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文精修整理】图文解说苏联防空压制作战概论,欢迎军迷分享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2-10

    防空压制作战的出现雷达是英文“Radar”的译音,而英文Radar一词又是英文无线电探测与测距字头缩写词。雷达作为一种电子装备,服务于人类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1864年科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科学家赫兹成功地进行了用人工方法产生电磁波的试验,证明了“无线电”的存在。

    1903年,科学家威尔斯梅耶探测到了从船上反射回来的电磁波。1922年科学家马可尼首次提出利用电磁波探测海上目标的存在及其位置。同年,美国海军实验室研制出发射和接收分置的试验设备,且探测到了一只木船,这是雷达的“雏形”(实际是一种双基雷达)。

    以后随着阴极射线管、电子管的问世,到1935年英国人研制出比较完整的雷达整机且探测到60km外的轰炸机,1938年美国人制造了第一部防空火控雷达。同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第一部KHAF舰载雷达装于美国“纽约”号战舰上。

    1939年英国人在飞机上安装了第一部机载预警雷达,从此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无线电应用创新——雷达开始走上军用及民用舞台,犹如在苍茫大海上找到了一种远距离、不受气候影响的探照灯,可以随时随地地搜索、跟踪各种来袭空中、海上、陆上目标。雷达的问世,开辟了近代战争的新纪元,标志着初步信息化战争的开始。

    1940年8月13日展开的“不列颠之战”中,雷达首次被大规模应用到了国土防空作战上,完善的雷达警戒网使战争呈现出单向透明的局面,早期预警使皇家空军用时间换空间,能够将最大的兵力集中在德军重点突防的空域,尽可能地打击敌人威胁最大的轰炸机。雷达的使用帮助了皇家空军粉碎纳粹的“海狮计划”,也给戈林的德国空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雷达与反雷达作战在那时就已经展开了。

    由于当时德军并没有有效的电子对抗设备,只能使用硬突击的战术,即使用俯冲轰炸机等机群突击已经探明了的防空雷达站,但在皇家空军占优势的国土防空作战中,这样的突防战术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人机损失,效果并不明显,也不能完全破坏英国的雷达警戒网。在空中突击的同时,德国还使用渗透的间谍特工等对英国雷达警戒网甚至是防空指挥中心等重要节点进行破坏和突击,但由于英国谍报和保卫人员的努力,这样的攻击也没有给德军带来多少好处,同时伴随着的是大量谍报人员的暴露和牺牲,得不偿失。在德军还没有领会防空压制作战的精髓时,英国却因为自身使用雷达的经验,找到了对付防空雷达的重要突破点。

    1943年7月,英国空军制订了轰炸德国汉堡的“罪恶城作战”计划。然而,汉堡有80个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中队和3个烟幕施放中队进行对空防卫。其雷达警戒系统也有较高的工作效率。7月24日夜,英国轰炸机群飞向汉堡。出乎德军意料的是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了成千上万架英军轰炸机。高炮靠雷达提供数据,雷达受到干扰后,高炮只能胡乱射击。英国的791架飞机中有728架飞抵汉堡上空,高爆弹、燃烧弹似雨点一般落在汉堡市内,许多高炮阵地被炸毁,大批建筑物淹没在火海中。

    其实,德军雷达上出现的成千上万架轰炸机,只不过是英国人为压制德国雷达发明的一种铝箔条干扰方法。这是二战中电子对抗的精彩一幕。

    而在以坦克和装甲集群突击,大兵团快速机动为特点的苏德战场,空军是作为近距离支援的重要力量被配属到集团军中,与坦克集群一同向前推进。而很少作为战略力量对敌人的纵深战略节点进行打击,面对的电子作战环境远低于西方战场。苏德双方并没有比较突出的电子突防作战战例。当盟军在1944年6月6日至7月18日进行举世注目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英、美联军成功地运用了通信欺骗、反雷达伪装、干扰佯动、火力摧毁等多种电子对抗手段,保障了登陆战役的胜利。战役使远在莫斯科的苏联军政首脑们很快意识到未来战争的模式将随着小小的电子而改变。

    战后的空军建设中,突出了电子对抗和防空压制作战的比例,摸索中不断前进,形成了有苏联特色的防空压制作战,红色突防——始终在北约防空部队头上的一把利剑。

    核战争时代的防空压制如果说电子对抗推进了空袭样式的进一步发展,那核武器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战后一切作战都围绕着核武器这个巨大的指挥棒运转。苏联的防空压制理论也不能脱离这个指挥棒。苏联空军在实施防空压制作战上与其西方的对手有着很大的不同。苏联的战略战术一切都是以核条件下联合作战为基础,各军兵种只有放在这个大背景下运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防空压制并不是专门的空中作战样式,而是战术层次上对空中突防作战的一种支持。

    苏联空军并没有建立一支象美国那样的“野鼬鼠”电子打击群,而是要求在尽可能多的载机上安装反辐射武器。与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和后来伊拉克战争中表现的对临时出现的目标进行攻击能力不同,苏联空军的宗旨始终是在大规模空中战役中对已知的敌人防空设备进行预先规划式的打击,以保障更大规模的空中突击集群的顺利作战。

    冷战中,苏联和华约最重要的战区是在西欧,而其战略思想中的关键词是“进攻”!在以华约为进攻主体的战争中,给敌人以不间断的空中压力,保障坦克集群的快速推进,在美英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前,占领欧陆!那时一般认为欧洲战争的空战阶段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只会持续三天左右,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则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在空中战役中,20%的空中力量将运用到目标侦察,其余将攻击重要的战术目标。大规模战争中空军的主要任务将是消灭对方的核武器投放单位,也就是说无论开局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其结果始终是双方争夺核优势,核武器投入使用在当时的战争设想中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西方主要防空导弹系统以美国的奈基I/II型和英国的警犬系统为代表,这些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给苏联战术轰炸机的突防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苏联航空兵以伊尔-28“小猎犬”战术轰炸机组成的核武器突击群只是二战战术轰炸的延续,几乎没有低空突防的能力,在高强度的作战中自身的生存都很难保障。在装备了超音速的雅克-28“阴谋家”战术轰炸机后情况有所改观,雅克-28核突击时典型武器为1枚1.2吨的战术核弹,当量10万吨。作为战术轰炸机,雅克-28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1850千米/时的飞行速度远比只有805千米/时的伊尔-28更具突防性。后期型雅克-28I“阴谋家”C的“首创”-2轰炸雷达也比伊尔-28所装备的RPB-3雷达工作距离更远,分辨率更高。雅克-28凭借自己的高速可以躲避西方当时一部分战斗机的拦截,拥有更好的生存性,但是在西方大规模布置远程防空导弹后,雅克-28也成为比较容易击落的空中目标了。

    在苏联核战争军事理论中,与其找出精确打击敌人防空设施的办法,还不如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核武器。在大战初期,苏军将使用战略火箭军的战略导弹和陆军战术地地导弹进行核突击,空军则负责打击大规模攻击后幸存下来的地面目标。由于核爆炸产生的大范围电磁脉冲(EMP),将使绝大多数防空雷达和制导雷达失去效用,电磁风暴将为后续跟进的轰炸机群扫开一条安全的空中走廊,数以千记标有耀眼红星的各型战机,将在多条这样的空中走廊中突防西方,掩护作为主要攻击力量的坦克集团军的前进。

    为进一步保护在空中走廊中作战的空军战机,以及确保走廊的稳定性,苏联仍然在60年代初开始积极开发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战机。1963年1月OKB-2-115(彩虹)设计局开始研制KH-28反辐射导弹,这种被西方称为AS-9 Kyle的导弹是苏联第一代战术反辐射导弹。

    在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同时,1964年1架雅克-28L“阴谋家”B轰炸机被改进为可以携带2枚KH-28导弹的防空压制战机,改进后的战机被赋予雅克-28N的新编号,“N”是携带导弹的意思。机上原有的DBS-2S“莲花”数据链轰炸系统被取消,装上了带有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RHAWS)的跟踪雷达。雅克-28N、KH-28和机上的跟踪雷达系统共同组成了K-28P武器系统。这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机系统的唯一一次尝试。

    K-28P系统在1971~1972年的空军演习中使用过,苏联空军发觉它的性能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作为需要在70年代服役的装备,雅克-28这个平台已经失去它往日的光辉了,苏联空军需要一种更完善的防空压制飞机平台。

    当雅克-28N作为防空压制战机退出战争舞台时,同样在一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干扰战机雅克-28PP却在核战争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在雅克-28基础上研制出电子对抗型的雅克-28PP,“PP”代表对抗飞机。

    雅克-28PP机身内部安装了很多电子对抗设备,这些来自于图-16PP“獾”H大型电子战飞机的设备,被分成三部分,分别由三架雅克-28PP携带。另外飞机每侧翼下携带有57毫米的火箭发射巢,火箭弹的战斗部为金属箔条,可以干扰敌方雷达。雅克-28PP设计跟随空中打击编队一起突防,在穿过由电磁脉冲打开的空中走廊时,雅克-28PP使用干扰器和干扰火箭在编队的前方和两侧形成电子干扰屏障,来压制敌方防空系统,以此保护攻击编队。二战期间,西方电子对抗技术最重要的发明是:利用金属丝反射电磁波原理的箔条无源干扰技术,直到雷达抗干扰能力低下的60年代,电子干扰才成为了苏联防空压制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规模常规战争时代的防空压制作战1967年12月,北约正式通过一项灵活反应防御原则,强调常规作战以及防止使用核武器,苏军陆军将领对这一概念表示欢迎,对其在欧洲战场上的常规武器优势地位深信不移。而对空军则意味着没有了核爆炸后电磁脉冲的掩护,必须依靠常规武器对北约防空系统进行压制,掩护攻击机群通过对空火力网。此时,作为K-28P系统的遗产,KH-28反辐射导弹并没有和雅克-28N一起被否决,而是作为标准战术机载武器被继续发展。

    KH-28于1975年装备部队,用于攻击敌方地面和舰载雷达,弹体长6.03米,弹径0.49米,飞行速度M.3,弹重700千克,动力装置为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提供3种被动雷达导引头,以适应打击北约防空体系。新服役的苏-24“击剑者”战术轰炸机此时被用于了防空压制作战,两枚KH-28导弹被安装在苏-24的翼根挂架,在装有PNS-24综合导航观瞄系统后,苏-24能在夜间及恶劣气候下以良好的导航精度通过敌防区,该系统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锁定和指示、雷达告警和反辐射导弹发射等,整合了KH-28反辐射导弹的苏-24成为当时苏军防空压制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KH-28导弹还被装备在苏-17M“装配匠”C歼击轰炸机上,苏-17M在机身下携带一枚KH-28,由于机体内部空间不足,只能在战机的右翼下挂载配套的米泰尔(Metel)-A/AV吊舱,作为KH-28的发射定位/跟踪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通用吊舱,最初只能适合对付奈基II系统,而苏-24的PNS-24系统则可以覆盖更大的频率范围,并能发现导弹导引头探测性能之外的霍克防空导弹系统。最终通过安装全新导引头后的KH-28M反辐射导弹,使苏-17M也具有了对付霍克AN/MPQ-33/39目标照射雷达和AN/MPQ-34低空目标搜索雷达的能力。

    苏联相信绝大部分北约防空目标的位置在战前就能探知,大规模空袭计划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制定。前线航空兵的歼击轰炸机将会深入敌方300~400千米,而装备苏-24和图-22M轰炸机的轰炸航空兵部队将负责400~800千米之间的战区。

    早在卫国战争结束时,苏联红军就具备了在300~500千米的宽大正面上同时指挥多个轰炸、强击航空兵的进攻作战能力。此时各机种将使用多条空中走廊,并由地面导航至预定的定位点,随后的由各机群领队将航线指向各自的目标。空中走廊宽约40~50千米,可以使2~3个攻击群串列从低空穿过,机群间相隔约10千米,时间间隔2~5分钟。一个攻击正面达到100~150千米的集团军群会为空中攻击机群选择两个这样的空中走廊。

    第一批突防的机群将是负责防空压制的机种,他们攻击和压制那些由己方情报探明的防空导弹阵地,临时出现的防空单位雷达信号由随队进攻的电子侦察/对抗飞机搜集,这样的任务由米-8SMV“河马J”电子对抗直升机负责,并配合米格-25R“狐蝠B”和苏-24MR“击剑手E”完成攻击性侦察任务。突防的原则是摧毁所有空中走廊内的中远程防空导弹阵地。

    在整条航线内,奈基II防空导弹系统并不是具有威胁性的单位,因为最小攻击高度1000~1500米对于低空突防的防空压制机群来说等于是摆设,但对于跟进的其他高空作战机群和需要爬升投弹的机种来说,奈基II仍然是必须重视的敌方单位,所以必须在第一波突防时将其摧毁。

    平时苏军并没有编成专门的防空压制单位,诸如苏-17M、苏-24等都作为普通攻击机使用,但在战时装备这些机种的航空兵部队只要挂载相应的导弹和吊舱就可以配合电子干扰机部队执行危险的防空压制任务。通常情况下每个攻击中队中也会有2~4架战机装备反辐射导弹和杀伤/燃烧弹,作为机动反辐射力量,压制空中走廊中突然出现的敌人防空单位。

    苏联陆军大炮兵理论在防空压制作战中也深有体现,空军突防前炮兵、火箭炮兵等对敌人前沿的近程防空单位进行持久的火力打击,掩护空中力量的突破。攻击机群通过双方战线结合部前,红军炮兵部队会首先攻击分布在北约陆军前方梯队中的近程防空导弹连和自行高炮连。由于KH-28的任务弹性并不好,无法攻击机动性强的近程防空单位,所以空军一般避开这些单位,不得已时也会使用炸弹或火箭弹进行强行打击。

    而对于远程防空导弹阵地,防空压制小队在进入敌方导弹攻击范围前40~50千米处爬升至500~4000米(针对霍克导弹系统)或于120千米处爬升至2000~6000米(针对奈基II导弹系统)。当防空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发现攻击小队时,射程110千米的KH-28反辐射导弹已经发射了。因为KH-28具有射程优势,所以攻击一般在敌人的防区外进行。打击过程中当敌方雷达关闭时,机群则可以低空接近防空导弹阵地,使用炸弹或火箭弹将其摧毁,整个行动由米-8SMV电子战直升机作为支持,它的电子干扰有效距离超过了100千米。一旦北约防空导弹阵地之间的链式结构被打破后,更多的作战飞机将利用空中走廊向敌方的纵深突防,而雅克-28PP机群将使用强大的电子干扰覆盖空中走廊两侧,战斗机也将保护攻击小组,进一步扫清作战区域。

    这一时期的苏军防空压制理论是根据前期信号搜集的数据来制定作战计划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和缺少灵活性的模式。在大规模突防的时代,苏军诸军兵种高度集成,力求达到整体上最大优势,大规模使用炮兵、航空兵对敌目标区进行不间断打击,坦克装甲部队选择突破点快速大纵深突进,在这个进攻模式下,北约前线防空体系很难保持完整性,一旦一点被突破,面对的就是蜂拥而至的各种突击机群,必然被强大的压力所压垮。

    苏联的军事学说一个是建立在核攻击上,另一个就是建立在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上的。陆军集团军的大纵深突防使敌人的前线防空体系无法保持持久的稳定,而前线航空兵的作战行动又支持了装甲兵的突破。

 

    冷战末期最后的攻势防空压制到70年代中期,空军一直缺少像“野鼬鼠”编队那样的灵活防空压制战术。技术决定战术,KH-28庞大的体积和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使其作为前线航空兵装备在使用上受到很多制约,挂载KH-28的苏-17M使本就不佳的机动性丧失殆尽,1977年底位于莫斯科军区加里宁地区的第274歼击轰炸机团装备了最新型的苏-17M3歼击轰炸机,

    这种在苏-17家族中服役数量最大的改型从此出现在苏军编制中。该机挂载了新型的“雪暴”目标搜索吊舱和SPS-141MVG Gvozdika主动雷达干扰吊舱,而新一代反辐射武器――KH-25MP也作为苏-17M3的标准配备出现在飞行员的视线里。

    小巧的体积使KH-25MP(西方称AS-12 Kegler)使用相当灵活,这是苏军第一种专门设计的由单座战术飞机携带的小型反辐射导弹,由KH-25(西方称AS-10 Karen)战术空地导弹发展而来,弹长10米,弹径0.9米,翼展2.5米,发射重量5000千克,发射高度1000~12000米,战斗部装1000千克烈性炸药。KH-25MP使用一台整体式冲压发动机,采用惯性和被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具有高空和低空两种弹道。高空弹道时飞行速度M2.5~3,射程60千米;海平面低空弹道时,飞行速度M1.2,射程2.5千米。KH-25MP既可以作为专用反辐射武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卫武器挂载在米格-23等多种战机上。该弹能有效对付“罗兰特”和“响尾蛇”等机动近程防空导弹系统。配备小型反辐射导弹的苏-17M3型装备部队,提高了歼击轰炸机群的生存能力,也使执行防空压制的战机具有对付遭遇目标的能力,飞行员对其更是称赞有加。通常苏-17系列只能携带2枚KH-25MP,另外的挂架需要挂载导引吊舱。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北约新一代防空雷达采用了诸多电子对抗措施,极大提高了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能力,加上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使原有的反辐射导弹作战环境恶化。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对空搜索时,采用宽波束扫描,雷达波束极易被截获,为反辐射导弹上的被动导引头提供指引。而新型电扫描相控阵雷达一般采用针状波束快速扫描(即窄波束加短时间闭锁),使反辐射导弹的被动雷达导引头难以持续捕获到目标雷达信号。

    “爱国者”的出现,也刺激了苏联的防空压制武器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专门对付相控阵雷达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KH-58(西方称AS-11 Kilter)被开发出来,这是一种大型固体燃料反辐射导弹,类似美制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具有多目标记忆和锁定功能,可以对付“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AN/MPQ-53雷达,KH-58最大射程160千米,可以安装集束炸弹战斗部和核弹头。

    KH-58被用于苏-24M、苏-17M3、米格-25BM等战机。特别是米格-25BM“狐蝠”F,这种由米格-25战斗机发展而来的快速核攻击轰炸机并不是专用防空压制飞机,却被空军广泛应用到这一领域。该机可以爬升到“霍克”防空导弹射高以上的21000米安全区飞行,由多架米格-25BM组成猎歼小组,吸引对方雷达开机,再用速度高达M3.6的KH-58进行攻击。

    另一种核攻击方式也在80年代被提出,即使用米格-25BM携带核弹以最大飞行高度和最大飞行速度通过北约防空导弹密集区,通过战术核打击破坏敌防空体系。其中一部分米格-25BM“狐蝠”F在1983年开始就被部署到了波兰,配合第164侦察联队作战,处于了铁幕的最前线。更多的KH-58配合雪暴指示吊舱,在机体较小的苏-17M3/4上使用。面对越来越先进的北约防空网,空军在所有的战术飞机上都配备了自卫用电子战系统,如苏-17M3/4上使用的“海妖”SPS-141/142/143吊舱、苏-24M上的“天竺葵”SPS-161/162吊舱、米格-25RB上的SPS-151/152吊舱、苏-27的SPS-171和米格-29的SPS-201吊舱等。使用电子战设备成为苏联飞行员作战飞行的原则。在高空巡航的米格-25战斗机,可以看到地平线已经呈现出弧形,想击落在这个高度超音速巡航的米格-25BM战斗机是相当困难的  ,从高空发射的KH-58对于北约早期防空系统就相当是一把天神之剑。

    在KH-58导弹之后,防空压制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这就是意识到“速度是关键”!高速导弹对于新一代防空系统来说是最好的杀手,留给防空系统反应时间越少,打击的有效性就越高。KH-31P作为红色苏联最后的反辐射导弹,在苏维埃大厦倒塌前夜进入了空军服役。

    导弹采用整体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速度超过M3.6,质量600千克,比KH-58更轻更灵活,具有与KH-58相同的导引头波段和更优秀的目标定位能力,命中精度达到5~7米,即使目标雷达突然关机,圆概率误差也仅有20~30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大于美国的“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 。1991年KH-31P挂载于苏-24M上,并正式加入红军武器序列。

    从进攻到防守,不变颜色的防空压制。随着苏联的解体,气势磅礴的进攻战略已经被更加谨慎的防守战略所代替,核战争已经不再是空军的主要选择了,历经半世纪的防空压制战术,随着它所处的大背景的变化而变了颜色,红星耀眼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军队分配来的防空压制任务越来越少,新式武器的研制被无限期拖延下去。陈旧的雅克-28PP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中期不得不全部退出现役;苏-17则参与了1993~1995年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那里没有西欧平原的密集防空网,也因此没有更多防空压制任务,直到1997年,俄罗斯境内只剩下2个苏-17M3R/M4R的航空侦察团。

    但防空压制的传统,并没有随着不景气的经济而被抛弃。俄空军越来越意识到如今的电子战已经超越了仅仅在空战中实施作战支援的领域,日益成为在现代战争空中战役最主要的作战手段,建设新一代的空中电子对抗部队成为复苏防空压制战术的第一步。更多的使用无人干扰机和投掷式一次性有源干扰机成为新时代的特点。根据俄军的经验,投掷式有缘干扰机可以在所有的频段或部分频段对被压制的通信信道实施阻塞式干扰,其效果比专用电子战飞机在远距离支援干扰效果好。

    红色空军那种在核条件下粗旷型的防空压制战术在可见的未来是不会再出现了,新军事革命冲击着俄罗斯这一代的军人,适应新时代的防空压制战术将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回味苏联防空压制战术的发展,对发展我军的防空压制战术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某次局部战争中,俄制反辐射导弹将会撕裂敌人的防空网,掀起另一次红色突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