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青瓷历史积淀深厚,传统工艺也得到较为完整的继承,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恢复与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成长,工艺技术人才在不断扩充,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青瓷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十一五”以来,龙泉市剑瓷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青瓷宝剑苑”累计安排入园企业92家,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已成为龙泉青瓷、宝剑产品对外展示的窗口。“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成为浙江省集聚发展31个文化创意园区之一,其中青瓷博物馆项目已对外开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突破,2011年实现青瓷行业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49.2%。
【比较】
规模和集聚效益缺失
如今,龙泉青瓷虽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不但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包装瓷和工业瓷也在加大开发力度,从单个企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也是一天天在走上坡路,但其产业效益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相比还处于劣势。正如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所说:“把龙泉摆到全国主要陶区中进行比较,差距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既有产业基础、园区建设、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更有思维理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距。”
目前龙泉青瓷与国内其它陶瓷产区比较起来,龙泉青瓷市场份额占有量小,竞争力度不足,关键一点就是龙泉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青瓷和宝剑,虽然被称为龙泉市的两项瑰宝,从其产值和效益来看,不及外地一些陶瓷主产区一项产品的生产总值,可见其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就发展趋势来看,龙泉的青瓷行业规模必然还将继续扩大,单就发展的状态而言,龙泉青瓷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与那些大产区有不小差距。青瓷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层次和各大陶瓷主产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龙泉市2011年青瓷文化产业产值不到10亿元,而江西景德镇2011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192亿,湖南醴陵陶瓷产业总产值近300亿。再看规模以上企业,景德镇、醴陵两市培植了一大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景德镇陶瓷规模企业达到102家,有25家陶瓷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醴陵规模企业172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8家。龙头企业醴陵华联陶瓷公司2011年销售额达7.6亿元,创利税1.7亿元。龙泉市青瓷企业与他们相比,数量上相差不大,但缺少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产业发展水平小而散,未能真正实现规模和集聚效益。
究其原因,龙泉青瓷文化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青瓷企业大多小而散,很多企业都属于家庭型、作坊型,前店后厂,规模小,人数少,每家厂子大约都是七八个人,多的十几个人,还没能实现规模和集聚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产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接单时都不敢或无法承接大批量的货品订单,产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龙泉的青瓷产业产品结构也较为单一,目前包装瓷的生产比重比较大。包装瓷的订单多属于酒瓶,基本上都是制酒企业主动上门来样加工,并没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设计,加上竞争对手多,利润空间不大。而日用瓷产品开发和生产也不多,导致产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龙泉青瓷有产区品牌却缺乏企业品牌。世人只知龙泉青瓷,而并不清楚产区内各家企业的特色。同质化现象在龙泉企业中非常显著,在我们走访的大多数店面内,摆放的青瓷产品无论是品种、造型还是釉色均无太大差异,最多只是在装饰细部以及釉色微妙之处稍有变化。可以说,缺乏差异化竞争是目前龙泉青瓷业发展的一块软肋。
【剖析】
科研力量不足创新乏力
青瓷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体,需要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为其服务。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自由发展,凸显出个体的产业效益,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即整合力量的缺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青瓷厂与青瓷研究所虽然在分配制度上比较僵硬,不利于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但在整合科研能量与培养人才方面却有着其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天的龙泉,没有一个政府或者学术层面的青瓷科研机构,对瓷土、釉色结晶材料、烧制工艺和青瓷的质量标准化等系统工程的研究没有步入正轨。青瓷科研力量的缺失从长远来看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它极有可能导致龙泉青瓷的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乏力。一方面,龙泉市缺少高等院校,反观景德镇,目前有专门培养陶瓷产业人才的学校四所,分别为两所职高、两所大专院校,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另一方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与科研能力对当地制瓷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龙泉在这方面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当代社会,设计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如果没有大量创意设计人才的支持,龙泉青瓷只能局限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小圈子里,没有真正走上品牌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
培养设计师和培养手艺人是截然不同的,手工艺人偏重于技术的传授,而设计师除了工艺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和艺术审美观的建立。如今,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已开始开办青瓷工艺专业,为青瓷培养后辈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欣喜的现象。另外,从企业角度来看,各厂家也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各家釉料的配方基本都是自己配置,对外均要严格保密。这当然是企业自身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否认,这也间接导致了龙泉青瓷新工艺、新材料之美的缺位。
此外,龙泉青瓷产业市场开拓能力偏低,青瓷产品营销目前仅以客户上门订购为主,企业主动开展产品推广的不多,没有形成一支遍布全国的产业营销队伍,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展望】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
龙泉市委办常务副主任、龙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黄国勇认为,相对于龙泉现有青瓷产业而言,在观念上,龙泉一直来十分重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是因为它的独特历史地位、价值和良好的传承,赢得了人类非遗的荣光。然而从另一个视角来剖析现在的龙泉青瓷产业形态与结构,可以看出龙泉青瓷企业只是生产龙泉青瓷,没有突破龙泉青瓷固有的观念,缺失大陶瓷的理念与观点,局限于工艺美术瓷上的精益求精。
在材料上,龙泉现在的青瓷产业,原材料与传统龙泉青瓷没有本质区别,属于凭经验型的原材料加工,科技含量极低。如果龙泉青瓷的材料只局限于原始的、传统的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产业化、集群化、科技化将无从开拓。因而龙泉要做大陶瓷产业,务必着力发展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生物陶瓷、工程陶瓷等高技术陶瓷产业的开发与创新,拓宽产业的领域和丰富产品的种类。
在1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泉青瓷作品主要以温润如玉的釉色以及流畅优美的造型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尤其是南宋龙泉青瓷,几乎已臻至中国古代陶瓷青色的最佳境界,精美的造型更是令人爱不释手。如今,龙泉青瓷又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传统青瓷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亟需重新定位。目前,龙泉市已培养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中国陶艺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2名,初步形成了一支梯级层次人才队伍。在现代化的产业中,设计与生产是分离的。而龙泉青瓷生产的“正统”观念却是一件瓷器必须由一个人亲手完成,这件作品才能算是他的。由于存在这种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龙泉青瓷在人才培养上长期以来一直以单一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工匠。景德镇法兰瓷生产基地,一套先进的流水线,机械成型、立体组装,其中没有传统的拉坯的工艺。黄国勇认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一脉相承固然重要,但作为产业而言,完全可以开拓创新,博采众长,不必拘泥龙泉青瓷的技艺而阻碍了大陶瓷方向的产业发展。
在种类上,尽管龙泉提出的龙泉青瓷要坚持两条脚走路方针,对艺术瓷类要做精做细,做文化,做品牌,做名气,同时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对其他瓷种的研发来扩大青瓷行业的总量。然而目前龙泉青瓷生产除少量包装容器瓷和茶具、酒器、文具外,大部分还是工艺陈设瓷为主,电瓷、建筑瓷、科技瓷、特种工业瓷等几乎没有涉及。在文化上,龙泉哥窑古朴端庄、古色古香,弟窑千峰翠色、温润如玉,享誉全球。现在的艺术瓷虽然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都做了创新尝试,但还没有突破传统,独树一帜,形成产业。
因此,站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的现代龙泉人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以大视野、大陶瓷、大发展的思路将文化底蕴、文化创意、文化价值、科技创新融入陶瓷产业,为传统青瓷产业注入新文化、新时尚、新科技,相信用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龙泉青瓷业在未来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