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旧闻录之笃镰刀游戏

 寒江读舟 2014-02-07

朱学东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是人民公社大集体,但家里养只羊几只兔子这样的小副业,还是被许可的。

于是冬天之外的其他季节,割草喂养兔子和羊,自然是乡下孩子的活计了。

割草的故事有许多,笃镰刀只是其中之一。

笃镰刀是常武地区方言,“笃”在此为“扔”“丢”的意思。

类似的表达还有“笃铜板”、“笃弹子”、“笃牌片”等等,其实就是小孩之间的“赌博“游戏,争胜负而已。

小孩割草,一般都是下午放学之后。

当时上学,功课不像现在压死小孩,通常很早就放学了,放学之后的小孩回家,都要帮家里干活的。

于是,下午村外地里的田埂上,通常可见几个小孩,男男女女地,篮子放边上,拿着镰刀铲子,蹲着割草。

一条条田埂走过,竹篮里的草慢慢盖满篮底,一点点满了起来。

小孩们干活都没啥长性。割了好长一会了,乏味了。

抬头看蓝天高远,白云悠悠飘过,地里只是绿意盎然,小麦长势喜人。

早春的荷花郎地里,荷花郎还没有完全长开,还一朵朵带着铁锈红趴在地里,稻根茬和荷花郎交叉掩映。

若不是忙于生计,倒也是一番好景致。可惜当年我们皆无欣赏之心。

总有一个人会出头说,白相一会儿吧。得到的是一片应和。

笃镰刀是当年选择最多的游戏。

篮子放在一边,女孩们坐田埂上,男孩们则围站在荷花郎地里,开始讲笃镰刀的规矩。

此时的荷花郎田还可以踩踏,麦地则不能了。

笃镰刀的规矩按游戏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玩法。

比如,比谁力气大,扔得远。

或者,站在同一条线上,看后面的人扔出去的镰刀能否击中前面人的。

或者,站同一条线上,看谁的镰刀扔得离田埂最近。

通常像我当年那般瘦小的人,一定不选择跟人比谁扔得远的游戏,明摆着要当“焦裕禄”嘛。

“焦裕禄”是当年乡下大人私下赌牌时常用来称呼输家的话,用所谓“老书记”的谐音“老输记”,简称“焦裕禄”。

我参与玩的游戏,更愿意选择看谁能击中前面的镰刀,或者比谁的镰刀离田埂更近。尤其是后者。

那是比眼力(方言俗称眼角)、比技巧的活,而不是一味依赖蛮劲,这样的游戏,我才有胜算,才有机会,才不会成为“焦裕禄”。

按现在的理解,“赌资”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当年的“赌资”就是割的草,输的人要给赢家一把草。

定下笃镰刀游戏的规矩后,无论参与者力气大小、年龄大小,都要遵守,否则传出去会被耻笑,也会被同村女孩瞧不起,以后也没人跟你玩。

这种对规矩的遵守,我们从小都知道,也没听说有谁教过,反正游戏时大家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学到了。

比扔远最简单。

在荷花郎地里,男孩们先石头剪刀布,第一个输了的人先使出吃奶的劲,把镰刀了扔出去,越远越好。

后面的同样按输赢先后,来扔,努力超越前者。

比笃中,则难度最大。

第一个扔出去之后,后面的也按先后输的顺序排上队,一个个拿着镰刀,眯着一只眼,瞄准前面荷花郎和稻根茬里的那把镰刀,或后仰侧身,扔圆胳膊,使劲甩出去;或前倾,悠悠地从身侧扔出去。

无论何种姿势,自然不讲究姿势之美,只要能打中前面那把镰刀就行。

而比谁扔得离田埂更近,也很有意思,分寸拿捏很重要,力气大了,会飞过田埂,力气小了,离得太远。

伴随着一声声地惊呼惊叹遗憾声,游戏热闹地进行着。

每次游戏,都有胜利者。

胜利者自是趾高气扬,满脸得色,原来的半篮子草一下子满了起来,有时还会给坐田埂上观战的小女孩一人一把草,表示自己的慷慨大度。

失意者则垂头丧气,原来的半篮子草只剩下一个蓝底了,当别人都能兴高采烈回家时,自己还得重新去割草,打满一篮草才能回家。空篮子回家,轻则挨骂,重得挨打。

不过,第二天照样兴高采烈地和大家一起玩。

我小时候玩笃镰刀游戏,也是有输有赢。赢了稍微轻松一些,输了,则继续努力割草。总之,从来没有空篮子回过家。

如今回想小时候的那些游戏,都会忍俊不禁,好幼稚啊。

不过,我们就是这样在田地之间,在自找的游戏中,自我成长,一边玩闹,一边自小地替长辈们分担了生活的压力。既有生活的艰辛,也有自我发现的快乐。

这也是生活的馈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