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与高句丽战争过程

 飞越人生万里壑 2014-02-07
    隋文帝开皇二十八年,高句丽王高元率骑兵万余人进攻辽西,这不妨看作高句丽的一次试探性进攻,但是大隋营州总管韦冲奋力抵抗,最终击退了高句丽。这也激怒了隋文帝,于是他命汉王杨凉、上柱国王世积和水军总管周罗喉,率大军三十余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征讨大军气势如虹,很快逼近了辽河,然而天灾人祸,不可预料,陆路杨凉大军连逢大雨,道路泥泞无法行军,而且后勤补给不及,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军中疫病流行,最终不得不回师。而水路的周罗喉更是倒霉,居然遇上了大风浪,损失十之七八。虽然未能如愿,但是狡诈的高句丽王自料不是对手,于是称臣谢罪。  
  
  及至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高句丽自称臣以来与隋相安无事,因此国力日盛,到此时不臣之心又起,杨广大怒之下,命天下各州征集钱粮兵马,攻打高句丽。但是沉重的赋税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山东王博在长白山一带聚众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章。此时的隋炀帝可谓进退两难,然而为了消灭这一“具备入侵中原可能”的民族,还是毅然出兵,这次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        
  大业八年正月,隋朝集130余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辽河进发。军队首尾相接、旌旗相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强渡辽河,高句丽军大败,死伤万余人。隋军乘胜追击,包围军事重地辽阳城。隋军日夜攻城,高句丽人渐渐抵挡不住,于是老着脸皮请降,这时隋炀帝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胸怀,指示道:“凡有高句丽请降,即宜扶纳,不得纵兵。”下令停止攻城,没想到高句丽人耍出流氓手段,故意拖延不出城,待到元气恢复,立刻又反,结果辽阳城久攻不下。
  
  辽东之地,气候寒冷,而且春夏多雨,秋冬寒冷,不宜久战,隋炀帝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分兵绕开辽城,转而进攻鸭绿江。这时已经六月,连日大雨不断,给养跟不上,宇文述的30万大军不得不常常面临饿肚子打仗的窘境。危急关头,宇文述也是豁出去了,大军日夜兼程,直攻平壤。途中与高句丽大将乙支平德遭遇,宇文述决定主动出击,结果一日七胜,大败乙支军,一直打到平壤城下。高句丽又使出了流氓手段,主动请降,宇文述考虑到军队粮草不继,加上平壤城又是易守难攻,于是秉明炀帝班师,不料高句丽人突然凶相毕露,于半路伏击,宇文述猝不及防,大败而归,30万大军只剩千余人。而另一路隋军在来户儿率领下,自海路打到了朝鲜境内大同江,并且在距平壤不足四十里的地方打败高句丽军队,但是宇文述溃败的消息传来,来护儿不得以撤军。
  
  首次征高句丽以隋的失败而告终,但是纵观战争过程,隋朝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无奈高句丽人狡猾阴险,故有此败。当然,两军对垒就是要以击败对方为目的,各种奇谋诡计都可以使用。     
  
  隋大业九年,炀帝又征召天下军队,再度讨伐高句丽。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采取“便宜行事”的策略,轻装快马,直奔辽城。隋军在辽城下架起攻城车、云梯,同时挖掘地道,昼夜不停的连续攻城达二十多日,守城的高句丽也是负隅顽抗,双方均死伤无数,辽城之下堆满了尸体。然而隋军的士气始终高昂。六月,炀帝命造沙袋百余,里面装满泥沙,一层层垫起来让士兵攻上城去,同时又命将领在城外造楼车,高出城墙,士兵可以在里面向城内放箭。总攻准备就绪,眼看就要发动致命一击,却突然由京城传来消息,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炀帝大惊,密令撤军,于是隋军于一夜间全部撤离。而另一边的高句丽人却被杀的心惊胆战、人人自危,直到隋军走了多时,才敢派人下城来查看。
  
  二次征高丽,就这样又因为突发事件功亏一篑。     
  
  平叛杨玄感之后,炀帝又发起第三次征辽,这时国内已是烽烟四起,起义军此起彼伏。因此到达战场的军队大不如前两次,但是右骁卫大将军来户儿仍然在沙卑城(今辽宁境内)给高句丽主力军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乘胜进军平壤,高句丽气势已泄,而隋军则越战越勇,很快平壤失陷,高句丽经过三次战争,已是倾尽国力,疲弊不堪,终于磕头认错,宣布称臣,永为隋朝属国。炀帝遂班师回朝。
  
  但是三征高句丽也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且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隋朝灭亡。
  
  虽然隋炀帝为征高句丽丢掉了江山,然而这几次大战也让凶残狡诈的高句丽元气大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力图谋中原,就保家卫国的角度来说,炀帝功不可没。
  
  隋亡后,群雄并起,最终太原李家得到天下。高句丽不失时机地派遣使臣向大唐表示臣服,但是无论是当时的高祖李渊还是后来的李世民都清醒地知道,这个两面三刀的民族是不值得信任的。
  
  高句丽发生了一次事变,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名叫盖苏文,此人野心颇大,找机会杀掉了高句丽王,立小皇帝,自己趁机独揽大权。他联合亲高句丽的百济,合力攻打亲大唐的新罗,新罗挡不住,向唐求救。此乃天赐良机,于是李世民准备出兵。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于隋炀帝三征高丽败多胜少,太半是由于粮草供应不及,因此李世民格外重视后勤工作,他委派了一位名叫韦挺的官员来负责此事,韦挺的父亲就是隋文帝时击败高句丽入侵的营州刺史韦冲。韦挺决定走水路运粮,可是时值冬天,河水结冰,结果导致延误了期限,李世民很不高兴,于是罢了他的职。
  
  这时盖苏文也察觉了唐朝的行动,他感到闯了大祸,立刻命高句丽大员数十人携黄金入朝赔罪,可是李世民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如隋文帝那样耳根一软就应了,他痛斥使者,并将他们拿下囚禁。
        
  公元645年刚开春,唐太宗亲自带领大军从洛阳出发北上。
  
  走陆路的李世绩部队提前出发,他假装要从怀远镇进攻,然后悄悄从北面渡过辽水,来到玄菟城下。高句丽人骤出不意,急忙收缩到各自城内防守。不久,李道宗几千兵马也攻到新市城。新市的众多高句丽人惊恐万分,不敢出来作战。张俭率领的营州部队和当地少数民族援兵从辽河压到建安城,在那里打败了出战的敌人。
  
  前锋小胜,对唐军鼓舞挺大。紧接着李世绩、李道宗迅速拿下盖牟城,俘虏二万居民,获得粮食十多万石。随后进到辽东城下。这时高句丽援军步骑四万人出现在前锋阵前。唐军将领大都建议先防守着,等待太宗大军到来再会战。而李道宗坚持发动进攻:“敌人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以为凭着人多势众就可以击败咱们,我看就乘这机会狠狠打他们一下。再说咱们作为先头部队,就是要为乘舆来到清扫道路,难道还能把敌人留给皇上自己打吗?”这么一说,李世绩也觉得有道理,便引军对敌。果毅都尉马文举临阵时大声叫喊:“不碰上凶恶的敌人,怎么显得出咱们的壮勇呐。”于是策马直扑,冲乱敌阵,唐军受到鼓舞,一起冲上去和高丽军厮杀。没想到行军总管张君义怕死,战到半途撤退了。在危机关头,李道宗急忙把后退的士兵收拢,他发现敌人的阵形已经乱套,马上带着几十名骑兵杀入重围,左冲右突。李世绩顺势猛攻,终于大破高句丽军。  
  
  战斗刚结束不久,李世民也到了辽东城下,他把辽河上桥撤掉,表示不胜利就不打算回家了,然后将大军驻扎在辽东城附近马首山下。李世民表扬了李道宗的果敢,提拔马文举为中郎将,把临阵脱逃的张君义就地处斩。接着带几百骑兵到辽东城下巡视。
  
  到城下,李世民看见战士们背着土去填护城壕,也兴致勃勃地参与,拣更多更重的土去填。属下均士气大振,抢着把土运到城下,不一会就把护城壕填平了。李世绩全力围攻辽东城,前后激战十二天,城下金鼓和呐喊声震天动地。又过了几天,南风吹来,唐军士兵登在冲杆上,用火把点燃城池西南楼,火势四处蔓延。将士乘势冲入,高句丽军民虽然使上了吃奶的劲也没能挡住。辽东城被攻克,城中军兵一万多人战死,被俘虏一万多人,百姓四万口。唐朝将此城改为辽州,将此前占领的盖牟城改为盖州。
  
  占领辽东城后,附近的白岩城害怕了,赶紧和太宗联络,请求投降,得到允许后,高句丽人又故技重施,中途反悔。李世民大怒,引兵攻城,并传谕全军:“只要拿下此城,就将城中人口物品全赏给将士!”此时,沿海路出发的军队也传来好消息。  
  
  水军自东莱渡海,首先袭击卑沙城。卑沙城池四面壁立高耸,只有西门可攀登。在一天深夜,先锋程名振率部杀到,其副总管王文度当先登城入内。夏,五月,全城被破,生俘军民八千多人。随后,张亮另遣总管丘孝忠于鸭绿江畔展开部队,震慑高句丽人。
     
  七月,水师进发到建安城下,全军还没树好营栅,高丽军突然杀到。大总管张亮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对付,吓得傻呆呆地坐在胡床上,两眼直视,话都忘了说。好在唐军训练有素,官兵们看着他那样子,还都以为他无所畏惧,镇静如山,居然各自镇定下来,转身对敌。副将张金树乘势鸣鼓发动反击,将士遂奋勇冲杀,大破来袭敌军,又赢了一阵。
  
  六月,白岩城主孙代音见抵挡不住,又悄悄派手下来联系投降,被允准。太宗叫使者带着唐军旗帜回去,插在城头上,城内军民以为唐军已经入城,纷纷放下了武器投降。此刻李世绩请求太宗实践诺言,将白岩军民全部变为唐军将士的奴隶。太宗却下马向他道歉,说:“实践诺言,昭信于人,你说的很对。但放纵战士到城里杀人掳掠,我实在不能忍心如此。这样吧,将军部下有功的,我都以自己的私房钱酬赏,就算赎买此城军民吧。"”皇帝如此宽大,李世绩也不再争执。  
  
  六月底,唐朝大军进发到安市城下,安市为高句丽重镇,失去此城,则平壤的门户大开,无险可据了。但是高句丽加派了重兵把守,誓死不降。双方大战了两个月之久,唐军竟始终无法突破城墙。但安市守军也不敢出城作战。太宗只是多派斥候侦察,立营的时候干脆也不建营栅堑壕了。唐军战士就是单身出去办事,野外随便住宿都不用担心什么,和在中国也差不多。
  
  九月底,秋天越来越冷,草也枯黄了,不少河水开始结冰,粮草也差不多要吃完了。看这光景,部队不能再久留。太宗只好下令班师,走之前,先把辽州和盖州的百姓迁过辽河,送到中国境内安置。接着,唐军在安市城下炫耀部队,城内人都躲起来不敢回应。安市城主在城头上拜辞,太宗很欣赏他忠于祖国的气节和防守的才干,赏赐了城主一百匹绢。然后,以李世绩、李道宗等步骑四万断后,徐徐还军。
  
  这次东征高句丽,占领了玄菟、横山、盖牟、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其中辽东、盖牟、白岩三城七万人被迁徙入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杀敌四万人,而唐军战士伤亡不过二千人,战马死伤七、八成。但是,唐军最终止步于安市城外。
  
  这么无功而返,唐太宗并不甘心,过了一年,他又想亲征,被房玄龄坚决劝住。但他还是派将军薛万彻去袭击高句丽,大军在边境取得一些胜利。还没深入作战,太宗也病死了。
  
  玄宗去世,高宗李治继位,尽管此人性格上比较软弱,且惑于美色,导致了大权旁落于武则天之手,使得天下大乱数十年,但是在征高丽这件事上,他并没有手软,而是继承父志,继续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
  
  乾封元年(666),唐朝再次出兵高句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总管分水、陆两军出发。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军风采不减当年,能谋善断,指挥若定。
  翌年二月,李绩率军渡过辽水,抵达新城(今辽宁铁岭南),他对诸将说:“新城是高句丽西境重镇,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易可下。”遂至城西南,依山筑栅,围困新城。城中窘迫,遂开门投降。由于攻克了新城,进军很顺利,“自此所向克捷”,接连攻下十六城。
  
  总章元年(668)二月,李绩攻下扶余城(今吉林四平),高丽王子泉男建派五万兵前来救援,在薛贺水与唐军相遇。李绩军奋力冲杀,大破高句丽兵,斩获三万余人,接着挥师南下。
  
  九月,李攻克了大行城(今辽宁丹东),唐军诸路人马与李绩会师,进至鸭绿栅,再破高丽兵,追击二百余里,攻下了辱夷城,进而包围了平壤城。这时已是丧家之犬般的高句丽王高藏派王子泉男产率九十八人打着白旗投降。
  
  然而,太子泉男见依然占据城池,负隅顽抗,并不时派人出战,不过全被唐军收拾了。李绩胜券在握,也不急着进攻,只是围城等待对方内乱。果然,十几天后一个叫信诚的和尚精神崩溃,打开了城门,唐军乘势涌入,活捉了泉男见。于是“高句丽悉平”。
  
  李绩胜利归来,在到达京师近郊时,高宗先命把高句丽王高藏千刀万剐,献于昭陵,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唐太宗;然后准备了盛大的军容仪式,唐军高奏凯歌,进入京城。为了嘉奖李绩的赫然战功,加封太子太师,增实封通前一千一百户。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大将军薛仁贵统兵二万守其地。
  
  综上所述,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世上再无“高句丽”这一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