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
2014-02-09 | 阅:  转:  |  分享 
  
2001年3月

第22卷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YueTribune

Mar.,2001

Vol122No12

[收稿日期\]2000-12-07

[作者简介]时钅监(1957-),男,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副教授。

【文化研究】

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

时钅监1,徐西胜2

(1.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山东济宁272003;

2.济宁市民政局,山东济宁272019)

[关键词]丧葬习俗;殡葬文化;殡葬改革

[摘要]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

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今后做

好殡葬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1)02-0075-03

丧葬,是人类处理自身遗体的方法和礼仪,是一种客

观社会现象,它受人们思想观念的支配,属于民俗文化和

民族习俗的范畴。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

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就

殡葬而言,丧葬习俗主要包含图腾崇拜、鬼神观念、礼仪、

禁忌、方术等方面。这些方面又包含了更多的具体内容,

从而使我国的丧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并使这一文化形态在我国传统

文化范畴内伴随着其它文化的演进而发展。

一、丧葬习俗在殡葬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表现

形式

(一)直接体现在葬法、葬式和葬具方面。据史料记

载,我国迄今在丧葬过程中有数十种葬法、葬式和葬具,均

源于本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而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形

式又源于该民族在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及自然客观环境

等方面具备的条件。如“树葬”主要流行于生活在密林深

处的北方游牧民族;“土葬”长期以来广泛用于汉民族居住

的地区;“火葬”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葬法。“火

葬”最早流行于古代少数民族,汉代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

的传入,“火葬”由过去的佛教范围扩大到了民间,对汉民

族起到了浸染作用,为大众所接受。但此种葬法与儒家礼

教不同,在明、清时被明令禁止,尽管那个时代火葬的内涵

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火葬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仍在形式上对

我们现在的火化遗体起到了类同而易于接受的作用。

至于葬式,除仰身直肢葬外,还有屈肢葬等多种葬法。

而葬具的选择主要包括木、石、陶、金属、合成材料,还有玉

棺、瓦棺、碗棺、水银实棺;现代有水晶棺、骨灰盒等。但最

为悠久的正统葬具还是自先秦就已出现的木质棺椁。由

此看来,不同的葬法、葬式和葬具与自然环境、生存形式、

文明程度及地域关系密切,同时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影

响,是各民族根据本民族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

境而创造出来的。我国的殡葬文化,正是在儒、墨、佛等学

说、宗教思想体系并存之中建立起自己的基本框架的。

无论哪一种丧葬形式,其形式的根源都是受“灵魂不

灭”观念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的做法,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

的。这无疑是一种异曲同工的殡葬文化现象,促成了殡葬

文化能在我国传统文化范畴中独树一帜,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可以这样讲,关于葬法、葬式、葬具的选择,完全是由

该民族的风情习俗而决定的,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明程

度。

(二)表现在丧葬礼仪和丧葬观方面。所谓丧葬礼仪

就是指安葬、悼念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不同民族,其

风俗习惯亦不同,悼念死者的方式方法各异。丧葬礼仪的

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丧葬礼仪这一社会现象植根于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我国

古代的丧葬礼仪走过了由简到繁,直至系列化、程序化、完

整配套的历程。

我国的丧葬礼仪极富伦理色彩和人情味道。在丧葬

礼仪中,其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不死其亲”。换句话说,就

是不把死去的亲人当做亡人,而是把他视为灵魂与肉体仍

然存在的活人,具体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生”。我国

丧葬礼仪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有关史料记载,生者

57

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

丧葬礼仪之一,其意图是想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

新的生命。氏族时期的丧葬礼仪包括祭奠、追悼和居丧。

夏商周时代,丧葬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战国、秦汉时

期,已出现了儒家最为重视的“三年之丧”的丧葬仪式。人

们把丧葬礼仪程序分为三段:葬前分礼,即招魂、沐浴、饭

含、大小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即祭典、送葬、下棺等;葬后

服丧之礼。丧葬礼仪已明显地朝着隆重化的方向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丧葬礼仪不但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

而且其程序最多者已达到66道仪式。因此,我们可以归

纳出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特点是隆重、久祀、繁缛、奢靡及

等级森严。礼仪繁杂必然导致铺张浪费,这对于达官显

贵、富豪之家来讲达到了炫耀、挥霍、满足虚荣的目的;但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却成了极其沉重的包袱和负担,

造成活人为死人负债累累的不幸局面。

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信仰

和观念的不同,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不同,丧葬习俗、礼仪

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与儒家注重伦理的丧葬礼仪相比,中

国民间的丧葬习俗不仅洋溢着人情味,而且掺杂着许多封

建宗教迷信色彩。民间丧葬礼仪是以儒家礼制和历代丧

制为依据,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社会风尚,进行

增减、演变而成的。粗略统计,民间丧葬礼仪计有20余种

程序。在这里,佛、道大显身手,而儒家礼仪中的伦理情怀

和人文主义思想受到了佛、道二教的宗教迷信思想和礼仪

的极大影响。民间丧葬礼仪从请僧尼念“领路经”到丧主

释服仪式,无一不掺杂着宗教迷信色彩,而像“七七追教”

和阴宅风水说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种愚昧、落后的民

间丧葬礼仪,影响中国社会达千年之久,成为人们思想的

一大桎梏,严重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纵观我国的殡葬历史,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丧

葬观———厚葬观和薄葬观。厚葬是我国古代丧葬民俗的

主流,基本上主导着我国的丧葬民俗。厚葬之风之所以产

生并盛行,其原因一是灵魂不灭观念和祖先崇拜,二是与

儒家及封建统治者长期提倡的重伦理的孝道观念有关。

同时,又有许多像孔子、墨子等有识之士对厚葬痛加抨击,

并提出薄葬的理论,形成了与陈腐厚葬观相对立的思想和

风尚,显示了我国丧葬民俗发展的另一种趋势和走向。同

时,我国的丧葬礼仪因受道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以及佛

教的来世观和投胎转世观念等宗教思想的影响、浸染,无

论是观念信仰还是礼俗都或多或少增添了许多内容。佛

教传入并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改汉代的厚葬之风,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丧事最为俭薄的时代,给人一种革故鼎

新的感觉。事实证明,薄葬是我国丧葬民俗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丧葬习俗起源早、历史长。同样,我国的殡葬

文化在丧葬观念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渗透着我国

古代的丧葬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当然也包含着不少历

史文化糟粕。殡葬文化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同样悠久,

在整体社会观念、伦理道德及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下,我

国的殡葬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错

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演变,构成独特的文化色

彩,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形态。

(三)表现在墓室建造形制、风格、规模方面。墓室作

为死者的葬身之所,在我国古代被人们视为住宅,予以高

度重视。从考古发掘出来的资料看,我国古代的墓室实际

上就是按照房屋的形制复制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历代

的墓葬与居宅多能相互印证。因此,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

在“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下,为谋取吉祥嘉瑞,避免凶咎

邪祟,依仗着雄厚的物质条件,不惜耗费大量人财物力,花

费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为自己修坟造墓,并安置镇墓

兽,雕镂吉祥图案等。如秦始皇的皇陵、唐朝的乾陵、明朝

的十三陵、清朝的东陵、西陵等古代著名陵墓。这些形式

多样、构造精美的陵墓一方面反映出历代统治阶级政治上

的腐败、等级制度的森严,另一方面,这些陵墓地下寝宫宏

大、坚固、富丽堂皇,地上建筑有殿堂及楼、亭、碑、塔;墓室

装饰手法多样、题材广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

慧,对研究我国殡葬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丧葬习俗对殡葬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及相互关系

(一)形式多样的丧葬习俗对殡葬文化的构成有着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因地域、宗教、经济、文化等状况不同,

各民族在处理死者遗体的风俗、习惯方面也不相同。这些

丧葬习俗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出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明

程度,反映出远古时期祖先祖灵信仰、生殖崇拜和图腾崇

拜。这些习俗反映在殡葬上就是一种文化。如富有独特

民族色彩的鬼神文学所产生的文化影响遍及亚洲各国,自

然也以某种文化特征纳入殡葬文化的范畴。如果说殡葬

文化是伴随着其它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当首推民

俗文化对殡葬文化最具有影响性。可以说,若没有丰富多

彩、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的影响,殡葬文化从整体表现形

式和地位上便会缺少活力及文化效能,因而难以形成完整

的殡葬文化的概念。

研究丧葬习俗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的殡葬文化。我

国古老的丧葬文化中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

历史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丧葬形式,形成

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丧葬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丧

葬文化,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

(二)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前所

言,丧葬习俗在殡葬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影响

力,但殡葬文化的内涵更为广泛而深邃。丧葬习俗只能通

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反映出来,形成殡葬文化的一部分,因

而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二者间的关系:丧葬习俗是较低层次

的文化形态,殡葬文化则是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丧葬习

俗与殡葬文化之间不能划等号,有的丧葬习俗能客观地被

殡葬文化反映出来,有的则不易被反映。如古代因门第、

官职不同,坟墓的形式、规格也不相同。而开金桥,也称踩

桥,在四川、浙江一带颇为流行,这些个别的丧葬形式就不

易在殡葬文化上反映出来。又比如,如果不是我们在发掘

殷商古墓中发现有人殉证据的话,就很难对殷商出现的人

殉习俗作出明确的判断和详尽的了解。上述事例说明了

先有丧葬习俗,尔后形成殡葬文化;丧葬习俗的丰富,完善

了殡葬文化的内容,殡葬文化代表、体现了包括丧葬习俗

在内的殡葬活动,因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只要丧葬习俗存在,殡葬文化也将会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发展。研究殡葬文化的进程从某个侧面来讲,也可

以说是在研究丧葬习俗的历史变化与发展。不同时期的

67

殡葬文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有相当

的延续性,特别是在社会意识形态近似的前提下,其风俗

习惯的延续性更大。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丧葬习俗的

变化也是必然的,殡葬文化正是与丧葬习俗密切相关且受

其影响,不断发展,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的一种文化种类。

三、现代丧葬习俗的形成促进了殡葬文化的

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殡葬

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摒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丧葬习

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殡葬改革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新

型的丧葬习俗正在取代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形成了既继承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殡葬文化形式。

(一)现代丧葬习俗的形成构成了新的殡葬文化形态。

如果说古代中国的丧葬习俗是建立在灵魂不灭之文

化思想基础上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种种丧葬习俗可谓

凝聚着古人的思想和信仰,通过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营

造出一种肃穆与悲伤的气氛,给人一种激励与振奋的美

感。这些丧葬习俗形象地把愁苦和哀伤变为优美的声、

形、物,把人们从客观现实带到了通往主观现实的理想世

界。当然,古代丧葬习俗宗教迷信色彩严重,许多做法既

不科学又浪费人财物力,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

一整套丧葬习俗中有不少属于糟粕之列。新中国成立以

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大众化的丧葬活动摒弃了

重殓厚葬、等级森严等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旧丧俗,也

保留了相当部分的传统丧俗。同时,还采取了不少新的方

式方法,逐步替代了陈旧过时、有悖现代文明的旧丧俗。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欢迎。现代丧

葬习俗主要包括:礼仪上,以开追悼会寄托哀思的方式替

代了像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发丧、送丧之类“事死如生”

的旧丧葬礼仪;以献花圈替代了焚香摆供;以戴黑纱替代

了披麻戴孝。葬法上,用火葬替代了土葬等丧葬方式(少

数民族地区专门制定了有关政策)。墓地制度上,以公墓

的方式替代了乱埋乱葬,以规范的墓地替代了豪化奢侈的

陵墓。另外,在葬具选用方面,骨灰盒替代了棺木。在骨

灰处理方式上也采取了保留或不保留等多种选择形式。

上述演变形式标志着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取

得了较快的进步与发展。

从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丧葬习俗所涉及的范

围非常广阔,内涵极其复杂。在经历了人类长期的探索与

考察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民间一切生

物都有生有死,对于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类来说,死更是在

其思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远古的先民相信灵魂的存在和

不灭,以为死只是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于是丧葬成为了

他们社会生活中的要事,那些形形色色、神秘隆重的礼仪

和习俗,便是通过生者对死者灵魂的复杂、曲折的抚慰和

祝愿,来表达一种企冀———企冀死者欢悦,达到死者保佑

生者的目的。这便是我国自古以来丧葬习俗的本质。其

特征在当代丧葬习俗中仍然具有鲜明的烙印。因而,我们

可以从历代丧葬习俗中推断出这样一种殡葬文化形态

———中国的殡葬文化类型是以农为本,基于血缘宗法关系

的文化,其派生出来的基本民族心理是一种务实精神。随

着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殡葬

文化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逐步确立新型的殡葬文化

形态,达到与其它文化形态同步前进的水平。

(二)殡葬改革有助于规范现代殡葬文化。

殡葬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行火化,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人

死后要火化的意识和习惯。火化这一形式的确定有助于

规范殡葬文化体系。可以肯定地说,殡葬改革是社会进步

的具体要求,在我国殡葬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对我国公民的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都将产生较深远的影

响。现代殡葬习俗就是要节俭办事,通过殡葬改革使丧葬

由繁到简,促使人们在丧葬观念上有一个较为彻底的转

变,从而进入新的精神境界。

然而,殡葬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问题与矛盾还相

当复杂。这些问题与矛盾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也有物

质、经济等方面的。可以说现代殡葬改革是在与传统旧丧

葬习俗的顽强斗争中艰难地前进着,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

方面:一是火化率偏低,土葬之风有回潮之势。二是乱埋

乱葬现象突出。三是借丧葬搞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活动现

象普遍等,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违背有关法规、政策的

行为,但只要细心探索,便会发现其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

文化因素,是旧思想观念回潮的反映。

正因为社会生活中围绕丧葬活动存在着种种不良现

象与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立足殡葬改革的基点,站在更

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规范现代

殡葬文化形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城乡民众的

丧葬改革意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

允许不同区域、民族与城乡间的殡葬改革及丧葬习俗存在

一定差异的前提下,围绕如何提高人们对丧葬改革工作的

认识,要切实增强以下三点意识:

一是要有改革意识。殡葬改革是现代文明同旧的丧

葬习俗彻底决裂的社会变革,是根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

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两个文明建设的

需要。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历史,旧的丧葬观念在人们

头脑中根深蒂固,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一些人受旧

观念影响,讲究丧葬礼仪,大办丧事,搞封建迷信活动,不

仅污染了社会风气,而且妨碍了社会的安定,给人们带来

了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

要树立起改革意识,坚决改变人们旧的丧葬观念,消除一

切腐朽的思想,树立健康文明的丧葬新风,建立新型的殡

葬文化形态。

二是要有培养教育意识。要在全社会经常反复地进

行殡葬改革宣传教育,更新人民群众的丧葬观念,提高人

民群众参与改革的意识及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三是要明确环境意识。构成殡葬文化形态的一个显

著特点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每个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并扮演着不同的生活角色。

殡葬改革同样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就是生

活中的群体都能够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殡葬法规、政策规

定,自觉抵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殡葬陋习,积极

以实际行动理解、支持殡葬改革工作。

〔责任编辑:公羽〕

77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