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是个坑(6)

 风临酒把2 2014-02-14
 
  第六章 上学路上

  一、出来混,都得交学费

  人间生活的第一堂课

  美猴王坐着木筏出发了,因为他计算着自己也该上学了。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长生不老的福利,他决心漂洋过海去寻找神仙老师。
  和每个孩子上学一样,美猴王上学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暂时放弃他的王位。
  有人说,暂时放弃王位有什么好纠结的,我要是孙悟空,我也会这么做。反正回来还不是一样当美猴王?
  不,远非那么简单。
  孙悟空回来后继续当他的美猴王是因为他学成归来了。如果没有学成呢?做生意是要有风险的,寻求长生不老又不能确保他一定成功,如果他在外面找了十几年都没有找到,回去之后一事无成,这个王位还会给他留着吗?
  花果山有了等级观念之后,猴子们的欲望也就膨胀了,美猴王十几年都不在位,花果山上会发生多少的变故?俗话说,人走茶凉,当权者离开自己的岗位这么多年,谁还会对他这么重视?如果没有学到技压群雄的能力,石猴只身一人回到花果山,估计也只有蹲冷坑的命了。
  所以说,美猴王这个学费交的是不低的,不但不低,而且是相当的高。
  对美猴王来说,此次学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可能什么都没有了。
  美猴王孤身一人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这十几年的风霜雪雨是怎么过的,只有他一人知道。出来没有介绍信,也没有亲戚朋友,粮食都吃光了,口袋里瘪的只剩下布料,唯一留给自己的只有一双手、一双脚。
  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美猴王来说,这苦日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十几年在外漂泊,说不想家,那是撒谎,美猴王在外头这么久,肯定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不能回去啊,回去怎么面对这帮江东父老啊。
  美猴王是九窍通灵之猴,一定对可能承担的风险深思熟虑过,可是他“拿得起,放得下”,对于去留的决定,一点也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的样子,事出第二天就出发了。
  从中可以看出,猴子做事还是蛮有魄力的,至少不是优柔寡断的那种,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魅力,使得在众多观众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一个永不退缩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猴王离开花果山后,在外面一直漂泊了十几年。由于此次出行,通背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的具体位置,美猴王的上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不仅艰辛,而且还跑了很多冤枉路,寻访神仙的过程实在不怎么顺利。
  当然,猴王在找到真仙之前,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因为这次出门远行,猴子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社会,他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
  之前的美猴王一直是在花果山长大的,没有受到过社会“规矩”的约束,所以,美猴王的行为至始至终都看上去像个小孩一样。他见人捕鱼、打雁、诞蛤、淘盐,开始习人礼,说人话,一切学习从模仿开始。
  他也很喜欢调皮捣蛋,走到众人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他还“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
  美猴王此时的习人礼、说人话,只是从外在的层面模仿人的行为,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为时,常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不过是跟着做罢了。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大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美猴王还不知道,他的行为无意中已经触犯了人间的律法。“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随随便便地就剥了别人的衣服,你想这家伙的举动岂不是抢劫行为?
  当然,不管美猴王做过什么,或者说对人类的生活造成过什么影响,对于他自个来说,人类生活对他的影响那是相当大的。
  在这个人类社会中,他尝受到的是一种与花果山完全不一样的机制。有商品,有街市;有文化,有教育;有表演,有娱乐;有道德,有法规。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规矩”的原则,不管你是上街买东西,还是出门寻访朋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影响之下或影响他人之中。
  举个例子,比如说撒谎。
  人类的每一天都在撒谎。每当我们认为需要撒谎的时候,我们就会那样做。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时,我们常常都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互说谎。比如,两人见面时通常会说,你好福气啊,你真年轻啊,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啊。即便是人家长的很丑,见了面通常也是“帅哥”、“美女”这样的称呼。这个世界,我们需要谎言,并且能够适应谎言,因为那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交往,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经常说话拐弯抹角,需要察言观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我问他:“吃过饭没有?”他说:“吃了!”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因为我听到他的肚子一直在咕咕地叫。如果是选举,有人去请他,他一定会再三推辞:“唉!我不行啊!我哪里够资格?”其实如果你真不请他的话,他会恨你一辈子。又比如,明明想收人家的礼物,但当着面却说:“来了就来了,还带什么礼物,以后再这样我跟你翻脸。”下次你真不带试试看,人家连大门都不让你进。
  我的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一个外国朋友一起去上海看美术展览,有一位在上海某大学(不便说)当副院长的老同学,在路上正好遇上他,说:“晚上到我那儿去吃饭。”我老师说:“对不起,我还有约。”他说:“不行,一定要来!”我老师说:“好吧!到时候再说。”他说:“一定来,再见!”我的老师心里非常有数,可是洋人就不那么明白,办完事之后,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老师说:“我要回去了!”外国朋友问:“哎!你刚才不是和某教授约好了的吗?要到他家去啊!”我老师说:“哪有这回事?”他说:“他一定把饭煮好了等你。”
  老外就不习惯我们的这种客套话。如果我的老师真的去了,他反而紧张了,“诶?老王今天还真来我家了,老婆,你出去看一看他手上拎东西没有?”老婆说:“来了就来了呗,问他有没有拎东西干吗?”“老婆你不知道,如果他拎东西呢,这表示他此行来一定有事情来找我。”“那如果没拎东西呢?”“如果没拎东西……那就更麻烦了,他一定是来借钱来了。”
  美猴王在人群中学到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如何把握与人的社际交往。没有这种交往能力,估计即使到了神仙脚下,也遇不到真正的神仙,即使找到了神仙,也不一定学到什么东西。
  猴王是聪明的,人间社会的时间没有白呆,很快,他就学得有模有样了。他首先学会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谦卑者。
  下面是孙悟空在方寸山拜师求艺中的几段原文,可供参考:
  1、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一句话说的人家樵夫心里屁颠屁颠的,乐得赶紧给他点道指路。
  2、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什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
  猴子爱调皮,喜欢爬到人家门口树上摘松子,这是他的天性。可是接迎童子一出来,他就表现得非常谦恭了,一点没有当年猴王的架子。
  3、美猴王一见菩提,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美猴王在花果山时,只有别人拜他,没有他拜别人。如今上了学,突然将自己的身份转了180度的大弯,见了菩提倒身就拜,而且磕头不计其数,拜师的虔诚之心日月可表。可见,这几年在市井乡里还真不是白混的。
  要知道,神仙也是喜欢拍马屁的啊!
 
  美猴王在南赡部洲朝餐夜宿,串长城,游小县,呆了八九年有余,一直与神仙佛道无缘。
  猴王一心想要访问佛仙神圣之道,可是在南赡部洲转悠了这么久,也没听说过那个地方产神仙。这些神仙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南赡部洲的人群里。
  南赡部洲的人间生活是美猴王上学路上的第一站。通过对人间生活观察模仿,美猴王已经初步掌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把握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仅可以帮助他顺利拜师成功,而且也是帮助他成功找到神仙的关键。
  因为通背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具体在哪里,而他又没有幸运地受到哪个神仙的眷顾,所以,要找到神仙的住所就必须通过世人们的指引。
  而要通过世人们的指引,他首先必须接近人类。只有接近人类,并且亲近人类,才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神仙的知识。诸如神仙喜欢说什么话啦,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啦,神仙们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啦之类的等等。
  通过与人类的亲密接触,他最终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
  通过街坊邻居们的详细介绍,他才知道原来神仙们都喜欢清静,不愿住在人烟嘈杂的地方。南赡部洲是一个闹区,这里不可能生产神仙,神仙只会住在海外小岛或某个深山老林里,只有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寻找,才可能有机会碰到。
  于是,他又独自做了个筏,飘过西海,跑至西牛贺洲去了。
  经过八九年的来回奔波,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一进西牛贺洲就专门往高山林麓里跑。他用从人类那里学来的风水学,对所过之山进行了勘察,最后在一座千峰排戟,万仞开屏的高山处停留了下来。
  他感到此处“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于是沿着山路拼命地往上跑。
 
  只是年少衣衫薄

  这回猴王很幸运,不仅很快地找到了一个神仙,而且还是一个本事很大水平很高的神仙。
  菩提祖师同意收纳猴王为徒弟之后,就开始问他:“你姓什么?”
  菩提想要问他的来历,猴王把意思理解错了,以为师父还要对他进行面试,考察他的性格脾气如何,他忙回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猴王说自己性格很好,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有人要打他左脸,他一定伸过右脸继续让他打。遇到对不起别人的时候,就会跟人家道个歉,赔个不是。
  没想到啊,没想到,猴王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脾气!
  这实在是跟我们印象中的齐天大圣差得太远了。印象当中的齐天大圣别说一生无性了,就算是勉强让他道个歉,说声“对不起”,那也是绝不可能的事。他喜欢动不动就闹,稍有不顺心就跟人干架,玉帝的位置他都敢抢,镇元大仙的灵根他都敢断,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这猴子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个低调的人。
  那么,是不是猴王为了通过面试,故意说谎呢?
  也不完全是。猴王说自己低调还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
  猴王不是普通人,不是平民百姓,他的手下管理着四万七千只猴子,要说猴王一点脾气都没有,那是骗人的。但是猴王在外漂流了十年之久,没有朋友,也没有势力,只身一个人在外,什么本事也没有,生活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已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猴王说自己“一生无性”,显然是有点托大,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实孙猴子特别爱面子,就像在取经路上只要有人提起“弼马温”这三个字,他一定会很恼火一样,他说的“无性”只能是暂时的。(后来在凌霄宝殿上一反常态,甚至还公开性地在玉帝面前毫无礼数,装作不懂规矩的样子。)
  猴王的“无性”充分地反映一个生活中的现实,他在南赡部洲的日子过得并不很好。岂非不好,简直是很糟糕。猴王的“无性”表明了他在经过很多挫折之后,为了息事宁人、少惹麻烦,不得不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对别人的侮辱和欺压视而不见。所以只能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
  猴王并非一点脾气也没有,在他口中的“不嗔不恼”并非性格使然,而是长期迫于生活环境的压力。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来说,他既是异类,又是个弱势群体。搞不好跑到大街上还被人家当做妖怪追打,弄得抱头鼠窜。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下,他怎么还能够硬得起来?所以,此时的“无性”并不能说明他修养有多高,而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这与后来成为斗战胜佛时的“不嗔不恼”完全是两个境界。
  就像当年的吴承恩,父亲吴锐在世的时候,他是公子哥,从来不问家里的收支情况,身上缺了钱直管向家里要。父亲死了之后,家境就发生变化了,为了想要继续考取功名,他不得不把自家上百年的老字号花边店转让出售,同时还得养活家中的三个女人(两母一妻,很可能裹着小脚,没法干活)。
  尤为糟糕的是,由于吴承恩的家庭都是几代单传,他根本得不到叔叔伯伯和兄弟们的帮助。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势单力薄的家庭是很容易受到欺负的。
  吴承恩既不会干活,又没有做生意的头脑,连年的科举失败,让他的心境变得尤为悲观。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电话,每次落榜的消息还不能第一时间通知家人,使得这些失败的痛苦在回来的路上每次都要分几次来品尝。
  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都做了举人进士,高榜提名,自己却越来越像个穷秀才,当年的雄心也被一次次地消耗殆尽了。
  此时的吴承恩哪里还有心思与人争强斗胜。
  和吴承恩的心境一样,此时的猴王好像被别人欺负惯了,入了师门之后仍然保持着不嗔不恼的作风。师兄们叫他扫地他就扫地,师兄们叫他锄园他就锄园,师兄们叫他挑水他就挑水,师兄们叫他运浆他就运浆。在方寸山上足足呆了七年,一直干着养花修树,寻柴燃火的苦差事。
  要说菩提祖师也不厚道,眼睁睁看着小徒弟一天天被大伙们欺负,既不阻拦,也不劝止,每天就知道教他坐禅论道,习字焚香,专授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不过还好,虽然猴子在方寸上上的日子并不潇洒,但三星洞里的硬件设施却是一应俱全,孙猴子自从拜了师,加入了这一大家庭,基本上也就告别了挨饿,不仅有了自己的寝室,还每隔一段时间发套新校服。
  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自己也从言听计从的入学新生慢慢混成了老油条。原来的师兄一个个都毕业出去了,留下来的几个也被自己混成了铁哥们,再加上又有一些资格比自己还嫩的新生不断涌进来,孙悟空的身份地位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他再也不用那么卖力地去挑水砍柴,再也不用以仰视的角度去看师兄们的眼色,高兴的时候就去烂桃山上摘摘桃子,不高兴的时候就冲着新来的同学指指点点:“小样,你新来吧!”
  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他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不嗔不恼”已经离他越来越远,随之而替的乃是桀骜不驯的猢狲本性。很快,他的本来面貌将一展公众于前。
 
  二、又爱又恨的七十二变
 
       菩提老祖的哑谜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忍辱负重的孙悟空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这一天,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召集徒弟们一起上课。菩提讲课也算有一套,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啰哩吧嗦地讲了一大堆,谁也听不懂他在讲什么。这老头一会儿讲道,一会儿讲禅,一会儿又讲儒家思想。三乘大教混在这里一起讲,直弄得“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也不知道这菩提老祖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哪家的墨水。
  弟子们被这三个不同学派的知识弄糊涂了,听着听着就觉得两眼发困,哈欠连天。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猴子居然能听出其中的门道,在那里眉花眼笑,手舞足蹈。
  猴子的“不规矩”动作惊动了师父,老人家不高兴了:“臭猴子,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你怎么可以在我讲课的时候,像个白痴一样的癫狂,这也太没礼貌了吧。
  孙悟空慌忙解释:“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哟,可以啊。老子把三个教派的东西混在一起讲,你也能听懂。小伙子真是前途无量!菩提祖师这下开心了。
  将三家的精髓合如其然乃是我菩提毕生的心血,天下虽大却不曾有几人,你居然也能听懂个一二。难得!难得!
  看来是上天有意安排我有个传人了。
  菩提祖师心花怒放,等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一个能够读懂自己心声的。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行,行,行,我这“菩提酿酒神功”就传给你了。
  不过,光能读懂我的学问还不行,我还得考考你的心志如何。
  于是,菩提祖师分别向孙悟空介绍了“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和“动”字门中的道学。
  悟空最后的反应是,哪一门都不学。
  孙悟空的回答很出乎师兄弟们的意料,他们觉得这猴子百般挑剔,惹恼了师父,实在太不像话了。
  菩提祖师爷似乎也表现得很生气,“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拿着戒尺指着悟空说:“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还走上前去,在悟空的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祖师这一走,可把一班师兄弟给吓坏了,他们纷纷责怪悟空,不仅报怨他,而且还鄙贱嫌恶他。你这猴头也太不识相了吧,竟然敢公然顶撞师父,他老人家这一去,也不知几时才能出来。
  师兄弟们的这番话充分说明,菩提祖师曾经是不止一次生过气的,而且每次生气之后都会跟女孩子一样,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出来就不出来吧,关键是影响了大伙儿学艺。你想啊,我们都是交了学费的,家里面还有老婆孩子,还等着自己学个一招半式之后,回去能够点石成金,补贴家用。这要是祖师真的生气不出来了,我们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啊?
  此时的猴子是什么反应呢?
  猴子的反应与众师兄弟截然不同。
 
  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孙悟空此次学艺是带着目的来的,目的没有达成,绝不甘休。他能放弃舒适的王位,漂洋过海数十年,还忍辱负重,一个人跑到陌生的地方让人受尽欺负,目的就是要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术,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和约束。如今,祖师虽然答应了教他一些防身之术,可这些东西根本与他的目的不一致。既然不一致,又怎么能心甘情愿呢?
  所以,对于师父提出的每一门道,他都要不停地问一句,“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的回答也很奇妙,忽悠来,忽悠去,归根结底就两字“不能”!既然不能,那我当然要学更好的。
  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呆了那么多年,菩提祖师到底有多少神通,他应该还是知道一些根底的,可是这位老先生像是故意藏着掩着,明明自己有那么多厉害的法术,偏偏就教自己一些无大用处的旁门左道,这不明摆着消遣自己嘛。
  悟空的态度也很坚决,我到这里来是跟你学真本事的,你别拿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糊弄我。我告诉你,你不教我真功夫,老子就不回去。所以,孙悟空的每次回答都是直切主题,对于那些没用的法术毫无例外地都是“不学,不学!”
  孙悟空的回答反衬出他要学长生不老之术的决心。相比而言,师兄弟们的意志就没有他那么坚决。他们也许只想学个一招半式,回去混个日子,也或许千辛万苦地投入师门,却不知自己所为何事。这些师兄弟们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出来,师父让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从来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等着哪一天上天眷顾,能够让他们不白白跑一趟,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让人称道的是,菩提祖师并不是一个小气之徒,对于孙悟空的所作所为,他并没有真的生气,而是另有深意。他走的时候故意在悟空的头上连敲三下,倒背着手,将中门关闭,意思是叫他“三更时分存心”,从后门进入,秘密教他法术。
  也亏得孙悟空天生聪慧,一时之内参透了玄机,所以这档儿也用不着与众人做口舌之争,只是忍住了不说话,在暗中偷笑。
  菩提祖师连扳几道“术”、“流”、“静”、“动”之类的法门,与其说是想教悟空一招半式敷衍于他,不如说是在暗中试探他的志向。
  剧情的选择竟有如此的相似。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继位。
  由于连年战乱,此时的秦国又破又穷,不仅受不到周围各国的重视,就连权力早已被架空的周天子也不愿搭理秦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年轻的秦孝公愤然喊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悲壮豪情。同时,颁布了“求贤令”。
  卫国人公孙鞅(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孝公的身边,变法强秦。
  公孙鞅通过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引荐,三次面见秦公。
  和菩提祖师的做法一样,商鞅也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法家精髓倾囊而售,而是采取了投石问路的办法。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等他说完,秦孝公就拂袖而去。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
  景监将秦孝公的话转述给商鞅,并责备商鞅,商鞅却高兴地跳起来:“原来秦公之志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商鞅又效仿孔孟,从儒家的王道仁义讲起,这次秦孝公比上一次更加愤怒了,觉得眼前的这个白衣书生除了嘴巴能说之外,根本不着边际。商鞅明白了:“秦公之志不在王道。”他要求景监无论如何都要为他安排第三次见面,并保证这次一定说服秦公。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开篇就论霸道强国之术。这次秦孝公来劲了,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通过前后三次试探,商鞅终于知道了秦孝公变法决心之坚,为自己在秦国变法成功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使自己的才华能够顺利施展。
  通过商鞅的三见秦孝公,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让别人的思想与自己同步,就要首先弄清别人在想什么。
  菩提祖师看上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但又搞不清他本人的心志如何,所以故意拿些“术”、“流”、“静”、“动”之类的东西来试探悟空,目的就是要知道他的学习目的明不明确,态度坚不坚定。
  祖师的做法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在众人面前责罚了孙悟空;另一方面,他在暗中又偷偷地欣赏孙悟空,并要向他秘密传道。面对同一群人,用同一个行为表现出两层截然不同的含义,并且能把这两层含义准确地传达给两类不同的弟子,这正是菩提祖师的高明之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祖师爷爷能不能别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那么玄妙难参?
  我的回答是:不能!
  我们试着想想,如果祖师不责罚悟空,而是笑着对他说:“悟空啊,我听了你刚才的话,觉得你意志坚定,是一个可造之才,这样吧,我就传你几招我平生最厉害的法术。”
  其结果会如何?不但失去了做师父的尊严,还会让那些本来比较乖顺的徒弟也学着跟孙猴子一样,动不动就顶撞师父。反正顶撞师父有好处嘛。
  现在不同了,菩提祖师对猴子这么当众一“责罚”,无形之中就等于发出一个信号:机会是同等的,每个人的能力却大不一样,能不能打破这“盘中哑谜”,那还要看看你们各自的造化。
  孙悟空具备这样的造化,所以他有资格得到我的真传。你们其他弟子都没悟到,所以你们也就没有资格。
  三年之后,孙悟空学成一身本领,众多师兄弟都只能望而空叹。再回过头来把当年的事情一回忆:唉!都怪自己缺心眼,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
 
  你这去,定生不良

  经过三年修炼,悟空的根基逐渐稳固。于是菩提祖师进一步向他传授七十二变化与筋斗云。
  听说师父要教悟空筋斗云,一个筋斗就能十万八千里,他的师兄弟们是什么反应呢?说来也挺搞笑。
  原文: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
  师兄弟们觉得悟空学会了这本事好处可大了去了。可以给别人跑跑腿、送个报纸、文件什么的,还可以混个特快专递的差使,到哪都能找碗饭吃。原来,师兄弟们学道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看来祖师收的弟子可不怎么样,难怪他们当初参不透这盘中哑谜了。
  孙悟空得了菩提祖师的真传之后,身份就变得跟众师兄弟不一样了,身份的不同带动性格上的变异,他再也不记得当年曾经跟师父说过的话:“人若骂我我也不恼,人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开始变得贪婪起来。
  祖师说:“我这里有一个天罡数的变化,一个地煞数的变化,你要学哪一个?”
  悟空回答:“弟子愿学多的,就学一个地煞变化罢。”
  孙悟空选择地煞变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只是觉得地煞变化的数字多了一点。
  原来,天罡数为三十六般变化,地煞数为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也没有问清楚师父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是天罡数厉害还是地煞数厉害,囫囵吞枣地就选择了数字多的一项。在他看来,数字越多,变化也就越多,变化越多,自然也就越厉害了。
  那么天罡数和地煞数相比,真的只是少了一半变化吗?
  我们且看一下天罡三十六法和地煞七十二术的具体内容。
  1、天罡三十六法:
  斡旋造化、颠倒阴阳、移星换斗、回天返日、呼风唤雨、震山撼地、驾雾腾云、划江成陆、纵地金光、翻江搅海、指地成钢、五行大遁、六甲奇门、逆知未来、鞭山移石、起死回生、飞身脱迹、九息服气、导出元阳、降龙伏虎、补天浴日、推山填海、指石成金、正立无影、胎化易形、大小如意、花开顷刻、游神御气、隔垣洞见、回风返火、掌握五雷、潜渊缩地、飞沙走石、挟山超海、撒豆成兵、钉头七箭。
  2、地煞七十二术:
  幽通、驱神、担山、禁水、借风、布雾、祈晴、祷雨、坐火、入水、掩日、御风、煮石、吐焰、吞刀、壶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隐形、续头、定身、斩妖、请仙、追魂、摄魂、招云、取月、搬运、嫁梦、支离、寄杖、断流、禳灾、解厄、黄白、剑术、射覆、土行、星术、布陈、假形、喷化、指化、尸解、移景、招徕、迹云、聚兽、调禽、气禁、大力、透石、生光、障服、导引、服食、开避、跃岩、萌头、登抄、喝水、卧雪、暴日、弄丸、符水、医药、知时、识地、辟谷、魇祷。
  很多人看了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就觉得72变比36变厉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拿孙悟空和猪八戒做了对比。因为猪八戒的36变显然没有孙悟空的72变厉害。
  其实不然,天罡数的层次远比地煞数的层次要高。
  当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层次高并不代表学了之后法力一定高强,还要看各人的境界修为。就说猪八戒吧,本来在高中里就各门功课都不合格,现在突然让他去读清华大学,能够保证上课不睡觉就算是祖上烧高香了,更别说拿毕业证书了。孙悟空虽然只是读了普通的大学,但他稳扎稳打,实际学力要比猪八戒大的多了。
  比如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里就记载着这么一段话:
  那处女道:“我好的是天罡三十六变化之法,略晓些本领,未曾炼就。”圣姑姑暗暗地吃惊道:“他学的更胜似我。”便道:“老拙会的是七十二地煞变化。”处女道:“这地煞法乃是左道,学之无益。”
  处女认为圣姑姑的七十二地煞变化乃是旁门左道,根本无法与天罡三十六变化相提并论。而圣姑姑听了之后,也是立马一个反应:原来她学的法术比我的要高强多了。
  处女和圣姑姑的对话印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天永远大于地。
  天罡虽然看起来数量少,实质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就好比镇元大仙,姑且不论他变化能力,就一招袖里乾坤就把唐僧师徒几个温柔搞定了。孙悟空变化再多,他也敌不过镇元大仙的轻轻一招。所以,变化是不能光讲数量的,还得看看质量如何。观音菩萨、文殊、普贤,也没见过他们几个耍手段时像孙悟空一样变来变去的,基本都是简简单单的一招,但威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像二郎神跟孙悟空两个决斗那样,误以为谁变的戏法多,谁就神通广大,其实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滴漏行为。
  吴承恩虽然没有在《西游记》里明确表明天罡一定大于地煞,但从道家口中的:“天罡数变化者,上德者无为之事;地煞数变化者,下德者有为之事”,也能依稀判断出,天罡要比地煞高明。傻子都看得出,道教注重的是“无为”的境界,这“上德”自然要比“下德”强的多了。
  所以,当孙悟空提出要学七十二地煞变化的时候,才有了菩提祖师那句话:“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
  这里的“既如此”有两层含义,一是贬义藐视,认为地煞不及天罡来得光明正道(虽然同是道家法术)。二是无可奈何之意,因为以猴子的猢狲性格,要他循规蹈矩,每天诵经炼丹来练法,肯定行不通,他只能练就地煞之术。
  菩提祖师是看着猴子成长的,也是看着猴子的性格慢慢变化的。经过了十年的学习生涯,猴子身上的“不嗔不恼”已经完全看不到了。祖师很明白,要同时练得天罡地煞,不仅需要非常高的资质悟性,同时也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猴子的资质还可以,但这性格却是实在拿不出手了。
  猴子本来是可以把天罡地煞之术两个都学全的,但是不行,他的性格已经决定了,只能选择地煞的七十二般变化。
  以菩提祖师的能察善断,他应该早已知道了这个结果。不过,为了确认,他还是让悟空有了一次AB选择。
  猴子的选择令他大失所望。
  所以,孙悟空作为菩提祖师的得意弟子,却在学艺有成之日突然被赶走,绝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一时在人前卖弄,而是菩提祖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在赶走悟空的时候,菩提祖师还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你这去,定生不良”,你这一去,肯定不干好事。
  这话真让人有点费琢磨。
  你凭什么就说我这一去肯定不干好事,你怎么就知道我定生不良?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在人前卖弄了一次?
  一般来说,学生容易犯错误,而做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谆谆教导,通过教育改造使他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至少也应该给学生一次洗心革面的机会。况且,从校纪校规上讲,在人前卖弄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过错,没有哪个学校规定学生在人前卖弄必须非得开除学籍。
  就好比一个学生考了100分,然后在同学面前炫耀说:这些题目对我来说小菜一碟,简直就是小儿科,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我吧!校长听到了,赶紧把家长叫过来,说:你的孩子以后定生不良,赶紧退学吧。
  这不是开玩笑嘛?
  那么,是菩提祖师未卜先知,怕猴子惹祸后殃及自己吗?
  如果真是这样,他完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选择:1、不收这个徒弟,这样就避免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2、收做徒弟后不传授真正的法术,这样猴子也就无法惹祸了;3、就算是传了法术,他完全可以不准猴子下山,留在自己的身边。又何必非要逐他出师门呢?
  把一个破坏分子赶到社会上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或是“流毒社会”,祖师是个大智慧的人,怎么会做此愚行?
  以常理度之,任何一个师父都不希望自己的徒弟做出败坏师门的事情,所以总要有几句狠话来吓唬徒弟,一般都会警告弟子们要行善积德,光大门派,若有败坏门规的事情,定然清理门户之类的话语。
  然而在这里,祖师却不是这么说的。他不是说如果你作恶行凶,我便叫你万劫不复,而是说“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否则就把你给万劫不复了!
  真是耐人寻味。
  事实上,猴子的口风并不严谨,他在第十七回遇见黑熊怪的时候,大胆地透露了自己的师承来历:“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还不止这一次,在第六十七回驼罗庄上的时候,猴子也很自豪的跟人家说:“我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猴子出师之后,得意忘形,很快就把祖师的警告当做耳边风了,但令人神奇的是,祖师并没有因此追出来把猴子给废了,是祖师他老人家耳朵不好使?还是压根记不住自己说过的话?
  在这里,我大胆猜测了两种可能,或许能解释祖师在说这话时的心情。
  1、失望。菩提给猴子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猴子已经前前后后起码听了好几年的菩提悟道讲禅。猴子能听懂高深的理论知识,却参不透这些知识的实际含义,终究还是因为“贪多”的欲念选择了地煞数。可以说,当时的孙悟空悟道不深,慧根不够,无法再修炼更高更远的上乘法术,即使继续在方寸山上呆下去也是徒劳无益。如果强行硬教,就会像猪八戒那样,即使学了高深的法术也会是半路出家,功亏一篑。
  2、历练。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练,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思想能够顿悟,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祖师给猴子取名为“悟空”的真正用意。也就是说,只有让他闯了祸,经历了各种磨难,才可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悟空一切”,到时候再传授他更高级的法术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毕竟,这个机灵而有悟性的弟子在师父这里一呆十年之久,师徒之间是有感情的。
  孙悟空变成松树,在众师兄弟们面前卖弄只是一个导火线,它让菩提祖师加速了原先做出的决定,最终让他喊出了琢磨已久的心声:“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一切都是你的宿命!


  三、断断续续话菩提

  修道者,先修其身

  孙悟空得到了菩提祖师的传授,但他却并没有得到菩提祖师的全部真传。
  菩提祖师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孙悟空拜师的时候曾说过“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菩提祖师早已看出了孙猴子的劣根,知道这不是他的本性。果然,猴子出师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当了回强盗。
  从人的修为层次来说,无性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这句话从孙悟空的嘴里说出来,似乎显得不太匹配,菩提大概也不太相信,所以入门之后并没有教他过多的本领,一直让他干着砍柴烧饭的粗活儿。
  孙悟空大概也是新生刚入学,不敢跟祖师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加之他的师兄们也并没有学到过多的本领,所以心态也一直摆得很好。而这段期间,其实也是菩提对他进行的人生考验。
  直到有一天,孙悟空突然悟出了菩提讲道中的妙语,慧根大开,这才受到了菩提的青睐。可是,孙悟空只听懂了妙语中的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隐含的深意。所以,他只学到了地煞数的七十二变,而没有将天罡地煞尽数学全。
  孙悟空遇到菩提可谓是猴子一生中的大幸。菩提的高明不仅表现在神秘莫测的高强法术,更是体现在他的境界修为,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上。
  众所周知,菩提在孙悟空到来之前,已经收过无数个徒弟,可是这些徒弟修为境界都不高,所以菩提也就没有教他们那些厉害的法术。而孙悟空虽然学到了七十二变,但由于性格中的软肋,他也没有将天罡地煞一并学全。
  相比之下,猪八戒的师父虽然也是一等一的高强,可是在授徒方面却表现出境界修为上难以弥补的漏洞。
  《西游记》第十九回中对猪八戒有过这样的介绍: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
  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朝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
  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业。
  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
  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缀。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猪八戒“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从小就生性贪闲爱懒,也不知道修身养性,每天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可就是因为自己生得九窍,并非凡胎,他的师父就教了他三十六变天罡之数。
  显然,猪八戒的师父在传授他真功夫时,并没有强调修心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稀里糊涂地就把天罡之数教给他了。
  其结果,天罡之数不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威力,还让猪八戒变成了连七十二变化都敌不过的二流选手。
  菩提祖师将孙悟空踢出师门,让他到现实生活中去得到历练,从而体现出一个至高的教学理念:修道者,先修其身。
  无独有偶,在《天龙八部》的四十三章中,金庸借用无名扫地老僧的话也说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无名老僧说,佛门子弟学武,乃是在强健身体,证法伏魔,修习之时,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若不是这样,练武一定伤及自身,练的越是上乘的武功,便越具这个效果,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越陷越深。
  其实,不但武功,任何学识技术也是一样。一个人所学的,总不免影响别人,而在影响别人的过程中,转回来会影响自己。科学家、医生、商管学家,都是一样。学识越高,越有力量影响世界,但也越容易堕入狂妄,若不以慈悲仁慈之念平衡,则必然害人害己。
  “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中的戾气,”正是这种意念,把《天龙八部》的老僧提升至极高的境界。
  无名老僧指出的,不但是越高武功越需以慈悲之心化解的这个看法,更深的用意旨在,由参悟佛法而来的慈悲心是最可贵的,武功是下乘的东西,武学修为才是上乘的。世人不了解,往往舍本逐末,但可惜的是,就连才智超卓之辈如萧远山、慕容博及鸠摩智这样的,也掉迸了这个陷阱,执迷不悟。
  无名老僧的现身说法,目标就是在为他们指点迷津。值得留意的是,无名老僧对这些大道理的讲解并非谆谆教导,反而以身试法,教育过程显得轻描淡写。
  它透露出一种信息:智慧不是供在殿堂、为高人一等的人所宣扬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事。高深佛法,于这位无名老僧,就如呼吸一样。
  和无名老僧一样,菩提祖师也是一个极注重身心修养的人。他既看中了孙悟空的妙灵慧根,同时又为孙悟空的顽劣性格感到深深惋惜,他将自己的得意弟子踢出门外,并非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是为了能够让这位亲传弟子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事实上,孙悟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之后,最终大彻大悟,在佛祖的手下进入到“无性”的境界。
 
  是孙悟空遇到了菩提,还是菩提遇到了孙悟空

  孙悟空遇到了菩提这样的高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不过反过来说,菩提也因为有了孙悟空的存在,他的价值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如果没有孙悟空,菩提祖师就算是在方寸上再呆上1000年,授的都是那些凡夫俗子,估计他的名声也传不了那么远。
  菩提造就了孙悟空的威名,孙悟空点亮了菩提的明灯。
  它体现出一个社会有趣的现象:母以子贵,师以徒尊。
  就好像最近电影里风靡一时的叶问。李小龙成名之前,叶问的名字无人问津,李小龙成名之后,叶问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个以授徒出了名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王禅,人称鬼谷子,又称王禅老祖。
  鬼谷子先生早年曾出任过楚国宰相,后来归隐在卫国授徒,找了一个僻静之所,位于现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因为此人授徒之名实在太响,反倒没人提起他在楚国任相的那些日子。
  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著名的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
  孙膑、庞涓主修兵法,兼通武术、奇门八卦。孙膑后来被公认为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兵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张仪、苏秦主修纵横术(游说、外交)。被认为是纵横家鼻祖的张仪,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曾经两次为秦国丞相,两次为魏国丞相,屡次破坏讨秦联盟,帮助秦国开疆拓土,被认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正是孙膑、张仪等人的丰功伟绩,烘托起一个绝代的师父,被原国防部副部长伍修权题字为“天下第一军校”,旨在对鬼谷老先生教育出的杰出人才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在,方寸山三星洞也应被提上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武校。
  不管菩提自己做过什么,有过什么惊业伟绩,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都知道了,菩提有过一个闹过天宫的关门弟子——齐天大圣孙悟空。
  为了招收孙悟空,菩提也算下了一番苦功夫。
  跟元始天尊不一样,天尊他老人家开办的是国立名牌大学,用不了什么宣传,门下的弟子个个都想挤破门槛。什么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等等等等,都争先恐后当了元始天尊的徒弟。这些人出来之后,又广收门徒,以天尊高徒为名,在各地名山办起了“211工程”。
  菩提祖师不一样,他的方寸山是个以个人名义创办的私塾,算到顶了也只不过是所民办学校。菩提祖师为人实诚,既不懂得宣传,也不知道如何招生,只得在方寸山上寻得一方偏安,招收一些没用的徒弟。
  西游记上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可是这么多出去的弟子没一个是有出息的。要不是孙悟空病急乱投医,误打误撞地投了他的门下,估计这会儿菩提的民办学校还是一个空壳呢。(这年头,招生工作不容易啊!身为教师,真希望班里多几个像孙悟空这样的学生啊。在此无比感叹!感叹!)
  也算孙悟空时来运转,100多所211重点大学没人替他介绍,却瞎猫碰到死耗子似地闯进了菩提的私塾。在南赡部洲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在西牛贺洲遇上了厉害的神仙。
  神仙不是那么好遇见的,得有个接引人,所以首先遇到的是一个樵夫大哥。
  这个樵夫大哥其实就是个托。
  樵夫的歌声很好听,用的全是E调的美声唱法。
  不仅如此,樵夫大哥的作词水平也很高,出口成章,猴子吓了一跳:这是个文化人呐!于是纳头便拜。樵夫大哥谦虚地表白:老子就是神仙——的那个什么邻居,那段顺口溜也是神仙教的,我只有朗诵权,版权是属于别人的。
  这里所谓的樵夫,就是砍了柴拿去卖钱的人。乍一看,这身份很稀松平常,可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这方寸山上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你个水货,背着那么一捆柴想卖给谁去啊?
  这樵夫显然是受了菩提老祖的指使,乔装打扮故意来给猴子引路的。他先用歌声把猴子引到跟前,然后再告诉他具体的情况。果然,猴子顺着樵夫指的方向一路向前,终于找到了菩提的洞府。
  猴子入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有了自己的姓名,可是猴子跟着菩提这么多年,啥也没学到,每天挑水劈柴干杂活,整个一免费长工。(谁叫你身无分文呢,先攒够了学费再说吧)不过在菩提嘴里就不是“免费长工”这么低俗的话了,美其名曰:试探你的向道之心,顺便磨磨你的火气,加强身体素质,准备迎接接下来的魔鬼特训——想起了电影版的《少林寺》。
  七年之后,魔鬼特训开始了,孙悟空聪明过人,自身的天分加上菩提的小灶,很快一步登天。长生不老之术,躲避三灾之法,还有什么地煞七十二般变化统统学到了手。外加附送筋斗云一朵,不用加油,不用充电,一个来回十万八千里,比波音飞机还方便。
  特训结束之后,孙悟空光荣地回到了老家,啊,不,是中途辍学被赶回了老家。虽然毕业文凭没有拿到,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一身功夫闯出了一番事业,降龙伏虎,威震一方,又收编了一些身份地位犹如军阀土匪的妖怪在自己身边,俨然成了东胜神洲的一条地头蛇。
 
  乐极生悲,一个人事业最颠峰的时候,很可能离低谷甚至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不远了。
  死亡的期限突然到来。
  美猴王孙悟空因为饮酒过量,突然猝死.享年三百四十二岁。
  咦?不对啊!猴王忽然出离愤怒了:老子跟菩提祖师学了那么多法术,明明已经长生不老了,怎么还说挂就挂了?
  猴子也不多想,直接冲进幽冥界大闹地府,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一笔勾销,勾得时候也不忘一身仗义,顺便也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一起勾销了。苟富贵,无相忘嘛!
  生死簿是勾了,可是问题却留给了我们。
  这菩提老祖教给猴子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长生不老的字面意思,就是去除了生老病死,不用进医院,不用进棺材。可是,不用进棺材怎么会被突然勾魂了呢?
  这里有两种解释:
  A: 猴子学的是长生之术,但还差一个步骤,那就是最后需要下地府去勾销自己的名字。
  这种说法显然很离谱。难道每个仙人炼成长生不老之后都要像猴子那样,下地府凭借武力为自己勾销名字?那些大仙有这本事也就算了,可是那些打不过阎王的人怎么办?比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吃了人参果,难道,他也要到地府去闹吗?显然,这种说法行不通。
  B: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猴子学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长生不老之术!
  我们不妨来看看猴子的本事:72般变化,筋斗云,以及一些基础的修炼法和五行之术,最重要的是猴子拥有纯粹为了战斗而存在的技巧和蛮力。不管猴子本身的战斗力如何,这些法术都跟长生不老扯不上关系。
  菩提祖师对猴子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
  猴子不解,沉吟了良久,问道:“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
  菩提回答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会有天降雷灾打你,再五百年后,会有天降火灾烧你,若再五百年,就会有风灾来吹你。此三灾,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所以,要想长生,必须躲过三灾。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
  “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这说明菩提压根就没传授猴子长生不老之术。
  猴子的长身不老之术其实都是后来炼成的,划掉了生死簿,偷吃了蟠桃和仙丹,又在取经的路上附加了人参果。
  猴子来的时候目的很明确,我跟着你就是要学你的长生不老之术,可是偏偏菩提不教他真正的长生之术,而是教了他一些取得长生的生计之道。言下之意就是:反正技术活都教你了,要想长生,自己弄去吧。
  难怪菩提给猴子办退学手续的时候,那么斩钉截铁地说:你这去,定生不良。
  不良不行啊,不良你小命就没了。你要是学会了长生不老,就不会去闹地府;你不去不去闹地府,就不会有天庭的人来抓你;没有天庭的人来抓你,你就不会闹天宫;你要是不去闹天宫,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名啊!(一笑)
 
  【取决于斧子】
  孙悟空:师父,您拿着斧头做什么?
  菩提祖师:教你长生不老之术啊。
  孙悟空:教我长生不老之术?这跟斧头有什么关系?
  菩提祖师:悟空,你可看见前面那棵千年老树?
  孙悟空:看见了。
  菩提祖师:树可否长生?
  孙悟空:树当然能长生了。长这么大,还没听说过哪棵树因老而死的。
  菩提祖师:那……如果我用斧子将它劈倒呢?
  孙悟空:那还用说吗,当然是立马嗝屁了。
  菩提祖师:悟空,树既能长生,为何还要惧怕斧子?
  孙悟空:师父我明白了,树能不能长生,关键不在于树本身,而是要取决于斧子。
 

  菩提祖师到底有多大神通

  菩提祖师不是《西游记》的主角,也不是《西游记》的配角,他顶多只能算是跑龙套的客串人物。
  但这个客串人物却对整部《西游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只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凌霄宝殿闹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菩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个菩提祖师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呢?
  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跟三清和佛祖差不多,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甚至高过了三清和佛祖,原因都是基于:他教了一个很厉害的徒弟。
  也就是说,很多人对菩提祖师的判断是建立在对孙悟空的衡量这一基础上的。
  那么,孙悟空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呢?
  孙悟空的本领其实也不大。
  有人说孙悟空的本领连太上老君都拿他没办法,只有如来佛祖能制服他。这个说法其实是缺乏证据的,我们且看大闹天宫中二郎神同孙悟空的决斗。
  在“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二郎神跟孙悟空斗得天昏地暗,从天上斗到地下,从地下又斗到天上,实力匹配几乎不相上下。不仅不相上下,而且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二郎神似乎还略胜一筹。
  为此,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二人的各项指标参数。
  1、比武艺。二郎神稍强,但也奈何不了猴子。两人单挑,三百回合内不分胜负。三百回合之后猴子败逃(重要原因是花果山群猴溃逃,孙悟空慌了神)。但孙悟空水里功夫不行,甚至不如猪八戒,二郎神却是水神,住灌江口,曾经水下擒蛟,水性比孙悟空强。这一局,二郎神10分,孙悟空9分。
  2、比变化。二郎神与孙悟空在比赛七十二般变化时占有明显优势,完全压着孙悟空,一边倒的追杀。孙悟空虽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在《西游记》中的每次表现却是很不成熟,稍不留神,什么猴尾啊毛腿啊全露相了。这也归于他在方寸山跟菩提老祖学道的时候,过于喜欢在人前卖弄,过早结束了继续学习的时间。等到菩提祖师将他赶出来时,真正的火候还没有娴熟到家。这一局,孙悟空9分,二郎神10分。
  3、比兵器。孙悟空的金箍棒绝对是高级货,可如意变化,比两刃三尖刀稍强,但二郎神有远程杀伤性武器——弹弓,曾弹打双凤凰,也曾把悟空变的鸨鸟打个楞踭。一个以质量取胜,一个以数量取胜,所以,这一局,各得10分。
  4、比速度。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二郎神能与孙悟空比拼时跟上孙悟空,驾云速度应该不慢,但没有证据说明比孙猴子的筋斗云更快。所以,这一局,孙悟空10分,二郎神9分。
  5、比眼力。此时的孙悟空火眼金睛还没有炼成。二郎神三只眼,额头当中是神眼,能辨别妖气,还能日看千里,夜瞧八百。这一局,孙悟空0分,二郎神3分。(火眼金睛不是菩提教的)
  比智慧。孙悟空聪明伶俐,颇具慧根;二郎神聪明智慧,谋略超群,这一局,各得10分。
  比召唤能力。二郎神有只哮天神犬,在西游记中曾把孙悟空摔了一跤,猴子对此没有招架能力。他的毫毛只能对付小妖,对哮天犬这样的神兽不起作用。所以,这一局,二郎神5分,孙悟空4分。
  综上所述,孙猴子52分,二郎神57分。二郎神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与二郎神和孙悟空相比,哪吒的综合指数可能要稍微差一点,但绝不会和他们两个相差太远。
  1、比兵器,哪吒有A、火尖枪——枪身一丈八长可随意变化,共有两挺,能够合二为一,其内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斩妖除魔的神器。威力不下轩辕剑。B、乾坤圈——金色镯子,会变化,可大可小。投掷攻击,力量巨大,百发百中。C、混天绫——红绫,七尺长,能自动捆绑敌人。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D、九龙神火罩——太乙真人传授。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放出三昧真火。(孙悟空最害怕的武器,但哪吒从来没对他用过。)另外还有阴阳剑、斩妖剑、金砖、火枣等共八种兵器。哪吒的兵器繁多,且都是一等一的极品,在威力上还略胜二人一筹。
  2、比变化,三人都是七十二变地煞数,如果说二郎神的变化指数是10分,孙悟空的变化指数是9分,那么哪吒的变化指数至少也能拿到8分。
  3、比速度,哪吒脚上有风火轮,双轮暗藏风火之势,上天入地,速度极快。位在二郎神和孙悟空两人伯仲之间。
  《西游记》中作者曾用这样的一段话形容哪吒和孙悟空的争斗:“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发狠两家齐斗勇,不知那个刚强那个柔。”
  花果山一战,哪吒和孙悟空几乎棋逢对手。
  再看到了六十一回对付牛魔王那一节,哪吒的神通更是显得光芒四射。
  哪吒太子厉声高叫:“大圣,衣甲在身,不能为礼。愚父子昨日见佛如来,发檄奏闻玉帝,言唐僧路阻火焰山,孙大圣难伏牛魔王,玉帝传旨,特差我父王领众助力。”
  行者道:“这厮神通不小!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
  太子笑道:“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
  牛魔王是孙悟空的兄长,也是72变地煞数,武艺不在猴子之下,却被哪吒收拾得连连求饶。
  由此看来,这三人的水平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二郎神略微优胜,孙悟空姑且第二,哪吒位居第三,但这三人相差指数微乎其微,应该属于同一级别的难兄难弟。
  以此,我们可以得出,孙悟空虽然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但实际水平也就在元始天尊的三代弟子这一水平。
  因为,二郎神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徒弟,他们的师父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
  孙悟空无论如何是没有实力能够跟“祖师级”的太上老君相提并论的,他连太乙真人的坐骑九灵元圣都敌不过,又如何敌得过这位元老级别的武林泰斗呢?
  显然,把孙悟空作为衡量菩提祖师强大与否的依据,非但抬不高菩提老祖的地位,反而还会降了他的身份。
  一句话,菩提的修为高低多少是无法从孙悟空那里推断获得的。

  猜不透的菩提,猜不透的山高水深

  菩提祖师的真正力量并不是通过孙悟空来得到体现的,而是存在于环绕自身的强大的气场。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我们来分析一下描写菩提祖师的这首诗。
  1、“大觉金仙没垢姿”。大觉金仙是什么意思呢?大觉金仙就是佛。
  明朝《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中这样记载:“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大觉金仙就是宋徽宗时期对佛的称谓。
  2、“不生不灭三三行”。“不生不灭”四字很好理解,就是佛语中的不堕轮回;“三三行”,这是一个道家修行的象征说法,意思就是“三三行满道归根”,修炼圆满了,得道归真。
  3、“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这里的“真如本性任为之”实际是对“如来”一名的阐释,因为如来的本意就是“如者本性,应所从来”。
  也就是说,孙悟空一见到菩提,就感到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几乎就同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一般无异。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见到老君和如来还敢对他们厉声高叫,一点没有惧怕的意思,大概是心里在想:嗨!这两个老家伙也就跟我当年学艺的师父差不多嘛!
  菩提之名本应是西方佛教的象征,但这里的菩提祖师显然并不属于西方佛教。因为,此中的菩提除了会讲西方的佛学以外,还对儒家、道家的文化精髓了如指掌。
  这是一个儒道释三者皆通的神奇人物。也是整部《西游记》中难得的几个连通三教的世外高人。
  没有人确切知道他的身份来历,就连法力高强的如来佛祖也对他闻所未闻。
  《西游记》第八回中这样写道:如来讲罢,对众言曰:“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菩提祖师明明就在西牛贺洲的方寸山上布教传道,以菩提祖师的修为和境界,如果称不上上真,那才叫无知可笑。
  如来说出这样的话,只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口误,不小心说错话了。第二是他就是菩提,孙悟空大闹天宫本身就是他跟玉帝两人一手策划的。第三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菩提这个人存在。
  第一种我们就不消说了,直接来说第二种。
  要说菩提就是如来佛祖,也不是没有根据。
  按照网友们提供的说法,主要疑虑有以下几点:
  1、《西游记》三十四回中有一段孙悟空心理的这样描写:“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而到这个时候之前,石猴还没有拜过如来的记录,猴子单说拜了如来佛祖,却对于授业恩师的菩提只字不提,这说明他已经知道了菩提就是如来。
  (这一段主要是为了阐明猴子对跪拜之礼的重视程度,至于有没有拜过佛祖,其实说错了也很正常。)
  2、石猴在灵台山和灵山所见太过相同。灵台山所见:“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而对灵山描述,除了少了金狮玉象外,基本跟方寸灵台山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方寸灵台山很可能就是按西天的灵山规模建制进行设计的。
  (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立足,因为方寸和灵台的外景布置风格,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南海观音的普陀山,东华帝君的方丈山都有类似的建制。)
  3、筋斗云是菩提发明的专利。而如来对筋斗云却是胸有成竹,相当了解。一只手就把猴子给办了。
  (如果我学会了六脉神剑,任你这三脚猫功夫有多出奇新鲜,还不是一招的事情么?)
  4、从如来组织取经的过程来看,佛祖变成菩提的动机也十分明显。
  (既然是动机,那就得要有形成动机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他得首先肯定猴子值不值得培养。由于孙悟空此时给出的明确态度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看起来是一个十分乖巧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乖巧的人,佛祖又怎么能够联想到他以后会干出无法无天的那种事情呢?从此时的条件来讲,孙悟空一无本领,二又乖巧,犀牛贺州里随便挑一个妖怪都比猴子更值得培养,你说这位大佬还会吃饱了撑得没事干来这里收徒吗?)
  以上四种说法还涉及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孙悟空方寸学艺到组织唐僧西天取经,如来的这条线钓得实在太长了,充满了未知数。且不说他能不能把计划想得这么周密,但就现实情况来讲,这个结果就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
  比如,孙悟空在蟠桃会上酒醉之后,误打误撞闯进兜率宫偷丹一事,如来就没法控制。而如果孙悟空没有吃到老君炼就的九转金丹,很可能早已粉身碎骨,根本就谈不上后面的取经之事。
  我们不得不怀疑佛祖是否能仅凭一已之力,可以从500年前算到500年后,况且这其间还不能出一点纰漏呢。
  此外,《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精通儒道释三者的精髓,而从佛祖的研究方向来看,他好像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儒道释三者的汇通。

  还有,我们也可以从菩提见悟空的第一次表现中获得一些信息。
  书中这样写道: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首先是关键性就在两个文字——“暗喜”。为什么要暗喜呢?这说明菩提祖师跟猴子是第一次见面。请大家注意,这个暗喜不是发生在一见到猴子的时候,而是发生在问完了猴子的所有话之后。
  这个暗喜发生在一前一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有很大不同。因为如果菩提真是如来的话,那他应该在一见到猴子的时候就暗喜了。何必要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呢。
  的确,祖师在猴子进门之前,就已经算到有人来求仙访道了。可这掐指一算的本事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点实力的神仙都有这个实力,把这点非要说成是祖师故意在等猴子的到来其实是很牵强的。而实际上,由于菩提收的弟子基本上都是资质平平,现在突然来了一个由仙石孕育的猴子,菩提的暗喜自然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佛祖扮演菩提的可能性极小。他顶多只能算是大闹天宫的参与者,断不能定论为策划者。
  这样看来,答案只停留在第三种可能性:如来根本就不知道菩提祖师的存在。
  哇,这下闹大了,居然连佛祖的法力都探视不到菩提的存在。试想一下,以如来的本领,竟然不知道一个牛叉哄哄的人物在自己眼皮底下办学传道,而且还教的不是一年两年,那菩提祖师的实力该有多恐怖!
  不,这其实并不奇怪。
  如来虽然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但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比如,哪家的媳妇跟人掐架骂街,哪家的屁孩上床尿炕,谁家的母鸡被偷了,谁家的老公在外面偷人,这些事情佛祖难道都清楚得很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真该佩服他的大脑储存容量了,估计没有几亿个G肯定是搞不定的。
  这一点在《西游记》的第七回中就得到了验证。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如来那么大法力的人,居然问起悟空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
  看来,佛祖对世间的了解,也不是凡事尽知。
  也就是说,佛祖的能知过去未来是具有一定的主观针对性的,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他可以推算出来,而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他未必都一一晓得。
  既然如此,菩提祖师常年躲在方寸灵台山中不问世事,佛祖他老人家有所不知也就不奇怪了。
  涟漪不似波澜壮,寒潭如镜水流深。菩提祖师的这潭静水到底有多少深,仍然是个未知数。


  昙花一现尽化空

  《西游记》为孙悟空在方寸山上找了一个绝顶厉害的世外高人做师父,这个世外高人只教了孙悟空些浅显的皮毛功夫,就让他在江湖上闻名遐迩,从此左一个孙大圣,右一个孙大圣,敬慕之情不绝于耳。
  这个过程中,菩提祖师的教育理念也很有趣,一切的法术传授都依个人的自身修行而定。
  以前有个朋友开玩笑地跟我说,要是自己也能成为菩提祖师的门下弟子就好了,可以学成跟孙猴子这样的通天本领。不,你一个凡夫俗子是在菩提那里学不到东西的,你自身修养不够,人家不会教你东西。菩提门下那么多庸徒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你还不如找一个像猪八戒师父那样什么都肯教的,多少还能学个一招半式。
  就像当年的孙悟空那样,当菩提一看猴子的修行不够了,人家就不教了,一脚踢出了师门。
  菩提的这一脚踢得实在太重。因为,这一脚不仅取消的孙悟空的学籍,也从此关闭了菩提传教布道的心门。
  菩提祖师就像昙花一现那样,从此在人间永久的蒸发了。
  自从孙悟空从方寸山上走出来之后,这个祖师再也没有出现过。
  菩提由无中来,又到无中去,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作者如此安排,到底是何用意?
  个人认为,菩提的出现和消失乃是作者的另一种暗喻,很具有时代意义。
  菩提祖师乃是世外高人,虽然波澜不惊,却是深不可测。同时,他又是一个品德高尚,口碑甚好的人民教师,传授徒弟的理念也高过一般人的水平。然而,即使高如菩提这样的水平,也对当时的统治力量无能为力,只能隐居在方寸山上过过小日子,办办私塾。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人间的无奈。
  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是一种自由斗争的象征。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代表着什么,也知道孙悟空追求着什么,甚至他还知道孙悟空将来会闯下怎样的弥天大祸,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传授给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这说明菩提祖师对绝对的自由也是向往的。
  虽然向往,却无能为力,这就是他的痛苦之处。
  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本领再高的人也只能是一个悲剧,只能表示服从。 
  所以,菩提祖师只能是昙花一现。
  他在教授孙悟空本领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他知道孙悟空的道路行不通,迟早要被扼杀,因此就在《西游记》第二回中,他赶走孙悟空的时候,有了这么一段场景: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菩提祖师之所以这样交代,一是说明了菩提祖师很了解孙悟空的脾性;二是说明菩提祖师不愿意孙悟空闯祸,但又无法改变事实,因为一切都是定数。定数就是一个即使你知道也不得不去做的一个东西;三是表达了菩提祖师对统治力量的无可奈何。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跟一个时代抗衡,你只有去适应设个社会,但无法改变这个社会。
  既然如此,还是装作糊涂一点的好。
  菩提祖师的现状给予我们一个启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菩提祖师虽然不能与他所处的时代抗衡,做到“兼济天下”,但还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封建士大夫的理想和追求。
  他隐居在西牛贺洲的方寸山上,对身为弱者的普通民众,他传道授徒,布施百姓;又对身为神仙却处处包庇、徇私枉法的诸天仙佛,不同流合污,苟且于道。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清亮节的士人典范。
  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如果他允许孙悟空拿自己撑腰,以孙悟空的性格,必然会更加天不怕、地不怕。其最后结果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得翻身”。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来,既成全了孙悟空,又成全了自己。   
  成全孙悟空在于不让孙悟空连累自己以至于背上毁师灭祖的不仁不义之名;成全自己在于让自己继续远离俗世,长隐于孤山老林之中,不受丝竹之扰。

  菩提本无树

  不管菩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他都是一个虚幻的人物。
  作者让这样一个虚幻式的人物突然出现,又草草地收场,只是想为孙悟空的学习生涯过个场,以此来阐述他对世外高人的理解。他并没有对菩提祖师的本身作更详细的解释,当然,他也不可能做出解释。
  作者在这里跟大家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他在祖师的人名上耍了个花招。因为——“菩提”一名本身就不是什么实体。
  如同慧能大师当年做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就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了。
  谜底突然浮出水面:菩提本来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个祖师以菩提之身份出现在悟空面前,正是在暗喻悟空:你真正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也就是你的本心。你的心有多高水平,你的本领就会有多高水平。所以,无论你的能力有多高,你都要首先注重自己的内心修行。
  这才是你来方寸山的真正意义。(难怪菩提没法授他天罡数,原来是悟空的自身修为受到了限制。)
  菩提传授法术的高低都依孙悟空的心理水平而定。
  于是,搞笑的事情出现了。
  不但菩提本人是心做的,就连他创办的学校地址都是心做的。
  孙悟空求师学艺的地方,唤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里的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的别称。
  “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心也被称为灵台。方寸的本意是“一寸见方”,同样也是指心,好比形容某个人心烦意乱、没有主见时,就说这个人“乱了方寸”,所以灵台、方寸都指的是心。而斜月三星就更为显而易见了,小时候读过的灯谜“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一个拆字的字谜,谜底就是这个心字。
  作者把菩提归为三教皆通的神秘人物,其实是有深意的。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心的力量却是无边无际,所以菩提自然而然就成了能够驾驭于儒道释三教的三界第一人。
  “菩提”一词乃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孙悟空不远千里,奔波了十数年才到了方寸山,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这个祖师。
  一念觉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阳有两句诗,叫做: 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心相可化万里云

  “心头一点是明师”,王重阳的这句话为我们分析“方寸山学艺”这一段内容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说明白了,方寸山是心,菩提老祖是心,孙悟空也是心,他们都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就会有心理活动,于是在《西游记》里,这心理活动就化作了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就是指人类的七十二种心理特点。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这样说道: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怪哉,怪哉,原来这一切丫丫的都是心。
  那么,既然方寸山的一切都是心,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阐述的呢?
  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方寸上的所有内容并非是完全虚构的。
  一切答案,尽在撰写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里。
  就说那个砍柴的樵夫吧,这个指引孙悟空上山的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在下崇仰不已的慧能大师。
  孙悟空初到方寸山,碰到一个会唱“静坐讲《黄庭》”的樵夫,便问他是不是神仙。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
  孙悟空不解:“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
  樵夫回答道:“我自幼丧父,母亲孀居,再无兄弟姐妹,早晚要侍奉母亲,不敢抛离,只好斩柴度日,所以不能修行。”
  “樵采养母”,这里讲的正是《六祖坛经》里慧能大师出道前的故事。不久之后,慧能得到了好心人的襄助,给了十两银子安顿好母亲,这才得以往黄梅学佛求法。
  其宣扬的中心思想为:修道者,当先尽孝道。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寺后,拜了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当时,东山寺的神秀禅师是五祖门下的首座,被大家公认为是下一任禅宗衣钵的继承人,甚至连弘忍自己也发出了“东山之法,尽在秀矣”这样的感叹。然而,当慧能来到东山寺后,时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慧能禅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出现在弘忍的眼前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慧能禅师作为嫡传六祖。
  此时,弘忍的做法就跟菩提祖师的行为一样,他当面叫来了慧能,并怒斥他:“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用竹杖在地上敲了三下,关闭中门,甩袖而走。
  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并在那里接受了禅宗衣钵。弘忍将衣钵传给慧能后,担心神秀的人可能会对慧能不利,于是让慧能连夜逃走。
  凌晨四更,弘忍将慧能送至九江渡口,并准备摇橹送六祖过江,六祖回答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引用到《西游记》里就变成了菩提祖师这样一句对话;“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并嘱咐孙悟空不许说出他的名号。意思是,以后的一切修行就要靠你自己了。
  孙悟空回答道:“决不敢提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便是禅宗中“自性自度”、“自修自证”的理论主张。
 回复
楼主:月天正 时间:2014-02-16 13:38:16
  不仅孙悟空在方寸山学艺的故事是源自《六祖坛经》,就连他的“筋斗云”和“十万八千里”也出自这部《坛经》。
  由于《坛经》中强调“除十恶即过十万,除八邪即过八千”的“顿悟”论。这“十万八千里”就变成了人心善恶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每个人一“翻身”就能实现善恶之间的互变!
  所以,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是十万八千里,唐僧取经从长安到西天大雷音寺也是十万八千里。旨在:“一念善就上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这里的十万八千里,明着说是地理差距,实际却是指善恶互变的距离。
  天堂是人的头部,地狱是人的屁股。
  不仅十万八千里是善恶一念,就连佛魔之间的转变也是善恶一念。
  所以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中,当观音菩萨化身为黑熊精的死党凌虚子时,行者看道:“妙啊!妙啊!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着回答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菩萨与妖魔的区别也就在一念之间罢了。

  之后,慧能继承弘忍的正宗衣钵,在南方韶州广果寺布法传道,终其一生。
  而神秀则入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
  后来,慧能的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慧能之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就有了南北禅宗之分。
  公元700年,武则天引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欲封国师,神秀禅师婉言谢绝:“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祖师衣钵的,是我的师弟慧能禅师”。这时,六祖慧能的名字才第一次传到统治者的耳中,并为后来南顿的禅法一统中国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论基础。
  就凭这份心量,神秀禅师与慧能并称“六祖”,亦不为过。
  南宗是强调“顿悟”的,所以,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
  但,顿悟又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解释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还要上上等根器。除了像孙悟空这样,集天地精华之气的灵猴外,实在也真不容易找。
  而北宗则是强调“渐悟”的,就像跟唐僧取经一样,只要慢慢地前进,坚持不懈,就能一步一步地走到西天。
  当然了,无论是一个筋斗的“顿悟”,还是慢慢步行的“渐悟”,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到达西天的灵山大雷音寺。
  六祖谓曰:“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在他的眼里,法并没有南北禅宗之分,而只有人的利钝之别,故名为:“法本一宗”。
  这个所谓的“法本一宗”,其实就是指孙悟空与唐僧两个的集合体。
  于是,我辗转反侧,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唐僧跟孙悟空,虽然名分上是师徒,但,实际上,他们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那个当年佛祖门下,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二弟子,由于他在千年以前封固了自己的思想,将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融进了那块远古的仙石,化成了石猴,而剩下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则终究被佛祖认为是缺陷,在五百年前贬入人间,成为今天的唐僧。
  石猴出世后,从花果山漂洋过海,通过在方寸山的学道过程,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跃;而唐僧则用更迂回漫长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十世求道。悟空和唐僧,都是十世弟子!他们根本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两面。那个人,就是金蝉子! 
  因为唐僧跟悟空原本就是一体,所以,才促成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可以“抽刀断水水更流”;因为唐僧跟悟空原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取经的十四年里,孙悟空日渐一日的熟悉唐僧就等于熟悉自己,虽然是磨合不断,却也终于在不知哪个深夜中豁然梦醒,知道了那个令他痛心的事实:我,不是单纯的我!你也不是单纯的你!你我原本就是在一起……
  从此以后,他终于明晰了千年以来的前因后果。即使是在贬谪时期,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跟他一体的师父。他已深深的知道,唐僧不能没有他,因为他自己不能没有唐僧! 
  取经的过程都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将“顿渐”两极渐渐回炉,重铸归一的游戏。
  当灵山大典的钟声响起,孙悟空跟唐僧并肩站在一起,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师父,现在我已成佛,跟你一样了……” 
  此间有真意,试问谁人知。每念如此,有泪如倾。…… 
  前一世,金蝉子在佛祖的阴影下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内心两面。千年后,解铃还需系铃人。唐僧的那一面被观音“相中”,重新皈依佛门,而孙悟空的那一面,就自然需要一个助力来帮助他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举。而这个过程的头一步就是要点出孙悟空是不是那个能够顿悟的“上上根”,如此一来,自然就有了菩提祖师这个世外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