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旭,苏州的狂草

 风雅苏州 2014-02-14
 
 
  小的时候练书法,走的多是寻常路线,或隶书,或楷体,都是规规矩矩,工工整整的,总觉得草书是个很神奇的字体,如“鬼画符”般,却又是个艺术,若是有半点投机取巧想学着描一下,便会被老师“拍头皮”了,“没学会走,先要跑”自然是要被骂的,所以,对草书总是有那么一种心生的崇敬感,若是有人能在面前行云流水般“舞”上一幅,那眼前这人,也连带着感觉高大起来。

  看张旭的帖子,自然会被他的大开大合洒脱灵动的字体所吸引,总觉得能写出如此豪放的字体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奔放豪气之人,却从没想到,原来这张旭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有一阶段,还是在常熟当的官。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里,苏州人一向是给人留下了温文尔雅的书生气,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多的自然是那些文艺又多愁善感的酸文人了,但是,要知道,在唐以前,吴地民风却也以彪悍著称,在之前那个荒蛮的年代,这里也是兵家武力争斗的必争之地,吴越之争,打了多少年,那个年代,自然是以肉身相搏,想不彪悍,只有败北的结果。吴地自然也是强悍之风兴盛的。

  吴人的这种气质,张旭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的狂放不羁也就可以理解了。盛唐有八大酒鬼,杜甫呼为“饮中八仙”,诗人杜甫在他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里有着对张旭极为形象生动的描绘:“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和他的老乡贺知章都上了这个“光荣榜”。张旭的特点是还没开喝,便好像已经喝高了,他能酝酿“酒情绪”,未饮三分醉,既饮十分狂,美酒一下肚,扯着嗓子嚷,满地狂奔,一个劲儿喊着“拿笔来”,然后尽情挥洒,把草书写得神韵流动、鬼神皆惊。

  他还有一个本事,即酝酿“书情绪”。“书”是书写之意,就是要挥毫写字——他常把官帽一扔,似乎那个劳什子束缚了他的灵感。扔掉帽子,露出头顶,张旭就是自由人了。要知道在唐朝,人前脱帽是失礼的,张旭却故意脱帽,表明摆脱束缚,进入艺术境界。而且他最爱在王公贵族面前扔帽子,扔掉以后还大呼小叫,来回猛跑。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很有冲击力,比今天的裸奔更让人震惊。

  张旭书法也滋育了同时代的众多书家。相传颜真卿为了向他求教笔法,曾专程从长安赶到洛阳;崔邈、怀素等都直接得到过张旭的指导。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草圣”是当之无愧的。张旭本身师承何人,史无明载。但在唐宋时期曾广泛流传着一则张旭书法得益于常熟老翁的故事。

  据传,张旭在苏州常熟任县尉期间,有一天,一位儒雅的老人手捧着一张状纸前来告状,张旭详细地了解了案情的前因后果,又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位老人,觉得尽是些如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便操起毛笔在案纸简单地作出了判决,老人手捧着书有张旭判语的状纸,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便急匆匆的告辞。

  不料仅隔数日,此人又来求判,张旭责向其为何小题大作,屡次骚扰官府。老翁却十分恭敬地回答:因看到您上次判决书上的书法笔迹精妙,所以想多获得一些充实家中的收藏。 

  张旭大为奇怪,从交谈中知悉老翁藏有很多其先父的遗墨,就让他全部取来观赏。当看到所藏,张旭不禁惊呼道:“天下奇笔也!”自此,张旭就从老翁先父遗墨中获得了运笔的妙法,书艺大进。

  同李白一样,张旭才高八斗,志在穹庐,但也一样怀才不遇。终其一生,张旭不过做到太子左率府长史这样一个七品小官。当张旭仕途无法施展抱负的时候,却在书法中找到了自己。他以头濡墨,以墙为纸,狂呼大叫,淋漓痛快地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最终以自己的书法,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盛唐“三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