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美味话刀鱼

 兰之道 2014-02-15

刀鱼 <wbr>我们老家 <wbr>长江三鲜中最美味的鱼

江南美味话刀鱼

来源:网络转贴

水色空萌


刀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因鱼体扁而狭长,形状酷似短刀而得名。刀鱼从立春开始由海入江,逆江而上作生殖回游。崇明岛周围的水域是刀鱼光临最多的地方,使岛上的渔民有了捕捉刀鱼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刀鱼成了崇明的特产之一。

  刀鱼的最大特点是细骨遍布全身。清明前,刀鱼细骨软如棉;清明后,刀鱼细骨硬如针。早春入江的刀鱼,鱼体丰腴肥嫩,质量最好。刀鱼清洗不需刮鳞,因鱼鳞中含有大量脂肪,经蒸煮会自动融化,变成一层油。刀鱼营养丰富,每百克鱼肉中含脂肪16.88克,蛋白质量14克,磷1.11克。

  刀鱼的肉鲜美细嫩至极,把刀鱼切成半只筷长,加上猪油、生姜、黄酒、青葱佐料蒸煮,便成上等佳肴。吃的时候,只要把刀鱼放入口中,象婴孩吃奶那样轻轻吮吸,鱼肉便能脱离细骨,既嫩又鲜,清香爽口,令人百吃不厌。若将刀鱼红烧,其味也十分鲜美。

“肩耸乍惊雪,腮红新出水。滗从姜桂椒,未熟香浮鼻。”这是宋朝一位诗人称赞长江刀鱼的一首诗。据说,三国时期的曹操品尝了长江刀鱼后赐名“望鱼”,可见长江刀鱼乃鱼中极品,口味不言而喻。

刀鱼因体形颇像匕首而得名。刀鱼与鲥鱼、鱼回鱼号称“长江三鲜”。刀鱼平时栖息于近海,每年的四五月,它们从近海溯江而上直抵安庆宿松小孤山为尽头,在长江等水域产卵,形成了一年一次的刀鱼汛期。当刀鱼游至长江南京段时,身上的盐分已基本淡化,同时在淡水里吸收了大量养分使身体长肥,肉质变得鲜嫩,因而这时的刀鱼口味最佳。此时的刀鱼个大体肥,肉质细嫩鲜美,鱼刺松软,它位列“长江三鲜”之首是名副其实的。

刀鱼清蒸是非常流行的做法,特别能体现出独特的鲜味。清蒸前,刮鳞(也可和鲥鱼做法一样不刮鳞),去鳃剖肚取出内脏洗净后放在腰盘,加葱、姜、料酒、盐和少许辅料,如香菇笋片类的山珍野品,然后,放笼里蒸约15分钟左右,味道鲜美的清蒸刀鱼飘着氤氲清香会让你舌尖味蕾密布。刀鱼躺在瓷白的腰盘上,加上鱼身清亮雪白,视觉一新,尝上一口,鱼肉几乎入口即化,舌头只略动几下抿一抿,口中便只余软刺,吐出,满嘴仍是鲜嫩味,大快朵颐。啥叫嫩?那才真叫个嫩耶!天下居然也有如此鲜嫩的尤物,那鲜那味,只有吃过才能觉得出。

刀鱼的做法很多,但唯清蒸为上乘。大美食家袁枚对刀鱼的吃法极喜清蒸,“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又曰:“江南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袁枚写这段话时估计对油炸刀鱼的吃法有点百思不得其解。也难怪,洁白柔嫩鲜美无比的刀鱼用油把它炸干了,那么鲜嫩的东西怎么可以这样去做呢?实际上,只有价格普通的湖刀鱼才适合干炸,长江刀鱼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用油炸这样的吃法哦。

“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春江水暖,又到了家乡刀鱼上市的时节。搜了搜兜里的银子,不知能否买上几条品尝品尝那家乡的美味。因为,刀鱼今年的行情是有市无货,价格直飚千元一斤,尽管这样的价格,还很难在市场上寻觅。


刀鱼的基本资料

别名:七星刀鱼、斑纹刀鱼、非洲刀鱼、帝王刀鱼、金刀鱼

学名:Notopterus chitara 
 
科种:刀鱼科

产地:亚洲的泰国、缅甸、柬浦寨的湄公河、湄南河等流域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的水域均有出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公分。

水温:25-28℃

硬度:6-9dGH 

Ph值:6.5-6.8 食物:动物性活饵,小鱼、小虾

性情:刀鱼属于夜型性鱼类,喜欢在幽暗的光线下游动、摄食 

刀鱼口中有细小的牙齿,容易吞食小鱼,不要和小型鱼混养



春天,寻找刀鱼 (转载:申江服务导报)

    吃过长江刀鱼么?

若拿这个问题来问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得把问题换成“见过刀鱼么?”

身为“长江三鲜”,当年的大诗人苏东坡曾将“桃花流水鎦鱼肥”称为“江南风物”,而鎦鱼正是古人对刀鱼的称法。

生在上海,长在江南,今天, 21世纪的年轻人是否还能见到正宗的刀鱼?我们还有没有老祖宗的口福?

  传说中的“长江三鲜”

  想起三鲜,也就是最近几天的事儿。

  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人困肚子饿,忽有“老吃客”为了替大家解闷,说起了他妈在20多年订婚时吃过的一条鲥鱼。

  “把鲥鱼的鳞片一片片取下,用细线串成一条,等鱼放在蒸笼里蒸的时候,将那一串鱼鳞腾空横挂在鱼的上面,随着温度升高,被蒸化了的鱼鳞融成油水,一滴一滴落在底下的鱼肉上……”

  那是80年代的事儿,36元的工资,一条鲥鱼就卖到十几元,据说那位母亲后来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鱼。

  所有人都听馋了,顿时,引起对“三鲜”的遐想无限。特地前往水产大学,请教博士生导师、“长江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李家乐。

  “长江鲥鱼已经基本消失,现在在野外,偶尔能捕到一两条,我这个专门搞鱼类研究的自己都没吃到过,它的味道还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现在最紧要的是保护长江刀鱼,这个鱼种也已经濒临灭绝了。”李教授对记者感慨。

  “冷柜里”的刀鱼

  上海离长江那么近,又恰逢刀鱼上市季节,难道我们真的与“长江三鲜”无缘?记者不死心,兵分两路,一路赶往浦东寻“美国鲥鱼”,另一路在市场觅刀鱼痕迹。

  在铜川路水产市场,刀鱼目前交易量每天不到50公斤,其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巢湖等地的“湖刀”,每斤售价几十元。

  寻到福州路上的百年老店“老半斋”,发现店门口摆着一张大告示,上面写着“刀鱼汁面———上海独此一家”。
  近店打听,才知道这家经营淮扬菜系的老字号卖刀鱼已经有100年的历史,每到3月左右,店主人就开始在南通靖江一带开始收购捕获的江刀。这两年,野生的江刀越来越少,渔民即使在旺季捕捞,一天也就那么一两条,所以刀鱼的价格迅速飙升,2两以上的都卖到千元以上。

  “吃的都是老食客了。”张经理说,去他家吃刀鱼的客人都是喜欢尝鲜的主,嘴巴“刁”得很,江刀湖刀,入口便知。他们每年的刀鱼从3月卖到清明前,一般营业额都在十几万,就在记者去的当天,刀鱼已经蒸了3条。

  提出想亲眼见见,张经理将记者带到了厨房。原来金贵的刀鱼出水便死,运输前为了保鲜,人们须用保险膜裹好置于冰盒内,保证鱼儿从南通到上海的3小时“旅途安全”。

  大师傅从冷柜里小心翻出一条约4两重的刀鱼:“3两的就不止千元,可贵呢,一般人可吃不起啊。”

  “湖刀”“江刀”有啥差别?

  价格上如此天壤之别,那市面上销售的“湖刀”、“江刀”究竟有何区别?

  常年研究刀鱼的专家陈文银教授为记者揭开了其中奥妙。原来,刀鱼是鲚属鱼类,而在长江流域里,鲚属鱼类共有3个种外加一个亚种,比如上海人称“烤子鱼”的凤鲚外形就和刀鲚差不多,只是个头长不大。

  目前身价最贵的是刀鲚,它们平时生活在河口浅海地区,到了“青春期”,会去海里“度假”,这一路边游,它们边“性发育”,在每年的4月之前都会赶回“长江”产卵生子。这一路从海水到江水的洄游使刀鲚身上的“咸味”被冲淡,同时,肉质也变得更加鲜美。

  近年来,由于长江富营养化加剧、江口捕捞过度等原因,刀鱼的体型越长越小,从前半斤一条不稀奇,现在能长到2两以上,价格就要超过2000元一公斤。

  而另一种目前在市场售卖的“湖刀”就要便宜得多,它是鲚属鱼类的一个亚种,据说是一部分从返回湖泊之后的刀鲚“偷了懒”,“就地定居”慢慢演变来。它们的数量很丰富,价格也就几十元。

  陈教授还说,“江刀”“湖刀”从外形上看差异不大,通常只有行家才能通过分辨形状和鳍区别品种,但两者的味道老吃客一尝便知。

  刀鱼“挽救行动”

  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刀鱼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水产大学的鱼类专家目前正抓紧对刀鱼的育苗和人工养殖进行研究。据说为了对付这些生性娇贵的鱼儿,专家们费了不少苦心。因为鱼苗生性敏感,出水即死,所以硬抓是行不通的,于是,课题组把研究基地定在南通一个四面临水的“江心洲”,留很少的口专门开闸“等鱼”。在涨潮的七八月份,不少洄游的“迷路”小鱼会自动闯进研究基地,这时候,再将闸门关闭———通过这种方法,专家们“骗”来了5000尾刀鱼幼苗。

  现在,小鱼已经快要长到8个月,再大一些,就到了繁殖期,不过,这些没有去到大海的幼鱼是否能自然生育?专家们对此还没有把握。

  “鱼的人工繁殖非常艰难,别说刀鱼这种研究资料很少的鱼,就连大家熟悉的河鳗,它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被科学家研究了一个世纪,但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不过课题组最近又在尝试新方法,他们专门捕捞性腺成熟的洄游刀鱼,替它们进行人工受精,在得到受精卵后再想办法将它发育成刀鱼鱼仔。

  试验很艰难,但是一旦成功,刀鱼重新“廉价回到餐桌”就有希望,李家乐和他的课题组成员都在耐心地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刀鱼三吃(作者:衣心)

不善美食,或许嘴馋。人生旅途,以吃为念。经常回忆吃过的菜肴,记得牢的,回味无穷。身在长江边,年年吃三鲜,就想吃刀鱼,最普通的吃法,清蒸、红烧算是一种吃法。

  刀鱼的第二种吃法,刀鱼馄饨。刀鱼馄饨馅有讲究。除要割一篮嫩秧草头,汆得半熟,挤干剁细外,刀鱼肉是万万少不得的。老家弄刀鱼肉方法有讲究。先将刀鱼拣净洗清,剔除头骨和三角刺,再割一块新鲜猪肉,将鲜肉皮整张剥下,然后把肉皮反摊在砧板上。鲜肉另做别的菜。将刀鱼放在肉皮上剁。等到刀鱼剁烂,便可用菜刀把刀鱼肉刮出,放到碗里。如此反复几回,鱼肉全都刮了起来。刀鱼的刺全都嵌进肉皮内。刀鱼肉和秧草用佐料一拌,加一点鸡蛋清调匀,喷香鲜嫩的刀鱼馄饨馅就做成了。

  剁过刀鱼的肉皮,风干后放在锅内炒。然后用水发,这叫水发刀鱼肉皮。做啥菜都特鲜。 

  刀鱼的第三种吃法,叫作刀鱼面。这刀鱼面,不是昆山的燠灶面,也不是常熟的鳝丝面,更不是现在市面上的盖浇面、牛肉面、“来一桶”等时新方便面。其实,刀鱼面做法最方便。新鲜刀鱼,银鳞细白,出水红鳃,不用洗拣。烧饭或煮开水,把刀鱼一条一条用大头针,钉在锅盖内的盖顶上,用柴火烧。待饭熟或水开后,三五分钟,揭开锅盖倒置。备一青花瓷盆,将大头针轻轻起走,手指掐住刀鱼头,只往盆里轻轻一抖,再用筷子轻轻一勒,骨是骨留在指间,搁置一边。不一会,一盆刀鱼肉和一堆刀鱼骨,赏心悦目,十分好看。此刻,将头白面粉取出,用刀鱼肉拌,加些清水,反复揉搓,成面团。然后用新树做成的擀面杖,擀出来的细面,晶莹剔透,滑润雪白。就此,按平常下面的方法,将刀鱼骨放在开水中煮。如此这般,刀鱼骨汤中放些嫩笋丝和野香菇,大蒜叶,最后将面捞入海碗。你说这刀鱼面谁不馋虫苏醒,垂涎欲滴。这才叫人性的回归,“吃性”回归到大自然。在江阴读书时,县政府对面的芙蓉酒家最有名的“刀鱼面”,如今也不知到何处去了。江阴的“芙蓉”,早就被钢筋水泥面凝固。刀鱼三吃是个美梦,美梦成真,何日可盼呢?

“长江三牌”之一 刀鱼(作者:邢湘臣)

洹靖云:“河?来看灯,刀鱼来踏青”。刀鱼,是长江著名的“三鲜”之一。阳春三月,大地葱绿,正是刀鱼旺汛时节。

由于刀鱼体形如蔑刀,故名。长江刀鱼,不是一种,就现在公认有四种。

1、刀鲚(长领鲚)俗称刀鱼、鲚鱼、毛花鱼、毛刀鱼、毛刀、胡子鱼、萨鱼、黑鲚,体长两则扁,形如蔑刀,背部较平直,胸、腹部有腹棱,十分锐利。尾部延长,逐渐尖细。头较大,嘴短而圆尖。胸鳍上部有6根分离而延长的鳍丝,如麦芒状,可达臀鳍部,尾鳍不发达,上叶长,下叶短。

刀鲚体色银白色,十分明亮,一般背部较深、腹部较浅、尾鳍深黄色。体色可分为“黄背”、“花背”和“青背”三种:“黄背”,背部为全黄色,闪闪发光;“花背”,背部青黄二色,常交错排列,体色较杂;“青背”,背部多为石板青色,比较深。

刀鲚为典型溯河的游鱼类,分布在我国近海的刀鲚,多生活在水质比较混浊的海底,为海底栖鱼类。平时分散生活。每年2~3月进入繁殖季节时,就结成大群在长江河口区,分批上溯进入长江和湖泊中。进入江河后,生活在混浊的水中下层。完成产卵后,又分批入海,渔民称之“回头刀鱼”。

刀鲚一般体长30~35厘米,体重91~150克。最大个体可达41厘米,重360克,刀鲚含脂量丰富,其肉味鲜美,自古以来颇负盛名。如宋代苏东坡赞曰:“知有江南风物美,桃花流水鲞鱼肥”。宋代名士刮宰在“刀鱼宴”上赋诗赞道:“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笔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

刀鲚的分布较广,可远溯到洞庭湖,进入洪泽湖,以注淮河。

2、太湖湖鲚 俗称梅鲚、毛刀鱼、湖鲚。其生态、地理分布不同于刀鲚,形如刀鲚,体长而侧扁,背部平直、但腹部稍微突出,嘴短而圆,胸鳍亦有6根延长的鳝丝,但比刀鲚长,超过臀鳍。

新鲜的太湖湖鲚背侧多为青灰色,其余部位为银白色,比刀鲚体色浅得多,没有“青背”、“花背”和“黄背”之别。
太湖湖鲚不是回游性鱼类,而是“定居”于淡水中。其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要比刀鲚迟,最大体长仅34厘米,体重155克。

太湖湖鲚的分布范围比较狭。下至上海市崇州县、上至安徽巢湖及江苏淮河附属湖泊。 

湖鲚是长江下游湖泊中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数量多产量高,如太湖占水产品总产量50%以上,巢湖占70%以上。

3、短颌鲚,俗称鲚鱼、毛刀鱼、毛刀。体侧扁,头部较大,嘴短而圆,略向前突出。新鲜短领鲚体色比较明亮,背部较深,多为青灰色略带荧色反光,腹部较浅,多为银白色,也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鱼类,但适应范围比刀鲚和太湖湖鲚强,既能在江中,又能在湖海中。在清水、混水、急流、缓流各水层中均能生活。为洞庭湖、波阳湖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产量较高。一部分幼鱼长大后,常随水流离开湖泊,大批进入长江干流,但不入海,所以11月份以后,长江渔民捕到的“刀鱼”,绝大部分是短颌鲚。它的繁殖季节很长,从5月直至11月,以6~7月为高峰,生长快,体型亦大,最大可达38厘米,重140克。分布于下至上海市崇明县,上到湖南洞庭湖、湘江等处。也为长江中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其中以洞庭湖,波阳湖、丹阳湖、高邮湖等产量最高。

4、凤鲚,俗称凤尾鱼,凤尾鲚、体型较小。体侧扁、头较大,嘴短而圆尖。

新鲜的体色为银白色,背部色较深,沿背脊形成一条青灰色带,腹部色淡,亦为银白色,尾鳍黄色。

凤鲚生活在沿海水质清澈的海中,属浅海底层鱼类,平时分散生活,每年5~7月便集群,到长江口的上海市崇明县一带繁殖,为河口性回游鱼类。风鲚个体小,最大个体仅20厘米,但产量也不及上述三种鱼类为多,上海梅林罐头厂生产的“五香凤尾鱼”罐头,就取材于这种鱼。

上述四种刀鱼,从体形上来讲,为大同小异,所以自古至今。仍有许多人将上述四种鱼俗称为“刀鱼”,但从捕捞季节,个体大小,生活场所等可区别出这四种不同的鱼类,所以一些作者,常以“刀鱼”命题,实属自然。

长江刀鱼因多种因素致资源稀缺数千一斤仍难求
渔民捕获刀鱼

长江刀鱼因多种因素致资源稀缺数千一斤仍难求
刀鱼

  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刀鱼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近年来,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市场行情已可证明,这个数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摄影/新京 新华 制图/陈晓英

  法制日报记者 丁国锋

  清明节前,正是吃长江江鲜的好时节。翻开长江沿线城市的地方报刊,上千元一斤的长江刀鱼、鲥鱼“打头”的“江鲜美食节”广告充斥着版面。而在沿江一些地方的酒店内,所谓“正宗”长江刀鱼“3000元一斤”的标牌价格,也已不稀奇。

  刀鱼何以成为“天价”以稀罕著称的刀鱼真有如此大的食用量吗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六七年前,在最佳捕捞时节,一网下去可以捕到一两斤。这几天,却常常是空网,一天下来也就一两条,大部分刀鱼还都在1两左右。”说起这几年捕刀鱼的事,时常在长江江阴段捕鱼的李树华有很多感叹,“照道理,连续多年限制捕捞了,鱼也应该多起来了,可我们这些领到刀鱼特许捕捞证的渔民,就是没有产量。再这样下去,我们不知道刀鱼还能捕几年”

  在江阴的一家菜场,记者转了个遍,发现也就一个摊位上摆放着几条小刀鱼。“都是不到2两的,1500元一斤。”摊贩见记者问价,脱口而出,“正宗的啊,马上就会没有了。”当记者说“太贵了”时,他却笑着回答,“到船上收购就这个价,再大一些的要两千多,你不懂行情吧!”

  “饭店里的比这大多了,也才2000多元。”记者试探着问。

  “那些都不是本江的,几百元一斤的也有,而且个大。本江刀鱼的鳞片雪白,外江的和海刀鱼,背脊是灰黑的。你看看”摊主翻动着手中的刀鱼说,再过十多天就没有了,鱼越来越少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阴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查晓宗告诉记者,刀鱼是长江下游的洄游鱼类,学名叫刀鲚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2月份起洄游交配从长江口进入淡水水域上溯产卵,最远可达洞庭湖、鄱阳湖。但近几年,南京以上江段已经基本绝迹,南京以下以往产量最多的苏州到泰州沿线的江面上,产量也大幅缩减,但民间“清明节前吃刀鱼”的风俗却日益高涨,所以价格自然越来越高。

  多种因素致使刀鱼资源稀缺

  据江阴市渔政管理站站长丁建英介绍,刀鱼其实和鲥鱼一样,都是普通的长江鱼类。历史上最多时,捕鱼的渔船有近千条。自1983年起,“特许捕捞证”制度开始实行。去年仅发放了24张许可证,今年也只有21张,而专业捕捞队也从4个大队缩减到1个渔业队40多条船。

  丁建英说,在渔政执法中,除了对无证捕捞行为进行大力查处之外,还对违反禁渔期禁捕规定、捕捞证核准的江段以及渔网密度进行检查,“滥捕行为现在很少,主要还是资源的问题”。

  “滥捕行为的确是多年前造成刀鱼渔业资源减少的最大因素,但此后随着经济发展,对渔业资源影响最大的还是涉鱼工程。”查晓宗分析说,长江下游沿线的开发大幅度减少了芦荡、滩涂的面积,天然的觅食场所逐步萎缩,加上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以及航道建设中锚地的增加、船舶通航越来越密集、长江轮渡使用率仍然很高,这些对水生物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渔业发展之间也形成了矛盾。在这些综合性因素影响下,刀鱼等资源要获得根本改善,“还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刀鱼特许捕捞有望取消

  记者在江苏省渔政总队采访时了解到,为了限制捕捞行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将2010年度的刀鲚鱼专项特许捕捞许可证在2009年基础上压减了15%。在共计703张特许证中,最多的苏州市为148张,最少的无锡市为21张。此外,还规定了捕捞时间、网目尺寸,并要求船主对《捕捞日志》作好记录,禁止渔船跨区域作业等。

  然而,由于目前对刀鱼资源还没有一个可靠的依据,《捕捞日志》的填写也仅仅是一个参考,渔民就算随便填写,也没有任何法定的约束力,导致有关部门难以对刀鱼这种奇缺的资源实行严格的捕捞数量“配额制”。另外,目前对渔民的分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难以调和这支庞大的捕捞队伍的生产生活和渔业资源之间的矛盾,渔政部门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坦陈,要保护好长江水生物多样性,需要从根本上取消刀鱼的特许捕捞制度。

  一位渔业资源专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加上不正确的炒作,使得刀鱼的价格“水涨船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多年以来滥捕行为的发生。因此,只有尽快实行对刀鲚鱼的完全禁捕,才能恢复它们的种群数。同时,也可以在长江部分江段滩涂划定保护区,以减少港口交通建设对长江水生物生存环境的蚕食。

  天价刀鱼一般用于“请客送礼”

  记者了解到,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因素,在清明节前炒作刀鱼价格,成为了时下人们餐前饭后谈论的时髦话题。而实际上,刀鱼不同阶段的价格差别很大。在清明节后的4月中旬,大部分价格就可回落到四五百元,小一点的则降至100至200元一斤。

  “以前河豚鱼也曾被炒作,但自从人工养殖后,就不很稀罕了。现在各个季节都可以吃到。”江阴当地一位市民说,刀鱼的人工养殖据说也有了突破,到时就不用花这些“冤枉钱”吃几条“长江三鲜”了。

  那么,如今到底是哪些人在花“冤枉钱”消费这些天价刀鱼呢

  “刀鱼在这个时节的鱼刺很软,肉质也很鲜美。所以,正宗的长江刀鱼,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宾的。还有人专门到我们这里预定刀鱼,用来送礼。”江阴一家饭店的餐饮经理告诉记者。法制日报江阴(江苏)3月21日电

  ◆观点链接

  天价刀鱼背后有道腐败链

  数千元一斤的刀鱼,相当于一般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两个月的收入。普通老百姓自然不会去吃它。那么,谁有资格吃它呢?道理很简单,吃此鱼的一般自己不用花钱,自己花钱的根本吃不起。

  吃刀鱼不花钱的是些什么人?除了企业的公关招待之外,有相当多的则是用公款招待的客人。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饵”钓“鱼”,花公家的钱毫不心痛,请官员或相关权柄人物尝鲜专挑好的上,“长江第一鲜”刀鱼自然成了首选。高价酒、高价菜,花钱再多,没有关系,只要装到肚子里,没有人会来追究。宴请者没有顾忌,赴宴者也心安理得。公款吃喝也讲攀比,既然你能让天价刀鱼上席,我为何就不能这样做?刀鱼的身价就这般被越抬越高。

  现今有一个消费怪圈:价格越贵越被看重,越被看重价格就被抬得越高,遭殃的是公款,催生的是腐败。

  天价刀鱼是封举报信,其背后有道腐败链。显然,公款招待、奢侈吃请是催生不少商品价格大为上涨的元凶。要想使长江刀鱼的价格回归本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斩断刀鱼背后的腐败链,让刀鱼与公款吃喝招待脱钩。而要遏制奢侈公款吃请,还需我们花大力气,动真格,真正用制度和法规管好公款招待。陈晓英 整理

  禁捕应先保障渔民“饭碗”

  保护刀鱼,渔政部门其实一直没有放松。自2002年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开始,国家就实行专项管理,根据资源和生产情况限额发放专项捕捞许可证,压减捕捞船数,缩短特许捕捞时间,还限定了作业区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捕捞强度。

  渔业资源专家也曾呼吁对刀鱼实行彻底“休渔”,完全禁捕,以帮助它们恢复种群数。然而,长江沿岸现在手拿捕捞证的渔民,70%的基本收入来自刀鱼,要他们换“饭碗”,可社会综合配套“还没有准备好”,因此综合考虑下来,有关部门采取的还是“逐年递减”的限捕措施。

  一网打尽的结果就是以后永难再见。对渔业资源如何作准确监测,怎样更合理地安排限捕禁捕,对非法捕捞要有什么更严厉的查处措施,是一个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