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经室文集》10卷《赋钞》1卷 2册全 (清)朱骏声撰

 率我真 2014-02-11

    

朱骏声(1788~1858)

  中国清代文字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晚年又号石隐,清代大学者,自署元和人。雍正二年(1724)分江苏省长洲县置元和县,1912年元和县与长洲县并入吴县,有关传记或作江苏吴县人。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胡适在为朱起凤《辞通》写的序里说,《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有创见的书”。朱骏声另有《礼仪经注一隅》、《夏小正补传》、《小尔雅约注》、《春秋左传识》、《离骚补注》等。以及堪定而未刊行者《尚书古注便读》、《春秋三传异文核》、《小学识馀》、《六书假借经证》、《秦汉郡国考》、《天算琐记》、《经史问答》、《岁星表》等。《朱氏群书》收论著七种,有光绪八年(1882)临啸阁刻本;《朱骏声文集》,有民国七年(1918)心社铅排本。

 

@@@@@@@@@@@@@@@@@@@@@@@@@@@@

《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三百年来最为优秀的声韵学著作之一,书中对中国文字的转注、通假、定声作了大量的考证。论述极为赅洽,向为海内外研究中国文字的学者所推崇。但谁曾想过这样一本优秀作品竟是一位“准黟县人”所作,他就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

  朱骏声(1788-1858),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字丰芑,号允清,晚年因隐居在今黟县县城北面约500米处的石村而号石隐山人。咸丰八年卒,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黟县。朱骏声家是吴县的名门望族,他自小聪慧,四岁时便能辨别四声,刚刚十岁,已通读四书五经,参加“童子试”,即获全郡第一名,十三岁时便开始读许慎的《说文解字》,一读即能明白。后来跟随清朝著名学者、吴中七子之冠的钱大昕游学。钱大昕看到朱骏声在训诂学、文字学上面的天赋后感叹道:“衣钵之传,将在子矣。”

  朱骏声在训诂等方面成就显著。对历代名家训诂学的理论,相同和不同之处都能剖析其根源,而且经常有超人的发现。同时,他善长写古文和诗词,当时的达官名儒对他十分器重,视其为国士。朱骏声一心潜研学问,与他交往的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士大夫之流,他们在一起讨论学问,这使朱骏声学问大进。嘉庆二十三年,朱骏声乡试中获举人第十名。但是后来却屡试未中,尽管他也曾进京将自己所作的诗词献给当时的重臣名宦,但未得赏识提拔,于是回到南方,以传道授业为乐。朱骏声教学有方,其学生多有成就,获取功名者人数众多。后来学生常来拜访,“馆游无虚,日益得酣力于学,久之,除旌德训导,以终制,改黟县。”

  《说文通训定声》成书于道光十三年,朱骏声时已四十六岁。但直到他六十二岁,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方镂版于黟县学会,印数较少,流传不广。同治九年(1870),在朱骏声已故十二年后,其子得友人资助重刊此书,始得流广。

  咸丰元年(1851)朱骏声将其在黟县任职时闲暇所著之书《说文通训定声》,以截取知县的身份,进京献给皇上御览。文宗看过后认为“尚为赅洽,颇于小学有裨”,(《说文通训定声》)于是赏国子监博士衔,并升为扬州府学教授,但朱骏声借因推脱,并未赴任,而且回到了黟县。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朱骏声已经淡泊名利,真正吸引他的是自然山水而非升官发财。在他进呈《说文通训定声》将回来时,京城的朋友和学生挽留他,朱骏声笑曰:“自宦隐桃源,久不踏春明路矣,今幸黄扉留迹,此去行当归田耳。”

  从他从事的事业来看:黟县地处徽州,由于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自然条件,这里的方言保留了大量的上古和中古音。许慎曾说过:“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我想作为文字训诂学家的朱骏声,他那敏锐的目光肯定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这从能承父业的儿子朱孔彰身上便能初见端倪。

  朱骏声在黟县生有一子,名孔彰(1841-1915),清末学者,字仲我,号半隐。他是朱骏声众子中真正能够传文业的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清咸丰末曾避乱于祁门山中。会曾国藩督师平皖,后屡试礼部不第,乃游学吴越江淮间。曾主讲淮南蒙城书院,修凤阳府志、两淮盐法志。又主讲安徽存古学堂。晚年应聘佐修《清史稿》。治学由小学以通经学,以为国朝大师治《说文》发明略备,惟重文,无走书,乃博采众说,稽考金石,著《说文重文》七卷。又别成《说文粹三编》、《说文通训定声读补遗》、《释说文读若例》、《说文讯语》、《九经汉清》等。著有《说文粹》三编、《十三经议注》、《中兴将帅别传》等。另外,由于朱孔彰生在黟县,对黟县方言十分熟悉。他发现黟县方言中有不少语言与许慎《说文解字》及孙氏诸书相吻合。

  朱师辙(1879-1969),朱孔彰之子,字少滨,号允隐,生于黟县,又将朱骏声的事业继续接替下来。他是一位文字训诂学家和著名的历史学家。民国初年,朱师辙与其父朱孔彰相继任清史馆编修,与名学者缪荃等,先后以15年时间,汇集清代史料,成书536卷,这就是著名的《清史稿》,其中《艺文志》有100多篇出于朱师辙之手。史馆工作结束后,任北平辅仁大学及中国大学教授,他对汉学研究造诣很深。所著《商君书解诂》、《和清真词》这两本书寄给毛泽东阅后,获得复信赞赏。此外,还著有《黄山樵唱》、《清史述闻》等,1969年在杭州逝世,终年92岁。

@@@@@@@@@@@@@@@@@@@@@@@@@

朱骏声(1788-1858)

 清朝文字学家。小名庆元,字丰芑,号允倩,晚号石隐山人,江苏元和人。少时通读许慎《说文解字》,曾师事吴派考据大师钱大昕。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官黟县训导,肆力著述,诸生造门请业者常数十人,官舍至不能容。咸丰元年以截取知县入都,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及《古今韵准》、《柬韵》、《说雅》共四十卷,文宗披览,嘉其洽,赏国子监博士衔。旋迁扬州府学教授,引疾,未之官。咸丰八年(1858)卒,年七十一。骏声著述甚博,不求知于世,兼长推步,明通象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极赅洽,于《说文》原有九千余字外,又增附七千多字,分析形声声符一千一百三十七,再依古韵归并为十八部,释义声训多有发明。其他著作有《诗传笺补》、《尚书古注便读》、《经史答问》、《天算琐记》,《数度衍约》、《小学识余》、《左传旁通》、《夏小正补传》、《大戴礼记校正》。事迹见《清史稿》四八七卷、《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