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吾族的语言文字和神话说起

 逸心茶舍 2014-02-12
    这里讲的种族不限于周代,他们也不仅分布于周的周围,若单独讲,又要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搅在一起讲又显得不很清楚,有点矛盾。
    各国分布
    夏商时期的部落酋长通常都叫伯,周代大的国的国君通常叫公爵,以前的王家继承人都叫公爵,如宋公爵,但好象只有宋、鲁两个是被周宗室注册为公爵的。“公”字有二种可能的本义,一种是平分、共同之意,另一种是翁、爷爷、爸爸的意思。“伯”字的本义是排行老大。所以公伯爵之称可能来源于父系氏族。爵的本意是青铜铸的酒器,在特殊场合上用的礼器,三足有嘴,笨重,平时喝酒用的是木杯、瓷盅、漆杯(耳杯)。侯爵,侯有守护防卫之意,最初可能是指一个部落的军事领袖,周代好象只有晋国,燕国不知是否,秦朝和汉朝有从低到高多等侯爵,低者甚低,高者颇高。子爵和男爵是公伯爵的附庸,不成其为国,子爵通常即公爵的儿子,即公子。大夫,可能原为氏族长或者部落长。
    商王的继承人从殷迁到河南成为宋公,姬旦派他的三个弟弟在附近驻扎监视其动向,没想到他弟弟却串通东方的奄、薄姑起来叛乱,大战一场经过三年终于平定。殷地分为淇国、卫国。
    周灭了商王朝,名副其实老来成器、老当益壮的姜子牙,立即率领他的人马直奔山东章丘,以章丘、淄博一带为根据地,蚕食征服周围的莱夷。这里可能也是纣王征伐的地方,建立了齐国,成为初代齐国公。
    姬旦派儿子取代奄国公伯,成为初代鲁公爵。这附近有谈国,是原有的国家。还有莒国、费国。齐、鲁以泰山为界。到战国时期,全为齐国所有。
    周朝的国家到春秋时代,较大的有齐、鲁、晋、宋、秦、燕、卫、郯、费等,其他国家如徐、吴、楚、越、巴、蜀、莱、黄、眉、高棉、鲜于、朝鲜不是周朝的。周朝的国家当中齐国是最富庶、最有文化、最先进的国家。鲁、晋的国君是周王朝宗室姬姓,但人民多数是夷人,燕国人、郯国人也是夷人,宋国人是商朝遗民,秦人是夷人与东北野蛮种族的杂种。那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周朝的呢?请看看神圣罗马帝国(即后来的大日尔曼王国)的选帝侯当中不是有捷克吗。我说某国是周朝的,是有标准的,即在周大王册封前所无,册封后才作为一个国家存在,而且国君是周人的;或者,在周大王册封前所无,册封后才作为一个国家存在,而且居民有相当比例为周人的;或者,对周大王称臣纳贡,而且内部行周礼,而且被周朝其他国家承认同为周朝的。
    晋国国君是周成王弟弟,晋国在山西,孤零零的周围都是荒郊野地和异族,晋国国君与那里的戎族联姻,有时也说戎语,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语言。晋的周围原有赵氏、韩氏、魏氏,并归晋国统帅,后来三家独立,晋国也就不复存在,就象前苏联解体一样。赵氏是夷人,不知与神射手羿有什么联系,赵有二意,一是跳,二是挑、铲。
    燕国是原有的,它是所谓夷人的国家。它在燕京一带,孤零零的。
    赵的邻居是白夷鲜于,战国时为一大国,结果被赵征服了。此前,赵国已征服山西的娄烦/林胡/白羊部落,不知道是什么族。
    秦公爵嬴姓,远祖可能是燕人,不知何故蹿到东胡,与貘鞨、乌丸混融,又蹿到赤狄、鬼方,总之是野蛮人,最后入周,他的某代祖宗为周王养马得到赏识,周王一高兴把周地一个叫秦的小地方赐给他做领地,后来周东迁,秦没有跟着去,以后趁机占有了周地,而且向西开疆拓土,攻击征服一批羌族、戈基族。秦贵族继承了周的土地和文字,但不知说什么语言,有人考证说蒙古话。
    楚国的建立时间可能与周差不多,它的国君原为芈姓的,后来换成了熊姓的,屈氏是熊姓的支派。熊,也是大熊星座/北斗星座。楚国初在湖北中东部江汉之间,它的北面是噩国、魁国,都是一大家的。据说周宗室只给楚国公爵注册为子爵,很可笑,因为子/男爵只是公伯国的附庸。
    楚国西方,是巴国。巴国起源于湖北西南部清江流域,后发展到四川盆地。巴国之西,在成都地区有蜀国。
商代有个庸国在湖北西北部,有人认为比这个范围还大,不知与濮有什么关联。楚国先后并吞东方的徐国、吴国后,其中心逐渐东移。
    周朝的国家到战国时代有齐、赵、魏、韩/梁、燕、秦、楚。
    各族分布
    东夷,见《从吾族的神话说起》。
    尼人/摩沙人,起源于贡嘎雪山。一部分为母系大家庭,居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另一部分则为父系氏族,主要牧牦牛于四川西部蜀郡郊外,乘牛马,火葬。昆弥也是其组成部分,此族不知是否阿斯/乌孙南迁者。藏族/梯番特的母系可能来自尼人/摩沙人。
    尔玛/羌人,见上篇《从吾人的语言文字说起》。起源于青海东南河湟地区。语言近尼语。吐火罗/库鲁文Cina一词原指羌人,《汉书》中写作秦人,并言是其自称。古代信度(印度)人所接触的东亚人无非二种,说泰语的人和说羌语的人,前者他们叫奇拉塔人,后者叫Cina。古代信度人进口的布应该是出自戈基人之手,而戈基人的语言接近羌语。东汉以后信度人和欧洲人才用Cina指称中国。瓷器大量贸易输入欧洲,用Cina指称瓷器。奇拉塔族很早就入居阿萨姆,与阿里安(雅利安)人为邻,很快就被信度文化同化了。东汉时代,有秦人弓月君率领其族人东迁韩国,此时已学会汉语,然后东渡日本。到唐代,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中亚人所谓Cina是羌人了,所以玄奘把它翻译成中国人或唐人,但每看此处,我们总觉得怪异不解,对不上号。尔苏/白人,是一支羌人,见上篇《从吾人的语言文字说起》。
    氐人/戈基/白马族。蜀国是氐人所建。此族源于苗瑶,与巴、峒也同源,名戈基族,简称戈,汉人简称其为基,因其西迁近羌,故语言亦近羌语。彝族人也有一定的血缘。头顶结塔状发髻,或向左右两分的发髻,穿燕尾衣。发明养蚕作丝之业。在川北原称蚕丛氏,夏禹即出生于此。蚕丛氏迁于成都平原,建立蜀国,中间经过鱼腹(鱼复)族夺国,由杜宇率族人夺回,杜宇之族即尼人所谓“濮苏乌乌”,邛都居民可能也是。蜀国与东面的巴国对立,而与秦国结盟,但最后被秦国吃掉。
    赤狄/鬼方(隗)。河北、山西还有赤狄,是野蛮人。山西西北的鬼方(隗)可能也是赤狄。戎后来叫狄。赤狄,并非丁零,也非铁勒。商代鬼戎追随商王,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都有分布。是西周的大敌,周屡次攻击鬼戎。据认为,商王朝亡后,部分遗族迁到西北与鬼戎联络。鬼方拥有青铜器。鬼戎不知道与昆夷、熏育有无什么联系。
    长狄/叟满/潞。似乎也是赤狄,居山西,也活动到山东北部。这个与汉代所说的叟是两码事。
    猃狁/严允。西周人屡遭陕北的猃狁侵掠,这个猃狁不知是什么,不知道与赤狄有无联系,也不知道与鬼方(隗)有无联系,有人认为猃狁即犬戎,也无证据,而犬戎是瑶族。穆天子西征,也许征的是猃狁,也许是赤狄,也许就有秦的祖宗。
    白夷鲜于。赵的邻居是白夷鲜于,战国时为一大国,结果被赵征服了。此前,赵国已征服山西的娄烦/林胡/白羊部落,不知道是什么族。
    朝鲜。鲜于的东北有燕国,燕国东有孤竹国、无终国,北有库莫奚/东胡,附近有山戎/代戎(不知是啥),再往东北就是朝鲜了。朝鲜即箕子之国,既非高丽也非韩国,此国商代原有,后来箕子来了,当了国君。朝鲜大概是地名,其族叫鲜族,其王鲜于姓,实为白夷鲜于人。箕子的儿子以箕为氏,若他的后裔果然姓鲜于,那么商王岂不也是白夷鲜于人的同种?也可能箕子的后裔冒姓。徒格慕蓉之族,称为白部,是否也是白夷人,如果是,那么鲜卑人是否与乌丸人不同?不知道。但白部也可能是与黄鲜卑/黄室韦/黄回鹘并列的。
    昆夷可能即昆牙,是吐火罗人。彼处吐火罗人,有龙部落、马/焉耆/燕支部落、昆牙部落、休屠(不是屠格)部落。焉耆意为马,而戈基人有名白马者,非是,羌族有名义渠者,非是。昆牙在西汉初被匈奴征服,汉武帝时附汉,有金日镝者即其人。此族似乎原被中国人叫作胡人,后来又被叫作羯、芦水胡。芦水是一条河,这个芦好像是葫芦的简称而不是芦苇。匈奴吞并这里的部落后,匈奴也被叫作胡,中国人分不大清。匈奴崛起时东击东胡,所谓东胡可能是库莫奚,即后来跟随阿斯(乌孙)和吐火罗来到额尔齐斯河的库曼-奇部落。另外,我研究乐器史,发现库莫奇人制造的琴叫库莫奇,晋代传至慕容燕国和高句丽,此琴在中国发展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此琴在中亚者名叫艾捷克、卡曼切,传至伊朗、小亚西亚、吐蕃。凯马克人可能即库曼奇人。他们被阿拉伯人叫作奇普查克人,又有人考证说薛-延陀即此族。
    河套及以西阿拉善、额济纳地区有大量的库什部落。库什是国名,其族叫吐火罗,喀什米尔地区之布鲁沙族也是,河中地区苏特族也是。此族源自高加索山和黑海之间,自彼至黄河皆有分布,中亚游牧之马萨格特族、农业经商之粟特族(但粟特语被伊朗语同化了)、天山南北诸城邦如车师(高昌)、莎车、于阗/和田、最初入印度的印欧人名祛卢者也是同种,语言属印欧语系。此族后来几乎全变成突耳其了。再后来一大批乌古斯人因改说土耳其语也变成了土耳其人。至于楼兰(善善)、精绝/尼雅、且末可能是日尔曼戈特人的城邦,居于沙漠孤洲中,人口稀少,后来被沙漠掩埋了,精绝自古受苏毗的骚扰。
    原始人类有几批从非洲走出,一批沿南线走到南亚次大陆成为赤道人种;一批在近东为地中海-阿拉伯人;一批到达高加索山,在高加索及以南广为分布者为伊比利亚人;一批翻过山去在高加索以北广为分布者为库什人,高加索以南也有分布如古提/卡希特族,在黑海以北者为凯尔特-波罗迪-日耳曼人,与凯尔特同种东迁者为塞-伊朗-阿斯人;一批到达伏尔加河、卡马河直至北冰洋者为芬-乌戈拉人。印欧人白,算很进化的,但毛多,(东)亚人是出现最晚的人种,应该算最进化的吧,但人类学家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是白人变的,非洲黑人也很晚变成现在这样的。
    传说周穆王西征,兴致上来,一直往西走,遇到西王母,受到款待。这西王母,可能是巴人(土族)。因此湖北巴人(土家族)的源头可能在青海。巴人的图腾是白老虎,这个老虎可不仅仅是个分别氏族的标志而已,它起源甚早,被巴人认真严肃地当成了老祖宗,这可真有点独特,因为古人很少有真的把动物当祖宗的。但土族中也融合了部分土昆/土谷浑人(来自拓跋),他们被藏族叫作霍尔人,明代加入大量乌梁哈人(算是明代蒙古的别部),所以今天的土族人的语言主要成分是蒙古语。吐谷浑的另一部分即夭谷尔族(来自鲜卑屠格慕容),夭谷尔族还有一部分是840年乌古斯汗国亡后来的黄回鹘,今夭谷尔人的语言是一种较原始的土耳其语,与回鹘汗国的回鹘语很接近。夭谷尔族东部叫恩格尔族的是蒙古人。
    战国后期,赵国为中原抵挡了游牧部落。此游牧部落被认为是匈奴。匈奴人,是东迁的芬-乌戈拉人,今天在渥毕河下流有凯特族,即其族,语言属芬-乌戈拉语系。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到西汉,匈人用武力将很多库什人、塞人、鲜卑人纳入其联盟中。匈人的语言为芬-乌戈拉语,含有大量印欧语词;但我没看见具体的考证资料,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匈奴人接近蒙古人。
    匈奴占据蒙古高原并南侵,向西攻击吐火罗、阿斯,向东攻击乌丸、鲜卑。被攻击的吐火罗的一部分被征服,另一部分与阿斯向西驱逐一个孤立的塞族部落,此塞族与从前南下辛度者同。阿斯在天山北,吐火罗在天山南,然后,吐火罗在巴克特利亚王国北住下,中国人张骞曾前往联络,希望劝诱其回来共同攻击匈奴,未果,但获赠优质铁矿石样本和制造钢刀的工艺。后来,吐火罗入主巴克特利亚建立库什帝国。南北朝时,一支出走的信仰本教的象雄人,号称厌哒人,突然灭亡了库什帝国,而且大肆破坏当地的佛教文明,这一惊人之举引起了恐慌和憎恨,加之不明其来历,被西方人惊呼为“白匈奴”。
    阿斯、契尔基斯、丁零都是赤发青睛的日耳曼人,塔里木河流域的且末、精绝/尼雅、楼兰(善善)可能也是。阿斯人在阿斯曾被匈奴击溃,除跟随吐火罗西迁后占据前马萨格特所在的咸海地区者,其余部分后来成为世界上首批自称土耳其的人,是最正宗的土耳其人。土耳其汗国的可汗氏阿史那(初乳之意)。变成土耳其人的标准是说土耳其语。土耳其语可独立成为一个语系叫阿尔泰语系,与芬-乌戈拉语、现代蒙古语都没有语言发生学联系,这种语言的来历令人困惑,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起源,1、向一个(东)亚民族即图瓦人学习来的,2、东迁以前在高加索地区曾与伊比利亚人为邻,学习伊比利亚语后带过来独立发展的,留在西部的是可萨部落,可萨人信仰犹太教。
    土耳其与伊朗攻击消灭了厌哒的力量,大大有功的土耳其人建立了庞大的汗国,分为东西两国,先后被唐太宗和高宗所亡,后来分别重建东土耳其汗国和突骑施汗国。由于唐太宗的抑扬,在后建的东土耳其汗国中,薛人的势力很盛。噶兹尼王朝可能也是土耳其人所建。郭尔王朝可能也是。
    丁零估计应为地名,即丁零湖/贝噶尔湖,丁零人并非铁勒人,后随匈奴南迁,至东晋时已在山西,一度结合河北鲜于氏作乱。铁勒,即高车,是乌古斯人。
    乌古斯人指回纥人等图瓦系列种族。乌古斯人灭东土耳其汗国,建立乌古斯汗国,可汗约落葛姓,信仰摩尼教,佛教也有影响。唐代中期,840年,在契尔基斯打击下,乌古斯国破,特勤率大部西迁,除少数停留在河西者外,一路夺取高昌国王位,一路征服喀尔禄(可能是土耳其人)部落建立喀喇汗朝,统治伊丽-楚河地区和莎车地区。乌古斯人的分支塞尔柱人曾隶属于萨曼王朝的塔吉克-阿富汗王国,他们征服伊朗、阿拉伯,建立一个大帝国。被成吉思汗摧毁的呼拉兹莫王国也是塞尔柱人所建,但时间很短。乌古斯人的奥斯曼部落到达小亚细亚,最终占据了拜占庭,建立了一大帝国。扎拉部落在木华黎的率领下灭了朱抻人的金国,另一部分扎拉部落帮助蒙古征服伊朗建立伊勒汗国,之后代替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扎拉王朝。乌古斯人指回纥人等图瓦系列种族,但后来凡是东亚种族无论曾说什么语言,只要后来改说土耳其语就被称为乌古斯人。凡是越过阿尔泰山的人无论是乌古斯人还是蒙古人最终都说土耳其语,同化为土耳其人,或者变成伊朗人。而今蒙古语族,这种语言似乎是东北亚语系/翁吉剌语系与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语)的混合。
    图瓦系列或者可叫泛图瓦人,包括图瓦、渥亦拉特、卫拉特、布勒亚特、巴尔虎。纥突邻(没鹿回)不知来自图瓦还是翁吉剌。这些人说土耳其语,或曾说土耳其语,但并非土耳其人,其语言可能来自奇尔基斯。图瓦人的身材和脸庞瘦高,头发发黄。
    匈人不断地侵掠南面的农业地区,而且其军事规模威胁很大,中国不得不全力反攻,经过两汉多次大规模反攻,加上旱灾、内讧、人口膨胀压力,匈奴完全崩溃。西汉后期已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单于是栾提氏正宗,率领其众多人口迁到河套,附汉,娶汉公主,湖南人王嫱以公主名义嫁之。北匈奴,经东汉与鲜卑、阿斯打击,彻底崩溃,西蹿。后来(中世)纪到欧洲捣乱的匈(Hun)人,可能即北匈奴人。匈奴人失去统治地位,但在南北朝时,在北部中国仍然活跃,为鲜卑贵族服务,迟至唐代,山西仍有说匈奴语之匈奴人,唐代后期没有了,可能同化于其他族了。
    晋代以后乌丸/宇文在屠格慕容的西面,至唐代,在大贺氏统率下发展为契丹,至五代北边的遥辇室韦在耶律姓的统率下合并乌丸,发展为辽国。契丹时代,其语言与现代蒙古语相差无几,稍偏向于土耳其语,当时蒙古人、南室韦(主要是黄室韦)人都说契丹语,盖鲜卑语传至室韦时代,成为混合语了。可能正是这种语言发展成了现代蒙古语。这种语言似乎是东北亚语系/翁吉剌语系与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语)的混合,最初应该是唐代中后期以后塔塔尔(扎拉伊尔、柔然)人开始的,塔塔尔人经常联合黑水靺鞨反抗回纥。乌丸/宇文人及契丹人的祖先可能与屠格慕容人一样是说鲜卑语的,而鲜卑语与回纥语一样是图瓦系列的土耳其语。契丹人的萧姓来自回鹘,耶律来自约罗葛。鲜卑语与土耳其语应无大差别。唯鲜卑人居于辽西、内蒙古中段及东段、山西东北部,而图瓦人居于贝加尔湖西东。罗斯人用契丹指称中国,在日本语中契丹是北方之意。耶律虽源自回纥,但作为契丹人而且久居北部的室韦乌苏古部落迭剌部霞瀨益石烈。五代时,契丹并吞了一些室韦部落,而契丹的语言也变成东北亚语系/翁吉剌语系与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语)的混合。
    中世纪的室韦,其语言和种族与原来的鲜卑不同,室韦之名仅代表这个地方的诸部落而已,按乌云达赉考证,多数部落是翁吉剌/埃文克/沃沮/通古斯人,而靺鞨/勿吉人即翁吉剌人。其中和解室韦即黑车子,即塔塔尔、袜劫子,后来的蒙古似乎也是源于塔塔尔。按乌云达赉考证,黑车子即靺鞨人安居部,翁吉剌人。塔塔尔经常与黑水靺鞨联合行动,其语言相通。契丹传至五代时期,也采用了这种语言,并传给了蒙古人,最后发展为现代蒙古语,但白塔塔尔/王古部因长期追随沙陀,说土耳其语。
    扎拉伊尔、客烈也属塔塔尔联盟,但在金国统治中国北方的后期,这个联盟似乎分解了。但是,客烈人的相貌比较特别,脸的面积很大,很圆。可能雅库特人也是这模样?克烈可能从蒙古高原西迁,加入了奇普查克人,塔塔尔与奇尔基斯对抗时,部分克烈迁回来共同将奇尔基斯赶走,人口众多勇猛善战的克烈是主力,尔后居住在克鲁伦河流域,成为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如者室韦,即乌古/羽厥/乌古里,是翁吉剌人。钵窝室韦是翁吉剌人,应该说翁吉剌语。黄室韦可能是鲜卑人。乌罗侯即乌梁哈,是鲜卑人,说鲜卑语。西室韦,是乌苏古、伊塞没等翁吉剌人。
    蒙古人,最初的父系祖先来自土耳其人乞颜,在距离成吉思汗2000年前(其实没有那么久吧),遭到其他部落追杀,东逃遁入额尔古纳-昆大山中,寄居于翁吉剌人的蒙古氏族,乞颜的后代入赘蒙古,因而成为蒙古人,他们的血缘和相貌也就和翁吉剌人差不多了。在成吉思汗的几代前分出来的父系氏族中,其中一个叫奇亚特氏,就是采用了乞颜的名字,但从族谱来看,它不比其他氏族更正宗,成吉思汗即出身于奇亚特·伯尔只斤氏。我整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吉思汗时代及他以前的蒙古世系/氏族谱,可以看出,所谓蒙古人,有的氏族并不正宗。而铁木真此人,在血缘上是蔑儿乞人。蔑儿乞人可能也是翁吉剌人。
    翁吉剌人向西占领了仆余人的地盘,当高句丽王国被唐朝灭亡后,粟末部落的翁吉剌人带领高丽人建立了渤海王国。翁吉剌人安车古部西迁后,朱申人西迁到此前安车古部所在的阿什河或哈尔滨地方。在西北部的翁吉剌人成为室韦、塔塔尔,他们学习鲜卑、土耳其人的游牧生活和战斗方式,蒙古人也在其中。在金国建立后进攻宋朝的过程中,可看出金国的战斗方式与蒙古人相似,说明他们是学自塔塔尔、契丹。
 
     看欧洲历史时,会觉得各国真是错综复杂,很是有趣,但也让人弄不清头绪的感觉。其实,中亚(对于中亚的界定,会有所不同。我的界定是扩大的,从黑海的阿速海到玉门关,南方包括阿富汗、伊朗)的历史也是错综复杂。东亚的历史也是错综复杂。
    韩国及其相关
    朝鲜即箕子之国,既非高丽也非韩国,此国商代原有,后来箕子来了,当了国君。朝鲜大概是地名,大致在半岛北半部,即今朝鲜国,其族叫鲜族,即良夷,其王鲜于姓,实为白夷鲜于人。徒格慕蓉之族,称为白部,可能也是白夷人,既然徒格是,那么乌丸(以及奚、库莫)也应该是。唐山地区孤竹、无终可能也属此类。但现今之朝鲜人不说朝鲜话,韩国人不说韩话,说的主要是新罗话,但与古代的高丽语仍有联系。东周以后的战国时代,燕国人荐满夺其国,至汉代被中国吞并。朝鲜原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汉朝在其地设置乐浪郡(朝鲜半岛西北部即黄海南北道平安南北道)。半岛北端则为与高丽人同种的秽sui部落,西北端为貊bo族部落。所以朝鲜人(良夷)可能白狄人,东夷人也是白狄人,白狄的语言我们找不到资料(不一定书上没有,但很多书都在历史上的战争中烧毁了)。最初朝鲜在辽宁,因燕国的扩张而不断东迁,最后到达乐浪。燕国先并吞了孤竹国-无终国,然后是山戎/代戎。乐浪郡有大量燕赵/汉人。
    现代韩国语听起来,至少韩国语新闻难听,至于朝鲜国电视台的新闻女播音员简直是在恐吓我们,这是朝鲜共党的独创,真奇怪,为什么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的听起来那么好听?我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个自称韩国人的,他叫piaonishao,如果不熟悉,你猜不出他的中文名字。现代韩国语多汉语词汇,语法同日本语,这种语言即唐代以后形成的新罗语。
    朝鲜的朝就是早、早晨,不知道韩语怎样解释,韩字看起来与朝字相似,应该也与早晨有关(我猜也许是傍晚的意思),两字之间不知有何联系。
    在东北,黑龙江中部和吉林大部,松花江流域有仆余人,一些仆余和秽人在吉林东部吸收了少数貊人,建立高句丽王国。高句丽语与翁吉剌语赫哲语差不多,与阿依努语比较远。
    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堪察加、朱格朱尔山、锡霍特山地区由北及南居住着楚克奇族(住在白令海峡两岸)、科利亚克/基利亚克族、赫哲/费亚克/哥尔德/奇楞族(可能就是歲、窝集),西部是乌底改族。他们(特别是科利亚克、赫哲)的语言与韩国人语言(主要还是与高句丽语而不是现代韩国语)最接近,他们似乎是未开化的高丽人,高丽人是文明的科利亚克、赫哲人。东北民族语言与因纽特/阿留申人的语言有联系。现代韩国语多汉语词汇,语法同日本语,这种语言即唐代以后形成的新罗语。
    仆余/句丽/秽/沃沮人的风俗与朝鲜或商朝稍有点接近。他们在秋收后十月过年,即殷历正月。祭祀鬼神、山川、天帝。句丽还祭祀棂星/奎星,可能是跟朝鲜学的。
    朝鲜半岛的最原始居民可能是接近褐色人种的绳纹人(这些人演变成了倭人),后来高句丽人南下,将倭人压缩在韩国南部那一小部分,倭人建立了辛国/金国/秦国/狗牙汉国/熊袭国/球磨国。这是个可能性。
    韩国在朝鲜半岛南半部,马韩(马韩是土著,正宗的韩人)大酋长为国王,但他不直接统治。据考证,在秦灭楚后有一支从湖南北部迁来的在韩终带领下的楚国巴人,宋朝人就说巴夷王朴胡(不知确否,与其他巴人祀虎不同,他们祀熊),被国王允许定居在一个区域称为斯卢,在弁韩范围。斯卢有六姓,朴姓、昔姓、金姓先后为王,朴姓是韩国最早服马的,也有人认为朴姓来自日本。昔姓来自日本多婆那国,所谓多婆那也许是汉人后代。马韩东边有一部落叫弁韩,我怀疑是南来的朝鲜人,与辰韩人杂处,不过弁韩比较杂,应该有朝鲜人、句丽人、珈耶人、土著的辰韩人。东南沿海有珈耶联合酋长国,也属韩国。似乎韩为族名,辰为国名。半岛的东南端是加耶(加罗/辛国/苦牙韩/卞韩)联合酋长国,也是倭人,与牙马台人同种。韩人介于高丽/秽人与倭人之间。济州岛人可能也是倭人。
    汉代有一批人在弓月君的祖父功满君、父亲融通君带领下从中国迁到辰韩,弓月君的孙子称秦酒公(秦的发音为hata,是幡、旗、帛之意,也可能是海的意思,秦氏原作波多氏,即百济语的海人,另两个发音与辛国的辛有关,事实上他们是从辛国启航到日本的。),忽然伪称秦国胡亥子婴的后代,他们倒有可能是燕国、赵国、齐国人,混入一些加罗/加耶/辛国/苦牙韩/熊袭/球磨/卞韩人。辰韩人俗扁头,这是东夷人俗。他们与新罗有摩擦,后来受邀迁往日本,曾遭新罗阻滞。秦氏也可能本为吐火罗人,辗转东迁,又混并燕赵人一同进入韩国,指物都用汉语,辰王所治名叫月支部。
    马韩较为落后,马韩大酋长作为国王的权力逐渐失去。作为代替,百济与新罗崛起。
    高句丽的扩张遇到慕容前燕的阻挡,转而占领朝鲜。一个高句丽王子因内战逃亡到马韩北部,在韩国西部建立百济王国。从汉代至晋代有众多中国人陆续移民百济,成为主要政治势力。百济王国与日本从高层到民间都有密切交往。不知道现今之日本大王与百济王室的血缘联系究竟怎样,至少日本大王的母系来自百济。
    斯卢人在韩国东部建立新罗王国。国王雄才大略,制订阴谋屡次骗得中国唐高宗,费了大力帮他灭亡高句丽王国,接着吞并了百济,统一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国王,朴氏、金氏却都来自日本。统一后的大新罗国,其人民应当多数为韩人。宋代以后,越来越象现代的韩国,也越来越象中国。
    在东亚沿海地区,中国以外,就数高丽和日本算大国,百济与新罗这两个小国夹在中间,特别是百济最小,且四面不守。大国都在争夺对小国的权力,而这两个小国互相觉得对方不怀好意,互相敌对,冲突越来越大,新罗则主动挑拨大国之间的关系,使得中国与高丽的冲突加剧,日本也与新罗的冲突加剧。相当于中国的晋代以后,仇恨新罗的百济人大批迁移到日本,并把持日本政治和外交。
    日本及其相关
    原无日本国和日本人,那里原有阿依努人、倭人,在琉球/冲绳原有相似的琉球人。原有牙马台国等诸倭人国。阿依努人是纯原住民,他们与夏威夷人、台湾邹族人有联系,但比邹族关系远一些。早期的考古时代是渔猎采集的绳纹时代,出土多有玉、骨、牙、角、陶、梳,其人有拔齿的野蛮风俗。考古的弥生时代,相当于东周时代,长江流域的稻作技术经过韩国传入日本。九州南部的渔民隼人/萨摩人、九州和本州的穴居人“土蜘蛛”可能就是绳纹人/越人。这是一个可能性。关于绳纹人族源,现在有骨相比较资料,但没有基因检测,所以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来自华南人或者越人,日本本州靠近东北的古志国/越国让人联想到浙江地区的越国,出云国也可能有联系。
    另一个可能是,绳纹人经过进化,变成阿依努人,但阿依努人似乎没有纹身与拔齿之习。没有听说阿依努人化石出土,但阿依努人应该早就在了,那么绳纹人有可能是未进化的阿依努人。总之,绳纹人是个迷。
    总之,绳纹人有可能来自中国南部和朝鲜半岛,可能与越人有关。倭人可能是绳纹人与阿依努人的混合。绳纹人究竟什么样难说,因为现在没有绳纹人。绳纹人接近于褐色人种,可能分别演化成两种,一种是日本本州北部、北海道、千岛群岛、枯叶岛南部的阿依努人,另一种变成日本倭人,分布于本州、九州、四国、韩国南部。
从考古的旧石器来看,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绳文时代。  也就是说,曾有一个族从华北来到本州岛(但不能认为是华北人),后来被来自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取代了。
    从语言来看,日本语越古越接近阿依努语,所以虽然日本人不是阿依努人,但他们最早的祖先有阿依努人的成分。日本语与高丽语差不多,而且日本人体型相貌与韩国人、中国人很相似,说明日本人有大量高丽人、中国人的成分。
    弥生时代的弥生人是高句丽人南下经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他们在日本融合了一些当地人,也吸收了一些当地人的词汇,他们成了倭人,但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过朝鲜半岛才到达日本的,所以他们与高句丽没有直接联系,而成了倭人,不过他们与后来的百济人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向百济学习一切,百济人控制了日本的各方面国策。绳纹人或者类似阿依努人的成分越来越小,到现代几乎没有了。
    自战国末至汉代融入了高丽人、越国人、齐国人、徐国人、吴国人,倭人的邦国形成。从弥生时代至古坟时代前期,是倭人时代,古坟中期、后期是向日本人过渡时代。至中国的东汉,在北九州,有女王主祭,男弟主政的以牙马台王国为宗主的倭人诸邦联盟。与东汉、魏、吴建立邦交联系的正是牙马台联盟。
    日本国正统的第一代大王神武帝可能是徐福,徐福是徐国王后代,自战国末期开始多次组织徐国和吴国人渡海经韩国往返日本九州岛、四国岛(潭洲)、本州岛(瀛洲)。本州奈良地区原有出云族倭人的苇原国,其国重铎。神武帝绕过九州岛东征,将其征服,并将其王裔迁往西岸的新出云,参见《诸神流窜——论日本古事记》的考证。神武帝与崇神帝之间是欠史八代,那么崇神帝应该是徐福的后代。徐福为了便于在日本的联合和统治,采用并改造了倭人的神话,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当然,徐福=神武帝这个命题是无法证明的,只是有这个可能性。而且,神武帝的年代较难确定。徐福是徐偃王后代,本人生活在战国时代至汉武帝时代,在战国晚期至秦代多次东渡日本,汉武帝时代在中国东半部有他的大量信徒。徐福那批人后来究竟如何,是个迷,他们可能融入了日本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非秦人,他们坐船从海路到达九州,经四国岛到达本州。有人认为,在徐福之前,就有齐国人移居日本了。
    可以肯定的是,神武帝不是奈良本地人,是从北九州经过吉备去的。神武帝在北九州时应当属于牙马台联盟。神武帝至崇神帝的风俗与牙马台相似,都以女主祭,不同之处,牙马台以女人冠王号。崇神帝为巩固在奈良的统治,乃隆重祭祀大国主神,再向周围扩张。
    中国的三国时代,日本九州岛的牙马台王国衰微。因汉代以来大陆东北部及半岛的战争,百济人大批涌入。神功王后的母系就是在日本占有一席之地的百济人。与晋朝中国建立邦交联系的,是应神帝以后的倭五王。他们在本州奈良地区。应神帝时代也有不同说法,如应神帝十四年,有说283年、376年、414年的。
    在应神帝之前是西征九州突死的仲哀帝,仲哀帝死后,王位空缺,神功王后长期称制,据考证仲哀帝是被神功王后谋杀的。在本州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宗主。怀疑应神帝是神功王后和武内宿祢/武猪心的儿子。
    应神帝时代,百济人王仁将汉字传入日本,同时百济人也传入了各种其他技术。应神帝的母亲神功王后时代,曾渡海占加耶。应神帝的政权原在九州岛东部,向东征服了位于本州奈良的神武帝的后代,然后迁徙于奈良。有人认为应神帝即八幡大菩萨即弓月君,但应神帝更可能是百济人。现代日本人和日本国是融入大批韩国人、弓月君的人、中国人以后,在唐代正式形成的,日本真正清楚的信史是唐代以后。日本语越古越接近阿依努语,日本是国号,族名仍叫倭wa,汉字写作大和,大和又读作yamato,实际仍是牙马台。其实牙马台是日本国的古名,也是倭人诸侯的宗主国。
    汉代有一批人在弓月君的祖父功满君、父亲融通君带领下从中国迁到辰韩(他们有可能是经过半岛北部来的),弓月君的孙子称秦酒公(秦的发音为hata,是幡、旗、帛、织机之意,也可能是海的意思,秦氏原作波多氏,另两个发音与辛国的辛有关,事实上他们是从辛国启航到日本的。所以,秦氏就是从辛国渡海来到日本的会织布的人,除此以外,他们也善酿酒。),忽然伪称秦国胡亥子婴的后代,他们倒有可能是燕国、赵国、齐国人,如果他们说中国话,也说得太不象了。他们与新罗有摩擦,后来受邀迁往日本,曾遭新罗阻滞,在应神帝十四年到达日本。据“大意觉迷”考证,他们到达九州后控制了熊袭的辛岛氏神社,后来熊袭的神社又被天皇的神八幡菩萨控制。
    与波多氏同时代来到日本的阿知(后来所谓东汉直/倭汉直)可能是汉末迁移的中国人,他们擅长织锦与金属工艺。
    出身虾夷的大将阿倍比罗夫开疆拓土,进攻毛人、虾夷人分布的本州东北,及北海道,征服了虾夷人,即率领虾夷人经北海道、库页岛,渡海进攻朱抻人,结果变成与朱抻人贸易。亦曾引进一批有矿砂技术的朱抻人居住在本州东北部茨城。中世纪所谓的毛人、虾夷人没有证据证明是阿依努人,虽然阿依努人早就在北海道和本州东北了,不过明治以后的日本人确实曾把阿依努人叫作虾夷人。
    阿依努人分布在北海道、千岛群岛(17世纪归属日本)、库页岛南部(库页岛北部住着费亚克族、南部大半为阿依努,小半为赫哲),古代还住在本州东北部。
    7世纪把持朝政的藤原氏源于百济贵族。篡位未遂的苏我氏源于高丽人。中臣氏也是高丽人。
    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以后,即日本中大兄皇子的大化改新以后,才是日本的信史时代,以前是日本的古代。
唐代有大批渤海国靺鞨人迁居本州东北,并控制了古志国/越国,与日本朝廷分庭抗礼,直至宋代才被日本朝廷并吞。
    琉球/冲绳人是日本人的南部别支,小笠原群岛人也是日本人。

 

    从吾族的神话说起

    谈到苗-瑶族、布越伊族、布朗族和瓦族、泰族、南亚族。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被认为是我们祖先的神话,其实并不流传,比如关于炎帝、黄帝、蚩尤等等,在山东半岛是一定找不到的,在河南也是找不到的,大概在中国汉人居住的大部分地方都没有,估计仅在个别的县会有流传,证明那里是神话发生的地方,或者是那里的居民的祖先的故事。若在山东半岛打听,这里只听说过牛郎织女。也就是说,那些神话与我们没什么联系,与汉族似乎也没什么大联系。
    那些古代的神话,很多与苗-瑶族的民族传说是共同的,但在苗-瑶人中间是活的传说,传说中有神农、炎帝、蚩尤、鹳头等人物,有巨人开天地、洪水和葫芦、射日、尝百草、奔月、补天等事件。可能汉族的祖先与苗-瑶族同源,只是后来汉族因其成份的复杂化,丢了原来的一些东西。
    苗-瑶族原先居住在从河北、山东、河南东部、安徽直到湖北、湖南、江西的地方。神农-炎帝是苗人,在传说中叫赤龙公(与黄龙公即黄帝相对而称),姜央(也译作姜炎),被来自北方的黄帝打败了,因而压缩到南部,后来再迁徙。现在苗族主要居住在湖南西南部、贵州省东部及南部、广西省,瑶族主要住在江西、广西省东部、闽福、广东省,还有很多苗-瑶族因在越南受迫害而移民美国。神农在江西靠近湖南的罗霄山的一个山头发现了一种稻谷,被叫做嘉禾(不寻常的好稻谷),那个山头后来叫禾山,这种稻谷至今依然在那里生长,在湖南南部有神农的庙。蚩尤是苗人,是北部苗人的军事领袖,与黄帝作战失败,他的形象是一只大鸟,但也被人与牛联系起来,但说不清那是什么联系,我想这正是炎帝(牛)与少昊(鸟)的结合,而且以少昊为祖源,他就是皋鹞。他的势力范围东到山东西部,曾与轩辕氏作战,他的后裔在黔贵。苗族人死后,为他唱的歌词中,似乎说他们来自一个白茫茫的地方,据此,有人猜他们来自祁连山,或者来自长白山,这只能猜罢了。按汉文资料,神农氏生于西部的临洮。炎帝(这一任炎帝叫榆罔)的前驱蚩尤在东部很有势力,与少昊氏(河南东南部及山东西部)杂处,他代榆罔自立。轩辕氏生于黑河(较洮河为东),部落在西北。轩辕氏应炎帝之邀东来征战蚩尤,三战不胜,又战于冀州的独鹿之野,独鹿是一个湖名,东南一里有阪泉,蚩尤大败被杀。有人说独鹿在河北,有人说在山西,有人说在陕西,可能陕西比较正确。
    黄帝是谁,不知道,也许他是汉人史前的祖先。这样,汉人与苗人有共同的神话,是因为曾经做邻居而且发生过战争的缘故。据说,神农还在山西发现了黍子,不知是不是他,这个传说似乎表明即使北方的农业,也是苗人的发明?也许苗-瑶人本来也是北方人,他们长得象北方人。瑶族(盘瓠氏)古代被叫作犬戎(盘子上有个葫芦,葫芦里孵出个小花狗,小花狗欢喜地四处跑,忽然变成人),瑶族人祭祀祖先时墙上挂一张纸纸上画着小狗,但必须注意,这不是狼图腾。畲族人是后来在江西、闽福与汉人通婚的瑶族人,而客家族是父系为汉人的瑶族人,他们的语言是瑶汉参半,广东广西的汉人是听不懂的。瑶族人原先可能在河南西部和陕西居住,汉代在湖北,后来退到湖南长沙。苗-瑶人、巴人(土家族)、格邻(侗)是邻居,他们特别喜欢银饰,善于做蜡染布。
    苗-瑶语属南亚语系,这恐怕是跟别人学来的语言,他们是东亚人,苗-瑶语接近于汉藏语系。侗族人及其语言介于苗-瑶与布越伊之间。我不知道古汉语与苗-瑶语的联系到底怎样。语系的形成可能是但不全是先于现代的所谓黄白黑棕人种的形成。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翁吉腊语系可能原来是一个大语系,中原人的语言的语法越来越省,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了。
    南亚人及南亚语系发源于南亚次大陆。原始人类从非洲东部走出,留在非洲的人,有科学家说他们应该是越变越黑,成为现在的非洲黑人,但是,他们应该是原本就黑,你看到大猩猩了,兽类当中唯一黑皮肤的就是大猩猩,至少裸露的面部是黑色的。走出来的人最初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也许象非洲黑人。据美国人类学家考证,人类(从生物学来说人类太广了连黑猩猩和古猿都算,我们所说的当然是人属,而且是人属中的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不是尼安德特之类),先后分两批走出非洲,先出来的那批大概就是帕普瓦-澳斯达利人的祖先,越过阿拉伯半岛来到南亚次大陆,分别变成南亚人、维达人、澳斯达利人(帕普瓦人)、黑人群岛人,这些叫赤道人种,澳斯达利人越过太平洋到达巴西的是不拉基-卡勒比人。最初来到南亚次大陆和安达曼群岛的人,直接变成了安达曼人,是黑人与非洲黑人相似,说原始的南亚语,未到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在次大陆的中部和东部山区成为扪达人,与安达曼人接近。 达西人,即德拉比图人,可能就是维达人,远古时侯他们曾占据北起哈萨克斯坦以北,南包伊朗、印度、天山、甚至中国内陆等广大地区。第二批从非洲走出来的人,按美国人类学家的考证,是欧亚黄白人种,他们向东走到中亚,碰到了大山,然后分南北两路前进,后来在东亚或中国大陆再见面,在这个过程中,进化成了白种人和黄种人。
    南亚语传给了孟人,我们不知道孟人与门巴的祖先有无联系,门巴人的祖先与登巴是最早在西藏定居的人。孟人传给了布朗人、瓦人、高棉人。那么,可能高棉人传给了苗-瑶人、越南人。但是,我感到奇怪,为什么南亚语会从完全不同的南亚人传给了东亚人,而南亚人的文明程度真地一点也不高。苗-瑶语接近于汉藏语系。
    原始的孟人和高棉人可能与安达曼人接近。高棉人应该是安达曼人在东亚大陆北上形成的,原先可能分布从广西到浙江中部的地方,与越人分布一致,但这样说也许夸张了,实际上,他们可能人口不多,仅在浙江中部,春秋时代开始迁徙,后来迁徙到了甘不吉,与越人融合的成为越南人。
    云南西部的布朗人、瓦人、缅玛境内的卡拉族和卡伦-卡耶族的风俗习惯与瓦人差不多(剽牛,立柱崇拜),古代被叫作濮人,曾建立哀牢国,国在澜沧江以南西,东至哀牢山,南包西双版纳,西达缅玛西疆,哀牢国汉代还存在过,其民穿鼻聃耳,以龙为祖。蛮可能是濮的另一更古老的叫法。      
    越人分布在从江苏向西南一直分布到广西的地方,包括布越伊bouyei族(壮-布依族)、泰族等,而泰族是原始的越族。他们的语言属南岛语系。葛僚(夜郎)-黎语族也属这个语系,但接近于汉藏语系,被一些语言学家叫作卡-岱语支。我觉得格林族/仡伶族/峒族也许介于葛僚与布越伊之间。黎族居住在海南岛(琼崖、珠崖)。泰语可能是最古老的越语,楚国人记录的《越人拥楫歌》本为泰语形式的越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泰国人有三种,电视新闻中经常出来的国家领导者,政府里当官的都和中国人一样,演电影和电视的演员长的有点像白种人,也有点像印度人、马来人,但皮肤不那么黑,有的似乎还挺白;而北部山林居民和湖上渔民则又是另一种,模样与典型的东亚人不同,他们面宽颧高脸短鼻阔,脸颊的倾斜度很大,皮肤较黑。至于选美出来的小姐则全部象典型的东亚人,国王也不像多数国民,中国人则是一副白胖的形象。我曾认为那些山林湖泊居民是典型的泰国人,但现在还是倾向于认为影视演员是真正的泰人。
    泰族人分布在云南南部、泰国、缅玛东北部、老挝,较为集中。曾在云南建立滇国(滇国也有人认为是布越依族的),唐代叫摆依人。重庆南部,宜宾地区曾有僰人,可能也是摆依,唐代中期以后就没有了,明代出现在那里的是都掌蛮。现在的泰国可追溯到宋代,法兰西人曾侵占其老挝作为殖民地。曾与缅玛国、甘不吉国战争。蒙古灭亡中国之后,曾与泰人合作,攻击缅玛,后来泰人为自己独立主权计转而抗拒蒙古。欧洲人到来后,泰国是最早改革开放的亚洲国家,二战时与日本结盟,但未参战,所以没有得到战败国的待遇。
    在远古,吠陀经中所说的基拉塔人有可能是泰族人(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基拉塔人在阿萨姆、孟格拉、尼泊尔建立东辉国,中世纪叫迦摩缕波,很快就融入阿里安人的文化中。说不定乔达玛(释迦摩尼佛佗)就是泰族人。13世纪时,一些泰族人入主阿萨姆,后来绝大部分被印度人同化了。越人的图腾有鸟有蛇,当然,图腾特别是动物图腾有时并没有意义,一个种族随着支脉繁衍,会各自采用各自的图腾加以区别,如果你想用图腾来区别种族,就必须追溯其原始图腾。另外,不同的种族也可能采用相同的动物图腾,比如猪、狗到处都有。越人在春秋时代至汉代,曾在大陆东南部建立几个越国。布越伊人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而且喜欢制作铜鼓,最早的铜鼓在云南东部布越伊族地区和越南北部出土。布越伊人不同于泰人,可能是骆越;越南人可能是高棉和布越伊的混合。东海岸的越国(在浙江),可能是泰人的国家,出土了很多玉琮,这是玉石制作的无用之物,说它是笔筒吧它只能插一支笔而已。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原住人,其地曾有夜郎国,国王为夜郎族人。夜郎族属于葛老-黎族。
    台湾原住人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其中泰亚人及其语言与菲律宾-琉球-关岛人相似,邹族人身材高大,鼻子肥大,面如重枣,象夏威夷人。太平洋上的南岛语系发源于台湾。也就是说,这个语系是黄人发明的,传给了棕人及黑人群岛的黑人。
    马来-印尼人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其人可能是维达人和越人的杂种。
    吴国可能是徐-越人的联合体,一定程度上是徐国的继承人,而且可能与布越伊(壮、布依)、格邻(峒)有关。徐人被叫作淮夷,不知道是否苗族人,我们不知道他们说什么语言。东渡日本(倭、牙马台)的徐福等人是前吴国人。徐人分布在安徽省、江苏、徐海,北至沂蒙、泰山。徐福起航点可能在琅崖。徐国被楚国并吞了,而且没有经过战争。楚国人的语言与越人不通,不知与徐人通否,但楚国人的语言一定有南亚语的成分。吕氏春秋上说吴语与越语相通。楚国与王同源的人是颛顼、祝融的后代,与昆吾同源,另一些是蚩尤的族人,也就是说楚人是夏苗混合民族,此外楚国还有巴人。颛顼来自西部(有人说来自东北部)。

 

    从吾人的语言文字说起

    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文字系统显然是从商朝继承下来的。那么夏朝呢?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是治水的禹和他的儿子启建立的王朝,是有崇部落建立的王朝。崇部落来自何处,无法确定,其住地当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及中西部,及陕西东鄙,相当于春秋时韩国。禹的父亲是崇伯鲧。但禹本人是戈基人,生于蜀的北部靠近汉中的地方,传说他是从白色石块中蹦出来的。后来禹来到崇部落,以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作了鲧的继承人。夏朝文字与商朝的不同,考古材料证明,夏朝人的文字与四川彝文有联系,彝文是古老的文字,可能在黄白人种未分之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夏王朝是以有崇伯为大王的部落联合体。夏王朝从建立的开始就一直与南部的夷人结盟,后来曾在山东西北部建立一小块殖民地所谓斟灌或者戈,不久,山东的夷人寒浊杀掉启的儿子太康,统治了他的部落,寒浊到处作威作福,被穷部落酋长弈杀死,但弈接着作恶。大康的儿子小康借虞氏的兵驱逐了弈,恢复了统治。夏的王姒姓。据认为,夏被成汤革命后,末帝率其人迁到安徽的巢这个地方了。
    有一种不可靠的说法,夏王朝的建立,仰赖于虞氏。虞氏是什么、在何处?我们不知道。有人说在山西南部,伊祁放勋/尧也许是其酋长,有人说酋长是舜。有人说虞氏就是禹知,但那不可能。所谓古公亶父的儿子千里迢迢去当了吴国国君,当然不可能,虞这个名字倒有可能与吴联系一下。
    羌(尔玛)人发源于青海湖之滨,戈基人可能起源于甘肃,我不知道两者究竟是否同源。
    蜀山氏也是戈基人,禹出自蜀山氏。蜀山氏当分布于汉中、川北、甘肃南部、湖北西鄙、河南西南鄙,后进入四川盆地成都地区,与巴相邻。蜀山氏可能曾在成都建立****地区最早的国家,考古材料很多,但没有文字出来,从挖掘出的东西来看一点不象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蜀国可能是戈基人征服四川盆地的居民后建立的,为蚕丛氏,是个农业国家。蚕丛王朝在成都的蜀国经历夏、商,至商末亡。后继的柏鹤氏可能仍然是蚕丛的同种。柏鹤王朝的时间不长,被东来的鱼凫族征服了,鱼凫族不久也失去统治地位,蚕丛的同种杜宇从南方返回,取代了鱼凫。鱼凫族可能是后来所谓蒗诞之人,住在四川盆地东半部重庆以北。战国时期蜀国、巴国先后被秦国吞并,从而秦国可以灭掉楚国。
    尔玛、宕昌、党项(唐古特)、白兰、普米、迦戎是羌人,尔苏、白族、利粟是南部羌人,纳西是先进的摩挲/尼苏人。白马是氐人。景颇-浪速、怒/独戎,甚至女王国(苏毗、象雄、玛域)是白狼夷。汉代羌人因受汉的打压,陆续南迁,在川北与先期到此地的戈基人发生冲吐,打了不少仗。康巴是羌人和土播人的混种,嘎荣族属羌人,但信仰喇嘛教。景颇-浪速,女王国(苏毗、象雄、玛域、拉达克)更可能是羌人,景颇-浪速发源于青海日月山,女王国人的第一业务是制贩盐,第二业务是畜牧。戈基人的业务是粗作的农业。白石(石英)是羌人与戈基(尔苏)人的共同信仰,部分戈基人有白马信仰,羌人有羊和牦牛信仰。三国时诸葛亮在西南开疆拓土,征服了景颇-浪速人,孟获即这族人,今缅玛北部为该族所居,受到缅甸人症府的压迫。川北平武县的白马氐族,说氐语,接近羌语,辫发,是典型的农业民族。东晋时,氐人莆坚曾短暂地统一北方,建立前秦王朝,号称天命之王,这与周天子的尊号相同。甘肃南部、陕西关中、汉中地区也曾是戈基人的住地。可能氐人与巴人有什么联系。  白族是先进的尔苏人。
    唐代,骠族可能是南下的戈基人,但无法确认,他们可能更接近景颇-浪速-寻博人,他们征服了孟人,建立骠国,接受孟人文化,后来骠族与大部分孟族融合成为缅族,缅甸即缅人地方,景颇-浪速人是跟在骠族后面南下缅玛的,扛日战争结束后,成立民选联合的缅玛共和国,后来被缅甸军人造反****,成立缅甸军症府,改国号为缅甸。
    辽宋时期,党项人在宁夏、甘肃、阿拉善建立夏国,后来被蒙古灭亡,迁徙至川西南部,部分党项人留居,也有一些移居河南河北等地。到民国时,仍有一些唐古特部落在甘肃省与青海接壤处,与裕固族为邻。有人认为,党项是远古原苗族人战败后被赶到西部三危山附近的一支。
    这些族属于一个语系,藏族、尼族属于这个语系,汉语也属于这个语系。
    尼族即彝族、蜀郡郊外牦牛部、罗罗族、纳西族、摩沙族,原在邛崃山以西牧牛,戈基人和羌人来后退到大凉山地区及云南。现在黑彝是正宗的彝族,白彝是抓去当奴隶的汉人。纳西族是先进的尼人。
    西藏的大部分布着象雄(羊同、苏毗)人,藏人(播人)本在日喀则和拉萨的雅砻河南岸,后来渡过河,逐渐蚕食征服象雄,建立帝国,时间在南北朝至唐代,然后用象雄兵进攻中国,同时向北侵略。而中国兵因高原反应(而且当时不知道真正原因,误认为是空气不好)难以反攻。但土播也有功劳,即在西北挡住了阿拉伯的大食帝国。    
    夏王朝及他的有崇部落,喜欢征服和杀戮,虽然时间可能长达5百年,末代王号称桀的就是个著名的暴力犯罪者,但并未控制多少地方。夏历与今日所用之农历完全不同,而与彝族历法相同。夏可能有很多奴隶。
    商王朝,可能是虽(濉、水)族建立的,虽族是从西北东迁,商亡后南迁至乌黔的,虽族的语言已类侗语和葛僚语了,人类学家测试虽族与西北人相同。商部落来自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湖北西北部,在河南南部其酋长叫噩伯,不知道是否与陆浑戎(卢、罗、眉、微、邓,在熊耳山以南)有联系,该族东迁后被东夷同化,其母系为夷人。也有人认为,商部落起源于辽西。其祖宗为契(舜、喾、俊、夔。可能发音都读jun。高辛、帝辛、帝俊、帝喾、帝舜。契是天由黑转明之时,舜是一只眼白内障不好使,夔是单足独立瘸一条腿,俊是屈腿蹲着,总之这个老祖宗可能残废。他的儿子叫挚,又叫相,契共有8个儿子),该部落在河南山东时,曾过黄河放牧牛马,很有贡献的酋长亥诱惑了易部落酋长的妻子,被杀害,后来联合河伯报了仇。自俊以后经历夏朝,至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部落的图腾似乎是个巨型猿类,又或者曾经是水族,后来变为鸟。商的王乙姓。商人既农且牧,善观天象编历法,创大火星历。

    商字的意思,是天体推移之意,也是指大火星(不是火星)。参商的传说,有两兄弟,一个叫参,一个叫商,碰到一起就打架,所以分开,不再见面。参和商是天上的星,不会同时看见。汉人的文字系统显然是从商朝继承下来的,至于商人的语言就不知道了。不太清楚,商与楚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可能商曾征服南部部落,让他的宗室当楚的君主。商是个谜,实际上,秦王朝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不明白的,甚至汉以前就不清楚了,至少人民什么模样,说什么话,我们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记载了一些名字和事件。
    商王朝建立了一个宗教,商王自己就是大祭司,无论大小事都要问问皇上帝吉不吉利,商王声称有一个皇上帝,而且是他的祖先,皇上帝授予他统治的天命。原先,人们只相信世界上有众多的鬼,各种鬼,有的是人死后变的,有的是动物死后变的,有的是山精,有的是动植物变的妖怪,有的有形象,有的没有,有鸟嘴的,有黑乎乎一团的(像黑色塑料袋?),很少有人听懂它们的声音,只有巫师能与它们对话,巫师还能让它们附体,通过他的嘴说话。现在不但有鬼,而且还增加了皇上帝,他不在地上,不在水里,也不在山上,而在天上。关于商的考古材料很多,有一些刻着文字记录占卜情况的龟腹甲,有很多铸着文字的青铜鼎,他们善于铸造青铜器,商王铸造了很多,有文字,用来记录他的名字和事迹,相当于碑。鼎是有足的锅,或方或圆,三足或四足。
    商朝有众多的奴隶,多数是从西部边疆掳掠来的羌人,为了祭祀鬼神杀伐甚多,这是一个强大而恐怖的国家,那里有许多等级。商王的京城在黄河边,因河水泛滥而一再搬迁。夏商时的王也叫帝,个人的称号通常放在帝字后面,如帝启。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了,可能是其军事力量加宗教统治的缘故。商的末代王叫纣王,据说他高大英俊,聪明善辩,能征惯战,他有个漂亮老婆叫妲己。至于神魔小说封神榜里讲的那些都是明代小说家诌的,其中哪吒、托塔王、土行孙、苏妲己、伯邑考都是从伊朗历王纪改编来的。
    一些零碎的勿认真的传说
    传说(可能是假传说)在舜之前还有个尧(另有一个号,叫伊祁放勋),他们是什么联系不知道,甚至尧这个人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也许他是陆浑人,也许他是商的同种,也许他是什么。据说,洪水发生在他的时代,随后又出现了十日当空的酷烈景象,有个神箭手猎神羿挺身而出射掉了9个日,之前羿还为民除害射杀了巨型野猪。据说,尧创造了监狱,规定男女穿不同的衣服。据说,他要征服苗族,却吃了败仗,因而失位,被抛弃在南部的荒郊野外饿死了。据说,他的部落住在丹淅之滨,死后儿子丹朱立为君主,但很快就被夺位。也许,一个部落的几代时间被浓缩成了一个人的时代。传说,黄帝是尧之前的领袖人物,他与蚩尤、炎帝发生过战争。黄帝与有熊氏有无联系,不知道。轩辕氏到底是什么,不知道。黄帝死后变成一条黄龙,升天了,旁边有的人赶紧抓住他的尾巴也跟着上天了,连鸡犬也升天了,其他人捞不着只好在地上嚎啕大哭。黄帝不可能姓公孙,说姓姬,也不知真假,多半是周公旦诌的。
    传说还有太昊、少昊金天氏白帝(可能是挚)。金天氏白帝可能在巫山瞿塘峡一带,那里有白帝城,也许商与那里也有什么联系。
    传说还有颛顼,他的图腾是龟,不知与鳖灵、鱼凫族是何联系。颛顼曾进攻烛融,侵占了他的地盘,导致烛融一怒之下跑到西北一头撞在不周山(六盘山/空同山)上,把天柱触断了,从此天也偏偏了,地球也偏偏了。烛融的纹样是一条火龙。传说烛融的儿子叫相土,相土的儿子是鲧,而鲧的纹样是一条大鱼,但最后变成了大鸟,尧令鲧治水,越治越坏,于是把他撵到羽山/云台山,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这时已经是舜摄政的时期,禹并非鲧的亲儿。但另一种说法是,鲧的老爸叫白马,白马的老爸叫骆明,而骆明的老爸是黄帝。而戈基人有叫白马族的。
    据说,黄帝的老婆叫嫘祖,是蜀山氏人,会养蚕。据说,黄帝从小就去过西部的华胥(华夏、伏羲)国,对那里的和平安宁、快活自由自在、无知无欲的生活大为赞叹和羡慕。据说,黄帝遇到个师父叫赤松,是个仙,会练气功,难道是印度人?
    周部落在陕西宝鸡地区,务农,传说他们的祖先叫稷,稷其实就是粟。稷这个字我们是从来不用的,仅用在社稷这个词中,社是土地神,稷是农神,社稷代表国土和人民,即民族国家,country。关于稷这个字,到底代表什么作物,是有争论的,有人说是硬黍子,但考古发现大量的小米而不是黄米,小米的产量比黄米大,而且在历史记载中,古代的统治者分配土地,收的赋税包括丝、帛、布、粟,从来没提黍子,我的印象中古人是吃小米的,黍子主要酿黄米酒,更有甚者,竟有人说稷是硬高粱。周的人口很少,都是自耕农。有平均地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周的图腾似乎是龟。周宗室姓姬,其可考查的历史自古公(相当于高祖)亶父开始,文王昌与纣同时代人,曾被纣囚禁,传说他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昌的儿子武王发联合西部各部落发兵灭商。(以上文章来自:明山宋水的Blog)  

 

    僧一然《三国遗事》曰:《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注:Asadal],开国号朝鲜。与高[注:尧]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注:即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Devanam-Indra,俗谓帝释天],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於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注: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鲜。坛君乃移於藏唐京[注:今審阳]。后还隐於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杂阿含经》四十曰:“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以是因缘故,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智度论》五十六曰:“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又曰憍支迦,梵曰Kausika。《智度论》五十四曰:“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  
  须弥山者,梵曰Sumeru,今之苏美尔Sumer是也,阿卡德人谓苏美尔人之词汇,非指喜马拉雅。是故帝释天之庶子桓雄,率徒众三千,自彼苏美尔生,东越摩诃陀国,来往中原晨曦之地,立国朝鲜。战国燕、前汉征朝鲜,尽夺其地。其今辽吉之域,原本朝鲜之地,黑省之属,扶余之境。彼之胄裔,残存半岛,是谓句丽与三韩。三韩之上,复建百济、新罗、伽耶诸国。挹娄、沃沮、濊貊同其族类。  
  《三国志》魏书言,辰韩[注:亦名真韩,汉郡真番]之人,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適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馀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弁韩[注:亦名卞韩]亦十二国,……与辰韩杂居。《通典》并引申述之,即认同韩人本秦人之属。  
   今查韩者, 也,即《圣经》所谓含[注:Ham]。含之庶子麦西[注:Mizraim],即古埃及。阿拉伯语谓米斯瑞,塞姆语谓米斯里,《诸蕃志》译作蜜徐篱,《瀛涯胜览》译作米息。观今之韩人模样,亦与古埃及雕像同,当可知韩人为古埃及人末裔,帝释天庶流。http://img3./getimgXXX/3/4/photo3/2011/5/13/72284906_13615612.gif  
    李氏。源出尧舜时代的理官皋陶。皋陶之子伯益因为被封为嬴姓,所以有李姓出自嬴姓一说。又传李氏皆李耳之后。今韩国存李氏700万。
  郑氏,郑桓公友郑友[注:即姬友]所出。郑友为周宣王姬静之弟,封于郑国。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战国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遂得郑姓。今半岛韩国存郑氏约200万。
    张氏,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张挥,以及周宣王臣子张仲孝友。《诗经六月》即位张孝友所写。汉以杜陵张氏著名,张骞出西域追寻故国大夏的踪影。今韩国存张氏100万。
    韩氏。源出姬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于韩。春秋时,韩为晋国所灭。亡人以国为姓。又有晋穆侯之子成师,即晋文侯之弟曲沃桓叔,桓叔子孙曲沃武公,生韩武子韩万,列为晋卿,为韩姓之祖。又有韩国分晋,亡于秦末,亡人亦以国为姓。汉武帝时有获直侯韩陶,为朝鲜人。今韩国存韩氏60万。
    刘氏。一则源出尧帝。裔孙有夏孔甲时期的刘累,号为祁姓刘氏正宗,汉王室尊此系。二则有太王、王季后裔为姬姓刘氏,无考。今韩国存刘氏20万,基本上都是从中原输出。


 

《史记》司马迁(二)

浅谈夏朝婚姻制度文化

舜迹三考.舜帝卒葬考

解读中国古地图背后的秘密

朝鲜、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朝鲜文献证明东北自古就通行汉语

浮于历史传说和逻辑真实中的夏王朝

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间的生死碰撞

从我的属相说起——龙、夔、鳯凰、麒麟

唐帝国与世界霸主阿拉伯帝国间的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