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宋代佛塔(二)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4-02-08

10、宋代佛塔(二)

 

1、南方地区楼阁式塔

 

                  6、宋代佛塔(二)
                      杭州六和塔 (清末民初上海通用明信片及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杭州六和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杭州六和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六和塔屹立在杭州市钱塘江畔月轮山上。该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几乎片瓦无存。到了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了七层六和塔。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寺与塔均遭毁坏。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重修六和塔。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

 


                 6、宋代佛塔(二)
                      浙江湖州飞英塔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州市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飞英塔位于湖州城内东北隅内塔下街。始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因得高僧所赠的七粒舍利及阿育王铜虎面像,于是建石塔藏之,故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后取佛经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之意更名为“飞英塔”,上乘寺也易名为“飞英寺”。

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于石塔外增建木塔以护之,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塔中的一大奇观——“塔里塔”。南宋末绍兴二十年(1150),塔遭雷击而焚,因“舍利无恙”,旋即重修。此后,几经风雨,几经修复,至解放前夕,内外塔身都破残不堪。1929年,因年久失修,致塔顶倒塌。至1982年重新维修。修复后的外塔为砖木混合楼阁式塔,78面,塔身高 55。副阶宽敞明亮,塔体收分自然。其中最具宋代建筑风格的是平伸舒展的翼角,简洁朴实的檐面,硕大的斗拱和望柱式栏杆。实心白石内塔,85层,下设须弥座,塔顶已毁,残高14.55,石塔上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千余尊以及狮、象、鳌、鹤、莲花、瑞草等图案。

 


                  6、宋代佛塔(二)
                              浙江宁波天封塔 (清末外国出版的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浙江宁波天封塔 2002年宁波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天封塔位于海曙区大沙泥街。据记载,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695—696年)纪元时建。塔建成后,历经天灾人祸。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入侵甬城,怒毁天封塔。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天封塔外檐、平座和栏杆遭火毁,仅存砖砌塔身。直到1935年才重修。

解放后,1957年曾对天封塔进行维修,发现塔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俶造青铜舍利塔一座,落款乙卯岁记955年)。后又经历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塔身严重倾斜、开裂,岌岌可危。1989重建的天封塔是按照1982年检查塔基时发现的南宋天封塔模型建造的,高51.5米(连塔顶饰物),明七层暗七层共14层,呈六角形。飞檐翘角、回廊相绕、古朴典雅、风姿绰约。

 


6、宋代佛塔(二)
                        浙江温州白象塔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出版的明信片)

 

白象塔在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塔建于北宋政和五年 (1115),砖木结构,67层,高31.3,底径7.819652月,白象塔三四层出现多处裂缝,塔身倾斜1.98,濒临倒塌的危险,省文物部门批准拆除白象塔。 我们都知道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这一伟大的发明只停留在文献记载上,一直找不到实物,为此国外有人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于15世纪德国的古登堡。直到1965年在白象塔二层发掘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字体较小,长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有漏字并在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其活字印刷的特征十分明显,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这才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画上圆满句号。

199911月重建白象塔,朱栏青瓦、飞檐翘角。塔内每一层的墙壁上都有佛像,姿态不同,寓意不同,渗透着深深的佛家理念。塔内旋梯转到七层,往下望去,塘河自南向北蜿蜒流来,枝丫般生长的支流环绕村庄田地。底下的田野、屋舍、树木也都是一种和谐的色调,美好的景观,教人心境怡然。

 


                  6、宋代佛塔(二)
                       浙江桐庐白塔 (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邮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八面实心砖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它虽不如砖木塔那样飞檐飘逸,但它楚楚欲翘的腰檐,更使白塔纤秀动人。

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6、宋代佛塔(二)
                       浙江温州江心屿双塔 1987年温州邮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浙江温州江心屿双塔 2002年新疆巴音郭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温州江心屿位于瓯江之中。江心屿东西双塔自宋到清约九百余年时间,双塔夜间亮灯,实际上起到了为进出瓯江船舶夜航指引方向的作用,成为夜航的重要灯标,1997年江心孤屿东西塔被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一百强。

东塔初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明、清三代均有修缮。据记载,清道光年间的东塔塔身高近30米,六面七层,砖木结构,每层塔面有一莲花形佛龛,外围均有围廊,塔檐重叠,可登临。光绪二年(1876年)英人在江心屿建立海关,塔下建洋房,英国人以东塔栖鸟群,撒粪污染房顶为借口,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强令清政府拆除飞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现存东塔已非原貌,砖砌六面七层,中空无顶,约高28米,塔顶杂树枝叶繁茂,年久不枯。

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年),比东塔晚建100年。明、清历代曾几次重修,系砖木楼阁式结构,外观飞檐翘角,玲珑剔透。塔六面七层,高约32米,底径7米。今塔身尚完整,壶门内保留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曾重修。


                6、宋代佛塔(二)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 1997年泉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福建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清末厦门美璋照相馆出版的明信片)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位于开元寺南向,双塔相距约200米,对峙在大殿前,与大殿鼎足而立。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l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易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

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皆八角5层楼阁式,形式几乎完全相同,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东塔高48.24,西塔高44.06,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二塔体形宏大,出檐深远,勾栏环绕,门户洞开,望之宛如木构一般。

160412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八级大地震,震中在泉州东北海里。时“山石海水皆动”,“覆舟甚多”,而双塔(仁寿塔、镇国塔)仅“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栏因之并碎”。清末发行的明信片可见泉州东塔顶盖石角折宝刹倾斜。直至1920年,开元寺大修,东塔才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塔刹又变直了。如此强大的地震力只“拔它几根毫毛”,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之良好,令人惊叹!

 


6、宋代佛塔(二)
                           福建石狮姑嫂塔 2001年石狮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石狮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姑嫂塔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综观整座塔,腰檐伸展深远,犹如伞盖,塔身敦实厚重,很有气势。

 


                 6、宋代佛塔(二)
                        广州六榕寺花塔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照片版明信片)


                  6、宋代佛塔(二)
                        广州六榕寺花塔 1987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花塔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六榕寺内。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后毁于大火。北宋绍圣(1097年)重建。花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九级,内设暗层八层,共十七层,为楼阁式砖木塔,高57.6米。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像及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一般古塔刹杆多用木柱,花塔用铜柱实为罕见。塔身除斗栱、檐椽及楼层采用木构件外,其余以砖砌就。各层以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挑承平座和腰檐。每层各面隐砌门柱、角柱、普柏枋、阑额等,阶梯为穿壁绕平座式,塔基座铺盖石块,外侧围以石板栏杆,华板上刻饰各种禽兽花卉吉祥图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