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风莲俗吴中趣

 苏迷 2014-02-07

荷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一种水生花卉,有莲、菡苕、出水芙蓉等多种美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其高洁清雅,宋人龚明之将她喻为“净客”,实是名符其实。

炎炎夏日,水乡处处荷塘,一湾碧波一池荷,清风拂来十里香。远在春秋时期,吴地就有赏荷习俗。夏驾湖、消夏湾、明月湾、白莲池、玩花池为五大赏荷胜地。其中夏驾湖是苏州最早的赏荷之地,已有2600年的历史,后来南北淤塞,留存的水域,成了明代大学士王鏊故宅怡老园的荷池。

洞庭东、西山人善植荷,每当夏末初秋,荷花盛开,红、白、黄三色相映,一望数十里,灿若锦绣,赏荷人络绎不绝。文人雅士常在消夏湾荷花深处放棹纳凉,云遮皓月,香浮画舫,留梦消夏湾,拂晓回姑苏,真正的享尽了人间清福。这是有钱人消闲的方式和去向,老百姓赏荷也自有佳处。

民间的赏荷胜地,首推葑门外荷花荡。民俗农历六月廿四日是荷花娘娘生日,定为“观莲节”,亦称荷花节,明清时期被列为吴中三大奇事之一。节日那天,人们倾城而出,一家男女老幼到荷花荡赏荷。即使是民间娱乐,却也是月满荷花荡,翠盖掩红衣,画船雕舫,箫奏鼓鸣。“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舫,水晶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沈朝初的一阕《忆江南》使人常忆常亲。有时,在游兴正浓时,一场雷雨,使你措手不及,惊笑着抱头赤脚而归,人们笑语:真是“赤脚荷花荡”!读蔡云有诗“荷花荡里龙船来,船多不见荷花开。杀风景是大雷雨,博得游人赤脚回”。你若曾经亲历过,读此定会哑然失笑。

与赏荷一样,采莲也别有情趣,亦为吴中一俗。采莲女子多为十二三岁、十六七岁的女孩,清纯可爱,服饰亦具水乡特色:上衣为短袖衬衫,衣上绣有荷花;腰围齐膝短裙,裙上绣有花纹,有的是几何图形,有的绣翎毛花卉。短裙正中缝一只方形口袋,可置放小件物品。采莲时,女孩赤脚坐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木盆内,盆内搁有小板凳。她们双手代桨,在荷荡内划出一圈圈涟漪,选取成熟的莲蓬,左手轻抓莲梗,右手用莲剪轻轻一剪,一枝带柄的翡翠色莲蓬就持在她们手中,此情此景真可入画。

她们采莲时,还唱起抒情的采莲歌,独吟、对唱、合咏,笑语欢歌,弥漫莲荡。早在六朝时,随着吴歌的兴盛,风情别致的采莲歌,便以其轻盈温柔的韵律、借字寓意的含蓄、委婉多情的浪漫,在民间广为传唱。流行于吴地的南朝乐府《子夜歌》,就是一首著名的采莲歌:“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夫容),见莲(怜)不分明。”脍炙人口的《西洲曲》,更不乏以莲喻意的妙笔:“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怜)子,莲子清(亲)如水。”伴随采莲歌,吴地还出现了不少采莲舞。孩童手持莲蓬即兴自编的“莲蓬舞”,童趣盎然。大人们编的采莲舞,就复杂得多,很讲究服饰搭配:有的以翠为主,莲叶田田。有的以粉为基,荷花朵朵。头饰、上衣、下裙,都形似荷花。独舞、群舞或清歌曼舞,洋溢着朴实无华的水乡韵味,尽显“竞折团荷遮晚照”的魅力。从民间汲取养料的现代舞《担鲜藕》,更是姑苏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苏州人举行婚礼,也“莲莲”不忘。在新娘的嫁妆内,总少不了要放一些莲子,喻意“连生贵子”。新郎新娘入洞房,得吃八宝莲心羹,取一个夫妻和睦、并蒂莲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口彩。新房内的墙壁上,有一幅和合神像,其中一个肩扛一枝大荷花,既祝“百年好合”,”更祈“和合相亲”。旁有对联:“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平添浓浓谐趣。

莲藕收获季节,莲农挑担上街叫卖,演绎了吴地人浓浓的食荷习俗。从莲蓬中剥食莲子,趣味盎然,最受儿童青睐。莲子吃完后,那带梗的莲蓬壳,还可做成小巧玲珑的玩具。

荷茎就是藕,既可生吃又能炒食。苏州人更是别出心裁:把拌好的糯米塞进藕孔,下锅煮或蒸,称“焐熟藕”,是苏州人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供品,也是苏州人独特的风味小吃。

一张晒干的荷叶,清香扑鼻,是包装各类食品的“生态包装”材料。名闻吴中的“常熟叫化鸡”,烧制时须用鲜荷叶包裹肥鸡,外面再涂上黄泥烘烤而成,清香满口,酥烂脱骨。现已失传的姑苏名菜“莲房鱼包”,最为奇特:“将莲花中的嫩房,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酱、香料加活鳜鱼,实其内,仍以底座甑内蒸熟。”莲房清香渗入鱼内,成了“打耳光也不放”的一道美味佳肴。

此外,藕粉圆子、桂花莲子汤、冰糖莲子羹、红枣莲子粥、莲花豆腐、荷叶粉蒸肉、炸莲花、荷叶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姑苏传统美食。源远流长的吴地食文化,莲荷美味一枝独秀,构成了吴地荷风莲俗中的经典。 (何大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