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张旧书单》:一纸书单,一个文化人的梦,一种文化的传承

 昵称535749 2014-02-13
2014-02-13 11:18

这样子朴素的封面,繁体字的书名,凹印的文字,捧在手上,就感觉像是捧着别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让人不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书很小,也不算厚,这么小小的一本书,难免让人觉得内容单薄,甚至不足以说服我们。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小小的书,看着里面略带文言文的文章。那种与我们这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情境仿佛出现在脑海,那些带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前辈们或谈笑风生、或伏安疾笔、或双眉紧缩、或踽踽独行于清冷的街道,背影虽然孤单,但并不寂寞。 

我对出版行业没有了解,但是书中介绍的出版行业的大师们,以及关于大师们的一些逸闻趣事读起来却并不觉得生涩,反而仿似清风拂面般自然舒适。书中提到了多位出版界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开的书单,如张元济先生、王云五先生、沈昌文先生、台湾的郝明义先生、香港的林道群先生等;所讲述的他们之前关于出版合作的一些往事,都让我对出版人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书中最爱的有三,一是沈昌文先生,二是董桥先生,三是关于搜集整理民国书籍的文章。

全文下来,关于沈昌文先生的叙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我是八零后”。这样子一个博学强识、充满智慧而又幽默风趣的老人如何能让人不喜欢呢。从金银首饰店的学徒到一位一流的出版大师,期间的奋斗、苦难不言而喻,但沈先生仍旧保持着乐观、幽默的心态。即使是退休了,也在尽力地发挥余热,为世人编写图书,是出版人的骄傲于楷模。

对董桥先生是一知半解都没有,但是书中提到的他的几段文字却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那段“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是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吻女人嘴唇的年龄。。。。。。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

关于民国书籍的整理,让我感触最深也最伤感。书中提到的很多大家的书籍都找不到,如叶圣陶先生、郑振铎先生等。当他们的后代讲述文革时期被抄家、书籍被毁的情景时,内心真的很悲痛。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我最不愿意了解的就是文革那段时期的历史,那样子的颠沛流离的岁月。然而他们敢于面对这段历史、面对文化的断层,并且毅然决然的担子这个责任,收集民国书籍,将出现的残缺于断裂接续起来,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出版人该做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都该做的事情。书中提到在中国都找不到《童话》丛书,而在日本的大阪大学图书馆中竟然有丛书九十多本,而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5本,那种哀凉的心境真的不止一点点。

所幸,还有这样的一群出版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梦,为此不遗余力,努力地在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出版事业做着改变。书中所提到的那一张书单,不应该只是出版人的书单,而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书单。

当然,书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觉得关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动机一文条理清晰,不仅将出版的历史清楚地讲述出来,也讲述了关于英格兰、苏格兰之间的史实。《DK,死在营销王手上》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出版社,一个以内容为王的、富有心意的出版社。

最后,是本书的插图。让人有一种看《山海经》的感觉,很美好。

下面是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些语句摘录:

一个出版人一辈子走下来,何处最伤感?何处最留情?

当然是书单了,它把你一生的心血都串联起来,甜酸苦辣、喜怒哀乐、胜败胜负、都在其中。 因为缺乏真正的交流,我们都在妖魔化对方。---莫言

一个人可敬之处在大事,可畏之处却在小事。

写作是个人的事情,阅读是个人的事情;自由的、个性化小众文化的兴起才是阅读的正路,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那一张旧书单》书评/youz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