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部电影里的爱情对比

 徐亚辉图书馆 2014-02-11

跟朋友聊到一部著名的电影,根据Boris Pasternak的同名著作改编的《齐瓦格医生》——国内还有个名字叫《日内瓦医生》。

 

以下内容有聊天内容整理而成:

 

 

齐瓦格读医科的时候,他的教授跟他讲的一句话:"细菌在显微镜下或许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们却对人类做些丑陋的事情。" ——《齐瓦格医生》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反战和爱情——如同显微镜下的细菌。

说到这里面的爱情,一段爱情加上一个战争的离乱、残酷、不确定的令人绝望的背景,很容易让绝望求生的人们抓住爱情的稻草,而产生激情。这也使得Zhivago和Lara的爱情从开始就定下了一个非常轨的基调。他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诗人,他必须在道义和爱情中做个选择,他最后选择了Tonya,其实是在选择自己医生的本分和道义。因为他是一个丈夫,需要陪伴自己的妻子;他是一个医生,需要照顾一个孕妇。选择没有对错——如同心理学上最常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对与错的,有的只是观念的差异。
而Zhivago和Lara的爱情也是不对等的,至少看起来,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相貌的一见钟情的基础上,Lara一直是Zhivago的追随者,他们之间缺少灵魂的对等。Lara的魅力是她的美丽和优雅,而不是与Zhivago的思想、灵魂的碰撞和交流。她的性格有时候看起来是懦弱、自私甚至是任性的。她对她自己都很迷惑、无所适从,直到战火中Zhivago给她指明了方向。所以Lara对齐瓦格的爱情是强有力的。但齐瓦格对Lara的爱情却很牵强,尤其在二人战后重逢后逃逸到Urals荒地弃屋之后,齐瓦格对Lara的爱恋更像一个垂死挣扎的人对人世美好的最后一丝留恋与不舍。甚至可以说,齐瓦格医生其实一生所爱都是他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状态,一种对和平,对社会秩序恢复的向往;而Lara,正好代表了这种安静与美好,是齐瓦格医生破碎理想的现实幻影。
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单方面进行的,只有灵魂上的深层次交流,相惜相敬相互欣赏,才构成对等爱情的前提。他们两个相互需要,相互诉说,相互倾听着。这样的爱情,是什么力量都无法分开摧毁的。当一方失去后,另一方的世界永远不可能再完整。正所谓知音难寻,人生得一已是幸运,失而再得几乎完全没有可能。

与红颜知己的交流相比,知音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是有来有往的双层体验。当两个灵魂赤裸相对的时候,如果一方是空洞的,只能单纯的吸收另一方的思想,作另一个灵魂的忠实追随者,虽然这样的感情其实已经难得,但比起两个都是实体的灵魂交流体验来,那种激动与震撼一定差得远。这世上最美妙的体验就是在无人倾诉无人理解的时候有人明白支持你,而且除了单纯的理解支持之外,还能提出独到的甚至更深刻的见解。这样的灵魂,无论男女,都是令人向往渴望深交的。如果有幸在一生中能够得遇这样的伴侣,那么爱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它变成彼此通往心灵自由的大门;爱情不再是自由的包袱,它与灵魂比翼齐飞,共同达到无以伦比的高度与空间。
 
可惜,这种伟大的爱情太难得了。《廊桥遗梦》不过是短短的迷恋——火花灿烂绚丽却与灵魂交谈边都不沾;琼瑶的爱到死也要在一起的哭哭闹闹不过是小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打滚撒泼;至于现在的某些海派美女作家的爱情,无非只是一些自恋的无病呻吟——这些爱情,还不如江小鱼和苏樱之间那种欢喜冤家或者一如现实中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打滚的男男女女亲情一般的相濡以沫相扶相依。文人笔下的小凤仙与蔡锷、宝玉和黛玉、林徽因与梁思成等等,姑且还能划拉进这个范围。
 
也许,真正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吧。
 

《廊桥遗梦》的主旋律围绕着是爱情与家庭的抉择,对社会伦理有一定的探讨,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最后选择了家庭,当年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也是因为结局是选择家庭放弃爱情是符合当时人们对回归家庭的观点在欧洲的再次回归。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深得人心,丝丝入扣,感人至深,对这部影片广受欢迎居功至伟,雨中挣扎那段表演实在是赚足了人们的眼泪。我在一回想《廊桥遗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雨中挣扎还有伊斯特伍德临走时悲凉不舍的眼神。在原著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人看来,我们热爱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意味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摒弃和背离。人如果放弃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缥缈。就如我们今天的社会,在爱情、婚姻沦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又将何去何从?或许,对于生活中的激情,我们永远付出的只是一种心态,而非行动。“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自私到不顾他人的地步”,或许,这就是生活。

 
        six days, seven nights, 是非常典型的爱情片,爱情至上。所以happy ending 就是在一起了。这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符合的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无论是王子和公主,王子和灰姑娘,青蛙王子和公主抑或是史瑞克夫妇,童话的结尾都是在一起=完美的结局。我承认在美国换工作换环境很容易,但是他们的换多半是源于自我的兴趣和自我人生对社会价值的另一种选择。至于当今东方的红主播,虽然嫁人消失于荧屏,但是她们嫁的人多半非富即贵,至少也是环境差不太多的,她们的生活环境改变是不大的或者更奢华的生活(不得不说,多半时候,金钱和权势的作用是巨大的——题外话)。这种生活和选择,至少,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其结尾与是否在葬在一起没有关系,我只是觉得,怀念可能会比他们两个生活在一起能让这段感情持续的更久。当然,我不是当事人,他们也不见得会这么想。或许,相处下来能发现对方就是自己生命的那一半也不一定。又或者女主角最后也爱上男主角的这种生活也不一定……——未来有很多的方向,看他们怎么去走。只能说,一贯写历史、社会、人伦为主的我,更加现实一些,悲观一些,而女主角比我有勇气的多,如果是我,我可能会选择怀念一生去缅怀这段感情,而不是勉强自己改变自己喜欢的生活。爱情,本就是尊重与被尊重、呵护与被呵护、拥有与被拥有……,只要值得,牺牲何妨?这样的结局,观众喜欢,无可厚非。
 
        Doctor Zhivago,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如果仅仅只是爱情片,那么那是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如灾难片titanic一样;但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爱情,就像titanic里的爱情只是表现灾难中的一部分一样,Doctor Zhivago里的爱情在影片里占的分量并不多,这部片子如果整体来看,并不能完全的去看成是爱情片,它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是一种坚定信仰的体现,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索和一种理想生活的向往。当然,他们的爱情是非常伟大并且令人向往的——我说过,知己已是难求。——只是,知音更加难得。——这个,可能看完小说会更有体会。
        ——在我眼中,真正的爱情,不在一起,虽有遗憾,亦可感念,直至永远。记得前不久一个朋友问我,“如果一个人值得你去等,但是你知道永远也等不到,你还会去等吗?”,我的答案是“只要值得,我会一直等下去。”
——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
 
        我喜欢《廊桥遗梦》,最打动的还有下面的情节:
        一分手时:弗朗西斯卡旁白:我意识到,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丈夫在弥留之际说:亲爱的,我想告诉你,我知道你有过自己的梦想,我很抱歉,没能让你实现。你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
  影片的最后,弗朗西斯卡: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
        当然,还有很多的对白非常的精彩,在这里,对白的精彩远比故事情节更加打动人心。不枚举,可以看原著小说或者再看一遍电影,可以找到很多……
 

    “灵魂的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少之可怜, 若能写出这样的剧本那必然轰动, 可两个小时的电影能拍得让人感受的到吗?”——所以说,好剧本难得,好的电影更加难得。

 
附录:小说《廊桥遗梦》的写作特色:
在《廊桥遗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从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是一段婚外恋情,一个被作家用“真实性”、“悲剧性”和“死亡”包装过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对于婚外恋,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受法律限制和道德舆论的谴责,被视为情感的禁区。婚外恋向来都是非常敏感,十分引人注意的话题,文学作品中正面反映婚外恋的也不多见。沃勒以婚外恋为切入口,展示人们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真可谓视角大胆独特。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让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作者让弗朗西丝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聪明地只给他们四天的时间相爱,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力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婚外恋的隐秘的情感天地,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廊桥遗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向我们指出了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人生理想。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都市人的生命情怀。对于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生命被禁锢在很小的空间里,人们的生活更加程式化,人的真正自我在哪里?信息时代的我们倒底需要的是什么?罗伯特·金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走向自然。他自称是“最后的牛仔”,是一个像豹子一样敏捷、自然、本色、强有力的男人,正因如此,他打动了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也打动了我们。他所选择的方式,亦是我们这些忙碌而无奈的现代人所向往的。
  《廊桥遗梦》的确是一部令人激动也让人思考的小说,它包含着某种严肃的含义。由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将思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婚姻状况,想到尽管被舆论和道德谴责但却事实上存在的婚外恋情,是不是不尽完美的婚姻状况下的必然产物呢?
 
名家点评
  小说《廊桥遗梦》安排了一个很清晰的逻辑:一个自称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裤袋里浏览商店的橱窗一样的最后一个牛仔,一个被岁月遗忘久了的农夫之妻,在一次偶然的邂逅里度过了让情爱熊熊燃烧的4天。这是一段典型的婚外情,道德对于婚外情永远说的一个字就是“不”,但作者却不用理性去正面碰惹人们的脑海中的道德,而是用感性的魅力去缴械道德。他先是把这段婚外情描写得如醇酒般醉人,天使般圣洁。然后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结局:女主人公为了不伤害丈夫和孩子,宁愿永失所爱,一个人留在了没有一点激情的生活里;男主人公本来可以要求心上人伴其远走天涯,但他认为“爱就是尊重”,从此一个人独自漂泊,并以抑郁而终结束了生命的乐章。作者就这样巧妙地在神化主人公为道义所做的牺牲时解脱了他们所应背负的道德枷锁。……婚外情在这里成了一种可供尝试的美丽和安全的可能。
                                ——张福海 
  《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是一部社会化和本地化思维很强的力作,《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大概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性爱的态度。在影片里,冲动而浪漫的性爱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然而女主人公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爱情,甘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来回忆这次情爱,这一切仿佛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点不过是其中的点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佚 名

 

 

关于《Doctor Zhivago》这本书:

 

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齐瓦格,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娜(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篇经典之作。该书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拍成同名电影《日瓦戈医生》。

虽然齐瓦格医生的內容背景大多是在1910到1920年代,但直到1956年此书才全部完成。该书在苏联被禁,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Giangiacomo Feltrinelli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以俄文发行,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并得到很大的回响,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巨著跨越了俄国/苏联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对战争残酷性与毁坏力的刻画细致入微,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真实性。全书语言感伤而优美,尤其是对Urals广袤原野的描写,气势恢宏磅礴,空旷与苍凉力透纸背;而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上,Pasternak又十分面面俱到,历史背景的残酷与景色描写交织在一起,从“静”中透出隐喻的动荡不安。  
  全书人物丰富,涵盖各阶层、职业,人物特点鲜明,语言与其阶级地位吻合。Pasternak借人物之口,将政治观点表达得清晰明确;但同时因为全书的语言基调都十分温和,这些原本激进的政治观点们也相应变得温和,多出一层亲切感来,容易引人感同身受。  
  尽管如此,书中大部分观点却是偏颇的,政治倾向极为明显。当然,这不能说是书的缺点,用“特点”描述更为准确。比如书中主要人物——齐瓦格医生——出身于上层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因为家庭的缘故,参军前接触的都是同阶层同出身的人,缺乏对社会底层阶级人民的深入了解。Pasternak笔下所描述出的这些人大多粗鄙可憎,比如搞革命的铁路工人,尽管我相信他们很可能语言粗鲁教养缺乏,但这些不能否定他们对革命的信念,他们未必就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虐待杀害当时已处于弱势的“上层社会”。我更倾向于这些工人对革命,对共产主义思想与社会再分配的坚定信仰,他们很可能认为暴力是革命的必须。根本矛盾的存在是因为双方站在不同的阶级阵营,并不是一方比另一方高尚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