四百艘。吴人诛汾,籍没家赀,以其半赐彦章家,禀其妻子终身。”

综观上述,则吴越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钱元瓘善于用计,兵不厌诈,使得吴国军队纷纷失去战斗力;其次是吴越国军队用新式的,从大食国贸易所得之火油攻击吴国军队,使得对方再次受到重创;最后,则是吴国将领陈汾对彭彦章的见死不救,导致彦章的自杀,使得已经受到致命打击的军队最终溃败。

这样,吴越国的主动进攻终于得到了一次成功,接下来便要趁胜北上了。而趁胜北上,得到的却是失败。先是一场小败,“贞明五年``````六月,吴人败吴越兵于沙山。”[60]又据《九国志.刘权传》:“武义元年(即贞明五年,西元919年)``````六月,从徐温与越人战于沙山洛社,败之,俘其卒数千。”又同书《张可琮传》:“天佑中,除江阴县镇遏使,遂城江阴。沙山之役,可琮以江阴之众,供军旅,展斥候,无阙谋。徐温喜之,擢拜常州刺史,大修城隍,民赖以安。”

如此,则此一沙山之役,虽然吴越国方面的将领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吴国方面则是徐温亲自征讨,并与其将领刘权,在江阴张可琮的协助下,取得了沙山之役的胜利。

沙山之役过后,便是更大的失败。《通鉴》云:

“贞明五年``````秋,七月,吴越王镠遣钱传瓘将兵三万攻吴常州,徐温帅诸将拒之,右雄武统军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壬申,战于无锡。会温病热,不能治军,吴越攻中军,飞矢雨集,镇海节度判官陈彦谦迁中军旗鼓于左,取貌类温者,擐甲胄,号令军事,温得少息。俄顷,疾稍间,出拒之。时久旱草枯,吴人乘风纵火,吴越兵乱,遂大败,杀其将何逢、吴建,斩首万级。传瓘遁去,追至山南,复败之。”

《九国志.陈彦谦传》亦云:“无锡之役,未战而温疾,吴越兵攻其帐,我军相顾失色。彦谦即引旗鼓,诡迁于左,其攻稍息。”又马令《南唐书.先主书》:“越人寇毘陵,温伐越,知诰以王府兵会战于无锡。前军败,贼乘之甚急,温暴得热疾,不能治军。知诰率所领疾战,大破之,斩首数千级。越人弃辎重夜遁。”

对于此战中,徐温突然生病后,是谁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局势的作用,或陈彦谦,或徐知诰。何勇强认为“是由于吴国参战的两支军队属于不同系统造成的。”而实际上确实如此。但又可以明显看出,陈彦谦是在徐温生病后,以徐温亲将的便利身份,用“影武者”的方法稳定了军心。然后,便是徐知诰乘机出战,最终大破越兵。[61]

于是,经过四个月之内的三场战斗,虽然作为主攻一方的吴越国并未得到实际的利益,但作为其进攻无锡与常州的大本营的苏州,却是从未失首过。苏州的防御作用已经被彻底地发挥出优势来了。吴国以及取吴国而代之的南唐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没有再次进取过苏州,两方保持着和平。从此以后,一直到后周、北宋时期吴越国响应中原号召协助进攻南唐为止,苏州一直处于和平状态,近四十年。

 

五 苏州和平年代战略地位形成之大背景

 

和平年代的苏州,作为财赋重地的优势,又很快被发挥出来。在太湖流域的苏州,经过吴越国统治者对圩田系统的维护[62],又恢复了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此时控制苏州的军政大权的人,也不再因为数次易主而频繁更换了,自从乾化三年(西元913年)“十二月,王(钱鏐)命子传璙权苏州刺史”[63]以来,一直到数十年后钱传璙之子钱文奉的继承镇守苏州的重任。其间,同光二年(西元924年)“十一月,升苏州为中吴军,制授镇东军节度、检校太保、兼中书令、大彭郡侯王子传璙充中吴军节度使。”[64]又天福五年(西元940年)三月,“升嘉兴县为秀州,以嘉兴、崇德、华亭三县隶焉。”[65]

这样一来,苏州正式成为吴越国一个不可分割的州域,一个不可忽视的北部重镇,一个进取南唐的进军基地。但是,至于为什么苏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除了苏州本身的原因外,吴国以及它之后的南唐统治者的和平政策也是关键。这个政策最初由徐温提出,而南唐烈祖李昪(即徐温养子徐知诰)继承之,虽然南唐元宗曾经有一段时间大肆扩张,但其军队在福州的战败,以及从湖南的退出,使得他还是延续了这个政策。

根据《九国志》卷3《徐温传》:

“越人攻常州,温率众拒之,战于无锡,大败越军。越人多舟师,是岁旱,江河皆竭。诸将白温曰:‘此天亡越之时也,可尽车徒之势,一举而灭之。’温曰:‘天下纷纭,民甚困矣,钱公亦未可轻也。若连兵不解,方为诸君之忧。今战胜以惧之,戢兵以怀之,其势不得不服。使两地之民,各保室家,吾辈亦高枕为乐,岂不快哉!多杀何为?’乃遣使尽以俘归之,于是越人请和。”

这大致上表达了徐温的真实想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于对徐知诰想借战功来成就自己军事力量的防范之心。但是,依吴国众多大将的实力,继续南下也未必会不利,实际上徐温还是失去了一次可以统一吴越,以彻底解决之后数十年一直牵绊淮南政权的吴越后方问题。[66]

而对于徐知诰来说,在徐温生前与吴越罢兵言和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等徐知诰本人掌握吴国大权并取而代之,建立了南唐之后,还是一直奉行和平政策。则是出于其本身对于闵民的感同身受了,因为他的出身历来不明[67],早年流离失所,饱受兵祸之苦,故而即位后两国一直处于和平状态,甚至在天灾时互相帮助。

若李璟与李煜,则无论矣,其时之形势,欲战亦不能胜也!

 

小结

 

还是做一小结吧。从唐末之军事重镇,但仅为刺史州,而五代后期之和平年代,却设立了中吴军节度使。苏州于唐末五代之经历,可谓不一般。所受战火之洗礼,亦不比北方州郡少。而吴越国钱氏对其重视程度,自是重要,然全国形势也不得不在起作用。但是,到底是此影响彼,还是彼影响此呢?

 

太史政  丙戌仲秋

 

注释:

[1][4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一.浙西观察使.苏州》,中华书局1983年,下引书同。

[2][4]参见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图4-32“浙西观察使地图示意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下引书同,页178。

[3]参见《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第六部分第七节“元和三年至唐末江南道州县变动考订”,页300。

[5]宋.范垌/林禹《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秋闰八月条,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据学津讨原本影印版,1991年,下引书同。

[6][6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同光二年十一月条。

[7][65]《吴越备史》卷2《文穆王》天福五年三月条。

[8]宋.欧阳修《资治通鉴》卷256《唐纪七十二》光启二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下引书同。

[9]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90《张雄传》,中华书局1975年,下引书同。

[10]参见《资治通鉴》卷256《唐纪七十二》光启三年三月条。

[11]《新唐书》卷190《张雄传》:“徐约者,曹州人。”《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徐约附传》亦云:“约,曹州人,初从黄巢攻天长,遂归高骈,用为六合镇将。”

[12]参见《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夏四月条。

[1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徐约附传》。

[1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夏四月条。

[15]《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五月条。

[16]《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六月条。

[17]《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九月条。

[18]《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十二月条。

[19][2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文德元年春正月条。

[20]《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文德元年秋九月条。

[21]《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

[22]参见《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文德元年八月条,至同书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六月条。

[23]《资治通鉴》与《吴越备史》皆云李师悦在去世之前闻授节钺的使节将要到达湖州时,过于激动而死,此事在乾宁三年末。而《新唐书》卷186《周宝传》云其“昭宗时,迁忠国军节度使”,但未详昭宗何时。又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18径云“文德元年(888),唐王朝于湖州置忠国军,李师悦成为忠国军节度使。”笔者至今不知何据?

[25]《资治通鉴》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五月甲辰条。

[26]《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十二月条。

[27]《资治通鉴》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冬十月条。

[28]关于记载不一之杨行密进取常州所派何人为将帅问题,可以参见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6之考证,因此小节与苏州关系不大,本文遂略去。

[29]据《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有“龙纪元年``````十月``````钱鏐陷润州”之记载,依何《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6之考证,乃是史官误记,并认为杨氏没有进取过润州,而被孙儒在此年十二月所得。但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此年十月杨氏的确取了润州,而润州守将成及或有可能暂时投降杨氏,并因为杨氏兵力不足而帮其守城,以防孙儒南下,如此孙儒才能从成及手中拿下润州,而成及后来还是逃回了钱氏,钱氏出于隐恶而未提及成及投降杨氏之事。或者,是由于成及在受到杨氏攻击时,暂时撤出润州城,并趁杨氏全力进取常州之时,收回润州,如此,孙儒也方能从成及手中拿下润州。总之,成及确实防守能力不怎么样,这也可以从他之后在苏州任上被杨氏俘虏时看出来。

[30]《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对于钱氏两次收复苏州的时间记载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苏州的重要战略地位问题,《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8-101已有详细论述,笔者不过更加详细地根据具体时间,分别叙述了两次不同的收复苏州事件而已,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42所谓“上年正月已书鏐陷苏州,此事重出”,当是其不明具体战争进程故也。

[31]《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景福元年二月条。

[32]关于常州甘露镇使陈可言,可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2所考证。

[33]关于孙儒之乱对钱鏐政权的影响,以及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苏、常、润三州,可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5所论。

[34]参见《资治通鉴》卷259《唐纪七十五》景福元年条所载。

[35]《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10。

[36]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9。

[37]《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元年二月条:“王命成及权苏州刺史。”

[38]据《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化三年六月条《成及附传》云:“乾宁时,淮人围姑苏,常熟镇将陆郢、巡检郭用与其党赵邯以城应寇,邯手刃其母、妻、子以盟”则成及之败有叛徒出卖之原因也。

[39]《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系之于乾宁二年八月。

[40]《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一.苏州》:“嘉兴县,``````吴时有嘉禾生,改名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改为嘉兴县也。”

[41]《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乾宁四年夏四月条。

[42]《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夏四月条。

[4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秋七月条。

[44]《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乾宁四年九月条。

[45]《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九月条。

[47]《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光化元月条。

[48]《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20所论,云钱鏐亲自出战的可能性甚少,仅《新唐书》有载,但观笔者所列史料,可知钱鏐亲临战场本非虚也。

[49]《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五年冬十月条。

[50]参见《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开平元年所载。

[51]《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开平元年五月己卯条。

[52]《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五月甲寅条。

[5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秋闰八月条。

[54]《资治通鉴》卷268《后梁纪三》乾化三年三月条。

[55]据北宋.路振《九国志》卷2《米志诚传》:“天佑``````十年,从徐温败钱瑛于梁谿。”则沙陀将领米志诚在此战亦有所表现,或亦由于其沙陀骑兵的战斗力而取得了胜利。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据守山阁丛书本排印,1991年。

[56]《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236。

[57][59]《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五年三月条。

[58]《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四年冬十一月条。

[60]《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五年六月条。

[61]参加此战之吴国其他将领,据记载,尚有数人如次:《九国志》卷1《柴再用传》:“武义元年,破越军于无锡。”同书卷2《杨彪传》:“徐知诰镇润州,充都尉以从。越人寇无锡,东南大震,知诰东征。彪与陈再遇领死士千人于路次,弓弩忽发,越人惊扰。又窃贼号令以入其垒,杀获其众。明日又战,自旦及辰,未决。彪跃马疾驰之,越人遂退。”同书同卷《刘权传》:“武义元年``````七月,从知诰战无锡,大破越人。”

[62]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292-311之宏论。

[6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化三年十二月条。

[66]此观点可以参见何剑明《论南唐与吴越的战争及其对南唐失国的影响》,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7]关于李昪之出身问题,可以参见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后记:

好吧,我承认,此文太长,引用原文太多,新见解太少,使你们已经看到这后记的人眼睛太酸。但是,没有但是,事实如此。关于苏州,印象中是小桥流水的,尽管我也出身在小桥流水之江南。但唐末五代战火的频繁光顾,却是谁也抹不去的印记,特别是当我们享受和平的今天。说实话,正因为苏州当时还算强的防御力,使得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能够安心地开辟着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的园林,以及养着在北宋时大放异彩的文人士大夫家族。恩,那么,写这篇文章也算是对我家这个近邻的一点心意吧!

说实话,这文章是出于一种不能停止的冲动的,因为毕竟前几篇文章都还取得了不错的小成就,让自己能够更加上进。于是十一假期结束之后不久,具体是10月9日吧,开始想写吴越国北部之边防。然后10月13号加强了这个想法后,第二天14号便开始正式写了,虽然是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写的。但过程依然顺利,只是连续三个下午,加三个晚上的奋斗,真的很累。到今天17号上午开始收尾工作,现在下午14点46分写完这后记,自己还是相信自己的。恩,这个月结束之前再捣鼓一篇吧!

太史政2006年10月17日星期二于民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