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卖书郎说开

 墨韵馆夕流曲 2014-02-08

按理说,古时应是没有图书馆这类坐拥天下群书的地方的,那天下群书何从来呢,我想也只不过是太学里的藏书,皇家的四库全书,国子监的儒生们读的四书五经,平常人是读不到的。那民间的书是以什么为媒介流通的呢?怕应是卖书郎吧?关于卖书郎,我倒听过一个故事,但人名却忘了,查找起来也甚为麻烦,遂隐去不写。讲的是一个有才华的读书人,但出身卑微,他写了一部书,想得到名家的赏识和引荐。他探得这位名家有一个爱好,喜读天下古书,便扮作卖书郎去那宅院,碰到了那宿儒,一谈论,果了不得;再一瞧书,啧啧称赞。于是卖书的年轻人便一举成名天下知了。我认为一个普通的寒门是无法面见出身高贵的士族的,可恰恰是卖书郎这身份,使他得到了垂青。何也?卖书郎多半是藏龙卧虎,有真才的,他们与书为伴,卖书时想必也阅览过群书,积累一定不少,也应该是有思想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名家破格接见“愚蒙之人”。这也是一个佳话吧!

但现在卖书郎却是少的,从未见过有人肩挑几捆书叫卖的。有的,倒是书摊和书店,再大点,便是图书馆。书,是免费借阅的。

我以前曾常去图书馆看书的,少有家人陪伴,倒也自在适然。那里的书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常使我手不释卷。我把那成排的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书,看作鲜艳丰润的花朵,让我忍不住想去嗅那芬芳,想去吮吸那甘甜;看作悠扬悦耳的音乐,使我陶醉于音律之间,感受着春光烂漫中快乐的曲调,醺醺然忘乎所以。

但那已是童年的记忆了,如今我很少去图书馆。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那里太过于压抑,明光晃晃里我有些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既不温如玉,亲和大方举止文雅,又非博学之士,笑谈自若气质翩翩,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占地方的小丑罢了。于是,我落荒而逃,避之而不及,那里毕竟不适合我。尽管我也常下决心去那里,但都没有实现。仅仅去过几次,但那经历总不令人愉快,而我也已不再像小时候融入其中,任心灵愉悦安详地徜徉了;反而觉得那里是个牢笼,有时在那里走动,也要蹑手蹑脚,那规矩让我厌烦。还记得一个下午,我躲在图书室的一角,看那阳光从窗户间倾泻下来,心里寂寞而又惶恐,生怕被管理员赶出来,再不能涉足其中。

于是便希望像只小鸟,飞在自由广阔的天地。

常常在书摊买书。

有时是平日里偶遇的,便放下疲惫的心,去享受那片刻的宁静和心灵的慰藉;有时在闹市中遇到,车水马龙的长街上人群川流不息,但书摊旁却围满了人,或看书,或随手翻阅,或讨价还价,或忙里偷闲地闲看几张书页,倒也自得其乐,这在拥挤的街市上可却成了风景。我偶尔经过那里,也要驻足去看的。那里的书不似图书馆多,不似图书馆丰富,看书时也不似图书馆那般井然有序,但人们也都含笑十分满足的。在一堆书中找到自己钟爱的,有了一种过程美,与卖书人商议书的价钱,而不必面对冰冷的面孔,有了一种生活美,在看书中眼睛的偶然一瞥,遇见了“同行”,会心一笑,有了一种知遇美。这美的味道让我无所拘束,让我有了闲情逸趣,让我多了对生活的体味,让我多了对自然的亲近。这莫不是最最美好的享受了。

近来,我在学校旁的一辆三轮车(移动书摊)上看到了两本心仪的书,我带了钱,满心欢喜的等下午放学时再去买。谁料今天下午却没有看到人影,不免有些空落落的。我不觉得这是欺骗。因为生活就像一片汪洋,我与别人,只是两颗水滴,相逢的那一刻是多么美妙,在阳光下化为一道虹,一颗宝石,化出五光十色的光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失而复得,有谁明白其中真味。其实,等待也是一种美,相信也是一种美。那是卖书郎的承诺,是书中知己的季札挂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