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的一段话,即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九思”即九项思考,前八项思考均为每项三个字,第九项为四个 字,共用了二十八个字。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 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让我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的天空中翱翔。这“九思”,貌似平常,其实寓意深 远,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深感 受益匪浅。
一、视思明。“视”,可以看作为眼光、眼力和眼界。“思”其意为考虑, “明”,清楚。“视思明”,是说遇到问题要考虑清楚,眼界要开阔,要做到 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光是知识和能力的结晶,是一个 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眼光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与能力的储备量 和抱负的大小。眼光与成功常常是因果关系,眼光长远,往往是运筹于帷幄之 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目光短浅者,往往是鼠目寸光:在事上,只看眼前利益,追逐蝇头小利,无长远打算。在对人上,也是“近视眼”,不能全面地、 发展地看人,更有在此方面甚至让人感觉存在着品质上的问题。表现在以貌取人、以官位大小取人、以贫富差距取人、以能否为我所用取人、以学历取人、以陈规戒律取人、以出身门第取人等。老百姓骂这样的人为“狗眼看人低”,事实上这样看的人就是谁有用就交谁、巴结谁、阿谀奉承谁;谁无权无势,就远离谁甚至就鄙视谁,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一副活生生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让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对待事业发展上,不能高瞻远瞩,把握机遇,不能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这样的人也做些事,甚至他们中的多数人常常干了一些轰轰烈烈、不同凡响的大事,但他们往往干的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的事,考虑的一般也是是否对我个人发展有利的事,不切合实际,缺少科学依据。通常情况下,他们同出一辙,采取都是杀鸡取卵的办法,结果常常是权力越大,破坏作用越大,影响也越 坏;错误的决策越多,后果也越严重,后患无穷。在工作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无长远打算,没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想在工作业绩上短平快,现得利,急功近利,总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个人的利益问题解决得最好,至于事业的前景如何、是不是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还从没有认真该考虑过。实践证明,这样的人虽最终成不了什么大器,但由于其无作为或乱作为,给事业造成损失是难免的,给人留下的教训也是深刻的。首先要具有广博知识和终生学习的本领,能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其次,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做到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善于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只有这才算做到了“视思明”。
二、听思聪。“视思明”是说目明,而“听思聪”讲的是耳聪。首先要学会倾听。唐太宗肯纳谏(就是肯于倾听),才有魏征敢直谏(直言相告和据理力争),有了纳谏和直谏,才有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和盛世唐朝。学会倾听就得首先学会尊重倾述者。就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既要礼贤下士又要虚心求教,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学会倾听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让人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让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这是学会倾听的情感、态度问题;学会倾听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句老话叫作“锣鼓听嘤,说话听音”,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倾听辨别真伪,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事实证明,多渠道的信息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善于倾听。要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朋友知心,就会无话不谈,谈心就是最好的沟通和交流。那样随时都可能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更直接,更具有可靠性。如果校长能为群众做些事,就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去做,就能做到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要“听以致用”。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在高明,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牢记兼听则明的古训,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第四、要懂得偏听则暗的道理。“听思聪”还要体现刚正大气,切 不可苟苟且且,小了小气,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可以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第五,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获取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建立交流的网上平台。可以把自己的qq号、电子邮箱、博客名称等公布于众,为沟通思想或提出各类意见或建议拓宽渠道。他们无须用真名,所以谈话或聊天不用避讳,可以把不好当面说的话,甚至涉及人事上的尖锐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说出来,当面不好提的意见或建议,在网上也可以毫无掩饰地脱口而出,由此校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宽;其次,要习惯于网上查阅资料,善于扑捉网上信息。
三、色思温。色指的是脸色,温,温和可亲,面带微笑。这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面带微笑看起来是小事,偶尔微笑也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坚持经常,做到发自内心的微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微笑是爱的表现:爱生活、爱家庭、爱同志、爱朋友、爱岗位、爱事业等等,有了这些爱,工作才有活力,有了这些爱,才能笑得起来,因此每个人都应笑对生活,笑对工作,笑对情谊,笑对人生。如果当校长的有对事业、对同志无限的爱,就能做到平易近人,面带春风,通常情况下,你就会赢得周围的人对你的好感,会增强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看似平常之中你却为自己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温馨的人际环境,势必会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校长的事业就如日中天,人和气顺。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推断微笑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当领导的要力争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可以增强亲和力,易于群众接触,往往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机关工作人员面带微笑服务,可以一改长期以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门难进,脸难看”的机关形象,就会受到群众的好评;当教师的面带微笑,就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大大改善师生关系,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当服务员的面带微笑,热情服务,就有利于招引顾客,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四、貌思恭。貌,是外在形象;恭,谦恭,谦虚而又有礼貌。中华民族为礼仪之 邦,温文尔雅,待人以礼,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外在形象。可是,经历了“文革”之后, 社会礼仪与家庭礼节很大程度上都遭到破坏,整个社会乃至于每个家庭仿佛失去了以 往的礼仪秩序,在一些人心里已无长幼之分,无礼仪之念。在许多家庭里已不再讲“守 孝悌,次见闻”,也没有了“弟于长,宜先知”的顺序;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相互尊敬与关爱,礼仪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存在着另一种不规范的工作礼仪现象:领导和同志之间不称作是什么姓名或什么尊称,而是叫什么哥啊姐的,个人以为这样称呼,如果在生活当中无可非议,更确切地说这样称呼便于沟通,有利于增进情感,但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称呼,的确有失规范,叫人感到有庸俗气,总让人觉得似乎不太符合礼仪。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生活寻常小事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慎而思之。在礼仪上,也应不断长善。美好的东西就像背井离乡亲人一样,久别思归啊!人们期盼着礼仪回归社会,社会需要文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试想一个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的人,哪怕在场合上只见一面,也会给人留下一个美好和难忘的印象,可见礼仪之重要。提倡“貌思恭”,就是要做到修身养德,文明谦逊,为人师表,举止文雅大方,场合上礼节得体,交往中礼让周到,风度翩翩,不卑不亢。自己讲礼仪的同时,也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提倡讲文明礼貌,树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西方把具有高雅气质的贵族男人称为绅士,西方的绅士是有阶层之分的,绅士是上流社会
的标志,百姓是不能成为绅士的。但美好的礼仪应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力争做到气质高雅,彬彬有礼,文明大度,在场合上注重自身形象,在修养上注重个人品味提升,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良好氛围。
五、言思忠。“忠”在这里是信的意思。“言思忠”意思是要做到言而有信。孔子一直倡导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对弟子子贡说的那段话:“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回答是:“充足的粮食,充足军备和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在三项中去掉一项去掉哪项?”孔子说:“先去掉军备。”子贡问:“再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信义中去一项去哪项”孔子毫不犹豫地说:“粮食!”粮食关乎人的生命,信誉关乎国家的存亡啊!纵观古往今来成败例子,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言而有信是做人做事之根本。由此可见,守住了信用就是守住了人品;守住了人格;守住了信用,就守住了事业。讲信用,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真正守信者不轻易许诺。是否许诺以能否践约为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应允,必定会履行诺言的。“言思忠”,则朋友如织;无信,则孤家寡人。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人之所以有人帮助,是信的力量,言而有信吧,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和修养。想要做点事,体现一点自身价值,言而无信肯定会无立锥之地的。
六、事思敬。“敬”是指敬业的意思。“事思敬”是说要专心致力所要做的事,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在我们国家,社会上的职业千百种。各行各业劳动者之间的分工都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所从事的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需要,都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只有每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整个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墨子说:“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而从事焉”,“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也说过这样的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 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事实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可以得到社会的尊敬;在比较艰苦的岗位上,可以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会得到更高的荣誉。凡大取于小,凡难出于易,凡粗成于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事思敬”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就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七、疑思问。唐朝的教育家韩愈在《师说》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来有疑惑是每个人的正常现象。有了疑惑怎么办?孔子说“不耻下问”,韩愈说一定要从师。不论孔子还是韩愈都主张求师或求助解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解疑方式也多了起来,如求助于计算机、因特网、各类电子图书、各类工具书、各类词典也含电子词典,这些解疑的办法,孔子和韩愈恐怕就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求师往往还是我们用的最多一种方法。不管怎么说勤学好问仍然是人人必备的良好的学习品质。特别在学习中,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反倒害己害人。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
态度,“打破沙锅纹到底”的精神,多实践,求真知,不耻下问。
八、忿思难。“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在这里是后患的意思。郭冬林有个喜剧小品叫《冲动是魔鬼》,小品情节表现的是妻子和邻居有了小小摩擦,犯了点口角,妻子执意让丈夫为她横刀立马,大打出手,替她出这口恶气,丈夫欲罢不能,苦不堪言,只得施了个“欲擒故纵”之计,最后教育了妻子。小品演得入情入理,把冲动的危害演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惹人发笑,叫人反思。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生情绪用事或感情用事的现象。如,1992年在武汉市就发生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当时的《中国教育报》以“一怒之下终身悔”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夏礼汉因其子夏辉逃学,在盛怒之下将其子吊梁至死。人发怒时,是感情战胜了理智,难以自控,往往律事不周,极易出错。因此人们要加强情感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力争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常怀律己之心,常想冲动之害。要待人以宽,辩证地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扬其所长,学会换位思考,多在和平的氛围中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盛怒之下,要多想后果,缓冲一下,平息一下情绪,可能有些尖锐的问题就会平淡化,或许内心结会自解。另外要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法,督促自己在法律的框架里做事或解决问题。盛怒之下 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说话离谱,常冲动更会降低威信。
九、见得思义。“得”是可得的东西。“见得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推崇“义”。例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就被历代统治者看作是“义”的化身。在《三国演义》里有赞扬他对刘备甘、梅二夫人的“二宅分居义气高”不好色的义、也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的英雄之义,更有对其死后评价的“神威能夺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盖棺定论之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见,义比生命还重要。古有“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说法,讲的是不能忘恩负义;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是说对义应肩负的责任和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之大义;现代社会提倡感恩教育,旨在贯彻民族之大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就讲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现代“义”最佳诠释。“见得思义”里边既有感恩的思想, 又有为人处事之仗义。“君子喻其义,小人喻其利”,让我们都来做仗义之君子,不做见利忘义之小人。
虽然孔子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但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仍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读其“九思”,仿佛是在和圣人对话;“九思”的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时代脉搏,还在熠熠生辉;孔子的话,是那样的凝炼;是那样的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