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大地之歌 2014-02-15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2013-11-05 08:40:42)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陈俊杰·

唐垂拱3年(687),孙过庭著《书谱》。

孙过庭,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富阳(今浙江省)人,又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一说生于646年卒于690年。出身寒微,幼时“不及学文”,成年“不及从事”,40岁任地位不高的官右卫胄曹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不久又遭议谗弃官,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此自慰。由于出身寒微,官职不高,当时名气不大,故而没留下确切的身事记载。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于垂拱3年(687)撰文并书《书谱》(又名《运笔论》)。《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 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为  8个大段。

第一大段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祖师爷作一比较评说。

 第二大段自“余志学之年” 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对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择。

第三大段自“又一时而书” 起,至“睹迹明心者焉。”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是具有其特定因素的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四大段自“代有笔阵图七行” 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代流传的伪劣产品给予驳斥,启导后学。

第五大段自“夫心之所达” 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说明书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第六大段自“若思通楷则” 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自以为是。断定自矜者必归失败,自卑者尚可发展。更指出不可以自己偶然有得而轻视古贤,目无余子,而致遣讥后世,学者要谨慎又谨慎。

第七大段自“至有未悟淹留” 起,至“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总说写字要各方面的适当配合,看似互相矛盾,却又相辅相成。虽然只是为一个字的小事,也要知道这是有机配合的整体,必须全面照顾到,才能避免偏向,损害整体艺术,才能达到高标,入而能出,推陈出新,使书法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第八大段自“闻夫家有南威之容” 起,至“垂拱三年写记”,全文完。表明对别人书法的评议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只凭虚名的随声附和,或凭时代之古老而盲目赞誉,必须公平、求实。并以自身的经验作为论证,最后表出自己撰写《书谱》的内心想法及不与时俯仰的高尚作风,也等于对当时某些不良气息给以针砭。

(此分段,引自庞存周教授《唐孙过庭{书谱序}白话译文》)

 

《书谱》精辟论述了:

一,         书法是艺术

1, 书法是造型艺术

《书谱》指出,书法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更具有艺术性,《书谱》云:“书契之作,实以记言”。这是对作为名词的(书)而言,它的功能是“记言”。 然而作为动词的“书”, 则是“记情” 的“聚墨成形” 的书法艺术。何谓书法?我认为,书法是用毛笔按照对立统一法则对汉字进行点线造型的抽象的视觉艺术。它的特徵就是造型艺术,它不是一般意义的造型,而是对汉字进行艺术造型,使汉字成为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

2,指出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是阴阳法则,亦即对立统一法则

《书谱》指出:这“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是“同自然之妙有” 的。

对立统一法则贯穿在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如笔法中的粗细、长短、提按、轻重、快慢、呼应等等;字法中的大小、正欹、对比、变化、迎让等等;章法中的黑白、局部与整体,印章中的朱文白文等;墨法中的燥润、枯湿、浓淡等;书家素质的人品和书品、字内功和字外功等。

我们在作品创作中一定要在各个环节上把握好这对立统一规律,将矛盾的双方,巧妙地使其统一、和谐,这既是技巧,又是素质修养的体现。

2,“尚情” 是书法艺术的总原则

《书谱》指出: “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因为,书法艺术的总原则是“尚情”。它是“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的产物,而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是“古质而今妍,质以代兴,妍以俗易”。

书法是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美,中国书法“乃同自然之妙有”。自有汉字以来,人们在契刻和书写汉字时,就力求写得美观,书法随之而出现。但书法作为艺术而进入自觉时期实从汉代开始。书法艺术在魏晋时,篆、隶、真、行、草五体已形成,并掀起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此时以锺、张、“二王” 为代表。到唐宋时又进入新的高峰,唐对真、草有新的发展,唐代“尚法”,真书的代表人物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有张旭、怀素。宋代“尚意”,对行书有贡献,代表人物有米芾、苏轼、蔡襄;草书有黄庭坚。宋以下, 只继承,无新的突破。

二,         书坛四贤

《书谱》指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此四贤“古今特绝。而锺张专精,”羲之“博涉多优”。《书谱》云:“元常专工於隶体,伯英尤精於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子敬授业于父,颇有成就,史称“二王”,在《书谱》中孙过庭讲了一个故事:献之曾把自己十分用心写的信函给司徒谢安,希望他能保存起来欣赏。谢安问他:“你的书法比你父亲如何?”献之回答说:“肯定要强一些。”谢安又说:“一般人的评论却不是这样。”献之却说:“一般人懂得什么。”子敬自以为“胜父”。有一次羲之去都城前题字于壁,献之待父走后,悄悄把它擦掉,改在另一处照式写上自以为写得还不错。谁知羲之回来一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献之才感内疚。

《书谱》指出:“是知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惑疑焉。”

锺张“二王” 四贤,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并掀起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今人尚未逾越。

锺张专精,羲之博涉多优,专博有别。孙过庭在《书谱》中有扬羲抑献之嫌,然而,献之劝父改体,其草书潇洒灵动,又开连绵草之先河,历来齐名於父,自有道理。

四贤历来为书坛楷模,要想书艺有成就,就应效“二王” 博涉多优。倘若不行,亦应效锺张专精,但孙过庭强调,专精应“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咏飞白。”因为这是专精的必备基础,各书体间有内在联系,互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精的目的,甚至一专多能。那些只专一体的人,是误解了“专精” 二字。

三,         孙过庭学书

孙过庭在《书谱》中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

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微,无间临池之志。”

在谈到他创作时,被欣赏者评议时的心态,他说:“吾尝尽思作书,”有时自认为不错,然而观赏者却指出其失误之处,甚至“轻致凌诮”,但是他认为,人家指出的问题是 “盖有由矣”,于是他马上改之。

我认为孙过庭学书的经验值得效仿,(1),选对老师。他以四贤为师,起点高,收获大;(2),持之以恒。他向四贤专精学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也就是专心学了二十多年,他不是一般的专精,而是“极虑专精” 的向四贤学习了二十多年,他谦虚地说:尽管还未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精妙,却没有间断和降低过临池学书的积极姓。其精神实为可佳;(3),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他撰并书《书谱》,就是最好的证明。此三点,缺一不可。

至于,对观赏者的不同评议,能虚心采纳,及时改进,他说:“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至使“贤者改容,愚夫继声,竟赏毫末之奇”,毫无“叶公惧真” 之意。这是人品的表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四,         汉字具有天然的艺术性

汉字产生于象形,而象形具有天然的艺术性,故而(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家所书写的每一个点画,都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

中国书法之美,在于它具有先天性,汉字起源于象形,象形取法自然之美。东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对汉字的笔画早有形象之描述,如: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竖  如万岁枯藤……书法以汉字为造型对象,故而书法就“同自然之妙有”,这是汉字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的先天基础,这是唯物的基础,汉字有别于其它拼音文字,就在于此。因此,中国书法艺术之花,数千年不谢,反而愈开愈艳,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奇葩。我们坚信,它以后会开得更艳美。

五,         书法家要德艺双馨

《书谱》明确地指出:“然君子之立身,务修其本。”

书法虽是小道,但想成为一个书法家,就必须“修其本”。 书法家的“本” 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精通书艺外,更重要的是“修德”。中国历来认为人品重于书品,学书法,首先学做人。古人云:书如其人。德高书雅,缺德书俗。雅则美,俗则丑。固而要立志成为“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终身潜心书法事业,并乐在其中。

六,         论述各书体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

真书与行书其用途各异,若“加以趋便适时,行书为妥,题勒方   ,真乃居先。”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真书与草书的关系,则是“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瀚札。”

我认为:真为草之体,草为真之性,真与草都重形质,但更重情性,书法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情性上。但各有侧重,我认为,真书更应注意情性,只有形而无情,字死矣,但尚可记文;草书尤应重形质,若无形质,一味缠绕,有如群蛇相缠,非为字矣。

在书写草书时,要像书写真书一样认真、既奔放又严瑾,以防浮滑;当书写真书时,要善於用行草书的笔意去书写,这样,真书既端庄又灵动,不致板滞。

篆、隶、真、行、草五体各具特点(个性),但又有其共性,都要贯以精、气、神,强调遒劲与妍润相结合,还要重视墨色的变化,这样,方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七,评古之书论

《书谱》直率地指出:“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或重述旧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於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又指出:“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譬如“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评其旨趣,殊非右军”。

评论是促使书法艺术、书法理论提高和发展的动力。评论可分为内部及外部两方面。书法界内部的评论,不论我评人,还是人评我,都应以真诚之心,切磋之意,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与人为善,切忌互相贬低、讽刺、攻击,因为评论不仅是学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人品问题。

在对待外部的,亦即观赏者的评论,应放下架子,抱虚心的态度,因为观赏者的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其中不乏内行,多而言中要害,但言辞或诚恳,或冷言诮语,不宜计较;其中多为外行,但喜欢议论者,难免言出有误,也可作为参考。

孙过庭对外来评论的作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前面已述,此不再赘笔。

八,笔法

《书谱》强调笔法中之持、使、转、用四法。曰:“执  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  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  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  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於一途。”

笔法是书法四法(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中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一法,其它三法都要在笔法中体现出来,笔法不好,其它三法似如最佳设计的空中楼阁。笔法精湛,即可随心所欲,甚至锦上添花。

持、使、转、用为笔法中的基本的四法,不同的书体,字的大小不同,持笔的的深浅高低也各有异。就其书写的线条而论,主要是直线和曲线,使,即是笔作直线运动。转,笔作曲线运动。通过向背的变化,以避免平行线和雷同,使其多姿多彩。

九,墨法

《书谱》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乍显乍晦”,又说在书写篆、隶、草、章时都要“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千古依然。”

墨法是联系笔法、字法、章法的纽带,无墨不成书。在创作中不仅仅要“聚墨成形”,更要求墨色多变,特别是草书。书法作品要有情趣,有韵律感和立体感,不仅仅是笔法多变,造型多姿,还要求墨色多彩。何处该润,何处该枯,何处该湿,何处该燥,何处显,何处晦,何处出飞白,都得精心运筹,并在瞬间完成。

再者,在临帖中,要使用笔和字形酷似,却十分不易,若要让墨色一样,可以说不可能,特别是草书中的飞白,更不可能。

常言道:笔法难。谁知墨法更难!

十,         章法

《书谱》指出;“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於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於毫端,合情调於纸上。无闲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

章法是讲整体布局,要使正文、款识、钤印三位一体。但书体不同,章法各异。幅式有别,谋篇异样。一个书法家就像一个军事家,一切都从全局,从战略高度来通盘运筹。笔法、字法、墨法,乃战术也,战术必须为战略服务,要善於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有机地为全局服务。组合得好乃成佳作,甚至精品,就像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一样,才能高唱凯歌。

在创作中,第一个字很重要,它的大小、劲弱、,将决定首行各字的大小、劲弱。而首行又决定其它各行,乃至通篇;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的长短、粗细,又决定第一个字的各个笔画的长短、粗细,第一个字将影响第一行,乃至通篇。正如过庭所指出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欣赏者对书作的第一印象就是章法,故而,每个书家要高度重视之。

十一,强调书法要继承,就必须向先贤法书学习。

(1),学习的主要对象

《书谱》指出,主要向王羲之学习,因为“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只要“摹榻日广”,都能“先后著名”。

(2),学习的主要法书范本

《书谱》指出,主要研习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   》、《太师箴》、《兰亭序》等,因为这些法帖,乃“真行绝致者也”。

(3),学习方法

强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要求“心悟手从”,“ 心不厌精,手不忌熟,若运用尽於精熟,规矩谙於胸襟,”运用起来,必然会“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并且要求老少间要互相学习,因为“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之少而可勉”。

(4),强调学习的三段式

“初学分布,且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为什么呢?因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5),学习态度

《书谱》强调,要力戒“自鄙” 和“自矜”, 要虚心地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因为,“盖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学习是为了继承。要想学好,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而学习,这样,必会“德艺双馨”。不自鄙,“勤能补拙”, 不自矜,好高骛远,一无所成,更不要为私利而学,否则,会坠入俗气深渊。

学习应以古贤法书为师,因为这是经过历史淘选后留下的精华。今人之作,可作参考,千万不能结伙排外,盲目崇拜。

学习的方法要科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善於利用零星时间读帖,心悟手摹,察而精,摹而似,记而牢,收益大。

(2),以法帖为师,察而精,背而临,反复对照修正,直至拟而似。然后追其精气神。

(3),善於总结,学习不完全是用手,而主要是用心,找出不足,巩固收获,不气馁,不自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十二,创作

(),要“意先笔后”, 不可信手而书,要知“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2),注意五乖五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

    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

偶然欲书五合也。

        五乖: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

          情怠手阑五乖也。

“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3),注意留与速。

“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何谓淹留?“能速不速谓淹留。”何谓赏会?“因迟就迟,讵名赏会。”也就是说,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有节奏地书写。

(4),骨气与遒丽。

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丽加之。”“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则不成体。”强调骨力之重要。

(5),必须避免的问题。

“质直者,则   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於拘束。脱易者,失於规矩。温柔者,伤於软缓。躁勇者,过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滞涩。迟重者,终於蹇纯。轻琐者,染於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然而有的人偏偏要这样。

(6),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

创作是字内功与字外功的综合展示,即书品与人品的综合展示。

学习必须以贤者为师,创作必须以我为主。要情深意足,有感而书,千万不要“意违势屈” 勉强而书,因为“尚情” 是书法艺术的总原则。情。是书法艺术的命脉,情不为法囿,法随情生,情到法显。

创作要敢於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敢於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张扬自己的风格。

创作尤重“势”,顺势而书,有了笔势,字才通气,有气字则活。有了气势,作品才神采奕奕。有了气韵,作品才有韵律感、立体感,情趣就寓於其中。势随情而生,情随势而扬。得势,精气神就在其中了!

十三,写《书谱》的本意

孙过庭为什么要写《书谱》?他在谈到“五合”、“五乖”之后说:“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庸味,辄效所明,庶欲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庞存周教授在译文中说:“我(孙过庭)没有考虑过我认识的粗浅,愿意把我所有的体会贡献出来,希望尽可能的阐述明白古代著名书家的高风良范,启发有志书法的后贤的思考,抛开繁冗庸俗芜杂的东西,揣摩古贤的手迹,从而领会到真正的书法艺术。”

从此文中我们就十分清楚地了解孙过庭写《书谱》的真实意图和意义,即他希望用古代著名书家的高风良范,来启发后来的学书之士的思考,彻底抛开那些繁冗庸俗芜杂的东西,而领会到真正的书法艺术。概括地说:就是“去伪存真。”

 

总之,孙过庭的《书谱》就其理论而言,在历代的书论中可谓独步,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广而精”。内容涵盖之广,由上述可见一斑,它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甚至哲学,它以历史唯物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亦即阴阳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之根本。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之风范也。

《书谱》文字恢宏,理论系统,分析精辟,是历来书家的指南,对书法的继承、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谱》的书法,历来为书家所赞赏和学习。米芾评价孙过庭的书法说:“唐草得‘二王’ 法,无出其右。”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说:“反复察其结法,空旷而完密,气力实有过人。”

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指出:“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所有唐第一妙腕。”

故而《书谱》有文与书合壁,甚至有“双绝” 之说。

(全文  6,163字)

 

2010年2月10日写於重庆邮电大学海堂园非虹屋

 

作者:陈俊杰(男  77岁)

地址:重庆南岸区黄桷垭重庆邮电大学

邮编:4000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