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欧之旅随笔

 东山木易林 2014-02-08

北欧之旅随笔

 

     曾经在新千年伊始,踏上北欧的征途。在半个月的旅程中,耳闻目睹俄罗斯、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状况。林林总总的所见所闻,虽然只是对北欧表面现象的了解,抑或是简单的接触,但从中得到感触颇深。其中有三点感悟留在脑海中,一直有不吐不快之感,在此罗列出来与君共赏。

一、保持“原色”的城市建设,让人感觉古香古色。

过去,通过书本、电影和电视的了解,欧洲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而其中的北欧还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的确,进入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国度,见其城市市政配套齐全、交通发达,构筑物建设古香古色,几乎是没有批荡的青砖外立面,保持着建筑材料的原来本色。无论是王宫、国会、市政厅,还是居民住宅;无论是历经几百年风霜的古建筑,还是刚刚建成的建筑,到处是清一色的原色。对于外来的观光者来说,难以从建筑物灰棕色的外观分清该建筑的历史。这些市区建筑与郊外的原木结构“别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房子建设在森林中。建筑物在高大树木的映衬下,给人的感觉是建筑与大自然如此完美地融为一体。

对北欧典雅秀丽建筑赞叹之余,认为北欧的原色建筑在朴素中散发着永远年轻的味道,让人引发悠悠的思古之情,从中可以值得借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为推动人类智慧发展和世界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地大物博的中国,上下几千年,拥有大量的历史古建筑,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国宝。但在近年,不少历史建筑遗产遭到人为的破坏,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本末倒置,对文化遗产带来严重损害。

值得庆幸的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将完善古建筑保护法规列入日程,让中国的历史文化风貌能够得以延续下去我们常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某处文物即将维修、某新型建筑即将启动的消息,但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者,能够真正从保护历史、发展未来的高度,进行合理的筹划,让城市呈现给我们的是古迹与现代相融合的最美结合。如广州,新城区开发建设与文化名城市保护双管齐下,流连于将商业与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西关骑楼,能够让我们在体验大都市味道的同时,感悟到广州2000多年历史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后小康”生活理念的实施,在丛林中建设广厦千千万万,营造舒适生活空间的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浓厚的一笔,可谓“业在今朝,功在千秋”。

二、优厚的社会福利保障,发展中国家难以比拟。

从理论上认识,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洲,生产总值在世界七大洲中居于首位。北欧国家,正是由于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步调缓慢,悠闲自得。据介绍,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国家,严格执行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制度,超时工作要受到政府的重罚;每月工资收入要40%用来交税,高税收带来高福利--市民孩子从诞生之日起,直到18岁享受国家的经济补贴、享受免费教育,住宅互助合作组织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个人建房,资金由政府与承建者按比例分担,住宅归承建者所有。低收入者,国家提供低廉房价、优惠房租等各种资助。待业补贴和医疗补贴等方面同样十分优厚,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北欧国家与整个欧洲相同,不需要经济的积蓄,可以在假期里根据钱包的大小,无忧无虑地周游列国。

北欧生活的写意,如同其蓝天、白云、碧海和古典建筑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惊叹其福利待遇之余,奉劝国人还是应根据国情,“量入为出”方能实实在在地“享受”生活的真谛。

前些年,不乏讥笑泱泱大国的国人拼命“挣钱”的声音,倡导学习国外“花未来钱”的呼声此起彼伏。殊不知他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国的福利补贴足可以让市民“饱汉不知饿汉饥”,而我们是“有钱走遍天涯、无钱寸步难行”的客观实际。国人从孩子诞生、入托、上学,到长大了的成家立业,没有一样不是被“钱”牵着鼻子走的,巴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积聚一定的经济基础,努力避免未来的后顾之忧。

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花未来钱”可以是一种倡导,而不应当是国人追求的消费风尚。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

北欧,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瑞典、“琥珀之路”之称的丹麦、“千湖之国”之称的芬兰,以其国家的富庶、环境的优雅美丽和风情的古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不同肤色的游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探索者,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方法,进入北欧国家吸取“养分”,并在这里流连忘返。

北欧国家,“居者有其屋”是客观的现实,而且高收入者,普遍拥有郊区森林里原木结构的别墅、停泊在港湾的豪华游艇。就算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其城市处处在展现高大、宽阔建筑,虽然后期得不到妥善的维护,但仍不失其诱人之处---日常消费的水、电费和房屋租金都相当便宜,林间的小道旁,北欧建筑风格的原木别墅也是随处可见。外面的世界的确这样精彩,难怪国人都在忙着考托福和移民。

但是,在此次的北欧之旅中,除俄罗斯、圣彼德堡分别是当地曾经到中国留学的年轻导游外,进入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观光时,导游都是地道的中国人,不同的只是男女之别。

女导游CHY拥有相对北欧当地同龄人朴素的“风光”。交谈中了解到,CHY分别在丹麦、挪威、芬兰“中外结合”后,可以享受到该国一定比例的优厚国民福利待遇,只是她们的根在中国,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国粹”----个人离乡背井,父老仍在祖国,她们不得不拼命地积蓄资金,以孝敬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对地,居住在北欧的中国籍男导游,生活比较艰难些。印象最深的是在瑞典,接待我们的N导游,据N自己介绍,已经在瑞典生活了20多个春夏秋冬。当时虽然是仲夏时节,但在带我们进出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王宫和市政厅的情况下,身穿褪了色的灰色西装、着浅兰色衬衣、打的是吊得比腰带高得多的黑色领带,脚上穿的是外表脱落的棕色皮凉鞋,腋下夹的则是外表脱落的黑色提包。如此这般的打扮,不要说与我们这些探索者的旅行装不可相持并论,若与当地的市民比较,那如果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深入了解,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北欧不接受移民。外籍男性无论在北欧各国居住期长短,总是拿不到“绿卡”,不能沾到当地福利政策的一丁点;女性在北欧成家后,可以经过一定的年限,则可以享受当地差不多同等的国民待遇。

目睹生活在北欧的CHYN不同的境地,此情此景,让人油然而生感叹。几年前,流行歌曲《外面的世界》中一句歌词的描绘是这样地透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企业人才的“跳槽”现象屡见不鲜。尽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几千年来自然现象的不争事实,但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往低处流”的历史已经被“水从低处向高处流”刷新。对企业来说,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不断营造“事业留人”的氛围,远远胜于等到人才流失,再询问“你在他乡还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