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跑步锻炼

 兰之道 2014-02-10
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跑步锻炼

    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跑步作为一种主要的健身手段,因其特有的优点曾经风靡全球。本文叙述了跑步的健身原理、锻炼价值、练习方法、注意事项,旨在提倡以跑步作为重要的强身健体方法。


一、跑步锻炼的价值 ?
  通过跑步练习几乎可以锻炼人体的各个系统。首先,长期坚持跑步锻炼,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了提高。其次,跑步对糖、脂肪和胆固醇等物质代谢系统有着很好的作用。中长距离跑步时,是机体消耗脂肪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如中长跑这样的有氧代谢运动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与分解,从而起到预防如动脉硬化这类的疾病。第三,跑步对心血管、呼吸及消化这三大系统有良好的作用。经常参加跑步的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心肌增厚、心动徐缓、血管变粗、毛细血管增多。还有一个显著效果就是使血管的直径变大。跑步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最有效的锻炼方法之一。主要表现为:呼吸肌增强、肺活量增大、呼吸深度增大。跑步时由于呼吸的加快,使膈肌以更大幅度上下运动及腹肌不断运动,对胃肠能产生一种按摩作用,从而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


  跑步对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无论以什么样的速度进行跑步运动,都要求身体完成比日常生活复杂得多的任务,从而锻炼了神经系统。长期参加跑步锻炼,能显著改善神经兴奋与抑制转换、传导与反应时间等机能;也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跑步的医务监督和正确方法 ??
  为了使跑步健身达到最佳效果,在健身过程中医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自我监督是健身跑爱好者在跑步健身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态和生理功能变化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其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主观感觉有一般感觉、锻炼心情、不良感觉、排汗量、睡眠及食欲等。客观检查有安静时脉搏、锻炼后的即刻脉搏、体重、血压等。其中以脉搏较为方便可靠。运动要取得效果,就要通过运动使脉搏达到120次/分以上,并持续一段时间。为了不损伤身体,最高脉搏作为控制运动量上限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可以用公式:(220-年龄)×85%来进行计算。当然如果要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每次运动心率也应达到一定下限的值,这个值一般计算方法为:(220-年龄)×60%。上述两个指标在实际运动实践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参与者可以根据医生专家的建议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通过跑步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其要求参与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知道自己的身体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锻炼,哪些方面需要配合其他手段治疗等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后,就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锻炼目的。要了解这些情况,最好先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请专家开出运动处方。其次,要知道一些锻炼身体的常识,只有科学的锻炼,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鞋帽服装的变化、运动量和强度的变化等。第三,要根据锻炼已经取得的效果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锻炼手段和运动量。任何一个参加跑步健身活动的人,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其身体机能及健康状况必然会发生变化,那么原来健身手段的一些指标也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主要有每次运动强度,每周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甚至运动形式等等都需要有或多或少的调整变化。

  跑步健身主要以中长跑为主,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消耗体力多。为了每次都能完成所预定的运动量,掌握正确的中长跑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总体上看,中长跑动作要求步子大而轻松协调。正常情况下,中长距离跑能否坚持下来,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呼吸的问题。在跑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极点”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如果在跑步时能克服这一困难进入“第二次呼吸”,就能很轻松地进行接下来的活动。为了使吸入的氧尽可能多,必须采用口鼻同时呼吸(冬季也可以用鼻子与半张开的口同时呼吸)。跑步时的呼吸节奏因人而异,一般是采用跑两步一吸、两步一呼;也可以三步一呼、三步一吸;两步一吸、一步一呼等节奏。无论采用什么节奏都应是呼吸自然,有节奏,而且要有适宜的深度。

三、跑步健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进行健身跑步应该是在空气清洁新鲜,相对较为安静的地方进行,如清晨的公园、校园等地方,地面应松软适宜。在跑步健身的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防护重点。最好在听取医生或运动健身专家的意见后,再根据建议进行锻炼,以确保健身效果。在准备进行跑步健身前最好先了解有关常识,并制定相应计划。跑步过程中要考虑跑步的安全性,争取有最好的效果,尽可能增加跑步的趣味性。要想取得好的健身效果还要有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效益。对于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不同健康状态的人,在进行跑步活动时运动量度也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儿童、老年人、妇女,曾经有过某些急性、慢性疾病的人,更要注意根据具体身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