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癌误作痔疮

 昵称12248460 2014-02-15
直肠癌误作痔疮
少女留下终生遗憾

    【典型病例】 李雯今年18岁,1年前她发现肛门处长有一芝麻大小的颗粒,不痛不痒,故没有引起重视。半年后,李雯发现这个肿块越长越大,颜色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深,还经常出现便血。父母带李雯来到一家医院,接诊医生简单检查后,诊断为痔疮,对李雯及父母说:“不要紧,手术切掉就可以了。”

    于是,李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手术效果好、时间段、痛苦少”的“PPH手术(痔上黏膜环切术)”,并将术中切下来的肿块送了病理检查。3天后,检查结果出来,却让医生和李雯的父母惊呆了:(肛门)鳞状细胞癌。原来,李雯肛门处的肿块并不是什么痔疮,而是恶性肿瘤——直肠癌。

    此时,李雯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但由于病变已侵犯了较多的周围组织,最终没能保住肛门,只好在其腹部造瘘做了个“人造肛门”,给年纪轻轻的李雯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为什么会误诊】 痔疮和直肠癌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俗话说“十人九痔”,由于痔疮的发病率极高,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常见病,一旦出现便血,多以为是患上了“痔疮”,加上熬夜、上火、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出现便血症状,就更容易自圆其说;如果便血次数多了,去医院后,部分医生也会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这是该案例中患者误诊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因为两者的发病部位相近,临床症状类似,如都有便血、排便困难、有脱落物等,因此,诊断时很容易被混淆。曾有报道指出,大约有九成直肠癌患者在发病初期均被误诊为痔疮,这也是本案例中患者误诊的另一个原因。

    再者,案例中的患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尚不属于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因此,即便出现一些恶性肿瘤征兆,也容易被忽视。

    【诊断依据】 虽然直肠癌和痔疮的发病部位相同,临床症状类似,但是只要仔细鉴别,还是能够区别。第一,从便血颜色看,痔疮造成的便血颜色鲜红,便纸粘血,排便时(或便前、便后)滴血、喷血;而肠道肿瘤出血主要是大便摩擦所致,所以多数粘在大便表面,或混在大便里,血色暗红,并含有黏液,呈黏液状血便,有时仅为大便表面粘血迹。第二,从大便形状看,痔疮患者的大便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而肠癌患者常出现排稀烂便、大便变细,或有沟槽痕迹。第三,从排便习惯看,痔疮患者的排便习惯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肠癌患者的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而且排便时间延长,这是由于肠道受肿块的刺激,令患者有排便不尽感。

    因此,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便血、贫血,或是排便习惯改变(长期慢性腹泻或便秘),以及腹部有肿块和有家族性肠癌遗传病史、结肠息肉病史等人群,最好做个肠镜;对高度怀疑者,应做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肛肠科副主任医师  胡丰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