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龙泉青瓷仿古与陈佐汉

 我的图书73号 2014-02-13


吕 鸿

民国时期浙江龙泉瓷业的主流是模仿江西景德镇 瓷器风格,生产以白底蓝花碗为主的日用瓷器,只有 极少数制瓷工匠,在私底下进行着极小规模的仿古青 瓷研制。关于民国时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的这段 历史,学术界鲜有研究,但是恰恰是这个特色地方技 艺,促进了 20 世纪龙泉地方瓷业文化的成型。以龙 泉宝溪乡乡长陈佐汉为代表的地方绅士,极力提倡以 青瓷技术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并身体力行 传承青瓷文化,这是龙泉青瓷技艺能在新中国成立后 得到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 佐 汉(1907—1952) 号 六 奇, 龙 泉 八 都 区 , 宝溪乡溪头村人。一生经历丰富,青年时进入军旅, 曾任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指导组事务员,出师塞外 驻守热河,继任陆军第五十五军工兵教导大队上尉 军需。退役后曾两任宝溪乡乡长,溪头瓷业合作社 社长,宝溪乡学校校长,龙泉县参议员,浙江省第 九区抗敌自卫总队第二大队长等职。做过商人,创 办过造纸厂、瓷器厂。因其复杂的经历在新中国成 立初在政治运动中遭镇压。 佐汉在“鼎修溪头天湖陈氏族谱序”中,较为全面 地概括自己青中年时期的主要经历, “适值潘阳事变, 余追随朱将军庆澜、严将军宽北上抗敌,在北平中 南海居仁堂公干年余,并参加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 任指导工作, 前往热河承德驻守避暑山庄, 痛剿胡虏, 历遍塞外风霜,嗣任陆军第五十五军司令部军需驻防 宣化居庸各要隘,后奉令调回颐和园受训,故都壮观 无不饱览。旋因故返里被家室掣肘未遂, 素愿不得已。 由军而政而商而工,提倡战时生产,创举溪头磁业生 产合作社,联合磁窑凡十八厂,投资万余元,救济 工友达数千,盛极一时,并研究宋代章生青瓷艺术, 成绩卓著,浙省府九区俾极嘉许,京沪考古家无不知 之,历年奔走京沪平津香港及各大都市,均表欢迎。 民二十五年长宝溪乡,时值闽匪猖狂,民无宁日,余 率大道会友数千人围剿,匪闻风远扬,始告安居民。 二十八年遂昌毛公翼雄奉令组织浙江省第九区自卫 预备总队,余长第二大队,匪风顿熄,龙庆浦遂边疆 安然,本县长唐公巽泽深为错爱,环境百余里民众无〔1〕 不爱戴” 。
(一)军旅经历 一 丰富的军、政、商、工经历 陈佐汉虽然出身山区农家,但从小受过良好教 育,就读的龙泉养真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27 据民国三十年(1941)修撰的《陈氏宗谱》 ,陈 东方博物·第三十七辑测” ,其意思有可能指陈佐汉非同一般农村青年,他 有思想有文化,城府深 ; 也可能指陈佐汉为人做事圆 滑,难以琢磨。金铭还在调查表中,特意用括号注明 “与闽浦陈楚宝同宗而深交” 。这里的特别交代有特殊 的含义。陈氏是宝溪乡的名门望族,查《陈氏宗谱》 , 陈楚宝为陈氏三十六世,陈佐汉为陈氏三十八世,陈 楚宝应是陈佐汉的叔公辈,但有可能彼此年龄相差不 大。据说陈楚宝在福建某军任师团级职务。陈楚宝的 父亲陈楚宾,字湘鸿,曾任新疆拜城县知事、福建全 省禁烟总局长、广东中山县模范禁烟处长 ; 其兄弟陈 湘鹗,字建位,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总务图一 陈佐汉 处文书科一等书记,及两浙缉私局总务科科长〔5〕 。陈 楚宝一家的显赫家境,是陈佐汉一个有力的靠山。按 (1908) ,由当年在龙泉传教的德国籍基督教内陆会传 教士创办,以培养真才之意,取名“养真” 。关于陈 佐汉的学历,查龙泉档案馆藏档案中《龙泉县职员及 区乡镇长姓名表》 ,其中填写“宝溪乡长陈佐汉,浙 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 。1946 年 10 月填报 的《龙泉县瓷器商业公会当选理监事名单》 ,陈佐汉 是“高中毕业” 。


由此可以推定,陈佐汉年少时受 过良好的中等教育。 陈佐汉当兵的具体时间无资料记载,估计在 20 余岁。从军不久就任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指导组事务 员,后任陆军第五十五军司令部上尉军需,可以说 前途光明,但“因故返里被家室掣肘,素愿不得已” 。 据陈佐汉的堂弟陈相如(现生活在宝溪溪头村, 岁) 90 回忆,陈佐汉父亲去世早,当年其母亲希望陈佐汉回 家承担养家重担, 以“母亲病重”为由将其骗回老家。 陈相如先生还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陈佐汉,身着白 礼服,骑着一匹白马回家,真有衣锦还乡之威风。陈 佐汉到家才知道是母亲骗他,但家人已不准他返回军 队,无奈之下只有退役回乡。 我们在查阅龙泉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时,看到 一份 1939 年 9 月地方政府填报的《浙江省第九区县 情调查表(地方绅士调查),其中对陈佐汉的调查内 》 容: 刁滑 “陈佐汉三十二岁,任宝溪乡乡副。品行 : 难测(备注 : 与闽浦陈楚宝同宗而深交) 〔4〕 ” 。此表 是当时的宝溪乡长金铭填写的。评价陈佐汉“刁滑难 28 〔3〕 〔2〕 照金铭的特别提示,陈佐汉与陈楚宝一家关系甚好。 可以猜想,陈佐汉的军旅经历,有可能与其表叔公一 家的影响与帮助有关系,山区小伙子能在较短时间内 在军中任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二)从政生涯 宝溪乡位于龙泉县西陲, 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 是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35 年 5 月中共 浙西南特委在宝溪乡高山村湖住溪自然村诞生。这里 也是国共双方战事交锋频繁之地,再加上福建一带的 匪徒经常来困扰,使得这里的百姓终日无安宁。溪头 村四周崇山峻岭,山多田少,人口稀少,全年粮食收 成只够供二三月之需,百姓生活异常艰苦,从小受不 到教育。像陈佐汉从小能够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在 当地可谓凤毛麟角。当时的龙泉县长梁孝骐,总结这 一带百姓思想朴素保守,重权利而轻义务,政令难于 推行,乡镇保甲长及保校长无人愿意充当〔6〕 。陈佐汉 退役不久,就被县政府任命为宝溪乡副乡长。陈佐汉 凭借自身的学识、能力,在当副乡长的数年里,使当 地环境得以改善。1939 年陈佐汉受各方推荐任浙江 省第九区抗敌自卫总队第二大队少校大队长,镇驻浙 闽边界, “匪风顿熄,龙庆浦遂边疆安然,本县长唐〔7〕 公巽泽深为错爱,环境百余里民众无不爱戴” 。 


1940 年 5 月,陈佐汉被提任宝溪乡乡长,1941 年 11 月龙泉县政府发给委任书〔8〕 。当年政府公文中 对他的评价是“人尚干练” 。因陈佐汉热心社会工作、 民国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与陈佐汉 政绩显著,1943 年 12 月浙江省民政厅训令“本厅长 此次检阅该县县政,查核该县宝溪乡乡长陈佐汉…… 等,认真职务,颇具成绩,应予嘉奖合行” ,县长徐 渊若也发文“应予传令嘉奖” 。1945 年 10 月龙泉 县政府再次委任陈佐汉为宝溪乡长。 陈佐汉身为国民党的乡长,但与共产党组织也走 得较近。我们从其二儿子陈战生先生处听说,当年地 方上有些群众在背后较为形象地称陈佐汉是“白皮红 心” ,意思是身为国民党手下的父母官,私底下却帮 助共产党做事。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民主人士唐巽泽主持龙 泉县政,举用共产党人,龙泉境内中共地下党组织活 动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抗日战争以来,刘英(中共 浙江省委书记)旧部的游击队,在宝溪与浦城的龙浦 交界活动频繁。据陈佐汉家属叙述,陈佐汉当时 与游击队队长曹景云(也称景恒)交往甚好,陈 佐汉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帮助游击队解决粮食、 药品及资金。陈战生先生也给我们看了当年知情 者写的有关红军及中共地下党向陈佐汉借款、找 药的一些书面回忆材料。现在的宝溪乡溪头村陈 家老宅院内,在一面白墙上写着龙泉市党史办为 纪念“溪头中共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银 行旧址”的一段红色文字 : “1934 年 8 月 31 日,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6000 人马在庆元竹 口战斗全胜后进入龙泉小梅,9 月 30 日从上 到图二 宝溪乡溪头村西北角〔9〕 佐汉,其对地方教育、治安以及地方瓷业的改良等方 面,呼吁、献策的建议、报告等公文原件,都能较好 地在龙泉县政府的行政档案中得以留存。 1942 年前后,陈佐汉“为子女就学便利起见,举〔10〕 家迁居浦城县城” 。推测陈佐汉迁居的原因,除了 为子女就学方便的理由外, 应是与浦城的陈楚宝有关。 因为陈佐汉在宝溪多年来暗中与共产党的交往,已引 起当局有关人士的不满或受到威胁,在浦城有当官的 亲戚庇护,家人的处境就会安全一些。
(三)经商办厂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 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 。古哥窑瓷器传世数量极 少,价格昂贵,且多有价无市。根据徐渊若《哥窑与 弟窑》记载 : “大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德国教士奔 宝溪溪头村,随军银行设在陈佐汉家,农户凭红 军发给的‘红军票’ (苏维埃纸币)到随军银行兑 换银元……”近年来,龙泉市党史办已将陈家老 宅作为当地红色革命教育的一个基地。2010 年初 龙泉市政府又将“溪头中共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 遣队随军银行旧址”作为龙泉市推荐申报的第六 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41 年陈佐汉同时兼任宝溪乡第十一保国民 学校校长,1945 年陈佐汉当选龙泉县第一届参议员。在这期间,陈佐汉积极与龙泉县政府各方官 员联系往来。我们在查阅龙泉市馆藏的民国档案 卷宗材料过程中发现,地方绅士的言行能留在政 府的公文中极少,而作为较典型的地方绅士的陈图三 溪头村陈佐汉老宅院内 29 东方博物·第三十七辑 图四 陈佐汉研制的仿古青瓷 图五 陈佐汉仿制的青瓷钵 德在龙泉购地垦种,发现古瓷,流传国外,始引起各 方注意 ; 光绪三十年,日本人天野静之、松田元哲等 前往龙泉大窑收购古瓷 ; 至宣统二年,福建南台大和 药房主人(日本人)行原始平至大窑,与村民合作挖 掘,嗣后年必数次,首尾十余年,至则必住月余,随 带有参考书籍,遇有未成熟之瓷胚,即加以复窑,破 碎者加据修整。 〔11〕 ” 


民国初年的龙泉,到处有寻掘古墓者和收购古青 瓷者。江苏松胡协记、上海周黄生、江西沈翰屏、福 州方振远、宁波周奎龄、葛义慰、永嘉王绍埭等客商, 相继前往龙泉采购古青瓷。龙泉古青瓷的身价倍出, 引起当地民间人士研究仿制古青瓷的热情。仿制古青 瓷,清末以范祖绍、祖裘兄弟为代表 ; 廖献忠为民国 初龙泉仿制古青瓷之鼻祖。受当时青瓷价高利厚的影 响,有几家生产蓝花碗的窑厂,也开始研制仿造宋代 青瓷产品,其中最具成就的是宝溪乡李家、张家、龚 家碗厂。当时民间烧制的仿古瓷,通过做旧达到古青 瓷的效果,做得好的可以卖很好的价钱。但仿古青瓷 的烧制成品率很低,花费的精力和代价较高,如果外 地商贩到家收购,利润不大,只有拿到上海等地,才 能卖到好价钱。陈佐汉自幼生活在制瓷之家,对青瓷 深感兴趣,再加上年轻时的自学钻研,对古青瓷的鉴 别有一定水平。当年上海十分走俏古青瓷,有钱人买 正品,没钱人就买个次品或仿品玩玩。龙泉文史资料 第五辑《近代龙泉古瓷发掘概况》介绍 : “处州青瓷 大件销美国,小件 销往上海后,对外主要销路有二 : 30 销日本……上海古董商多聚于棋盘路之怡园茶楼,从 中收购转卖,牟取暴利。 〔12〕缘于各种因素,陈佐汉 ” 当起了买卖古瓷的商绅。据说,陈佐汉每年都要提着 皮箱去上海古玩市场两趟,货源有收购当地农民挖掘 来的古瓷器, 另也代亲戚乡人出售高质量的仿古青瓷。 
《陈氏家谱》中陈佐汉自述 : “京沪考古家无不知之, 历年奔走京沪平津香港及各大都市,均表欢迎。 ”据 陈相如先生回忆,当年其爷爷在福建浦城,从一位放 牛娃手中用 80 块银元收购一只八鼎炉古青瓷,陈佐 汉将叔公的八鼎炉拿到上海卖了 2 万块银元,但遇到 地痞作梗,陈佐汉怕有生命危险,只好放弃 2 万货款 回家了。 徐渊若在《哥窑与弟窑》 “随笔”章节,说到龙 泉瓷商夏焕猷到上海销售古青瓷时 : “惟据同行者陈 佐汉氏谓 : 花桥有二, 一圆二方,圆者有似三潭印月 中之石塔,方者似亭,屋脊均列有十二生肖。 〔13〕 ” “此外如陈佐汉、沈庆如……诸家,或过去专走 上海,或现尚收罗丰富,诚能一一访而摩挲之。〔14〕 ” 在其他章节中,徐氏还写陈佐汉 : “较近邑人之 言哥弟窑者……陈佐汉氏谓 : ‘相传光素冰纹者为哥 窑,凸花者为弟窑’云云,似尚不脱前人窠臼。惟陈 氏凸花之说,殊为新颖,盖哥窑仅见荷瓣等划花之器 也。 〔15〕 ” “惟据陈佐汉氏言,此系一鱼较湿之故,盖浮雕 后常有脱落现象,再用水粘上,干燥程度不同,湿者 遂现红色。此说殊有见地。 〔16〕 ” 民国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与陈佐汉 从上述徐渊若的介绍与评价中,能感觉到徐氏对 陈佐汉的古青瓷器鉴赏水平的赞赏。陈佐汉凭借他的 聪明能干,在当地古瓷商中颇有名气。 陈佐汉退役回乡后,一面从事瓷商行业,一面经 营父亲开设的陈万昌瓷厂,与乡人、亲戚学习研制仿 古瓷。徐渊若在《哥窑与弟窑》中也提到 : 西乡宝溪 乡之溪头,有陈佐汉、李君义等,亦建两窑。原制日 常用品,继仿大窑古法制器,如炉瓶盆缸盒等,式样 不一,种类繁多 : 炉有鬲炉、直桶炉(俗名吊脚炉) 、 鼎炉(俗名笔管炉) 、扁炉、彝炉、穿心炉、鼓钉炉 ; 瓶有龙虎瓶、五德瓶、三管瓶、牡丹瓶、天球瓶、凤 耳瓶; 盆有光素印泥盒、云鹤印泥盒、山水印泥盒等。 均仿二章破器制之。 釉色有粉青、 天青或葱翠, 或点彩, 但梅子青、白湖、片纹、鱼子纹,则不易仿制。尤以 胎骨太厚,间有跳釉不匀,更泥土中夹杂黑点,而底 脚端烧现紫色,较诸真品,难望项背,但择其精者用 弗酸浸洗,去其新光,亦可混珠,其巧者即鉴赏家亦 荡然难辨。海上此货,战前颇为充斥。〔17〕 现亦衰落不堪。 〔19〕 ” 


1938 年陈佐汉以副乡长身份,以“宝溪乡第 五保溪头村碗业窑厂停顿,基金欠缺无从借贷…… 准予设法挽救,拨款借贷,俾得复兴瓷业,建树生 产”的理由,向龙泉县唐县长呈请经费 : “宝溪乡第 五保溪头村原系龙泉瓷业牛耳,计有碗窑 13 所,工 人数百名,在民国十余年,碗业全盛时期,每年产 额约 6 千余担,每担价值 6 元有奇,合计收入 3 万 余元,纯属溪头住民收益……自民国二十三年,闽 匪侵浙……地方财物损失,工厂停顿,致所农村破 产。 ”要求地方政府尽振兴地方瓷业之责任,同时还 提出“改革工艺推广销路,尤应在城市通商地带设〔20〕 立分销处,避免奸商剥削垄断摧残工业” 。这些 建议,均是陈佐汉多年经商的经验之谈。陈佐汉当 时就意识到,要想振兴传统瓷业,富裕百姓的生活, 唯有依靠政府并争取政府的支持才能做到。 


1939 年,为活跃农村经济,由政府牵头,动员 组织农村农民搞合作事业, 龙泉县成立合作社联合社。 制瓷业是龙泉民间的传统产业,在开展乡村合作活动 中,建有八都镇溪头瓷业合作社、黄岭头瓷业合作社、 岱 乡吴山瓷业合作社。瓷业合作社窑厂生产适合民 用之需要的各种日用瓷,加上合作经营的力度,销路 颇广,全年产量和产值得以提高。在这期间,陈佐汉 担任溪头瓷业合作社社长,他积极筹资,联合各瓷业 主改良生产, 开本地合作事业之先河。陈佐汉自述 “联 合磁窑凡十八厂,投资万余元,救济工友达数千,盛 1938 年 4 月身为宝溪乡副乡长的陈佐汉向县长 请假三星期,其理由 : “窃职素业仿古磁器历来均系 运销京沪平津香港等大商埠为谋生,只以新近受战事 影响未得运销外埠,以至经济陷于僵局……闻温州与 沪上交通恢复,营业转机,缘拟将所存瓷器运往推销, 俾获微利苟延眷属……” 报告书原文上有唐县长批示: 准予给假三星期。 “此以事关生计并发展本物特产, ” 〔18〕 二 积极倡导和组织瓷业改良 极一时”的情况,我们没有找到相关的档案材料,为 此难以了解到当时溪头瓷业合作社兴办的具体过程。 民国时期龙泉的制瓷行业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 私有窑厂分布在八都、岱 、宝溪一带山区,其生 龙泉青瓷的规模生产在明末清初衰落、中断后, 民间利用龙窑烧制土碗相继而起,八都、宝溪一带 百姓赖以为生。民国时期的宝溪溪头村像个瓷业大 工厂,仅有二百余户人家,民国初年先后有李生和、 周顺吉、张义昌、利民等 19 座窑厂,大部分村民从 事窑业生产,主要烧制日用碗。龙泉宝溪一带瓷土 优良,水源、燃料一切条件都堪比江西景德镇,因 缺乏资金,制瓷设备又简陋,所烧制产品品质较差, 成品率底。据《第三战区龙泉县兵要地质调查》“原 : 龙泉县地方经济在处(处州)属各县中,向称较为 富庶,后连年遭匪,加以抗战……工业以瓷器为主 产方式与人际关系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地方传统行业 约定俗成的行规和习俗延续,各民间窑厂为谋生存而 传承祖业,早期没有形成行业规模。
据 1937 年龙泉 县住商(固定经营者)登记,全县有 27 个同业公会, 当中没有瓷业同业公会。陈佐汉已认识到没有行业的 规模势必限制制瓷业的发展。1943 年陈佐汉等人针 对当时多数瓷窑主陈守旧法、不思进取之弊端,决意 联合各瓷业主,潜心研究瓷器改良,发起成立龙泉县 31 东方博物·第三十七辑 图六 陈佐汉窑厂生产的白瓷碗 八都区瓷业改进委员会组织之倡议,获得广泛响应, 当时报名入会的瓷业主共 38 人。8 月 28 日,召开八 都区瓷业改进委员会成立大会,公推陈佐汉等七人为 常务委员,会后将大会记录、 《组织简章》等呈送县 政府批准,县长徐渊若批示将会名改为“八都区瓷业 改进研究会” 。1944 年 6 月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成 立,6 月 30 日县政府发给《人民团体立案证书》〔21〕 政府,转报浙江省建设厅,要求政府拨款 30 万元建 造德式窑炉烧制青瓷,终因资金无法解决未能如愿。 以上行为,可以说明陈佐汉为了地方瓷业的改良和振 兴,想尽办法争取政府支持,只因民国时期多年的战 乱,造成龙泉地方财政的穷困和百姓的贫瘠,致使改 良地方瓷业、振兴青瓷文化的蓝图未能实现。 1948 年 9 月 6 日龙泉县长梁孝骐出巡龙泉各乡村, 陈佐汉当时已迁居福建浦城,听到县长来老家视察, 陈佐汉提早一天赶回宝溪。梁县长在他的出巡日记中 写陈佐汉 : “五日特由浦城赶返溪头故居,今晨又行 30 里赶到塘上参加会议,并与县长畅谈发展瓷业意 见甚久。 〔23〕陈佐汉虽然离开家乡,但心里始终牵挂 ” 家乡瓷业的发展。 


“瓷业改进研究会”自成立之日起着力于瓷器的改良, 提高和稳定了产品质量,并对失传的南宋龙泉窑制瓷 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1947 年 6 月间,龙泉县瓷业 职业工会召开瓷商联席会,商讨组织“龙泉瓷业同业 公会” ,陈佐汉凭借在龙泉瓷业界的声誉而被当场公 推为筹备员。 “瓷业同业公会”为窑主、厂家及经销 商的老板组织,在加强同业联系、维护同业利益、规 范市场行为、共谋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44 年 10 月陈佐汉以乡长身份,与青瓷研究会 成员龚庆芳联手向县长徐渊若呈请《要求实业部拨款 重修德式窑烧制青瓷》 1945 年陈佐汉又以县参议员 。 身份向县政府呈报《为请改进瓷业建设窑厂而增生产 案》“为迎合社会需求及改造瓷业生产和示导民窑改 : 造起见,拟建设窑厂并附设青瓷研究所,以期振兴龙 泉瓷业……办法 :拟请县府以乡镇造产项下公款或 援建设龙泉渠动用地主稻谷之例提出一部分兴瓷业, 素有经验而热心改进者以官商合办方式办理之。 ” 〔22〕 三 弘扬与传承青瓷文化 据 1994 年出版的《龙泉县志》记载,1934 年陈 佐汉邀本乡瓷工李君义、张高岳、张高文、张照坤、 龚庆芳、许家溪等制瓷高手,在溪头组织仿古青瓷研 制小组。可以说它是现代龙泉青瓷行业第一个民间研 究组织,七名成员都是宝溪乡溪头村和车盂村的瓷窑 主,其中陈家、张家、龚家、李家互相之间都是亲家 关系,李家、张家、龚家仿制古青瓷已有一定的基础。 在当时,陈佐汉能召集当地制瓷高手开展仿古青瓷的 研究,一方面是以他的副乡长身份,庇护这些人免于 被抓去当壮丁服兵役 ; 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大家的精力 和智慧,研制出高档的仿古瓷,去上海等地卖个好价 钱,利益大家共同分享。徐渊若《哥窑与弟窑》中也 首次提出改造瓷业“以官商合办方式办理”之建议, 但终因政府不予重视而未果。是年 11 月陈佐汉还以 瓷业改进研究会的名义,编制瓷业发展计划呈报县 32 民国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与陈佐汉 提到此事 : “宝溪乡龚庆芳兄弟以及张高礼、张高岳 等六人,以仿古著名,其制品甚精致。曾以恢复固有 艺术,系属专门技术人员为词,申请缓召。余亦恐邑 人仿古名手,日趋凋零,颇有同情之意,为请于上峰, 奉批格于条例,碍难照准。今日已否从戎,尚未探知。 为记于此,藉知考古声中,亦有此一有关役政之故实 也。 〔24〕


既然县长都赞同专门技术人员“缓召” ,陈 ” 佐汉就有理由将制瓷高手聚集名下。 仿制古青瓷的制作场所就设在陈家宅院的前厅, 置有石磨、水碓等设备。陈佐汉请的仿制青瓷的主要 技师是张照坤、李怀川,后来陈佐汉还从云和县请 来会雕塑的技师彭益陶,专做仿古青瓷器型的雕塑。 为便于研究, 陈佐汉腾出自家破旧房一间, 略加修整, 匾其门曰“古欢室”“古欢室”三字,据说是当年国 。 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 所书。据陈佐汉子女回忆,古 “ 图七 陈佐汉仿制的罐 欢室”很是神秘,父亲一般不许儿女随便进出,据说 房内摆放着许多珍贵物品,如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 、国民政府高官陈诚、龙泉县长徐渊若等各级政 府官员与陈佐汉的合影照片,还有浙江省卫生处长、 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等名人给陈佐汉的题词,连 同后文中所提的蒋介石的题词、苏联外交部的回函等 原件或复制件等。对“古欢室”的回忆描述,应该是 指民国后期的事情了。可惜这些资料在新中国成立初 都因政治运动而被销毁。
陈佐汉为了探究古青瓷技艺,到处搜集古青瓷的 资料,同时到大窑宋代古窑址寻找青瓷碎片进行分 析研究。徐渊若在其著作中写道: 陈佐汉氏来信言: “ 溪口与大窑两地之出品,截然不同。溪口方面虽骨 黑而薄, 但釉水不佳, 且式样亦与大窑不侔。 〔25〕 ” “制 釉之法, 据陈佐汉氏言: 以稻谷石灰百与三十六之比, 烧灰后捣碎,用水浸淘,去其沉殿,称曰乌油。以十 成乌油加十二成白土及五六成紫金泥, 即成釉水。 〔26〕 ”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陈家仿制古青瓷终于取得初步 成功,其作品从釉色到造型几可乱真。徐渊若称:陈 “ 佐汉氏等所制仿铁骨,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去其 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于 上钩。 〔27〕 ” 在研究仿古青瓷的几年里,陈佐汉的足迹遍及温图八,2 陈佐汉父辈生产的瓷器 图八,1 陈佐汉父辈生产的对碗 33 东方博物·第三十七辑证明, 溪口与大窑两地之出品,截 “陈佐汉氏来言 : 然不同……陈氏曾将余所藏碎片,详为分类,余以研 究不深,终莫之能辨。〔30〕陈佐汉也正是利用了良好 ” 的政治背景,通过对青瓷技艺的研究,吸引有声望有 实力的县府官员, 成为地方绅士联系各级政府的桥梁, 为自己所热爱的青瓷事业,同时也为地方百姓做了许 多益事。 陈佐汉还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扩大龙泉青瓷的知 名度,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1945 年陈佐汉 图九 陈佐汉手绘古青瓷图录 收集了宝溪乡几家仿制的优质仿弟窑牡丹瓶、凤耳瓶 等 70 余件仿古瓷,委托龙泉县长徐渊若邮寄南京中 州、福建浦城、建瓯及龙泉各乡村,凭借年轻时好学 练就的绘画技能,将观赏到的 130 余件古青瓷器样, 一一手绘成图录,并注明其年代、出处或略加点评, 集为一册, 后人将其取名为《古龙泉窑宝物图录》 (此 《图录》原件目前保存在其二儿子陈战生处) 。与此同 时,他还分析、总结历代哥窑弟窑青瓷的特点,并将 研究之思想、 成果编写为《古欢室青瓷研究浅说》 (未 出版) 。


遗憾的是此研究专著已失传,我们只能在徐 渊若的《哥窑与弟窑》中了解到一点内容 : “ 《古欢室 青瓷研究浅说》载:明季瓷器中兴, 有龙泉瓷在琉田, ‘ 后迁丽水宝定。存坑窑在存坑村,安福窑在安仁,竹 口窑在庆元,当正统间,尚有顾仕成者,在剑川自折 乡(琉田)筑窑制器,色恶品劣。” ’ 〔28〕 央实业部请功,旨在展示仿古青瓷之成果,期盼各级 政府的重视与资金上的支持。 其作品果受蒋介石青睐, 次年获得蒋介石的亲笔题词“艺精陶仿”四字勉励。 对蒋介石的题词,原件与现代的说法有疑点。据我们 对龙泉知名人士金登兴先生的采访,大约在 1950 年, 十八九岁的金登兴是当时陈佐汉窑厂的学徒,他在帮 助陈佐汉收拾物品时看到了蒋介石题词的原件,记忆 中赠词应为“艺精陶旌”四字,而不是现在的“艺精 陶仿”的说法。因不认识“旌”字,当时的金登兴对 此字的观察、辨认特别细致,为此在他记忆中留下很 深刻的记忆。 “旌”与“仿”虽然为一字之差,但含 义相差甚远。 “旌”既有古代旗的通称,又有表彰的 用途 ; “仿”字只为仿照之意。另外,还有知情人回 忆蒋介石的题词是“艺精陶瓷” 。对于上述两种回忆 表述,仍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


1946 年 12 月 26 日浙江省政府发公文指令县政府 核实“陈佐汉将仿宋青瓷百件送给国家”一事,龙泉 县梁县长回文证实“本县参议员陈佐汉拟以仿宋青瓷〔31〕 百件献呈国府鉴定, 分送盟友” , “阐扬本省特产” 。 梁孝骐在 1946 年 9 月间《出巡边区督办清乡报 告书》中也赞扬 : “宝溪乡陈佐汉对于考古颇有研究, 近有著述问世,亦诚可贵也。 ” 〔29〕 1944 年时任龙泉县长的徐渊若,在编写龙泉青 瓷专著 时, 《哥窑与弟窑》 陈佐汉为其提供了大量资料, 徐渊若在书中特别强调本人与“邑绅” 、青瓷“权威” 的交流与往来,具体还提到陈佐汉给他看器物,徐渊 若在该书中有十多处提到陈佐汉。我们将 2001 年香 港百通出版社《哥窑与弟窑》版本与陈佐汉后代保留 的《古龙泉窑宝物图录》作了对比分析,发现徐渊若 的图录部分与陈佐汉手稿有多处近似,可以推测《哥 窑与弟窑》的大量图录资料应当是陈佐汉提供的。缘 于对青瓷的共同爱好,陈佐汉深得徐县长的厚爱,从 徐渊若在《哥窑与弟窑》中对陈佐汉的评价,就足以 34 公文中的“百件仿宋青瓷”不知是实数还是大概数, 与龙泉县志和目前有关资料中所说的 70 件相差甚远。 但也有传说陈佐汉为了与省、县级领导搞好关系,拿 仿古瓷作公关礼品送了一些给各方领导,实际送给民 国中央政府的青瓷件数就含糊不清了。
1949 年 12 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陈佐汉又 将云鹤盘二件精美仿古青瓷,以陈相刘别名在上海邮 寄到北京请外交部转交苏联,作为献给斯大林七十寿 民国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与陈佐汉 辰的礼品,藉以表达工人阶级对全世界劳动人民领袖 的热爱诚意。以上内容在 1950 年 7 月龙泉县瓷业公 会上报浙江省乡村工业改进所“搜集哥窑瓷器资料以 作参考改进制造”的公文中有所记载 : “查龙泉的哥 窑瓷器自宋代见称于世,以后千余年来人皆视为珍品 而海外人士尤为艳羡,可是当日真品存者极鲜,欲公 诸世大成问题,距今十余年前陈佐汉同志为争取国外 利益发扬国际文化艺术起见,乃匠心独运自行精制仿 宋青瓷运销京沪及各大都市或直接售与外人,甚得顾 客欢迎。旋以抗战军与外侨陆续回国购买日疲,而仿 宋瓷器亦因此停顿,但国外文化艺术家对是项瓷器仍 为重视,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间,我人民领袖毛主席访 苏的时候,陈佐汉同志曾以他所制的仿宋青瓷云鹤盘 一对呈送我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献给斯大林大元帅 七十寿辰,藉以表达工人阶级对全世界劳动人民领袖 的热爱诚意。 ” 〔32〕 出产数量 : 在往昔仿制全盛时期,合乡统计大小 作品年产约在五千余件,大都以瓶炉盂滴洗盆碗杯壶 罐诸类为多,其他人物禽兽鱼介案头文玩宗庙祭器作 物亦有制造,尚称完备。 产销情况 : 此项作物过去均直接运销上海北京香 港各埠转售海外,古香古色颇迎合异邦人士心理,有 时沪上古董商家亲来窑厂订购者亦属不少,在目前产 销大都以可能装配电灯者为适合,时代需要而亦易于 畅销。 市价 : 民国廿五年以前国际贸易畅旺外籍人士往 来如鲫,仿宋青瓷身价十倍普通物品,每件市价银元 约五元以上,若上等者每件三五十元不等,倘是特等 可能混珠者价重百金不等,止综合岁收不下三万元, 平均每件可能与饭碗一担价对比增加岁入亦足壮观。 目前情形 : 缘抗战军与以后交通梗阻外国人士纷 纷归国,对于仿古瓷业无形停顿,数两年前巴西侨胞 留法学生过福祺来函试购青瓷美金三千元籍启祖国财 源,可惜此举因外汇困难竟作罢。论际兹全国解放将 来化农为工定可见诸事实,中苏友好国际贸易早经开 始,仿宋青瓷可能重整旗鼓,制作若干试销友邦藉增 盟谊,庶几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固有的文化艺术宣扬于 世界,不特可以为工人阶级大放异彩,且能增加出超 争取民族光荣,甚愿工业当局者亟起而图之。 陈佐汉在说明书中对古青瓷的加工过程、当时的 市价和市场需求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但没有交代仿古 青瓷的研制配方及制作工艺,不知是陈佐汉有意保密 不写,还是文件原件保存的不完整,现在也已无法判 断了。



陈万里先生在其民国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日记 中写道 : “我国的文献里系统记载龙泉窑情况的很不 够,如《处州府志》《龙泉县志》《遵生八笺》《陶 、 、 、 说》《景德镇陶录》等书记载的都是一些陈陈相因的 、 说法,只有《菽园杂记》 (陆容著)所谈的要算是难 能可贵了……最近二三十年来经过人们多次的实地调 查,并从各种图录所编印出来的实物照片研究,对于 龙泉窑的历史比以前清楚了许多。 ”正如陈万里所言, 龙泉青瓷发轫于南朝,历经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但有 关龙泉青瓷的专著, 始见于民国时期。其优秀之作有: 35 1950 年 2 月接奉苏联外交部信函嘉勉 : “您对全 世界劳动人民领袖热爱悬殊嘉许。 ”据说此信函内容 是当年的斯大林秘书给我国外交部的回言。陈佐汉还 将此嘉勉用横幅书写挂在老宅的客厅,陈佐汉的儿子 听张根水(在陈佐汉家做青瓷技师的张照坤的儿子) 回忆其父亲在陈家吃饭时见过此横幅,并对上面书写 的文字记忆犹新。



1950 年,为恢复地方手工业生产,浙江省乡村工 业改进所至函龙泉县政府(秘字第 297 号公函) ,特 抄送龙泉县瓷业公会“要求搜集哥窑瓷器资料,以作 参考” 。当年 7 月龙泉县制瓷业同业公会“奉此遵即 转知本会会员陈左汉搜集是项资料以供参考复” 。查 当年案卷,陈佐汉手写的“龙泉仿宋哥窑青瓷的制造〔33〕 经过说明书” 清晰可见 : 加工经过 :仿制哥窑青瓷首重釉彩,其次在胎 骨至若轮廓奇巧花样美观全视工人技术之优劣,而 区别在普通仿制作品分圆器琢器两种。平日约可制 造二三件,在精美作品须两三日方能成就一件者有 之。对于加工方面非指定何物不能预计时间及产量, 若以模型出品较为敏捷,但非手工未足珍奇。关于 花样繁多加工多寡无从统计,其他釉药加工约在普 通成品七倍以上。 东方博物·第三十七辑廖献忠一部,未命名(未出版) ; 钱叔青 《龙泉瓷窑之研讨》 ; 陈万里《青瓷之调查与研究》 、 《越器图录》 (1937 年中华书局出版)《瓷器与浙江》 、 (1946 年中华书局 出版) ; 裘造时《龙泉哥窑》 ; 徐渊若《哥窑与弟窑》 (民国三十四年由龙呤书 屋出版发行,2001 年香港百通出版社重版) ; 吴文苑《龙泉古瓷考略》 (未出版) ; 陈佐汉《龙泉青瓷汇观录》 (后人取名《古龙泉 窑宝物图录》 ,未出版)《古欢室青瓷研究浅说》 、 。 另有邑人蔡世钦的《哥窑赋》 、柳兆元的《瑞士 罗教师古瓷影片集序》 ,都是民国时期关于记述龙泉 青瓷之佳作。 在这些作者中,作为本地绅士、自家有作坊并投 本文是中法合作研究课题 “浙江省龙泉县的传统 制瓷业乡镇: 解析传统地方手工业社会”的成果之一。 该项目由蒋经国国际学术基金会和法国国家科学中心 东亚文化研究所赞助。 而唯独陈佐汉, 入青瓷研制的有廖献忠、 陈佐汉两位, 既有传承青瓷技艺的实践,又有传承的理论研究,并 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民国时期龙泉 青瓷文化传承之佼佼者。 2009 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 为全球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能有今天的 辉煌,与各个时期能工巧匠的艺术创造分不开,更离 不开民国时期陈佐汉等地方绅士为传承传统技艺文化 而做出的奉献,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1〕 〔7〕 〔5〕 《陈氏宗谱》卷一 , 民国三十二年重修。

〔2〕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162.2—144。 
〔3〕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1—2—346—110。 
〔4〕 〔6〕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156—2。 
〔8〕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548.1。 
〔9〕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4822—20。 
〔10〕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0—2—62—2。 
〔11〕徐渊若:哥窑与弟窑》 《 ,百通出版社(香港) ,2001 年, 第 7—8 页。 
〔12〕龙泉文史资料《近代龙泉古瓷发掘概况》第 5 辑,内 部资料,第 34 页。 
〔13〕同〔11〕 ,第 57 页。 
〔14〕同〔11〕 ,第 67 页。 
〔15〕同〔11〕 ,第 20 页。 
〔16〕 〔30〕同〔11〕 ,第 72 页。 
〔17〕同〔11〕 ,第 14 页。 
〔18〕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542.2—210。 
〔19〕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162—1。 
〔20〕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548.2—18。 
〔21〕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0—2—90—252。 
〔22〕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10—1—465—41。 
〔23〕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0—2—62—2。 
〔24〕同〔11〕 ,第 74 页。 
〔25〕同〔11〕 ,第 69 页。 
〔26〕同〔11〕 ,第 27 页。 
〔27〕同〔11〕 ,第 75 页。 ,第 12 页。 
〔28〕同〔11〕 
〔29〕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0—2—62—2。 
〔31〕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0—2—62—2。 
〔32〕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8—1—25—104。 
〔33〕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 8—1—25—104。 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