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和袁绍

 小天使_ag 2014-02-11
品评三国人物系列之二: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袁绍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以七万之兵大胜袁绍七十万雄师一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里暂且不论原因,我们不妨先看看袁绍和曹操对关羽“初出茅庐”的态度。

    曹操袁绍联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汜水关前,诸侯大战董卓部将华雄未果,关羽主动请缨。当袁绍他们得知关羽当时仅为一个小小马弓手时,斥责关羽欺他帐下无人,“必被华雄所笑”。但曹操不然,力荐关羽,并以温酒赐之以壮胆气,并与袁绍等力辩:“华雄安知他是马弓手”、“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的确,任何大人物都不是一出生就成人物的,只有慧眼识才用才方能造就人才。

    官渡之战之初,袁绍占尽优势,率七十万大军,兵多将广,且粮草充足;而曹操区区七万兵马,仅为袁兵十分之一,且后济粮草乏困,几欲断绝,可谓皆处劣势。然而,世事造化弄人,曹操竟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反败为胜,究其原因可以说就在于“用人”二字。如同诸葛亮后来所说的“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也!”曹操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而袁绍则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最终“必遭其败”。

    志大才疏的袁绍誓伐曹操,首先以“扰乱军心”之罪把阻止他的谋士田丰押进大牢,后又关押建议他打消耗战的沮授,反而重用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把守至关重要的粮草基地——乌巢,且不听许攸和沮授的忠心规劝,一意孤行,终使乌巢失守,成为官渡之战中的最大败笔。许攸献计袁绍奇袭许都,袁绍非但不听,还听信审配谗言,把许攸赶了出去,命其不得再与之相见。连自己最忠诚的谋士都不相信了,许攸一气之下竟投奔了曹操,为袁绍的最终惨败埋下祸根。但许攸来到曹营,受到的却是另一翻礼遇,曹操赤脚相迎,以礼相待,并果断采纳其计,焚烧乌巢粮草,使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

    袁绍不仅不善用人,甚至妒贤忌能,心胸狭隘。袁绍兵败后,管押田丰的狱卒向田丰道喜,说他日后“君必见重”,因为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袁绍反醒后必重用他,这是一般人的认识,也是常理。但田丰眼中的袁绍却是:“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他了解袁绍,最终未能幸免一死。一堂堂大军统帅,竟然如此顾面子,肚量狭小,谁还敢跟随?难怪谋士许攸,大将张郃、高览等屡屡叛袁降曹,袁绍焉能不败?

    大战之后,曹操发现营中有大量先前暗通袁绍的竹简信札,按说他本可以以此追查定罪,但曹操却将信札付之一炬,不予计较,深明大义地说:“袁绍强盛之时,我尚且自身不保,何况他人?”这跟楚庄王“绝缨宴”的故事又何其相似?谋士郭嘉38岁英年早逝,曹操长叹曰;“奉孝死,乃天丧我也!”既使赤壁之战惨遭失败后,曹操对其还念念不忘,痛苦流涕道:“奉孝在,安能让我有如此惨败?”足见其爱才惜才之心。袁绍手下其实还是挺有人才的,关键是不能用。在处死审配前,曹操感慨道:“河北义士,何其之多,可惜袁氏不能善用,若能用,则我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一场战争决定一段历史,当时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只算是“丞相”,权势已登峰造极的他不想再冒天下之大不韪,步董卓后尘。倘若官渡之战,袁绍取胜,恐怕就说不定了,历史则有可能是另一种情况。

    纵观三国之争,就是一个人才的相争。得民心者得天下,诸侯相争,分不出个民心是非,则得人才者得天下。

    现代企业竞争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