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茶香飘万里 2014-02-12

 

 第一章绪论

 (一)  地理概况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 

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m3,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旅游业十分发达。传统的制造工业有全国闻名的耀华玻璃、山海关桥梁厂。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水泥生产也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发达。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高梁、谷子、红薯、豆类等;山坡多种植果树,以桃、葡萄、苹果、核桃最有名,还有梨、山楂、杏、李子、沙果、海棠、板栗等。

                           第二章 地层

一、柳江盆地的地层发育演化情况: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

第一节、地层(从老到新)

1.太古界: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属变质岩,以鸡冠山为例,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有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呈肉红色,略具黑色斑点。岩石中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有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无解理。       

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⑴景儿峪组:55~219m,灰白色、紫色板状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岩石致密,呈微粒或泥状结构,多呈薄层状或透镜体状产出。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⑵龙山组:11~225m,主要是石英砂岩,砂粒纯净,二氧化硅含量高,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岩石常为白、黄白、灰白、粉红等色。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3.下古生界寒武系(∈)包括:

凤山组(∈3f)——泥质条带灰岩、砾屑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互层。长山组(∈3c)——粉砂岩夹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化石丰富。

崮山组(∈3g)——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夹灰色藻灰岩、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

徐庄组(∈2x)——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毛庄组(∈1mz)——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灰岩透镜体。馒头组(∈1m)——鲜红色页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4. 下古生界奥陶系(O)包括:

⑴亮甲山组(O1l):以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⑵冶里组(O1y)

⑶张夏组(∈2z)——灰色鲕粒灰岩、藻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由于缺失志留系(S)和泥盆系(D),所以在奥陶系(O)和石炭系(C)之间有一个大的不整合面

5.上古生界石炭系(C)包括:

太原组(C3t)——中细粒长石岩屑砂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

本溪组(C2b)—— 主要岩性为砂页岩和灰岩夹煤层,灰岩厚度很小,富含海生动物化石,总厚度不超过一、二百米。

6.上古生界二叠系(P)包括:

石千峰组(P2sq)——紫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上石盒子组(P2s)——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紫色细砂岩和粉砂岩。                                   

下石盒子组(P1x)——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韵律。

山西组(P1s)——砂页岩夹煤层,属于沼泽盆地成煤相地层。

7.上古生界 侏罗系(J)包括:

兰旗组(J2l)——流纹质、安山质、粗安质、玄武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北票组(J1b)——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及少量双壳类化石。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8.新生界

第四系:河床、河漫滩、河床阶地等松散的沉积物,河床:河流平水期所占的河底部分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所占的河底部分。如鸡冠山的河床河漫滩。

第二节  构造

  柳江向斜构造盆地是一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的甚至是局部倒转的向斜,它的西翼产状陡峻,秋子峪倒转,地层挤压很紧密,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达70°,甚至直立或倒转。断层以南北走向的逆断层为主,规模大,由于受到巨大的挤压,岩层薄甚至缺失,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少。东翼产状平缓,面积很大,约是向斜面积的2/3。东部地层的宽度是西翼地层的五倍以上,倾角是10°~30°之间,有好多断层,以正断层为主,但规模小。在核部,安山岩构成山地,形成地层倒置的现象,例如:老君顶。主要的断层构造为:鸡冠山——汤河地堑,伍庄——傍水崖断裂带,苏庄——伍庄——山羊寨逆断层。

一、鸡冠山地堑位于柳江盆地西南边缘,地质遗迹面积0.27平方公里。地堑是一组或几组性质相同的断层之间的下降部分,其特点是两断层面相向倾斜中部地体下降,两侧地体上升,多形成河谷地貌。鸡冠山地堑由两组正断层形成东侧正断层,倾向北北西,西侧正断层,倾向南东东,组成地堑两侧的岩石,为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或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中部台阶仍为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和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组成,在当地被称为大平台,靠近鸡冠山一侧发育汤河河谷,据钻探资料,河谷中第四系厚度达50~60m,其上,见元古界景儿峪组地层。在鸡冠山龙山组的地层富有石英砂岩矿产资源,用于制玻璃等。

 3.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如图,岩浆体侵入围岩之中,呈“Y”型,围岩接触部分有变质现象,火成岩中还有捕虏体存在。这种情况,可以确定Ⅰ的时代晚于ⅡⅢ。Ⅰ的岩石为辉绿岩,为基性浅成岩,灰色,有细粒到中粒结构,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柱状或板状。矿物成分主要有斜长石、辉石、橄榄石和角闪石,如图,呈岩墙产出。Ⅲ的岩石为矽卡岩,矽卡岩主要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在热接触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和高温气化热液影响下,经交代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石。矿物成分复杂,主要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等,具有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晶粒一般比较粗大,块状构造,颜色较深,呈暗褐色暗绿等色,相对密度较大。

                                                                                 二、小傍水崖位于柳江盆地中部,组成基岩,形成于距今1.87-1.63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系中系的火山岩。大石河及其支流在此汇合,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了离石碓,东侧呈陡崖状。小傍水崖一带古时即以风景优美而著称,万亩松林,飞鸟云集,清代《临榆县志》记曰:石门八景。

三、潮水峪砂锅店断层  

 岩墙的产状:走向NE65度、倾向SE167度。岩脉的走向SE129度组成岩石为花岗闪长岩,看似砂岩;因风化侵蚀严重,所以表面只能看到石英,看不到角闪石等其它成分,已经被高岭土绿泥石化了。

1.          岩溶地貌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发生岩溶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水和裂缝。此岩溶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沿断裂带侵入的岩墙致密,在断层的下盘出现石灰岩,断层泥阻挡地下水,断层破碎带容易储存水,使之不外流,所以,这里的地下水丰富,水沿裂缝溶蚀石灰岩,对断层的下盘构成岩溶作用,而断层的上盘就没有这种作用。

2.         球状风化地貌  节理对于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深刻的影响。节理构成岩石的软弱面,为风化和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流水、冰、植物等常沿节理风化或侵蚀,造成各种地貌。如图岩石的纵节理、横节理和层节理,把坚硬的岩石切割成方块,在棱角处先行风化,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4.         泥土矿  由于石炭系的地层岩石为页岩、泥岩合成的灰岩,裂隙发育,所以侵蚀严重,岩石颗粒小,颜色铁红、褐色、灰色、泥黄色,可作泥土矿。 

第三节 岩浆岩与变质岩

一、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1.         喷出岩  分布广,厚度大(大于850m),分两期:中侏罗系(以安山岩为主,中性喷出岩,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晚侏罗系(以流纹岩为主,酸性喷出岩,斑状结构,有流纹构造)

2.       侵入岩 

a)         燕山花岗岩成岩时代是中生代,同位素1亿年,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东南边缘以岩基产出,西部的花岗岩称为“温泉堡”花岗岩(灰白色的中粗粒的碱性花岗岩)和边缘相(肉红色的中细粒的斑状的花岗岩)

b)        东冀浅成侵入岩成岩时代是白垩纪,以岩株产出,正长斑岩:中性浅成岩,斑状结构;闪长玢岩:中性浅成岩,具有明显斑状结构。 

c)        辉绿岩以岩脉产出,基性浅成岩, 呈灰黑色、灰绿色或黑灰色,为斑状结构或无斑状细晶-微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辉绿结构至隐晶结构,个别具球状结构,气孔构造。   

d)      闪长岩以岩墙产出,受构造控制,NE——SW走向为主,中性深成岩多为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一般为灰色、灰绿色。

二、 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这里重点介绍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此岩石分两期混合岩化,第一期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岩脉体注入式硅质交代。

 第四节 矿产

  本区的矿产资源以铝土矿、煤、黏土矿等沉积矿产为主,石灰岩、砂岩、正长岩是制玻璃、水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处有重晶石、铅锌矿,有些地方有矽卡岩的铁矿。

一、煤:是可燃有机岩矿床属外生矿床中的沉积矿产。煤的成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主要的含煤地层:上石炭统的太元组,下二叠统,下、中侏罗统。煤矿有柳江煤矿、长城煤矿等。

二、耐火黏土:所含地层为,向斜东翼的石炭——二叠系,矿体以透镜体的形态存在,大小不一,开采区:潮水峪至半壁店的地区。

三、石英砂岩:石英颗粒含量占90%以上,砂粒纯净,SiO2含量高,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分布地区:柳江盆地南缘的鸡冠山龙山组的地层。用为玻璃工业原料。

四、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亮甲山的底部。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部分用来提炼金属镁,也可用作化肥、陶瓷、玻璃工业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五、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分布地区:上奥陶统的亮甲山组地层。石灰岩是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和冶炼钢铁的熔剂,也是制化肥、电石的原料,并广泛用于制碱、糖、陶瓷、玻璃、印刷等工业中。

六、重晶石:成板状或柱状晶体,呈致密块状或板状,粒状集合体,多为中、低温热液矿脉。分布地区:上平山。可作钻探用的泥浆加重剂,又可用制造优质白色颜料、涂料,在橡胶业、造纸业中用作填充剂和加重剂,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取各种钡盐及化学药品等。

第五节   地质发展简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发生海进,在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使地势平缓的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相互平行的岩层。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柳江盆地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有过时间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自中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长时期,遭受风化侵蚀,以致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有一个长时间间断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之间有一个较短暂的沉积间断.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而至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显复杂的变化。尽管海陆变迁,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变化,但柳江盆地地区只发生过平稳的刊降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岩层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没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从小生代初以来的整个中生代时期里,所经历的构造变动在性质上与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本区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及断裂,经历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

   自二叠纪末至侏罗系沉积之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岩层发生裙皱。开始有了柳江向斜的雏形,以致侏罗系地层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超复在古生界地层之上,侏罗系底部跺岩中有安山岩及其它成分的火成岩砾石,这次强烈的构造变动不仅开始形成早期柳江向斜构造,而且还引起了侏罗系沉积之前的岩浆侵入活动,甚至还伴有一定规模的喷出活动.在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了地形上的差异,形成北高南低,以致侏罗系沉积之前,古生界地层在不同地区遭受不同深度的侵蚀。柳江向斜南部僵蚀轻微,向北渐甚,至东翼的石岭以北广大地区内,普遍缺失下二叠统顶面.而柳江向斜的西北缘侵蚀更强烈,甚至侏罗系地层覆盖在奥陶系之上,只有在义院口的一两平方公里面积内尚残存有下二叠统的顶面.老君山至小王山一带为一个东西向的平缓隆起.其遭受侵蚀的程度也较大,而南北两侧则较小.并且该隆起北侧的纳子峪一带与甫侧的大洼山以北地带侏罗系沉积厚度最大,反映出由当时的老君顶一小王山隆起带划分了侏罗纪在柳江向斜内的南北两个沉积小心.在侏罗系下统的下部岩层沉积之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致使侏罗系下部岩层发生平缓的变形,并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上部的岩层明显地超复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之上.在柳江向斜西冀,它超出了下侏罗统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岩层之上。由此可以推知,柳江向斜在当时已具有不对称的特征。此后,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引起多次猛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向斜核部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于下侏罗统的上下两组岩层之上,而在向斜北缘的长山北坡.青龙山等地,中性火山岩甚至不整合超复于二叠系、奥陶系地层之上.在此以后,又经历了构造变动,导致强烈火山喷发,堆积了酸性火山岩系.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基,对柳江向斜的构造形态也有一定影响。它使向斜不对称性愈加明显,并在西翼引起一些南北向逆断层的发生。

新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气候较热,有红色土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区河谷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倾斜。至第四纪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一带的海岸上遗田有砾石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水面

第三章 地貌

  1 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地貌,又名平顶山地貌。在石门寨西南大平台一带,岩层产状近水平。坚硬的龙山组石英砂岩构成宽阔平展的大平台顶面。这种由水平岩层形成的平顶山,构成了该区的方山地形。龙山组地层由石英砂岩和杂色页岩构成。前者坚硬不易剥蚀,后者较弱易被剥蚀。当其受到流水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切割破坏时,由于差异侵蚀形成了一种阶梯状地形——构造阶地。其它地面和阶地陡坎的上部,由硬的石英砂岩构成,其陡坎的下部由易被剥蚀的软弱页岩构成。在鸡冠山 ---大平台汤河北岸谷坡,可见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6~7级构造阶地。很明显,这些构造阶地的形成,是与水平岩层的软硬互层结构密切相关的。

2溶岩地貌

   石芽与溶沟

溶沟与石芽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地表岩溶地形,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溶沟宽十余厘米至 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石灰岩发育良好。

3 河流地貌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暂时性流水地貌  大石河是石门寨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它是由区内的多级支流汇合而成的,这些支流与主流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石门寨的广大区域。

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流向频繁变化,它的许多处蛇曲已深切入基岩,形成嵌入蛇曲河段。大石河的平面分布轮廓所展示的这些特点,显然是与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大石河发育并不受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控制。它是发生在上部构造层遗留在下部构造层的一条上层遗留河。

   大石河洪积扇:暂时性线状流水在出口处堆积下来的扇状堆积地形。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谷出口处、暂时性洪流在这里由于比降降低,流速减小,水流分散,将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堆积下来。面积可达几十或几百平方公里。与谷地出口处相接的扇顶,坡度可达5°~10°,向扇形地边缘,地面逐渐低缓。山前一系列的 洪积扇联合起来可形成联合扇或洪积平原。

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沟谷出口处形成的扇状堆积地形,也常称冲积锥或冲出锥。与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洪积扇相比,冲积锥的规模一般较小,地面坡度则较大,常具半圆锥形形态。冲积锥不论在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地区都有分布。具有经常性流水的河流在出山口处,也常可形成扇状堆积地形,一般称冲积扇。

由暂时性线状流水在出口处形成的堆积物,称洪积物,是 洪积扇的主要组成物质,由砾石、碎石、砂、粘土等组成,略具分选并有不明显的层理。自扇顶到扇缘有明显的相的分异:①扇顶相。分布于扇形地顶部,沉积物颗粒较大,厚度也大,分选较差,由于水流多次改道,可留下砂质或砾石质透镜体;②扇中相。分布于扇形地的中段,主要由砾石、砂或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常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地面多放射状水道,剖面上也常见有粗大颗粒构成的透镜体;③扇缘相。分布于扇形地的边缘,地面坡度很小,主要由亚砂土,亚粘土等细粒物质组成,具水平层理,常有潜水溢出地面,并可形成湿地或沼泽地。

石门寨地区位于大石河上游,由于该区地壳不断上升岩石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流水剧烈切割沟谷,使谷坡变得陡峭,谷底坡降增大。这些都是有利于洪流产生的地貌条件。石门寨地区的洪流地貌除侵蚀区形成各种规模和形态不同的沟谷之外,其洪积地貌多以洪积扇为代表分布于沟口或悬挂于谷坡,特别是在大石河和汤河上游的支流河谷、峡谷、岸谷坡冲沟的沟口洪积扇(椎)比比皆是。在石门寨地区可以见到新老洪积扇的串珠状叠置现象。老的洪积扇由于地壳的上升,被抬高到现代河床以上的谷坡上,洪积扇的前缘被现代河流切割,其扇形的完整形态遭受到破坏。与此同时,老的洪积扇常被后来的洪水切开,新的洪积扇形成于它的前方,二者构成串珠状叠置的地貌特点。这种地貌特点与其它地壳上升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互相印证,反映了该区地壳不断上升。

     离锥山:小傍水崖:小傍水崖地质地貌集人文历史景观。小傍水崖位于柳江盆地中部,组成岩石形成于距今1.87-1.63一年的中生界侏罗系统髻髻山组火山岩石,石河及其支流在此汇合,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 -- 离锥山    东侧呈小陡崖状 得名小傍水崖

小傍水崖一起周边地带是以古战场   公元1567年 明隆庆元年,游击将军张臣在此领兵布阵,离有利地形全舰入侵之敌,起的全胜。从此北方边境趋安定。为明朝中兴奠定基础,后人在小傍水崖古战场立建功碑,以示纪念。

小傍水崖一代古时即以风景优美而著称,万亩松林,飞鸟云集。清代<监枪县志>所列"石门八景"称之为"古松巢雀"

4.海岸地貌

陆连岛(Tombolo island)由沙坝使其与陆地相连的岛屿。多位于近海岸处。由于岛屿的背后,即向陆一侧形成波能降低的波影区,因此常常引起沉积作用加强,由陆向岛和由岛向陆的方向都可能形成沙嘴。如果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沉积物源丰富,两侧的沙嘴在延伸中相互衔接,便形成了连岛沙坝,连岛沙坝则将原来孤立于海中的岛屿与大陆连接起来。沙坝的中段一般比较狭窄,但却是陆岛之间相通的要道。在北戴河地区观察的海岸地貌主要是连岛沙坝。连岛沙坝属于沉积物流形成的地貌,当沉积物流绕行岬角或岸线急剧向陆转折处,波能急剧降低,被搬运沉积物的一部分即沉积下来。如岸外不远处有岛屿作屏障时,岛屿背后一侧波能降低形成波影区,进入波影区的沉积物其容量迅速减小,一方面以岸边为基础发育沙嘴,另一方面在岛屿内亦可发育沙嘴,如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上诉沙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衔接形成连岛沙坝。在两个相向的沉积物流之间的滞缓水域地带,因沉积物的堆积可形成一种尖嘴形沙洲岸线。巨大尖角形沙洲的宽度以及向海前展的距离都可达几十公里。有些尖角形沙洲如岸外有岛屿或浅滩,亦可发展成连岛沙坝。北戴河老虎石公园观测地观测的即是这种连岛沙坝

第四章      总结

(一)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a)         实习目的: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b)        实习任务: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和观察研究。

c)        时间:2008.8.26——2008.9.1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    完成情况:8.26亮甲山8.27大石河——傍水崖——沙锅店 8.28石门寨——瓦家山,成功完成对柳江盆地各地的实习任务。

(二)、实习感受

一完成情况: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都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总起来说,06级同学的这次实习是一次成功的实习,胜利的实习。

二体会:虽然这次实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在学术方面。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此外老师在行进途中还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当地的人文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使我们大大托矿了自己的眼界。

    其次,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在秦皇岛的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实习是辛苦的。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不仅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控制速度、方向,而且要在烈日暴雨下给我们不断地讲解。走路最多的是他,操心最多的是他,承受压力最大的也是他。我们对他产生一种课堂上所产生不了的崇敬感。辅导员和其他几个师哥师姐也挺苦的,虽说是协助工作,却也是顶烈日、冒大雨与我们在一起。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