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醒,田园牧歌比大城市更昂贵

 啸海楼 2014-02-13

醒醒,田园牧歌比大城市更昂贵

童大焕 昨天 11:38

导语:面对腾讯《大家》春节后对于大小城市的激烈争论(参见【大家·交锋】),作为一个从北京毕业后回到小城镇,写下过“大城市别人上班的路上时间也许我都写完一篇文章”,毕业十年后又回到北京,致力于城市化研究并且一再鼓励年轻人要到大城市的我来说,早就跃跃欲试按捺不住要说几句话。

个体的经验千奇百怪不足为凭,大范围的数据和样本才更具有说服力。当我提供下面的数据给大家的时候,更多的人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边诅咒大城市,却又不顾一切地奔向大城市;为什么我们一边向往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的乡村和小城镇,却又义无返顾地要逃离它!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10亿城市大军”的专题报告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直观经验和想像。报告说①到2025年,将有10亿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②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而全欧洲这一数字为35座③23座500万人口以上城市、8座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2座2000万以上人口城市(其实北京与上海常住人口2000万已是既成事实——笔者注)④城市化进程对财政、环境、社会产生巨大挑战。

仔细研究了这份报告的结论图表,可以说它跟笔者《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一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是用详实的数据印证了笔者的主要观点。该报告以2005年的数据为原始依据,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1、集中增长情境将产生最高的人均GDP:超大城市和中心辐射式城市(城市群)人均GDP分别为7.6万元人民币和7.5万元人民币,比小城镇主导的6.2万元人民币效率高出23%。

2、集中式生产将消耗更多能源,但能效也会更高:超大城市、中心辐射式城市(城市群)和小城镇主导的城市能源需求(QBTU)分别为131、142、123,最高比最低能耗高出15%,但超大城市能耗只比小城镇高出6.5%,效能却高出23%。

3、集中式增长将抑制耕地流失:小城镇主导的耕地流失百分比为22%,超大城市流失8%,中心辐射式流失7%。

4、在超大城市情景下,巨型城市将没有赤字—资源可以流向较小的城市。

5、每个城市化情景(集中式——超大城市、中心辐射式,分散式——分布式增长、小城镇主导)都存在诸多压力,但总体上看这些压力在集中化情景中似乎不是那么强烈:集中化遏制了土地流失;在超大城市情景中拥堵情况日益严重;中小城市毕业生流失;在集中化下,较高的GDP可以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集中城市化下的财富促进了水资源的高利用率;价值较高的产业化促进了较大城市的能源效率;污染将是一个全面的问题,但较高的密度使得全国的污染物得到更多控制。

6、高效城市化举措将降低成本,提高生活质量。除节约资金外还能够实现:减轻污染程度,减少可耕地流失,缓解大城市拥堵,改善人才库,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

简单说来,就是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和城市群,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额外的还有增加公民的自由和尊严。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在城市化问题上,中国的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及文人的理想观念一直在逆城市化的规律和历史潮流行事,走的始终是鼓励小城镇化限制大城市化的战略。哪怕已经失败过一次(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运动,是在工业严重短缺的基础上进行的,尚且全线失败),依然是九头牛拉不回的抱着“城镇化”而不是大城市化的幻想。

1949年到1978年,更可视为城市化被人为停止甚至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逆城市化阶段。它极大地恶化了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科院通过卫星遥感,曾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土地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超载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半个多世纪以来,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中国等于丢失了大约350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中科院《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4倍。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到3.5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建国以来,我们的人口从6亿增长到了13亿,多了一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少了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民不能城市化变成市民,只能靠天靠地吃饭,“土里刨食”造成过度开垦,土地不能休养生息。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说那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计划生育不够严。但事实上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是下降的,从1949年的四分之一到今天的五分之一。但中国的环境破坏是甚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笔者在《世纪大迁徙》一书中认为,控制中国城市化规律的有左右两只手,左手是“自然地理线——著名的胡焕庸线”,右手是“人文社会线——百万人口线”。因为气候导致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产业形态导致对环境的要求和负载能力不同,大城市不存在人口承载力问题,但我们却在严控大城市发展;中西部和农村等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口承载力问题反而更严峻,却在鼓励西部大开发和小城镇化发展!我们把大城市限制人口政策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进而导致教育、医疗等资源紧张以及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归罪于外来人口太多,本末倒置却长期宣传成为“真理”。

很多文化人天生抱着对城市化的厌恶和恐惧,抱着对“天下大同”“均衡发展”的幻想。殊不知,正像凯文·凯利《失控》一书所言,“均衡即死亡”,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做生态圈,才能生生不息。而不是所谓的均衡。一个梭罗可以诗意盎然,一万个人围着瓦尔登湖生活,就会“千山鸟飞绝,万湖鱼踪灭”。

美丽乡村美丽小城是美丽城市的副产品,建设好城市才有美丽乡村和美丽小城,让更多的人自由进入城市,才能给美丽乡村和小城“腾笼换鸟”。诚如华生所言:“城市化并不排斥美丽乡村,相反,相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乡村的贫困、落后和不洁的生存环境,我们在先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看到,那里才有真正美丽、富裕和生态的乡村。正如哈耶克所说:‘文明社会区别于初民社会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与我们称之为城市的大型人口集居中心紧密相关。’‘即使当今农村人口的生活与初民生活之间的大多数差别,也应归功于那些城市所提供的东西。’历史表明,只有城市化的进程移居绝大部分农村人口之后,农村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乡村才会有真正富裕、生态和文明的生活。”

只有绝大多数人口自由、顺利地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并且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才有真正美丽富饶生态的乡村和小城。今天人们对于乡村和小城镇过度美好的想像,一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期乡村和小城生活经历根本不知父辈心酸;二是“隔岸观火”效应,人家是灾难你是壮美人家是艰辛你是诗意;三是缺什么就放大什么、不缺什么就忽视什么的人类普遍心理;四是对城市化过程中遭遇的诸如环境污染和拥堵、高房价等心怀恐惧心生不满,进而对乡村和小城镇抱以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想像。

...................................

编者注:近几天,《大家》上关于大城市与小城市的话题仍然在持续发酵中。大小城市好坏这件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在中国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小城市的对视却成了问题:谁更优美,谁更高尚成了问题。

到底身在何方,心在何方?我们的作者之间掀起了不少争论。其间不乏亲身经历。编者尽在这里一并献出,与读者分享。

闫红:《你为什么不去北京

毛利:《我为什么仇恨小城市

叶克飞:《我们该往何处去

朱白:《上海人,你让纽约人怎么想》、《城市大小,并不改变生活本质

张冠仁:《小城未必寡民,大国仍需自信

杨波:《别忘记新天地的咖啡用什么换来的

席越:《纽约的孩子也买不起房

李华芳:《大小城市的实证论法

(责任编辑:代金凤)

阅读(10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