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28法

 秋天雨CZL 2014-02-13
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28法
 
                                                                         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术(基本手法28法)
   “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是以一指禅内功和大成拳站桩功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内功点穴以指法施术,辅以掌法,守神制神,神到力到,在强大的内功摧动之下,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功力按摩,以掌法施术,配合点穴、正骨,辅以运动。一指禅内功点穴,气贯指端,以指代针,气至病所,凡是可以针刺治疗的疾病,均可以采取点穴治疗,取穴配穴与针刺相同,点穴要领为“神光内莹,意在指先,意力合一,达至病所”。功力按摩技法体系包括:(1)、三联疗法:理筋手法、正骨手法、对症手法;(2)、分部疗法:头面部手法、颈项部手法、肩部手法、肘部手法、腕部手法、手部手法、腰背部手法、脊柱手法、胸腹部手法、髋及大腿部手法、膝及小腿部手法、踝足部手法、上肢手法、下肢手法;(3)、全息疗法:手部、足部、面部、耳部;(4)、运动疗法:颈部练功、肩部练功、肘部练功、腕手部练功、脊背部练功、腰部练功、胸腹部练功、髋部练功、膝部练功、踝足部练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科常见病、急慢性疾病、疑难病症、亚健康病症以及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不佳的病症,效果好,见效快。
 一、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的要领
    1、精神集中,守神制神。
   《皇帝内经》十分强调“上医治神”,并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一指禅内功点穴术,在临床施术时,要求施术者内气鼓荡、气势饱满、气贯周身,从而透达指端而施治于病人身体。所以,不仅要求施术者一指禅内功或大成拳站桩功修炼到相当程度,而且在施治之时还需要精神集中、精神内敛、宁心静气,此为守神。更需要以施术者之神制患者之神,以施术者之目制患者之目,务使其精神集中而收制其散乱之气,此为制神。正如《素问*针解》篇所说:“务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2、意念深透,刚柔相济。
 除守神制神之外,施术者还需要配合一定的意念活动,才能使力量笃实透达,更易于与病患者连为一体,从而使病人得气、感传,以达气至病所的目的。对于初学点穴按摩手法者,加用意念活动,能使手法更自然,不僵不滞,使施术者更容易掌握其要领,更易于领悟其真谛。若是一指禅功夫深厚或站桩功修炼有素,手法纯熟者,则不必拘泥于此,可在有意无意之间,随心所欲而施术,然精神方面仍需要专注。
 《针灸大成》言按摩载有“以意通行”一语,但没有言明如何通之。其实就是指点穴按摩的神意运用,以意通经,调和五志,神气通行如电行。
     在点穴的临床治疗中,只有辨证施术,因病因人而异地选取穴位及手法,采取不同的力量,或刚或柔,或轻或紧,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首先,点穴手法要从柔到刚。在每一个穴位的施术及整个治疗过程中,均要求手法由柔到刚,力量由弱到强。也就是首先用较温和的力量,然后逐渐加强,使病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病人能接受为标准,一直到达最大强度;在治疗快结束时再由最大强度逐渐减弱,也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后可用轻柔手法使病人放松。
    3、以指代针,务使得气。
 点穴治疗,实质上是以指代针,凡是可以针刺治疗的疾病,均可以采取一指禅点穴治疗,取穴配穴的方法与针刺相同,点穴要领为“神光内莹,意在指先,意力合一,达至病所”。一指禅点穴治疗之时,一定要使患者“得气”才有意义,也就是在施用手法之后,患者相应俞穴应该有针刺“得气”的类似感觉,甚至“气至病所”,也就是气感直抵患处,这样疗效才好。例如,用寻法施于双侧风池穴治疗眼疾之时,不仅要求风池穴局部得气,而且要求气感直抵双侧眼球。再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点按揉环跳穴,会有气感传导至犊鼻穴,这就是“得气”后的“感传”现象。
     4、阳性反应,慎守勿失。
     阳性反应,一般是指内脏疾患在体表的反应或躯干四肢病变在局部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是指按压体表时的压痛及酸胀等感觉。阳性物是指在阳性反应处所触及的有形之物,如皮下结节、硬块及肌肉张力的改变等。一般来说,有阳性反应不见得有阳性物,但有阳性物则多有阳性反应出现。当有阳性物出现之时,说明病程已较长,病情已较深重,故治疗起来也较单纯有阳性反应为难。
  在临床上诊察阳性反应和阳性物,具体手法可选用按法、摩法、揉法、拨法及推法等,可依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手法力量比治疗时为轻。当触及阳性反应时,除病人有酸麻胀重感或疼痛外,医者手下也有“僵滞”之感,当细心体会,难以口述。阳性物则有形于指下,或条索状、或块状、或片状、或豆状,或大或小,或软或硬,临床上依具体病人及具体病种而有不同表现。
 一般而言,在背俞穴附近出现的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多属相应脏腑疾患,如心神不安、心慌心悸可在心俞及附近出现;胃脘痛及恶心呕吐在胃俞附近出现相应反应;目疾、急躁易怒等可在肝俞、太冲等处出现反应。其病情轻者多为阳性反应,病久或病重者多为阳性反应物。在四肢出现阳性反应及阳性反应物者,据经络循行多归属于相应脏腑器官病变。如脾失健运可在阴陵泉附近出现压痛等(阳性反应)及条索状结节(阳性反应物);胃脘胀满在梁丘、足三里诸穴可出现相应反应。在躯干上出现者也可归于相应脏腑经络及所属器官,除此之外,局部病变在病变部位也多有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出现。如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及落枕者,在局部均可触及压痛点及酸胀点(阳性反应)及条索状硬结(阳性反应物)。把治疗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这些反应消失之后则疾病基本痊愈。
     5、综合调治,按已刺灸。
 运用一指禅点穴术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法,并辅以各种掌法,如此则疗效显著。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点穴的准备阶段以及治疗后的放松整理,都要用掌法来完成。同时,一指禅点穴术也可以跟其它疗法相结合,如针刺、灸疗、拔罐等,以相得益彰,所谓“一针二灸三用药”,即是此意。综合调治比采取单一疗法更加稳健可靠。《灵枢》说“按已刺”,即先按压穴位再行针刺术,也可以说就是点穴术与针刺术相结合的典范。例如,治疗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颈肩腰腿痛,可以先行点穴术,再行针刺术或灸疗术,则疗效更著。再如,治疗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可以先采取一指禅点穴术,取穴承山、承筋、委中,并拿捏拍打小腿肌肉,随后“掌灸”这几个穴位(广东太阳神集团出产的“经络速通灸”),如此,则当场见效,立竿见影,继之还可以让患者内服“吴萸木瓜汤”:吴茱萸6克,木瓜12克,食盐2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饭前半小时温服,每天三次,每次50毫升,三天为一疗程。伴便秘者另服“清之颜”胶囊(主要成分:西洋参、芦荟、水解珍珠粉、甲壳素、膳食纤维)。
    二、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
 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分点穴手法和按摩手法两大类。点穴手法,又称指法,点穴治病,也称指针,即以指代针之意。其法是用单指(食指、中指或拇指)操作。按摩手法以掌法为主,掌法,实际上是以掌代指来操作的,其作用较缓和,点穴前的准备阶段以及点穴后的放松整理,都要掌法来完成。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有28种:摸法、按法、摩法、揉法、寻法、点法、戳法、推法、擦法、搓法、拨法、抖法、振法、扫法、旋法、切法、滚法、拍法、剁法、敲法、拿法、捶法、抹法、扒法、晃法、挤法、梳法、运法。
  点穴施术之时,一般来说,基本手法是以指腹接触患者肌体而用力,多用于俞穴及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上;掌法或以掌根用力,或以大小鱼际肌用力,多用于胸腹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不必按照经络穴位分布机械应用,临阵应随心所欲,灵活运用。
  临床施术之时,手法依部位不同应有轻重之别。凡头面部手法宜轻,近五官处尤轻,而胸腹部用力也应适度,腰背四肢处可适当加重,但要根据体质及病情而定,总以病人能够接受为度。
  具体取穴,也不必完全照搬书本,应以“按之快然”为准,穴位的阳性反应或压痛点也未必跟穴位位置精确吻合,按压穴位时,压痛点的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施术之时,病人应当有类似针刺之“得气”甚至“感传”现象,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一)、摸法
 摸者,以手指扪索也,是“短暂”的“摸索”,力度介于“按”和“压”之间。力度达于皮肉者叫做“按”,达于肉筋者叫做“摸”或“扪”,达于筋骨者叫做”压“。摸于穴位,则血行气随,周身各穴,各种疾病,均可采用摸法。
 摸法是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扪索病者之穴,在穴上一起一落,一紧一松,行捣臼生成数,如同用金针一提一插,行子午捣臼法一样。未摸之前,必先审查被摸者何经受病,则向何经选穴行摸法。指头触按穴肉,捣臼虽分起落,切不可离开穴肉而断气。用摸法时,医者必先将全身精气神集注两指头,一上一下,与金针之提插无异。使用摸法时用两指头或一指头,大抵背上多用双指头,督脉宜用单指头,腹上任脉用单指头,腹上少阴、阳明、厥阴用双指头,头上风府、瞳子髎等穴,用双指头。用单用双,视其经络部位和病情虚实,灵活运用,是活法,非死法。
 摸之补法:《内经》论补法曰:“随而济之”,意思是说顺其经络气道而益之,行九阳数,即九次一停也。用金针者如此,而以指行摸法者也是如此。以指着穴,顺其经络气导而补益之,也九次一停。金针补法有慢提紧按之法,从卫取气,益入营分,行摸法者也用重按轻起指法,即是从卫取气益入营分之意。金针补法有苍龟探穴之法,行摸法者也于指头着穴重按后,连续深按几次,即苍龟探穴之意也。
  摸之泻法:《内经》论泻法曰:“迎而夺之”,意思是说迎其经络气道而夺之,行六阴数,即六次一停也。金针如此,指摸法也如此。以指着穴,逆其经络气道而泻出之,也六次一停。金针泻法有紧提慢按之术,行摸法者也轻按重起,即从营置气,提出卫分之意也。金针泻法有白虎摇头之术,行摸法者也于指头着穴按陷时,四周摇揉其气,即白虎摇头之意也。
 摸之平补平泻法:金针平补平泻法,即是搓转针柄,左右均匀,不多不少,一生一成。以指行摸法者,也是以指着穴后,起落相均,不轻不重,无出紧入松、出松入紧之偏,即平补平泻手法。
    凡金针所用之术,均可以摸代之,无论阴阳经络,寒热虚实,均可施行摸法。
   (二)、按法
  按,即“下也”(《说文》)、“抑也”(《广韵》)、“止也”(《尔雅释估》)。其力点是向下,其作用是“抑制”,有止痛、镇痛作用。其操作要点是向下着力。
 按法是以指腹、掌根或肘尖为着力点,以身体的重量向施术部位缓慢压下,保留一定时间再提起。按法分三步操作,下按时“如水渗沙”,按下后“如板钉钉”,提起时“如茧抽丝”。
  1、指按法。指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面按压于患者之俞穴或病处,按的力量要由轻到重,由柔到刚,轻重适宜,刚柔相济。施术时应垂直向下逐渐加大力量按压,切勿左右偏移,务使力量深透传导,直至局部产生酸、胀等“得气”的感觉后稍顿,持续数秒再缓慢放松,即“按而留之”。要做到此点,除平时多练习手法外,更应多练习一指禅内功,使功底深厚,临证之时则加相应的意念活动。这种意念活动也应在练功中加以体认,外形不动,而内中真动;所有点穴手法和掌法均可以在桩功中通过意念诱导来加以体认,临证之时则自然随心所欲、力量深透。
  按法的意念活动,是手指如触按水中之浮球,松紧适度,力量过大则球沉手湿,力量过小则球浮上漂,故力量大小应觉得球能入于水而手不湿为度。但临床应用时不应为此意念所约束,日久功深可在有意无意之间灵活运用,对于这种意念假借,施术者的态度应该是:“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也即勿忘勿助之意。
 按法施用之力量应视不同部位有所轻重,也可从病人的反应来决定力量之轻重。
 2、掌按法:以掌代指而垂直向下按压于一定的部位,主要是用大小鱼际肌着力(手掌近小指侧部分为小鱼际,近大指侧部分为大鱼际),有时也可用掌根或双掌重叠着力。适用于面积较大而平坦之处,如腰背胸腹及四肢肌肉丰厚处。腰背部按压力量可稍大些;腹部应用时,按压力应较小,并应随着患者的呼吸而起伏;胸部按压,力量也应适度。本手法的特点是接触面积大,手法缓和,实际上这也是所有掌法的特点。其功能是疏通经脉、理气散寒。
 3、肘按法:以肘关节的肘尖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由轻而重地垂直向下持续按压,以局部有酸、胀的“得气”感为宜,得气后持续数秒后再缓慢放松,并可配合揉动或弹拨。
 按法具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的功效。将筋肉层分为“天”、“地”、“人”三层,表部为天(皮肉层),中部为人(肉筋层),底部深层为地(筋骨层)。按法就是从表层“天”部开始着力,垂直向下,逐渐加大力量,按压至中层“人”部,再按压至深层“地”部,稍顿之后,再缓慢放松,由“地”部返回到“人”部、“天”部。
 “按”与“压”操作技术相同,但用力程度不同。“压”,就是压迫,比按法用力要重,其力点要达于筋骨深度才能称作“压”,所以,按法中寓于压法。
    (三)、摩法
     1、指摩法:指摩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在一定的俞穴及病灶处摩动。摩为抚摩之意,是手指在俞穴上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它是基本手法中较轻柔的一种,比按法轻比揉法重,介乎二者之间。按法是由“天”部按压至“地”部,摩法的着力部位在“人”部和人、地之间,揉法的着力部位在“天”部和天、人之间。实际上摩法用在按法施术后效果才好,而按法之后也多配合摩法,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故多以“按摩”相称。
 2、掌摩法:以掌代指施行摩法。主要是以大鱼际肌用力操作,有时也可辅以掌根操作施术,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掌摩法多用于虚症及腹部施术,具有理气和中、消积化滞之功。在腹部施术时,应使病人感到有一股热气透于体内,顿觉舒畅明快,肠鸣辘辘,甚至排气而出。尤其年老气虚不运之便秘者,用之可使排便,较药物为好
 摩法和按法一样,也要求力量深透,但更应含蓄。不可外露太过,更不可用僵力,摩动方向可左可右(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但在某一具体俞穴摩动则不宜过多变换方向。要求手指与皮肤无位移,也不要与皮肤有摩擦。速度、力量要均匀,要做到“轻不离皮,重不着骨”。意念如摩动床上之滚珠,力轻则珠停不动,力重则珠陷反无法施术,故力量掌握在于使之运转则可。也不必拘泥于此意念,此只是说其大意而已,学者贵在领悟本质。
 摩法基本上都是补法,具有活血消肿、舒筋散瘀、温经通络、缓急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按法与摩法,不仅临床应用时不可分离,常常配合应用,就是在手法上也互相渗透,即按法之中寓摩法之意,摩法之中寓按法之意。若按中无摩则显得有些僵滞,摩中无按则显得漂浮无深透之力。故按法、摩法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实质上则无本质差别。而此后的揉法、寻法、推法等寓按法、摩法与其中,又是以这两种手法为基础。
   (四)、揉法
  1、指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用力于一定的部位或某一俞穴,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操作时要由轻到重,柔中有刚,要有渗透力。不要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同时注意,对虚症和年老体弱、儿童患者要用轻揉法;对实证和身强力壮的腰背、臀部和四肢,可用重揉法。胸腹部要用轻揉法。
  2、掌揉法:以掌代指施行揉法。用大鱼际着力或者掌根着力,腕部放松,以前臂带动腕关节作小幅度之回旋活动。压力宜轻柔,速度也应放慢。本法因受力面积较大,刺激缓和舒适,因此特别适宜年老体弱者。腹部疾患如脘腹不适、腹胀肠鸣、便秘泄泻多可应用,腰背紧张、腰背肌劳损、四肢不适也可应用。
 揉法具有温经祛寒、活血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的功效。揉法从动作上看确实与摩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作环形的揉摩,只是力度轻重有别。在临床应用中,应把揉法、摩法结合起来,揉中有摩,摩中有揉,这样才能使揉而不浮,摩而不僵,应用时更加灵活。意念活动可参照摩法。
 揉法的要点是:“肉动皮不动”,即在做动作时,施术者的手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面不发生相对位移,而带动皮肤下的肌肉组织随手运动而运动。
   (五)、点法
    按而压之,戳而点之,谓之点法。点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施术,手指微屈,指腹触及穴位,用力快而接触时间极短,如拳击人。要求力量深透含蓄,节奏平稳规律,如鸡之啄米,连续不断。临床应用之时则可灵活多变,力量可轻可重,速度可快可慢。
 意念手指如拳之击人,对手功夫差点点到为止,不可过力伤害对方,此为弱手法;对手功夫好者则应尽力应之,此为一般手法;对手与自己势均力敌者则当力大无情,此为重手法。
 临床操作之时不可拘泥于此意念,力度要外柔内刚,深透含蓄,掌握适度,不可做得绝对,尤忌拙力僵劲,总以患者能接受而有效为度,力量不可过大,速度不可过快。临床主要用于腰背四肢肌肉丰厚之处,头部一般很少应用,胸腹也应慎用。对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寒湿痹效果较好,可起到活血通络、调理气血之功效。
  点法与按法、切法的着力部位有差别:指按法以手指螺纹部着力进行操作,切法是以爪甲着力进行操作,点法则是以指端(指峰)着力进行操作。
  点法除了“指点法”,还可以五指并拢、并齐,使之成为一撮,以指峰进行点法操作,叫做“五指并点法”或“梅花点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如果用肘部鹰嘴进行点法操作,叫做“肘点法”,其力深透。
  点法中还有个“弹点法”,就是富有弹性的、刹那间的、大约在1/3秒的速度点下、抬起。施术者手腕、肘部要灵活,既要轻巧用力,又要有弹性。弹点法往往同拔法、指压法共同运用,称为“弹拨法”。
   (六)、戳法
  戳即戳按之意,是用手指或手掌在施术部位快速按压的一种手法,当按压到一定深度时,同时进行小幅度的滑动。适用于肩部、腰部、骶尾部、手、足蹬部位。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纠正错位的功效。
  施戳法时,部位要准确,按到一定深度后注意做小幅度滑动。
   (七)、寻法
    1、指寻法:寻法是在按法的基础上,加以推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手法,有寻按搜索之意。实际操作是在较强的按法基础上加以向前推动的力量,其力要求深透,内达脏腑器官,刺激较一般手法为强。全身大多数俞穴均可应用,尤其是骨边、筋边及肌肉丰厚之处,用之更为适宜。其意念如暗中寻物,有摸索寻找、搜索之意。学者当仔细体会,尤其是检查阳性物之时,此法应用更多,要求以手之触觉发现阳性物,这就要求有高度敏感的触觉。
 本法操作仍用食指、中指或拇指,以指腹接触患者肌体,禁用指甲掐按,以免伤及皮肤。因寻法刺激性较强,故年老体弱者应慎用或手法相应减轻,总以患者能接受为度。
  2、掌寻法:以掌代指,其操作手法及意念活动同于寻法。临床运用多以掌根用力,也可以大小鱼际肌分别用力,多用于腰背四肢部。
   (八)、推法
    1、指推法:推法主要以拇指、食指、中指或剑指(食指中指相合并)指腹面向前沿直线或弧线推移前进的一种手法,意如推车前行,不必求速,但求用力均匀一致,一往直前,而又有向下扶按之意,也即寓按法于其中也。要求力量既含蓄沉稳,又活泼轻松,即沉而不滞、轻而不漂之意。其速度不必过快,以免滑然而过,防止用僵力擦伤皮肤。此法多用于腰背胸腹及四肢平坦处,可按经络走向推动,并可沿肌肉分布推动,如背部肌肉,可按骶棘肌走向推。在额头也可横向推,也可顺眉弓推,还可顺鼻梁推。
  其意念如推舟车前行,向前推的同时又有向后的含蓄力量,防推行过猛而翻舟覆车。又有向下扶按之力,也防其不稳定也。如此即可达到要求。
  推法具有疏通经络、消瘀散结、活血止痛、缓解痉挛的功效。用力要适当,推进要慢,不可推伤皮肤。推法也可用三指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四指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推法,有推开气血之意。双手指推法,其法是施术者以两手指头,在病人经络各穴上,一前一后,着力推行或推转(推而兼揉),两指头相距,最远不过三寸。推男人先从左起,推女人先从右起,各按阴阳经络,皆有先后起落。推督脉,由大椎起,推至尾闾止。推任脉,由天突起推至中极穴止。它经皆可类推,推法能宽胸顺气,治癥瘕积聚诸病。
 2、掌推法:以掌代指,一般以掌根用力即可,也可用大小鱼际肌用力。其要求及要领与指推法相同,用法及部位也相同。注意用力部要紧贴皮肤,推进的速度缓慢均匀,压力平衡适中,要单向直线推进,先轻后重,逐渐加力。
 3、肘推法:以肘关节的肘尖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向前做较缓慢的单向直线推进。
 推之补法:以两拇指或食指循经着穴,顺其气道之行而推助之,即《内经》“随而济之”之意。何经气不足,则从何经之穴起处,用指推行,推至何经之穴处而停。如补足太阳膀胱经之气,即从两目内眦晴明穴起,从头上返转项上,由项上推至背上,由背上推至臀上,由臀上推至腿上,又由腿上推至足上之至阴穴而止。如补手太阴经肺气,即从乳上中府、云门穴起,循经按穴,渐渐推至大指鱼际、少商穴而止。无论阴经阳经,总以顺气道推行为补法,每经过一穴,必用力以指多推几次,用九阳数。这两经推补如此,其它经也是如此,在腹、在背也是如此。
 推之泻法:以两拇指或食指循经着穴,迎其经络气道而逆推之,即《内经》“迎而夺之”之意。何经有邪,即从何经起止穴处推起,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渐渐推至何经之穴起止处而停。如泻腹上任脉,即由颐上承浆穴起,渐渐推至脐下中极止。如泻腿上足厥阴肝经,即从腹上肋骨内期门穴起,渐渐推至行间、大敦穴止。凡所经过之穴,也必着力前推,推之次数,也是六数一停,如金针之行六阴数也。而且推而兼揉,能活动推散穴中之结气。因此,推用泻法,能治癥瘕积聚诸疾病。
   (九)、擦法
    1、指擦法:是以食指、中指、拇指、剑指或四指并拢指腹面往返擦动人体一定部位的手法。犹如推车拉车,来去往返,连续不断,不可用僵力滞劲,其往返距离不宜过长,应在半尺之内为好。全身大部分均可应用。手法之后以透热为度,但表皮无损,也不应有不适感觉。这与推法要求一致。
 意念活动为:其去如推车送舟,来也如拉车牵船,来去往返,连续不断。意念可参照推法。
 2、掌擦法:以掌代指,多用掌根操作,也可用大小鱼际肌着力,总之应灵活应用,多施术于躯干四肢肌肉平坦之处,尤以肌肉丰厚处为宜,也以透热为度。
    擦法操作方法与抹法相同,但其力度比抹法重,可深透至肉筋深部,频率也较快,故古人称为“摩之急也”。运用擦法操作时,应起到摩擦作用,故手法一直摩擦到皮肤发烧为止。运用于风湿麻木和肌肉酸胀不适。
   (十)、拨法
    1、指拨法:是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当病人有酸麻胀重之感时,再作与肌束成垂直方向的拨动。临床上多施用于阳性物出现处及其附近,尤其是背俞穴及夹脊穴附近的的阳性物用拨法治疗,对某些脏腑疾患等,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四肢扭伤及腰背部劳损等“筋结”处,应用本法效果也佳。临床操作时手法力量可稍强,但应视病人体质强弱、病之久暂,男女老幼之区别而灵活运用,总以患者能接受为度。
 拨法是像拨动琴弦一样进行往返的拨动,用力要轻巧柔和,由轻到重,手指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而应带动肌纤维、肌腱或韧带一起滑动。拨法的意念有如拨巨弦,使之放松。不可求速,但求执着不移,自然寓按法于其中。拨动局部紧张严重处,使之松解之后,再移它处拨动。用力勿过猛,应和缓沉着,寓刚于柔之中,也寓摩法、揉法于其中,灵活运用,不必拘泥。
   2、肘拨法:以肘部着力于施治部位,逐渐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待有酸胀感时,按照垂直于肌腱、肌腹的方向,进行前后或左右的往返用力拨动。
(十一)、抖法
   1、指抖法:就是以食指或中指按压穴位得气之后,再以前臂的左右摆动来带动腕关节,使施术者手指抖动振颤的一种手法。
  抖法要求在按法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也就是要使力量深透沉稳,但不应执着,而要摆动,活泼若龙蛇。这样力量既深透肌肤又活泼振颤,对于肌肤麻木不仁、肌肉紧张、寒邪外袭肌表者,可起到活血通络、放松肌肉、温经散寒之作用。
   抖法还可以与推法、揉法结合而成一种新的手法。边推边揉边抖法振颤,可沿经络施术。例如,少林“延年九转法”之腹部按摩的螺旋运转手法即是抖法与推法、揉法的有机交融。此种复合手法,对于经络不通、气滞血瘀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施用于气郁不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等症。
    2、掌抖法:以掌代指,临床主要以掌根操作,适用范围与作用同指抖法,不过较轻柔,可用作治疗后的放松。
     (十二)、振法
  1、指振法:就是食指、中指或剑指微屈,以指腹轻放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振颤施功。振颤时,手指不离开皮肤,上下颤动,并使力量向深部扩散,如水面上激起的波纹,荡漾扩散。大部分常见病均可用此法在选定的穴位和部位上进行振颤治疗。每一个治疗部位或穴位,可振颤几次到几十次,个别情况下上百次。  
  2、掌振法:手掌根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在原位上用力颤抖,使之产生振颤动作。
     (十三)、扫法
      扫法就是以食指、中指、剑指指腹或并拢之四指指腹或掌根施行扫散术。对病痛点或穴位进行左右摇摆横扫的一种手法。扫散时手指与皮肤无位移,也不要与皮肤有摩擦。扫散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扫散时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骛。扫散分为两种:平扫和旋扫。前者是指腹在一直线上来回,后者是指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椭圆运动。平扫较为轻柔省力,比较常用,适合大多数情况。旋扫适用于比较顽固的病痛。一个部位的扫散时间大约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十四)、旋法
  1、指旋法:就是以食指、中指或剑指指腹按压住病痛点或穴位,对病痛点或穴位进行左旋右转的一种手法。旋法是螺旋性搓转手法,对皮下组织和穴位的刺激强度较大,顺时针螺旋为补,逆时针螺旋为泻。
       2、掌旋法:以掌根按压住一定部位,作左旋右转的螺旋性搓转。如“太极推背”手法就是两掌同时作左旋右转的掌旋法。
     (十五)、切法
  切法,也称“掐”法。掐,《说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其操作要领是以“甲峰”处掐按穴位,刺激性很强。例如:掐人中可急救昏厥;掐鼻的迎香穴可通鼻窍,治鼻塞不通。切法,是以掐代针,或轻或重,相机行之,掐后以揉法继之。
  切法是以大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压按病人俞穴的一种手法。临床多用于十二井穴及人中、迎香等肌肉微薄之处,要求既要有按法之透劲,还要有摩法之灵活寓于其中,但力度不可过猛,免伤皮肉,总以柔和为要,寓刚于柔之中。
  临床一些急症及一些表症多用之。如中风不语、中暑昏迷、晕厥及咽喉肿痛、鼻塞不通等。切法具有醒神开窍、祛风苏厥之功。用之得当,往往可起死回生,在无抢救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应急措施,很是方便。
  “切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运用切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切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切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十六)、搓法
  1、指搓法: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于一定部位,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运动轨迹势如在搓衣板上来回搓洗衣服一样。
  2、掌搓法:以掌根按压于一定部位快速来回搓动。
  3、夹搓法:用双手掌面握住患部肢体,对称用力作柔和均匀的前后搓动,并上下往返。本法操作时搓动要快,往返移动要慢。夹搓法多用于四肢,临床上常应用于肢体麻痹、肌肉紧张、肌萎缩、肌酸胀、肢体神经痉挛等病症。
  搓法适用于头部、胁肋部、腰部、上肢、下肢,具有舒筋通络、放松肌肉、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
  (十七)、滚法
       掌滚法:即用小鱼际部分或掌指背部按压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以腕部带动小鱼际或掌指背部作连续不断的来回滚动。操作时腕关节放松,应吸定病变部位,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滑动,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十八)、拍法
       1、虚掌拍法:五指并拢,指微屈,掌心呈空虚状,用虚掌拍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手腕放松,以上臂带动前臂及手掌做上下拍打运动。要求手腕不用力,落掌自然,不可粗暴。
  拍法是一种带有机械震动性的中等刺激手法,多用于肩背、腰骶、臀部和上下肢,可用于治疗各种麻木痹痛。拍打法用力深透,可达肌肉、关节和骨骼等组织,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瘀止痛、祛风散寒、固肾健脾、强身健体的作用。重拍法可使神经兴奋,轻拍法可使筋骨舒展。若每晚睡觉前,用拍法将全身拍打一遍,可起到解除疲劳、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拍法看起来虽简单,但它却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和治疗方法。
  2、反掌拍法:也叫掌背拍法,即五指并拢伸直,运用手背进行拍打,手腕既要灵活,又要有弹性。主要用于治疗皮、脉、肉部位的浅层痹证,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皮神经炎”等症。
  3、四指拍法:即除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并拢,进行拍打。主要用于手肘弯部,可治气血闭症。
      拍打法是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放松,前臂主动,有节奏、有弹性地拍击。拍打快慢要适中,用力轻巧而有弹性感,即触及施术部位后要迅速弹起,随起随落,使手法刚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
  (十九)、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是施术者用两手拿起病人肌肉,使骨肉离开,行膜中之气,散膜中之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部位或穴位,此为五指拿捏;三指拿捏是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用力;四指拿捏是拇指和食、中、无名指相对用力。动作要领为:将肉徐徐提起,又徐徐放下。拿捏法的刺激性较强,常配合其它手法应用于腋窝、肩部、颈部、腰两侧和四肢等部位,治疗头痛、落枕、颈椎病、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和减肥等,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调和气血、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等作用。操作时,手腕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着力,捏拿动作要连续不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并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和病症,掌握好拿捏的力度。每次拿捏停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皮下瘀血。一般治疗部位可反复拿捏10--50次,个别情况下可拿捏100次以上。一般情况下,拿捏法操作完后马上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这样,不但患者感到轻松,疼痛减轻,而且也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1、拿之补法:如欲行补法,先审手足腹背阴阳油膜分肉间滞气在何部位,用两手提起其肉,徐徐放下,如是数次,然后乘其肉下滞气活动,而济之以摸、推、剁、敲等法,顺其气道而增益之,此拿之补法也。
  2、拿之泻法:如欲行泻法,也是同前之提起其肉,徐徐放下,数次后,知油膜分肉间滞气流通,然后济之以摸、推、剁、敲等法,迎其经络穴道之气而逆泻之,此即拿法之泻也。
      (二十)、剁法
  剁法有散行之功,能散积气,气行而血也随之。五指相并,以掌外缘剁斫,以激散其气。周身均可用剁法,而所剁之处,或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距离切不可超过二寸,因为相距稍远,则气不连接,散于此又积于彼。如剁手足,则一手拉伸手足,一手行剁法,剁之次数,以一、二为一次。如剁手三阳,则由头寸寸剁至足上而止,其它经络也是如此。如剁背上各俞穴,每各七日改一俞,取日下一节之义。如剁四肢则不改,剁之期限,每七日剁一次,取七日来复之意。
  1、剁之补法:剁用补法,如气虚血滞,在用摸法、推法补气之前,先辨别阴阳经络气道,而顺行剁法,以激动其滞气,“随而济之”。
  2、剁之泻法:剁用泻法,如气结、痰积、血瘀、水肿等,穴下壅聚已久,遽用摸法、推法以泻之,则内部气血不易流通,必须先按其阴阳经络气道而逆行剁法。剁则激动其气,能使宿寒流聚之邪活动流散,然后再推,易于泻气,此“迎而夺之”之意。
  3、剁之平补平泻法:如病聚一处,邪结一穴,而无须选取全剁者,则用平补平泻手法。其剁法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即在近出施行,而无偏多偏少、此轻彼重之分,此即平补平泻法。
      (二十一)、敲法
  敲法就是施术者用手指病人经络穴道,以行其气。敲与剁不同,剁用侧手(手掌外缘),敲用平手。其法是手指相并,按一、二、三、四敲打为一次。敲的部位距离不可过一寸,因为敲法是为了激动其气,距离稍远则气不衔接。或三日一敲,或七日一敲,期限不定。如敲头,由神庭敲至风府,由目窗敲至肩中俞。凡用敲法,先敲中脉,后分男左女右,再敲它经。敲督脉由大椎敲至尾闾。其它由肩外俞敲至阳池,由环跳敲至解溪。诸经皆如此敲法,其次数均按生成数行之。
  1、敲之补法:敲与剁都是为了激动血气,而剁法之激动,重在行气,敲法之激动,重在散血。敲之补法,也是先辨阴阳经络,顺其气道之行而循经敲打。如补足三阴,即从头上各经起穴处敲起,渐渐敲至腹上各经穴落处而止。如补足三阳,即从头上各经起穴处敲起,渐渐敲至足上各经穴终处而止。其它敲手三阴三阳也是如此。
  2、敲之泻法:也是先辨阴阳经络,逆其气道而循经敲打。如泻手三阳经,即从头上各经穴处敲起,渐渐敲至手上背面穴起处为止。如泻手三阴经,即从乳上各经穴起处敲起,渐渐敲至手心指上各经穴终止处为止。其它敲泻足上三阴三阳也是如此。
  3、敲之平补平泻:于剁法同,也是于所患结邪处,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敲法均匀,无偏多偏少、此轻彼重之分。
      敲法与叩法近似,叩法,也称“扣法”,实属“指击法”,其要领是以一指乃至十指进行叩击。五指或十指操作时,必须半屈指,指与指间分开如抓物状,手腕必须灵活有弹性,同时放松肘部肌肉。
      (二十二)、抹法
  抹法与擦法操作方式几乎相同,但用力程度不同,抹法力度轻,频率稍缓,只着力于体表皮肉层,擦法力度重,深透肉筋层,频率较快。抹法施术应同抹布抹洗灰垢般操作,即施术者一掌或双掌按压体表进行余晖忘返操作。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大部位、表皮性疼痛部位以及软组织损伤初期肿痛。
  抹之轻,即为“抚”,抚摩、抚触之意,抚法用力极其轻微,频率缓慢,仅着力于皮肤表层。例如,在手部全息反射区之血压区,用抚法施术,以治疗高血压、低血压。
      (二十三)、捶法
       捶法,也称击法,或叫捶击法,要领:握拳叩打,富有弹性。双手握拳(实拳或空心拳),手腕放松,以前臂的上下运动,使双拳捶击于一定部位,以催气、行气。要求速度均匀有力,保持一定的频率。主要用于腰背、臀部及两下肢大腿肌肉肥厚处,治疗腰、背、臀痹痛。
      (二十四)、梳法
       梳法如同“梳头”状地用五指或十指在体表某部位进行操作。其施术方式是将一手或两手指节微弯曲如抓物状,各手指间稍分开,以梳头状进行操作。另一种操作方法是,将五指屈于手掌面部,沿操作部位其手向前移动时,五指缓缓伸直,即以五指如洗头状进行操作。临床上单手梳,有三指梳、四指梳、五指梳等表现形式;两手梳是两手同时操作,有六指梳、八指梳、十指梳等表现形式。
      (二十五)、挤法  
  1、挤合法:是以双手掌或双侧拇食指施力于患处,对称用力向中间挤合、挤按的一种手法。例如双手从腹部两侧向腹中线方向合起。本法有聚拢之意,也可称“聚”法,适用于肩关节、腹部以及掌、趾间关节。具有梳理气机、消散筋结、舒筋止痛的功效。
  2、钳挤法:施术者无名指、小指扣于手掌心,食指、中指弯曲如钳状,拇指靠压与食指弯曲的关节紧紧相贴,用食指和中指的中节屈曲使劲夹提肌肤、肌肉、肌腱,一夹一放,至局部皮肤充血为止。本法是以钳状相夹病人的肌肤、肌肉或肌腱,钳紧后提起,再迅速松开,如此一钳夹一松开,因此也称“钳”法。本法操作时动作要灵快。本法属于泻法,多用于颈项、胸肋等部位。临床上本法常用于中暑、发热、头痛、小儿夏季热、神经痛等病症。
  3、挤捏法:以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相对用力挤捏操作部位,从周围向中间挤捏,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本法也称“捏”法。例如:捏脊法,可以挤捏三次,拎提一次,称“三捏一提法”。挤捏法具有消炎镇痛、清热凉血的作用,临床上多应用于感冒、中暑、头痛、发热、扭伤、挫伤等病症。
      (二十六)、扒法
       1、扒法:本法主要用于腹部按摩。左手掌心向下按置于施术部位,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放于左手小鱼际或左拇指桡侧,然后右手三指协同用力,先向下按压再向怀里拉,向扒东西一样,故名“扒法”。可分为扒降结肠、扒中脘两种手法。
     (1)、扒降结肠:左手掌心向下按置于降结肠,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放于左拇指桡侧,然后右手三指协同用力,先向下按压再向怀里拉,像扒东西一样。
  (2)、扒中脘:左手掌心向下按置于中脘穴,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放于左手小鱼际桡侧,然后右手三指协同用力,先向下按压再向怀里拉,像扒东西一样。
  2、掏扒法:本法主要用于脾胃、肝胆等被肋弓保护的部位。如掏扒患者左肋下,施术者左手在肋骨上缓慢揉动,右手四指向肋骨内轻探伸进,再稍向下用力,然后向腹中线方向掏扒而出。双手用力应协调同步,力度要均匀柔和,忌粗暴用力。
      (二十七):晃法
  1、摇晃法:这是主要用于腹部的按摩手法。左右手分别放在肋部两侧或腹部两侧,进行左右摇晃,使腹内器官得到运动,力度均匀自然。
  2、掌晃法:以掌根着力于体表,略施压力,腕部用力作快速的左右摆动,可同时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放松手法,适用于全身。具有散瘀消肿,解痉止痛的功效。操作时掌根紧贴皮肤,以手腕快速抖动完成动作,不可在表皮上搓擦,时轻时重交替进行。
      (二十八):运法  
  运法,即运转、运行之意,即运转经络之气,从此达彼,上下左右相应,以流通其气,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法。其法是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用力宜轻,在体表旋转摩擦时,不带动皮下组织,速度宜缓,操作频率每分钟80~120次。运法有理气和血、舒筋活络的功效,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运动方向常与补泻有关。
  运法还可以采用掌运法操作,并且可以两手兼行,与其他手法配合运用,则取效更为迅捷。其法是施术者以一手心,在病穴上旋转推摩,运转其气,又以另一手五指相并,在病人所运经络,照敲打手法敲应。此运彼敲,气血贯通。如治咳嗽痰喘,先用右手运转病人背部两肺俞穴,又以左手敲打胸前云门穴。如运尺泽穴,以一手运转尺泽,一手敲打天井,按生成数行之。如是气结证,以一手运背上膈俞,一手敲打胸前膻中。如实大腹胀满证,以一手运丹田,以一手敲中脘。如是两胁胀满证,以一手运天枢,一手敲期门。如是小腹胀满证,以一手运气海,一手敲背上命门。其它经络病,也是视病情如何,上下各选一穴,作为此运彼敲之应。
  运法也有运输转送之意,即是以两手各摸一穴,从此穴输送彼穴。有以此手行摸法,同时以彼手行推法者;有以此手行推法,同时以彼手行敲推法者;又有以此手行拿法,同时以彼手行敲或摸法者。病有虚实、深浅、轻重之别,病程也有长短久暂,因此治病须针对病情,因人而异,而运法也有宜补宜泻之分。
      1、运之补法:如遇气虚不足,或半身不遂而在左者,即先以无病手足而行运之补气法。如补足阳明胃经,则以一手推天枢,以一手摸足,都要顺其气道之行而摸推。如补手阳明大肠经,则以一手推合谷,以一手摸曲池,也是顺其气道而摸推。其它经络也是如此,都是顺其气道之行而摸推。
       2、运之泻法:如咳嗽、痰喘、气结、胀满、积聚等症,欲行运之泻法,审其在肺经,以一手摸尺泽,以一手敲云门,都要迎其手太阴肺经之气道而逆摸之,是泻肺经之气。审在任脉,以一手推巨阙或上脘,以一手摸关元或中极,都要迎其任脉之气道而逆推逆摸,这就是泻任脉法。
       最后,再次强调:所有点穴手法和掌法均应该在桩功中通过意念诱导来加以体认,临证之时则自然随心所欲、力量深透。先在动态中操作,以身带手,用整体力而非局部力,用意不用力,用势不用力,周身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意力相随,意力不分,不可用僵力、蛮力、拙力。看整体动态,动态对了,再在静态中找,也就是在桩功中求取。

 转自 七色冷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