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世博,赏植物造景-世博会植物配置分析

 回家的花径小道 2014-02-11

世博会是一场世界级的博览盛会,到目前为止上海世博会是举办的最好的一届。很多朋友都有幸去参观了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各国科技、文化、风土人情的展示,同时也把各地的景观设计风格,植物配置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是我游览世博公园的一些感受和心得,我会站在一个园林人的角度去分析世博会的植物配置。 

世博公园处于上海城市中心区,黄浦江南岸,担负着与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一起,实现上海城市跨越浦上海世博公园江、塑造体现上海各个发展时期城市意象的功能,世博公园应以上海市公园绿地的现状和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结构出发,研究其在整体系统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及作用,需要给城市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为城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可确定它为城市永久性的公园绿地。 

因此,世博公园是具有生态风景、科教文化、户外观演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型。世博公园首先是世博期间世博园区内的公共活动区域和标志性景观区,是能容纳高密度游人的展览型的绿地;其次是与城市绿地系统合理衔接的中心城区的大型滨水公园绿地。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和会期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的双重功能是相互冲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指标,来统筹组织会期内的具体使用功能和会期后的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的实现。 

世博公园的特点呢,官方版本是这样描述的:用扇骨的形式种植乔木体系,与城市和园区规划肌理一致,用滩的趋势将绿化、场地、水体及设施等内容有机融合;用灌木、地被群落景观塑造滩的形成肌理,依托地形设计创造各种类型植物的生理环境、、、重地被,弱中层,强上木的立体空间构成模式,构建出植物景观设计的主体空间体系,解决了世博会议期间高容量、高密度人群对大量集散场地和大量的遮荫需求。 

我游览的亲身体验是: 

1、滨湖景观绿量大,硬质少,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2、注重地被层,大量使用草花,营造花境 
3、植物分区特色明显,每片都有不同的景可观 
4、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包括与建筑的结合,水边绿化,地形起伏,路边,林缘来丰富造景,总体上讲世博公园基本上反映了时下园林景观的较高水准。 

遗憾的是很多草花不大认识,由于是卡片机拍摄的,只能将就看了。 

 

与世博轴接壤的地方,相对人工化一些,草坪草花做出了滩的姿态,水成几何跌落 

 

随处可见的花境小品 

 

每一处景观建筑周边都有丰富的植物,同时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也都不能放过,这是一个厕所 

 

厕所周边 

 

由此可登上厕所屋顶 

 

越往下游水的植被越丰富,但此片区还是强调人工几何 

 

林下美女樱 

 

快靠近码头的河流驳岸绿化,紫色的美人蕉象火把一团一团跳跃在人们的视线中 

 

高差的变化永远是人们视觉的着眼点和景观着力打造的地方 

 

 

出来了码头,来到的自然式片区 

 

水体也趋于自然式种植了 

 

黄埔大桥下是一处集中的水池,这片我最喜欢了,不过从这个角度看,植物略显杂乱 

 

 

后滩公园,一看到标志性的廊和植物就知道是土人做的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就比较喜欢观赏草,所以看到土人的草还是很亲切的,但大可不必宣称“野草”,因为这里的草已经很园林化了,种植很有逻辑秩序,想象成把园林中惯用的灌木地被换成高低错落的各种草比想象模拟乡间田园景致来的容易些,此时此景,我还是很欣赏的,但我不愿看到这种景观全部充满在更大的范围内,因为还是单调了些,此外,人们还是希望冬天也有景可看的。 

 

不要小看这水中石头,小草,可是宣称能处理污水2000多立方 

 

这样的草不是很清爽整洁的吗 

 

还是草,当有半人高时就成了草墙 

 

红色座椅当然是土人不能放过的,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草的色彩毕竟太单一了,红色就来点缀下 

 

这个栈道我很喜欢,可以薄薄的像纸片一样飘忽在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